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花言巧語寫新聞 “世界巴人之謎”引轟動(劉洪進寫新聞2)

編前語:2017年5月14日, 情感詩人文冰在今日頭條《視界手記》自媒體以《奇奇怪怪劉洪進:一個半路出山的新聞天才》為題, 推出了一個一輩子熱衷於新聞事業的寫手, 事蹟生動感人, 讀後, 對年輕一代新聞從業者多有幫助, 現分享給大家!

, 此時, 熊慶文的新婚妻子在榔坪一所小學教書, 蜜月佳期愛情最濃, 熊慶文到榔坪特別勤, 在榔坪辦通訊員學習班也特別密, 劉洪進參加第一次培訓班, 只記住了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之後, 熊慶文有通訊員培訓, 劉洪進必參加, 在熊慶文的不斷鼓勵下, 劉洪進新聞寫作興趣和能力不斷提升,
這也是劉洪進在任公安刑警隊長時能將全隊20多個兄弟的名都寫上報紙的原因之一。

興趣, 一旦被撩撥起來, 就像是少婦被喚醒的情欲, 任他是誰再也無法禁錮。 自從被調入宣傳部從事新聞工作以後, 與媒體的接觸更多, 新聞寫作日漸成熟, 劉洪進寫作激情也更加高漲, 整個大長陽, 哪裡有新聞, 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沒有實踐, 就沒有發言權, 劉洪進深入各鄉村采風, 足跡遍佈宜昌周邊每一個鄉鎮

由於在公安系統辦案積累的調查研究功底, 劉洪進寫新聞注重實地採訪, 加之又有著深厚的文學積累和哲學修養, 對事情的分析總是比別人更深入一層, 所以, 但凡經他手寫出來的新聞稿子, 速度快, 角度新, 不僅篇篇寫實, 有很強烈的現場感, 而且每件新聞總能引人思考, 給讀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穿城越村, 長陽的大街小巷, 各個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在長陽縣委宣傳部新聞科5年時間裡, 他堅持每日寫一稿, 共計采寫新聞稿件1800多篇次。 當年,

沒有互聯網, 也沒有電腦, 所有稿件。 都要先寫草稿, 修改後, 再用複寫紙複寫數份, 再用信封裝好, 貼上郵票郵寄到各新聞媒體, 即使再苦再累, 劉洪進寫稿投稿都沒有中斷過。

頻繁的發稿, 收穫了快樂、幸福和榮譽, 他幾乎年年被《湖北日報》、《宜昌日報》、《三峽晚報》評為模範通訊員或優秀通訊員, 發稿數量每年在宜昌地區宣傳部系統名列前茅。

他采寫的新聞、通訊, 以角度新奇、文筆秀雅、善用比喻而著稱, 稿件被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新聞社、《文匯報》、《南方週末》、《中國老區報》、《湖北日報》、湖北人民廣播電臺、《經濟資訊報》、《旅遊文化報》、《湖北農民報》、《湖北教育報》、《教師報》、《湖北法制報》、《市場指南報》、《集體經濟報》、《市場日報》、《宜昌日報》、《三峽晚報》、《長江開發報》、《香港大公報》、《香港商報》等百多家媒體播刊發表。

宜昌日報總編輯熊慶文稱劉洪進是“花言巧語寫新聞”, 同事們稱劉洪進是“點子科長“。

他采寫多篇新聞, 引起了強烈社會反響。 他寫采的人物通訊《架在曲溪河上的歌》, 描寫了長陽化肥廠工人張家旺用自己一生積蓄為老家黃柏家曲溪建橋的感人事蹟, 被《湖北日報》頭條刊發, 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頭條播出;長達萬餘字的長篇通訊《世界巴人之謎》, 在《旅遊》、《海峽瞭望》、《現代旅遊報》、《文摘週報》等10多家媒體發表, 引發人們對巴人和土家人的關注, 社會反響強烈。

同時, 劉洪進組織編撰發行了趣味新聞特寫集《世界巴人之謎》和長陽土家族文化旅遊集《神秘的長陽》兩本極具分量的專著,

這給日後的巴土文化、土家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原始資料。

欲深入瞭解研究巴土文化、大美長陽, 劉洪進這兩本心血之作必定名列其中

海闊憑魚躍, 天高任鳥飛。 他就像一匹駿馬在宣傳部的草原上一路狂奔, 但是很明顯,這方草原不夠遼闊,不能讓他盡情馳騁縱橫,他似乎覺得自已的能量,還沒有被完全的開發出來。

機會總是屬於有準備的人。就在他專心採訪專心寫稿專心出書的時候,其實有另外一雙眼睛已經默默關注他很久了。

1995年2月,《宜昌日報》(後更名《三峽日報》)再次向他遞來了橄欖枝,作為特殊的人才引進,他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媒體人。

人生總是環環相扣,這個調動,則開啟了他下一輪的精彩與傳奇。

劉洪進剛進三峽日報時與朋友合影,那時條件艱苦,但他的新聞理想一直很豐滿

但是很明顯,這方草原不夠遼闊,不能讓他盡情馳騁縱橫,他似乎覺得自已的能量,還沒有被完全的開發出來。

機會總是屬於有準備的人。就在他專心採訪專心寫稿專心出書的時候,其實有另外一雙眼睛已經默默關注他很久了。

1995年2月,《宜昌日報》(後更名《三峽日報》)再次向他遞來了橄欖枝,作為特殊的人才引進,他成為了一名真正的媒體人。

人生總是環環相扣,這個調動,則開啟了他下一輪的精彩與傳奇。

劉洪進剛進三峽日報時與朋友合影,那時條件艱苦,但他的新聞理想一直很豐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