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互聯網資訊化時代防盜刷 京東金融為消費者維權

在互聯網資訊化時代, 個人資訊洩露已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每個人日常所產生的資訊資料都可能被非法分子竊取, 資訊買賣甚至已形成了一條專業化的黑色產業鏈。 那麼我們的個人資訊是如何被洩露出去的, 又應該如何保護自己呢?

帳戶盜刷成行業普遍現象 幕後黑手鏈條長

在剛剛過去的3?15, 公益投訴平臺21CN聚投訴發佈了《2016年國內銀行卡盜刷大資料包告》, 根據明確盜刷管道的2362次盜刷投訴統計, 65%的盜刷管道為快捷支付, 23%為網銀支付。 在快捷支付盜刷中, 97%通過協力廠商支付盜刷。

非法分子通過“黑產”網路掌握了使用者比較全面的個人資訊,

從“撞庫”到迫使用戶手機停機, 再到更改密碼, 最後盜刷帳戶, 整個流程相當流暢、專業, 功能簡單、開發成本低、獲利高、易傳播等特點導致目前很難對“黑產”形成有效的管理, 以致對用戶利益、企業聲譽甚至金融行業正常秩序都造成了惡劣影響。

通常情況下, 非法分子都是跨平臺作案, 社會危害較大, 往往針對整個金融服務行業。 央視財經《第一時間》曾報導過, 一個蘇州公司銀行卡在連續十天時間裡32萬元錢款不斷被人轉走, 由於平時帳戶資金流動比較頻繁, 就在早期註冊時關閉了2千元以下的短信校驗服務功能, 因此使用者手機一直沒有收到任何提示資訊。 員警調查發現,

正是“黑產”利用“撞庫”的手段, 以2元錢一個的低價向犯罪分子提供了上百個有效帳號和密碼, 導致了使用者大額的經濟損失。

隨著指紋識別、虹膜識別等技術普及, 非法分子的詐騙手段也不斷升級更新, 例如盜用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個人照片並進行技術處理, 應用到人臉識別活體檢測中, 從而非法進入個人系統。 甚至公共場所充電樁也不夠安全, 攻擊者可以操縱充電者的手機, 從而進入支付系統消費、竊取個人資訊等。 由此可見, 個人資訊安全可謂危機重重, 學會保護個人隱私資訊已成為每個人的必需技能。

京東金融維護消費者權益 但仍需多方參與“打黑”

據筆者觀察, 面對此次白條盜刷事件, 一向風控能力強的京東金融已經在用戶賠付方面對“黑產”行為採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

京東金融表示在資料完備的情況下, 一旦使用者遭遇盜刷, 經京東金融審核, 京東金融將秉持以客戶為先的服務理念, 免除被盜用戶的還款義務, 在3個工作日之內回復用戶最終處理意見。 但是對黑產, 京東金融將聯合業內機構和公安機關共同打擊, 淨化行業環境。

當前, 公民個人資訊的價值正隨著資訊化、大資料的浪潮不斷提升, 而非法分子正是利用了尚且缺乏有效的資訊使用與監管規範的時機, 通過各種技術、話術與心理欺騙等手段從中牟利。

面對猖獗的高科技犯罪現象, 公民個人固然要加強警惕, 避免洩露隱私資訊, 企業也要承擔起社會責任,

但公民資訊與隱私安全已經成為社會公共問題, 秩序、規則與監管的必要性正日益凸顯。 技術進步對人們生活習慣與消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改變, 相關的技術、規範與監管, 或許要比以往更需要政府、企業以及公民的共同參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