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安進:中國品牌汽車到了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點

新華網北京5月15日電(安國臣)今日, 2017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開幕。 江淮汽車集團董事長安進在談到中國品牌汽車的機遇與挑戰時提出, 中國及中國品牌汽車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全球各路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湧入, 中國品牌汽車經過長期學習和積累深耕, 已經發展到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

中國品牌汽車正在加速崛起

從90年代至今, 自主品牌汽車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乘用車市場方面, 2000年初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的市場占比為3:7, 2010年這一比例提高到4.5:5.5的階段性高點。 不過從2011年開始中國品牌份額逐年下降, 到2014年降至了38.4%的最低點。 在此情況下, 自主車企經過一系列的戰略調整和產品佈局, 有效把握和滿足了客戶價值需求, 市場認可度大大提升。 到2016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佔有率達到43.19%, 創下自2011年以來的新高, 且銷量首次突破千萬量級達到1053萬輛。

中國品牌市場份額的提升, 是產品競爭力進步的結果。

談及細分市場時安進認為, 除了在商用車市場佔據絕對優勢外, 在佔據中國汽車總量比重85%左右的乘用車領域, 中國品牌的相對優勢細分市場從僅有的MPV市場發展成為“MPV市場+SUV市場”的格局。 在MPV市場, 2016年度MPV車型銷量前十位的車型中, 自主MPV佔據9席;從佔有率看, 2016年自主MPV占比約91%, 自主品牌仍然有絕對領先優勢。 在新增的SUV市場, 自主在頂住了合資的大舉反攻後, 逐漸穩住了陣腳並再獲突破, 2016年全年SUV市場銷量前十車型中自主佔據6席, 繼續包攬冠亞季軍;從絕對量看, 2016年自主SUV實現銷量約530萬輛, 市場份額已接近六成。 同時, 部分自主品牌SUV在品質和價格上也有了很大突破, 10萬元已不再是天花板,

部分品牌已在15萬元市場站穩了腳跟。

中國品牌汽車實現向上發展, 發動機、變速器、底盤三大模組是堅實基礎和根本保障。 安進表示“近年來, 多數主流自主品牌推出的新產品在上述核心技術方面都有了較大進步, 諸如發動機方面, 已經推出了渦輪增壓和缸內直噴技術的多個排量發動機;自動變速器方面, 幹、濕式雙離合、CVT無級變速器, 甚至8AT都有自主研發的產品量產上市;而在底盤方面, 通過與國際合作夥伴的協作開發, 近年來很多中國品牌車型都有著非常不錯的底盤表現。 ”

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車領域更具備先發優勢, 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過50萬輛, 累計推廣量超過100萬輛, 全球占比均超過50%。 國內本土車企憑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早起步、低成本和高規模優勢,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特別是純電動汽車領域處於絕對優勢。 同時, 隨著國家產業規劃和政策導向進一步明確, 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絕大多數自主品牌企業發展戰略的重點領域。

相較外資中國品牌的品牌影響力不足

近兩年, 中國品牌汽車在產品品質、外觀設計以及性能配置上都有了顯著提升, 特別是在新能源、MPV和SUV細分市場上, 中國品牌佔據主導地位, 正逐步改變中國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低質低價印象。 對此, 安進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 “儘管相比過去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但我們也要清晰的認識到中國品牌產品同外資品牌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品牌認可度還不高, 主力市場仍集中于10萬級別及以下的經濟型市場, 品牌的忠誠度還遠未達到合資水準。 ”

可以說, 品質保證仍然是目前中國品牌汽車實現突破的基礎軟肋, 而這一軟肋的突破面臨著開發技術提升和供應鏈成本優化難題。 中國品牌品質軟肋的背後, 反映出來的是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入的支撐不夠, 是企業缺乏自主核心技術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的外在表現, 靠洋品牌零部件“加身”的拿來主義, 並不能提升中國自主品牌的品質和形象。 同時, 源於中國品牌汽車整體有限的盈利能力, 在研發資源上的支援和保障也較為緊張。

近年來, 隨著我國新車市場銷量和私人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 汽車消費者在汽車的定制、使用、維護、保養、金融、保險、二手車等全生命週期的價值需求愈加多元且強烈, 而中國品牌的經銷管道體系在由原來的“賣產品”轉向“賣產品+賣服務”的進程明顯落後在華合資品牌和外資品牌。

汽車產業發展遇新挑戰

當前,整個汽車產業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即能源結構調整、電動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汽車共用化和產品生命週期商業模式創新。汽車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是汽車強國的突破口。化石燃料作為不可再生能源終將會枯竭,尋找替代能源已是世界各國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

電動化、智能化是搶佔新一輪轉型升級的制高點。電動汽車取代傳統能源汽車的步伐正在加快,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被推向市場,大眾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在逐漸提升。同時,作為私人用戶出行的最大移動平臺,智慧化汽車已成為汽車產業、互聯網企業和客戶價值的共同訴求。

汽車共用時代的顛覆思維正改變汽車生態。共用經濟席捲而來,使汽車共用化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產業發展趨勢。可以說,汽車共用的商業模式正為社會化共用創造更大價值,使汽車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環節都能夠被最大程度地合理置配,也成為了各大車企日益重視的新增市場。

製造業必須實現基於產品全生命週期的價值創新。當前汽車製造業面臨四個轉變,即市場需求從產品導向向產品服務系統轉變,高價值環節從製造環節為主向服務環節為主轉變,競爭優勢從規模化供給能力向個性化供給能力轉變,客戶交易從一次性短期交易向長期交易方式轉變。

“品牌向上”引領中國品牌向上突圍

面對當前中國品牌發展現狀和產業形勢要求,如何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汽車,《汽車產業中長期規劃》從建設汽車強國的角度給出了答案。結合江淮汽車的實際情況,安進進行了分享交流。

2016年江淮汽車發佈了“十三五”總體戰略,確立了“做強做大商用車,做精做優乘用車,大力發展新能源車”的戰略方向。今年江淮又提出,要在把握戰略方向的基礎上堅持“六化”:即品牌向上化、技術領先化、產品平臺化、開發反覆運算化、製造精益化、市場國際化。為此,安進將其總結為如下四句話:

第一,以品牌向上化為總目標。就是必須堅持高標準、向上發展,不斷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和溢價能力。當前,江淮汽車正圍繞品牌向上化,扎實推進包括瑞風A60、瑞風S7、瑞風M6、帥鈴全能輕卡、全新跨越重卡和安凱A9豪華客車等全系列中高端產品的市場培育,以重塑品牌價值和品牌形象。同時,秉持“在開放合作中推進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極把握與大眾汽車的合作機遇,學習和借鑒優秀企業的先進技術、流程標準、管理思想等,加快推動江淮汽車的向上突圍。

第二,以技術領先化、產品平臺化和開發反覆運算化為重要支撐。技術領先化,就是要構建以目標客戶核心價值訴求為導向的技術領先優勢,將“節能、環保、安全、智慧、舒適”的關鍵技術要求,有效轉化到產品開發過程中,實現技術開發與產品開發、法規要求的有效匹配。產品平臺化,就是今後江淮汽車的所有產品開發都要堅持打造通用平臺,努力做到“看不見的都一樣,看得見的不一樣”。開發反覆運算化,就是要準確認識並把握好“平臺化技術和客戶主流需求”之間的關係,堅持平臺化拓展和反覆運算研發,通過市場導向和價值定位,將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動力優勢發揮出來。

第三,以製造精益化為根本保障。品牌向上化既要高品質,又要優成本。高品質從何而來?從製造精神來,就是要精益求精,追求產品在品質和工藝上的極致,“如果能把菜刀做到極致,那就是高端製造!”。對中國品牌汽車而言,更需要堅守製造精神,從品質入手改變低水準、低附加值的汽車製造現狀。優成本從何而來?製造精益化,但要做到製造精益化,還要養成精益思考的習慣,深刻理解精益思考的精髓:增無可增不是完美,減無可減才是完美。唯有如此,品牌向上才有根本保障。

第四,以市場國際化為主要途徑。到十三五末,江淮汽車國際發展能力要明顯提升,力爭實現年出口量超過10萬輛,以充分證明JAC的競爭實力。因為,一方面中國的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市場,全球汽車品牌幾乎都已進入,要適應這個市場就要在技術、產品、服務上堅決對標合資品牌、外資品牌。另一方面,要堅決進入歐美等老牌汽車強國的傳統市場。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等中高端市場,江淮汽車已有所突破,促進了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進步,極大提高了JAC的品牌形象。

而中國品牌的經銷管道體系在由原來的“賣產品”轉向“賣產品+賣服務”的進程明顯落後在華合資品牌和外資品牌。

汽車產業發展遇新挑戰

當前,整個汽車產業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即能源結構調整、電動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汽車共用化和產品生命週期商業模式創新。汽車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是汽車強國的突破口。化石燃料作為不可再生能源終將會枯竭,尋找替代能源已是世界各國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

電動化、智能化是搶佔新一輪轉型升級的制高點。電動汽車取代傳統能源汽車的步伐正在加快,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被推向市場,大眾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在逐漸提升。同時,作為私人用戶出行的最大移動平臺,智慧化汽車已成為汽車產業、互聯網企業和客戶價值的共同訴求。

汽車共用時代的顛覆思維正改變汽車生態。共用經濟席捲而來,使汽車共用化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產業發展趨勢。可以說,汽車共用的商業模式正為社會化共用創造更大價值,使汽車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環節都能夠被最大程度地合理置配,也成為了各大車企日益重視的新增市場。

製造業必須實現基於產品全生命週期的價值創新。當前汽車製造業面臨四個轉變,即市場需求從產品導向向產品服務系統轉變,高價值環節從製造環節為主向服務環節為主轉變,競爭優勢從規模化供給能力向個性化供給能力轉變,客戶交易從一次性短期交易向長期交易方式轉變。

“品牌向上”引領中國品牌向上突圍

面對當前中國品牌發展現狀和產業形勢要求,如何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汽車,《汽車產業中長期規劃》從建設汽車強國的角度給出了答案。結合江淮汽車的實際情況,安進進行了分享交流。

2016年江淮汽車發佈了“十三五”總體戰略,確立了“做強做大商用車,做精做優乘用車,大力發展新能源車”的戰略方向。今年江淮又提出,要在把握戰略方向的基礎上堅持“六化”:即品牌向上化、技術領先化、產品平臺化、開發反覆運算化、製造精益化、市場國際化。為此,安進將其總結為如下四句話:

第一,以品牌向上化為總目標。就是必須堅持高標準、向上發展,不斷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和溢價能力。當前,江淮汽車正圍繞品牌向上化,扎實推進包括瑞風A60、瑞風S7、瑞風M6、帥鈴全能輕卡、全新跨越重卡和安凱A9豪華客車等全系列中高端產品的市場培育,以重塑品牌價值和品牌形象。同時,秉持“在開放合作中推進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極把握與大眾汽車的合作機遇,學習和借鑒優秀企業的先進技術、流程標準、管理思想等,加快推動江淮汽車的向上突圍。

第二,以技術領先化、產品平臺化和開發反覆運算化為重要支撐。技術領先化,就是要構建以目標客戶核心價值訴求為導向的技術領先優勢,將“節能、環保、安全、智慧、舒適”的關鍵技術要求,有效轉化到產品開發過程中,實現技術開發與產品開發、法規要求的有效匹配。產品平臺化,就是今後江淮汽車的所有產品開發都要堅持打造通用平臺,努力做到“看不見的都一樣,看得見的不一樣”。開發反覆運算化,就是要準確認識並把握好“平臺化技術和客戶主流需求”之間的關係,堅持平臺化拓展和反覆運算研發,通過市場導向和價值定位,將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動力優勢發揮出來。

第三,以製造精益化為根本保障。品牌向上化既要高品質,又要優成本。高品質從何而來?從製造精神來,就是要精益求精,追求產品在品質和工藝上的極致,“如果能把菜刀做到極致,那就是高端製造!”。對中國品牌汽車而言,更需要堅守製造精神,從品質入手改變低水準、低附加值的汽車製造現狀。優成本從何而來?製造精益化,但要做到製造精益化,還要養成精益思考的習慣,深刻理解精益思考的精髓:增無可增不是完美,減無可減才是完美。唯有如此,品牌向上才有根本保障。

第四,以市場國際化為主要途徑。到十三五末,江淮汽車國際發展能力要明顯提升,力爭實現年出口量超過10萬輛,以充分證明JAC的競爭實力。因為,一方面中國的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市場,全球汽車品牌幾乎都已進入,要適應這個市場就要在技術、產品、服務上堅決對標合資品牌、外資品牌。另一方面,要堅決進入歐美等老牌汽車強國的傳統市場。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等中高端市場,江淮汽車已有所突破,促進了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進步,極大提高了JAC的品牌形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