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讀:“沉東京 浮福建”探秘 臺灣海峽經歷幾次沉與浮?

2萬年前的臺灣海峽;除了人骨化石外, 從海底發現的動物骨骼化石表面, 還發現了人類用石質工具刻劃和砍砸的痕跡。

“海峽人”的時代,

人類已經有了相當完整的語言體系, 已經懂得了藝術, 懂得簡單的數學, 他們明瞭數的概念;有“美”的追求, 會製造相當精緻的石質和骨質的工具, 講究工具的對稱和美觀;能磨制骨針縫衣, 把貝殼或石子穿孔作為手鐲和項鍊, 還會在骨骼的表面上, 通過刻劃道道, 來表示某種數的概念。

研究認為, “海峽人”過著集體的生活, 由群落頭頭指揮, 共同狩獵和採集, 共同分享得到的果實。 他們以臺灣海峽為自己的活動天地, 頻繁地來往於閩台沿海和澎湖列島——那時候的臺灣海峽出露成陸地, 沒有海浪滔滔, 沒有冰川萬里, 而是一個鬱鬱蔥蔥的低窪土地, 植被茂盛, 物種繁多, 簡直就是人類和動、植物的樂園。

牛頭化石

“海峽人”的樂園如何形成與消失?

史前人類“海峽人”, 面對劍齒象、猛獁象、古梭齒象、四不像鹿等大型或奇特動物時, 可能還是弱勢群體, 但他們卻能共同生活在一起, 共用一個樂園。

這樣的場景, 是不是很像電影《冰河世紀》、《瘋狂原始人》、《史前一萬年》等大片場景?現實中,

這可能是真的, 就發生在大約距今15000至20000年前的臺灣海峽。

通過研究, 由李國宏、範雪春和彭菲3位專家所著的《遠古的家園——兩萬年前臺灣海峽揭秘》認為, 末次冰期的全球氣候變化, 讓臺灣海峽成為陸地, 使得“海峽人”橫空出世。

何為末次冰期?科學家認為, 約300萬年前到現在, 地球上出現過至少四次較大規模的冰期、間冰期的反復更替, 氣候時冷時暖, 變化無常, 超乎人們的想像。 當冰期出現時, 高緯度地區幾乎被冰川所覆蓋, 由於蒸發緩慢, 雨量減少, 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近海地帶露出成為陸地;在間冰期時則相反, 海平面大幅度上升, 低窪陸地則重新淪為海洋。 所謂的末次冰期, 就是出現時間距現在最近的一次冰期, 約15000~23000年前。

李國宏等專家認為, 臺灣海峽就是在這期間出露成陸地的。

福建省博物院研究員范雪春說, 在末次冰期期間, 臺灣海峽露出海面成為陸地, 當時古人類和動物群往返臺灣海峽兩岸十分頻繁和自由。 但隨著冰期的結束, 全球氣候迅速轉暖, 凍結於陸地上的冰雪不斷融化, 海面迅速上升, 臺灣海峽許多低地被海水淹沒, 到距今5000~6000年前形成了臺灣海峽最寬水面期, “在臺灣海峽海底不同區域相繼發現古人類和哺乳動物化石, 充分證明了末次冰期的存在”。

海底化石大資料, 還原臺灣海峽食物鏈

據介紹, 僅在石獅海域就發現至少28種陸生哺乳動物化石, 除了“海峽人”, 還有來自東北地區的馬鹿、猛獁象、披毛犀, 有來自華北大草原的野馬、野驢和羚羊,

也有土生土長的華南動物, 如劍齒象、水牛和野豬等。 “這些習性不同, 來路不同的動物, 在末次冰期期間, 從四面八方彙聚于自然條件優越的臺灣海峽, 形成了臺灣海峽動物群體, 它們和海峽人在同一個山谷裡, 追逐、覓食……”

針對這批海底動物化石, 李國宏做過分門別類的詳細統計, 發現其中以四不像鹿和水牛為最多, 其次是水鹿、梅花鹿和野牛等食草類。 並由此推斷出臺灣海峽食物鏈:繁盛的第一級生物——植物, 提供最基礎的食物支援;相當數量的第二級生物——食草動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