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China)的由來,不是陶瓷的原因?

由於在英文中, 中國和陶瓷都是同一個詞彙(china), 因此, 很多人認為西方文字中, “中國”這個詞就是來源於“陶瓷”。 這種說法很普遍, 幾乎成為不假思索的定論。 有人還考證說, 當年景德鎮旁邊有個地名就是類似“china”的發音, 所以, 這個地名成為陶瓷的代名詞, 進一步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我只能說, 這是一個願望良好的誤會。

西方對中國的瞭解, 很長時間裡, 就像中國對西方的瞭解一樣, 都是非常模糊的。 在有文字記載的早期歷史中, 西方對中國的稱呼都與絲綢有關, 而與陶瓷無關。 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 甚至還不知道中國的存在。 當時他們知道在很遠的東方, 有一個生產“絲綢”的國家, 當時被稱為“塞裡斯國”(seres)。 亞歷山大大帝到達阿富汗後, 面對向東而去的萬重雪山, 終於失去了勇氣, 掉頭南下, 前往印度。 東西方在那個時候, 失去了一次可能的直接交流機會,

雙方都只存在於各自的想像之中。

有一點是確定的, 西方對中國最初的瞭解完全來自絲綢, 西方關於“塞裡斯國”的所有描述, 都與絲綢有關。 但是, 當時西方對於“塞裡斯國”的絲綢描述也都是錯誤的。 西元前37年, 羅馬著名的詩人維吉爾在《農事詩》中, 提到了生產絲綢的“塞裡斯國”, 他認為絲綢的絲是產於一種長著柔軟絨毛的樹。 羅馬另一位著名的詩人賀拉斯也歌頌了絲綢的柔軟和精細。 在那個模糊不清的年代, 西方對於絲綢的故鄉, 有很多道聼塗説、以訛傳訛的想像, 例如, 認為“塞裡斯國”的人可以活到140歲, 200歲, 甚至還有人說壽命長達300歲。 他們只知道“塞裡斯國”是在比印度更遠的東方。

現在西方對中國所用的“支那”這個稱呼, 最早出現在西元1世紀以後。 西元1世紀中葉, 一本用希臘文寫成的《厄立特里亞海航行記》首次提到了“支那”這個名字。 這本書的作者不詳。 在這本書裡, 專門提到了“支那人”(thinae), 並且明確說到, 絲綢就是從這裡來的。 所謂“厄立特里亞海”大致是指今天的印度洋。

這本書中所介紹的“支那”與西方以前的介紹不同, 它是第一次記述從海路到達“支那”, 而以前的介紹都是從陸地前往“塞裡斯國”。 但是, 不管是從陸地還是從海路, 最終的目的地都是絲綢的故鄉。 《厄立特里亞海航行記》一書的作者描繪的這條到達“支那”的航線時, 並不十分詳細, 因此, 研究者認為, 作者很可能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 而非自己真實的航海經歷。 這個西方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支那”, 與瓷器毫無關係, 只與絲綢有關。

曾經有人對“新浪”的英文名字“sina”提出批評, 認為這個詞代表“支那”, 是一個侮辱性的詞彙。 這種意見說對了一部分, “sina”的確代表“支那”, 但是在這個詞彙產生的時候, 以及在產生以後的很長時間裡, 絲毫沒有侮辱的色彩。 “sina”這個稱呼產生於西元2世紀, 當時西方世界“地心說”的創始人托勒密, 繪製了一份世界地圖。 在這份地圖上, 就有“支那”, 寫為“sina”或“thina”。

托勒密的這份地圖造成一個很有意思的局面, 從那以後, 西方長期以來都認為有兩個“中國”, 一個是陸地可以到達的“塞裡斯國”, 另一個是海路才能到達的“支那”,雖然這兩個地方都出產絲綢,但是,在當時西方的地理觀念裡,無法想像這兩個地方都在同一塊歐亞大陸上。元朝的時候,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他也認為自己到達的是“支那”,而非“塞裡斯國”。這個誤會一直到利瑪竇來中國以後才消除。

那麼,西元2世紀時,托勒密地圖上的“支那”是否與陶瓷有關呢?應該說是沒有關係的。首先,托勒密的“sina”是出產絲綢的地方,我們甚至可以從發音上找到痕跡。其次,西元2世紀時,中國的歷史處於東漢時期。專家認為,那個時候,瓷器在中國剛剛誕生,在此之前都屬於陶器,現在中國能夠發現的漢代瓷器也不很多。因此,即使那時有人從海外來到中國,被吸引的應該是絲綢,而不會是陶瓷。第三,托勒密關於“sina”的描述應該是借助更早以前的歷史紀錄,而不會是西元2世紀的現實經歷。第四,關於中國陶瓷正式形成的年代,在中國也有不同的意見,《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甚至認為中國的瓷器誕生于晉代。總而言之,西方文字中最早出現的“支那”與陶瓷沒什麼關係。

至於現在英文中的“china”一詞,產生很晚。由於英文是從拉丁文演化出來的,因此,英文“china”這個詞源頭應該是“sina”,而非英文自己的創造詞彙。嚴格來說,“支那”這個稱呼早於陶瓷的出現,先有“支那”,後有陶瓷,因此,如果說這兩個詞後來變成同一個詞,那也是“陶瓷”靠向了“支那”,而非“支那”因陶瓷而得名。“支那”這個名字更合適的解釋,應該是來自絲綢。

另一個是海路才能到達的“支那”,雖然這兩個地方都出產絲綢,但是,在當時西方的地理觀念裡,無法想像這兩個地方都在同一塊歐亞大陸上。元朝的時候,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他也認為自己到達的是“支那”,而非“塞裡斯國”。這個誤會一直到利瑪竇來中國以後才消除。

那麼,西元2世紀時,托勒密地圖上的“支那”是否與陶瓷有關呢?應該說是沒有關係的。首先,托勒密的“sina”是出產絲綢的地方,我們甚至可以從發音上找到痕跡。其次,西元2世紀時,中國的歷史處於東漢時期。專家認為,那個時候,瓷器在中國剛剛誕生,在此之前都屬於陶器,現在中國能夠發現的漢代瓷器也不很多。因此,即使那時有人從海外來到中國,被吸引的應該是絲綢,而不會是陶瓷。第三,托勒密關於“sina”的描述應該是借助更早以前的歷史紀錄,而不會是西元2世紀的現實經歷。第四,關於中國陶瓷正式形成的年代,在中國也有不同的意見,《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甚至認為中國的瓷器誕生于晉代。總而言之,西方文字中最早出現的“支那”與陶瓷沒什麼關係。

至於現在英文中的“china”一詞,產生很晚。由於英文是從拉丁文演化出來的,因此,英文“china”這個詞源頭應該是“sina”,而非英文自己的創造詞彙。嚴格來說,“支那”這個稱呼早於陶瓷的出現,先有“支那”,後有陶瓷,因此,如果說這兩個詞後來變成同一個詞,那也是“陶瓷”靠向了“支那”,而非“支那”因陶瓷而得名。“支那”這個名字更合適的解釋,應該是來自絲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