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使者: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鄭和

在跨度長達上千年的時間裡, 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 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 穿過印度洋, 進入紅海, 一直抵達東非和歐洲, 成為東西方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 在南海和印度洋湧動的波濤間, 穿行著來自東西方國度的使者, 為後來者展示了文明溝通的無限可能。

2005年, 經國務院批准, 將每年的7月11日確立為中國“航海日”。 整整六百年前的這一天, 1405年7月11日, 在明朝永樂帝朱棣的旨意下, 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從南京出發, 駛向大海, 由此揭開了人類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據《明史》記載,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率領大小船舶 200 多艘, 官兵 27800 多人, 其中主力船型長63米, 寬13.8米, 可以裝載兩千人, 號稱“寶船”。

在鄭和曾經到達過的國家, 有一首流傳下來的詩歌, 描述了這只龐大的船隊遠航的盛況:人們在海邊勞作, 突然看到海邊飄來一片巨大的烏雲,

烏雲遮天蔽日, 有膽大的人仔細一看, 發現不是烏雲, 是鄭和船隊遮天蔽日的船帆。

鄭和船隊規模之大, 人數之眾, 組織之嚴密, 堪稱15世紀世界之冠。 直到15世紀末, 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歐洲航海家們才駕駛著數百噸的三桅帆船, 向著浩渺大洋邁出了試探的腳步。

此時距鄭和船隊的遠航, 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

與後世野心勃勃的歐洲殖民者不同, 鄭和船隊的遠航是以和平為目的的。 歷史學家李約瑟如此評價:“這些東方的航海家從容溫順, 不記前仇, 慷慨大方, 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他們全副武裝, 卻從不征服異族, 也不建立要塞……”

第一次遠航結束之後, 鄭和又陸續展開了六次遠航, 前後跨度長達28年, 最遠曾到達赤道以南、非洲東海岸的麻林, 即今天肯亞的馬林迪。 1433年, 62歲的鄭和在他的最後一次遠航中, 病逝於印度西南的古裡。 船隊回國後, 明宣宗賜葬鄭和于南京牛首山, 也就是今天鄭和墓的所在。 鄭和墓前所種植的五穀樹, 是當年他從海外帶來的, 600多年間, 不知道已經繁衍了多少代, 默默見證著這位偉大航海家留下的歷史印記。

海上絲綢之路在7世紀的唐朝就已經得到了長足發展, 中國瓷器源源不絕地從廣州經蘇門答臘, 到達錫蘭、印度, 再遠達波斯灣的錫拉弗與阿曼。 到宋明時期, 中國的航海活動進入又一個新的高潮,

而高潮的頂點, 就是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時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季風運用和航海氣象預測等方面的技術和航海知識, 在當時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頂峰, 也是世界航海業發展的里程碑。 鄭和下西洋期間, 通過多種形式與當地開展雙邊貿易, 互通有無, 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麝香、金屬製品和書籍等運往國外, 換回當地的香料、藥材、動植物、珠寶及生產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種貨物, 有力推動了中國和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鄭和六百多年前的偉大壯舉,也在世界許多沿海國家留下了文化印記。鄭和船隊每到一處,都會把中國的曆法、冠服、圖書等等贈與當地,還向他們傳播中國的建築、醫學等,同時,亞非國家的文明成果也傳入中國。浩浩蕩蕩的船隊在與各國的交往中,架起了一座廣闊的文化橋樑,在中外交流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鄭和以畢生精力致力於對海洋的探索,譜寫了人類航海史上重要的一頁。回望歷史,鄭和七下西洋堪稱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壯麗的詩篇,而他那“敢為天下先”的時代精神,仍是重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海洋強國所不可或缺的。

(本文綜合人民網、央廣網等報導)

§§

配樂:《絲綢之路》

鄭和六百多年前的偉大壯舉,也在世界許多沿海國家留下了文化印記。鄭和船隊每到一處,都會把中國的曆法、冠服、圖書等等贈與當地,還向他們傳播中國的建築、醫學等,同時,亞非國家的文明成果也傳入中國。浩浩蕩蕩的船隊在與各國的交往中,架起了一座廣闊的文化橋樑,在中外交流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鄭和以畢生精力致力於對海洋的探索,譜寫了人類航海史上重要的一頁。回望歷史,鄭和七下西洋堪稱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壯麗的詩篇,而他那“敢為天下先”的時代精神,仍是重振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海洋強國所不可或缺的。

(本文綜合人民網、央廣網等報導)

§§

配樂:《絲綢之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