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安進:核心技術花錢買不來 品質仍是自主品牌軟肋

中國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 並且也是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汽車市場。 然而“大而不強”, 是困擾中國汽車產業的現狀, 也是汽車產業現階段急需突破的瓶頸。

5月15日, 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2017中國汽車論壇, 就“創新驅動、品牌提升——中國汽車產業新趨勢”為主題, 圍繞汽車產業的創新策略、智慧汽車、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銷售模式、以及如何提升中國汽車品牌國際影響力等議題進行討論。

今年4月, 《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 力爭用十年時間, 中國汽車產業要邁入汽車強國行列。 同時在5月初, 國務院批准將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 汽車作為中國製造業的支柱產業, 產業自身發展需求和國內外產業發展形勢, 以及中國經濟的發展規劃, 都促使中國汽車品牌加速提升發展, 走向國際化的步伐。

作為中國品牌汽車的代表之一, 江淮汽車集團董事長安進表示,

目前中國品牌與外資品牌的差距集中體現在品牌影響力上, 但品牌影響力是結果, 其背後是產品品質、核心技術、模式創新等的差距。 他認為, 中國汽車產業正面臨源結構調整、電動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汽車共用化和產品生命週期商業模式創新四方面的挑戰。 過去通過合資方式, 中國汽車產業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 但合資模式下, “核心技術”是靠錢買不來的。 雖然中國品牌汽車在suv熱潮下, 突破了10萬元的“天花板”, 部分品牌也在15萬元市場站穩了腳跟。 但品牌認可度還不高, 主力市場仍集中于10萬級別及以下的經濟型市場, 以及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還遠未達到合資水準。

安進表示汽車品牌向上化既要高品質,

又要有優成本。 做好高品質就要追求產品在品質和工藝上的極致, 對中國品牌汽車而言, 更需要堅守製造精神。 以製造精益化達到優成本生產, 深刻理解精益思考的精髓:增無可增不是完美, 減無可減才是完美。 唯有如此, 品牌向上才有根本保障。

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上午好!非常榮幸作為中國品牌汽車企業一員, 與大家一起探討中國品牌汽車的機遇與挑戰。 在此, 我僅結合江淮汽車的發展實踐, 談一談我的認識和理解, 供大家交流參考。

過去一百多年間, 中國品牌汽車始終沒有機會引領世界汽車產業。 如今, 作為擁有全球最大汽車消費潛力的發展中國家, 中國及中國品牌汽車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全球各路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湧入。

如今, 中國品牌汽車經過長期學習和積累深耕, 已經發展到了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 如何在新一輪的產業變革中衝破藩籬、實現向上發展, 成為中國品牌車企的重大課題!

一、中國品牌汽車正在加速崛起

近年來, 中國品牌車企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和重視產品設計, 以SUV、移動互聯、新能源、新銷售模式為契機, 打造出了一批細分市場明星產品, 進而助推了自主品牌影響力的躍升。 主要表現在:

1.中國品牌汽車份額在加快提升。 從上世紀90年代到今天, 自主品牌汽車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 在乘用車市場, 2000年初自主品牌對合資品牌的市場占比是3:7, 到2010年這一占比達到了4.5:5.5的階段性高點。 但從2011年開始,

中國品牌份額就開始逐年下降, 到2014年降至了38.4%的最低點。 在此情況下, 自主車企經過了一系列的戰略調整和產品佈局, 有效把握和滿足了客戶價值需求, 市場認可度大大提升。 到2016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佔有率達到43.19%, 創下自2011年以來的新高, 且銷量首次突破千萬量級達到1053萬輛。 可以說, 中國品牌市場份額的提升, 是產品競爭力進步的結果。

2.具備相對優勢的細分市場在增多。 除了在商用車市場佔據絕對優勢外, 在佔據我國汽車總量比重85%左右的乘用車領域, 中國品牌的相對優勢細分市場從僅有的MPV市場發展成為“MPV市場+SUV市場”的格局。 在MPV市場, 2016年度MPV車型銷量前十位的車型中, 自主MPV佔據9席;從佔有率看, 2016年自主MPV占比約91%, 自主品牌仍然有絕對領先優勢。

在新增的SUV市場,自主在頂住了合資的大舉反攻後,逐漸穩住了陣腳並再獲突破,2016年全年SUV市場銷量前十車型中自主佔據6席,繼續包攬冠亞季軍;從絕對量看,2016年自主SUV實現銷量約530萬輛,市場份額已接近六成。同時,部分自主品牌SUV在品質和價格上也有了很大突破,10萬元已不再是天花板,部分品牌已在15萬元市場站穩了腳跟。

3.部分核心技術實現了從無到有。發動機、變速器、底盤作為汽車最重要的三大核心模組,是中國品牌汽車實現向上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根本保障。近年來,多數主流自主品牌推出的新產品在上述核心技術方面都有了較大進步,諸如發動機方面,已經推出了渦輪增壓和缸內直噴技術的多個排量發動機;自動變速器方面,幹、濕式雙離合、CVT無級變速器,甚至8AT都有自主研發的產品量產上市;而在底盤方面,通過與國際合作夥伴的協作開發,近年來很多中國品牌車型都有著非常不錯的底盤表現。當然,“核心技術”是金錢買不到的,只有腳踏實地的做研發,“核心技術”才不會只是一句廣告語。

4.新能源汽車領域具備先發優勢。經過近幾年快速發展,國內自主車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唱主角”的格局已然形成。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過50萬輛,累計推廣量超過100萬輛,全球占比均超過50%。國內本土車企憑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早起步、低成本和高規模優勢,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特別是純電動汽車領域處於絕對優勢。同時,隨著國家產業規劃和政策導向進一步明確,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絕大多數自主品牌企業發展戰略的重點領域,相信未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必將得到進一步強化。

二、相較於外資品牌,中國品牌的不足

中國品牌與外資品牌的差距集中體現在了品牌影響力上,但品牌影響力是結果,其背後是產品品質、核心技術、模式創新等的差距。

1.品牌知名度和溢價能力。近兩年,中國品牌汽車在產品品質、外觀設計以及性能配置上都有了顯著提升,特別是在新能源、MPV和SUV細分市場上,中國品牌佔據主導地位,正逐步改變中國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低質低價印象。但儘管相比過去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但我們也要清晰的認識到中國品牌產品同外資品牌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品牌認可度還不高,主力市場仍集中于10萬級別及以下的經濟型市場,品牌的忠誠度還遠未達到合資水準。

2.品質保證與消費升級的難點和痛點。當前,汽車消費領域一個最大的趨勢就是消費升級,它不僅表現為消費者對SUV、豪華車需求的快速上升,更體現為汽車消費的重點正在從基礎的可靠性品質向感官品質、性能品質升級轉變。可以說,品質保證仍然是目前中國品牌汽車實現突破的基礎軟肋,而這一軟肋的突破面臨著開發技術提升和供應鏈成本優化難題。典型的情況如新能源汽車,在目前產業鏈尚不成熟、電池技術未有較大突破和國家補貼加快退坡情況下,要解決消費普及面臨的高購買成本、低續航里程、車輛安全隱患、充電便利性不足和二手車殘值疑慮等消費痛點,在技術和成本上均有較大壓力。

3.產品創新能力和研發資源投入。中國品牌品質軟肋的背後,反映出來的是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入的支撐不夠,是企業缺乏自主核心技術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的外在表現,靠洋品牌零部件“加身”的拿來主義,並不能提升中國自主品牌的品質和形象。當前,國內部分自主車企已完全擺脫對外購買發動機的依賴,能進行一定程度的逆向研發,但仍需要聘請知名的內燃機設計公司進行技術支持。同時也有部分車企仍完全依賴國外企業的現有發動機。同時,源於中國品牌汽車整體有限的盈利能力,在研發資源上的支援和保障也較為緊張。

4.基於產品全生命週期的商業模式創新。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車市場銷量和私人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汽車消費者在汽車的定制、使用、維護、保養、金融、保險、二手車等全生命週期的價值需求愈加多元且強烈,而中國品牌的經銷管道體系在由原來的“賣產品”轉向“賣產品+賣服務”的進程明顯落後在華合資品牌和外資品牌。以汽車金融為例,合資企業的外資品牌早2000年初就已經率先運行汽車金融業務,而中國品牌大多在2012年以後才開始涉足,且目前汽車金融的滲透率也明顯的低於合資特別是一些豪華車品牌。因此,未來如何加快圍繞產品全生命週期的商業模式創新,將是中國品牌汽車獲得更多發展空間和盈利增長空間的重要方向。

三、汽車產業發展新挑戰

當前,整個汽車產業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即能源結構調整、電動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汽車共用化和產品生命週期商業模式創新。

1.汽車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是汽車強國的突破口。化石燃料作為不可再生能源終將會枯竭,尋找替代能源已是世界各國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2014年習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主流產品,汽車產業初步實現電動化轉型。上個月剛剛發佈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要以新能源汽車和智慧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汽車強國行列。因此,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能源結構變革正為我國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2.電動化、智能化是搶佔新一輪轉型升級的制高點。電動汽車取代傳統能源汽車的步伐正在加快,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被推向市場,大眾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在逐漸提升。同時,作為私人用戶出行的最大移動平臺,智慧化汽車已成為汽車產業、互聯網企業和客戶價值的共同訴求。目前,不少企業已經開始進入無人駕駛的動態展示,在許多車型上電動化、智慧化同時出現,極大提高了汽車的使用效率,打開了汽車在應用層面的一個新的價值拓展空間。未來,各種技術路線將在相互促進與重疊中螺旋式前進,最終將實現無人駕駛作為智慧汽車發展的終極夢想,而電動汽車將成為重要的智慧化載體。

3.汽車共用時代的顛覆思維正改變汽車生態。共用經濟席捲而來,使汽車共用化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產業發展趨勢。可以說,汽車共用的商業模式正為社會化共用創造更大價值,使汽車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環節都能夠被最大程度地合理置配,也成為了各大車企日益重視的新增市場。就在4月27日,支付寶宣佈:ofo小黃車、永安行等6家共用單車品牌與支付寶合作,用戶直接通過支付寶的掃一掃,即可解鎖上述品牌的共用單車,共用單車正式進入了免押金、低門檻時代。我想,共用單車的今天,或將是共用汽車的明天。

4.製造業必須實現基於產品全生命週期的價值創新。當前汽車製造業面臨四個轉變,即市場需求從產品導向向產品服務系統轉變,高價值環節從製造環節為主向服務環節為主轉變,競爭優勢從規模化供給能力向個性化供給能力轉變,客戶交易從一次性短期交易向長期交易方式轉變。典型的情況是,汽車的銷售結構、經銷商的盈利結構逐漸地從售前向售後服務領域進行轉移,各大汽車製造企業,特別是跨國車企早已圍繞汽車全生命週期各環節,不斷融入能夠帶來商業價值的增值服務,實現從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系統轉變。

四、“品牌向上”引領中國品牌向上突圍

面對當前中國品牌發展現狀和產業形勢要求,如何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汽車,《汽車產業中長期規劃》從建設汽車強國的角度給出了答案。借助今天這個機會,跟大家就江淮汽車的思考和實踐做一個分享和交流。2016年江淮汽車發佈了“十三五”總體戰略,確立了“做強做大商用車,做精做優乘用車,大力發展新能源車”的戰略方向。今年我們又提出,要在把握戰略方向的基礎上堅持“六化”:即品牌向上化、技術領先化、產品平臺化、開發反覆運算化、製造精益化、市場國際化。具體說,就是四句話:

第一,以品牌向上化為總目標。就是必須堅持高標準、向上發展,不斷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和溢價能力。當前,江淮汽車正圍繞品牌向上化,扎實推進包括瑞風A60、瑞風S7、瑞風M6、帥鈴全能輕卡、全新跨越重卡和安凱A9豪華客車等全系列中高端產品的市場培育,以重塑品牌價值和品牌形象。同時,秉持“在開放合作中推進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極把握與大眾汽車的合作機遇,學習和借鑒優秀企業的先進技術、流程標準、管理思想等,加快推動江淮汽車的向上突圍。

第二,以技術領先化、產品平臺化和開發反覆運算化為重要支撐。技術領先化,就是要構建以目標客戶核心價值訴求為導向的技術領先優勢,將“節能、環保、安全、智慧、舒適”的關鍵技術要求,有效轉化到產品開發過程中,實現技術開發與產品開發、法規要求的有效匹配。產品平臺化,就是今後江淮汽車的所有產品開發都要堅持打造通用平臺,努力做到“看不見的都一樣,看得見的不一樣”。開發反覆運算化,就是要準確認識並把握好“平臺化技術和客戶主流需求”之間的關係,堅持平臺化拓展和反覆運算研發,通過市場導向和價值定位,將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動力優勢發揮出來。

第三,以製造精益化為根本保障。品牌向上化既要高品質,又要優成本。高品質從何而來?從製造精神來,就是要精益求精,追求產品在品質和工藝上的極致,“如果能把菜刀做到極致,那就是高端製造!”。對中國品牌汽車而言,更需要堅守製造精神,從品質入手改變低水準、低附加值的汽車製造現狀。優成本從何而來?製造精益化,但要做到製造精益化,還要養成精益思考的習慣,深刻理解精益思考的精髓:增無可增不是完美,減無可減才是完美。唯有如此,品牌向上才有根本保障。

第四,以市場國際化為主要途徑。到十三五末,江淮汽車國際發展能力要明顯提升,力爭實現年出口量超過10萬輛,以充分證明JAC的競爭實力。因為,一方面中國的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市場,全球汽車品牌幾乎都已進入,要適應這個市場就要在技術、產品、服務上堅決對標合資品牌、外資品牌。另一方面,要堅決進入歐美等老牌汽車強國的傳統市場。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等中高端市場,江淮汽車已有所突破,促進了我們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進步,極大提高了JAC的品牌形象。

女士們、先生們!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具挑戰性的時代。從國外看,全球汽車市場在經歷歐洲的勃興和美、日的繁榮後,其重心正加快向中國轉移。從國內看,中國自主品牌由夾縫中誕生起步,靠微薄的利潤頑強生存,艱苦的開展研發創新,現已基本形成正向的生態迴圈,中國品牌已經迎來了向上突破的最好機遇期。品牌向上,是中國自主汽車人的夢想,當中國人有了自己在國際上叫的響的汽車品牌,那也就真正開啟了中國汽車的輝煌篇章。

前途光明就不怕難,路徑清晰就不怕遠。無須猶疑,今天充滿自信的“自主品牌”,已經行駛在真正崛起的陽關大道上!希望大家相信江淮汽車,相信每一個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的所有可能性,因為夢想雖主要屬於自主汽車人,但榮耀屬於每一個中國人!

在新增的SUV市場,自主在頂住了合資的大舉反攻後,逐漸穩住了陣腳並再獲突破,2016年全年SUV市場銷量前十車型中自主佔據6席,繼續包攬冠亞季軍;從絕對量看,2016年自主SUV實現銷量約530萬輛,市場份額已接近六成。同時,部分自主品牌SUV在品質和價格上也有了很大突破,10萬元已不再是天花板,部分品牌已在15萬元市場站穩了腳跟。

3.部分核心技術實現了從無到有。發動機、變速器、底盤作為汽車最重要的三大核心模組,是中國品牌汽車實現向上發展的堅實基礎和根本保障。近年來,多數主流自主品牌推出的新產品在上述核心技術方面都有了較大進步,諸如發動機方面,已經推出了渦輪增壓和缸內直噴技術的多個排量發動機;自動變速器方面,幹、濕式雙離合、CVT無級變速器,甚至8AT都有自主研發的產品量產上市;而在底盤方面,通過與國際合作夥伴的協作開發,近年來很多中國品牌車型都有著非常不錯的底盤表現。當然,“核心技術”是金錢買不到的,只有腳踏實地的做研發,“核心技術”才不會只是一句廣告語。

4.新能源汽車領域具備先發優勢。經過近幾年快速發展,國內自主車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唱主角”的格局已然形成。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過50萬輛,累計推廣量超過100萬輛,全球占比均超過50%。國內本土車企憑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早起步、低成本和高規模優勢,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特別是純電動汽車領域處於絕對優勢。同時,隨著國家產業規劃和政策導向進一步明確,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絕大多數自主品牌企業發展戰略的重點領域,相信未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優勢和技術優勢必將得到進一步強化。

二、相較於外資品牌,中國品牌的不足

中國品牌與外資品牌的差距集中體現在了品牌影響力上,但品牌影響力是結果,其背後是產品品質、核心技術、模式創新等的差距。

1.品牌知名度和溢價能力。近兩年,中國品牌汽車在產品品質、外觀設計以及性能配置上都有了顯著提升,特別是在新能源、MPV和SUV細分市場上,中國品牌佔據主導地位,正逐步改變中國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低質低價印象。但儘管相比過去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但我們也要清晰的認識到中國品牌產品同外資品牌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品牌認可度還不高,主力市場仍集中于10萬級別及以下的經濟型市場,品牌的忠誠度還遠未達到合資水準。

2.品質保證與消費升級的難點和痛點。當前,汽車消費領域一個最大的趨勢就是消費升級,它不僅表現為消費者對SUV、豪華車需求的快速上升,更體現為汽車消費的重點正在從基礎的可靠性品質向感官品質、性能品質升級轉變。可以說,品質保證仍然是目前中國品牌汽車實現突破的基礎軟肋,而這一軟肋的突破面臨著開發技術提升和供應鏈成本優化難題。典型的情況如新能源汽車,在目前產業鏈尚不成熟、電池技術未有較大突破和國家補貼加快退坡情況下,要解決消費普及面臨的高購買成本、低續航里程、車輛安全隱患、充電便利性不足和二手車殘值疑慮等消費痛點,在技術和成本上均有較大壓力。

3.產品創新能力和研發資源投入。中國品牌品質軟肋的背後,反映出來的是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入的支撐不夠,是企業缺乏自主核心技術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的外在表現,靠洋品牌零部件“加身”的拿來主義,並不能提升中國自主品牌的品質和形象。當前,國內部分自主車企已完全擺脫對外購買發動機的依賴,能進行一定程度的逆向研發,但仍需要聘請知名的內燃機設計公司進行技術支持。同時也有部分車企仍完全依賴國外企業的現有發動機。同時,源於中國品牌汽車整體有限的盈利能力,在研發資源上的支援和保障也較為緊張。

4.基於產品全生命週期的商業模式創新。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車市場銷量和私人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汽車消費者在汽車的定制、使用、維護、保養、金融、保險、二手車等全生命週期的價值需求愈加多元且強烈,而中國品牌的經銷管道體系在由原來的“賣產品”轉向“賣產品+賣服務”的進程明顯落後在華合資品牌和外資品牌。以汽車金融為例,合資企業的外資品牌早2000年初就已經率先運行汽車金融業務,而中國品牌大多在2012年以後才開始涉足,且目前汽車金融的滲透率也明顯的低於合資特別是一些豪華車品牌。因此,未來如何加快圍繞產品全生命週期的商業模式創新,將是中國品牌汽車獲得更多發展空間和盈利增長空間的重要方向。

三、汽車產業發展新挑戰

當前,整個汽車產業面臨四個方面的挑戰,即能源結構調整、電動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汽車共用化和產品生命週期商業模式創新。

1.汽車能源結構的轉型升級是汽車強國的突破口。化石燃料作為不可再生能源終將會枯竭,尋找替代能源已是世界各國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2014年習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主流產品,汽車產業初步實現電動化轉型。上個月剛剛發佈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也明確提出,要以新能源汽車和智慧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力爭用十年時間,邁入汽車強國行列。因此,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能源結構變革正為我國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2.電動化、智能化是搶佔新一輪轉型升級的制高點。電動汽車取代傳統能源汽車的步伐正在加快,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被推向市場,大眾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程度在逐漸提升。同時,作為私人用戶出行的最大移動平臺,智慧化汽車已成為汽車產業、互聯網企業和客戶價值的共同訴求。目前,不少企業已經開始進入無人駕駛的動態展示,在許多車型上電動化、智慧化同時出現,極大提高了汽車的使用效率,打開了汽車在應用層面的一個新的價值拓展空間。未來,各種技術路線將在相互促進與重疊中螺旋式前進,最終將實現無人駕駛作為智慧汽車發展的終極夢想,而電動汽車將成為重要的智慧化載體。

3.汽車共用時代的顛覆思維正改變汽車生態。共用經濟席捲而來,使汽車共用化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產業發展趨勢。可以說,汽車共用的商業模式正為社會化共用創造更大價值,使汽車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環節都能夠被最大程度地合理置配,也成為了各大車企日益重視的新增市場。就在4月27日,支付寶宣佈:ofo小黃車、永安行等6家共用單車品牌與支付寶合作,用戶直接通過支付寶的掃一掃,即可解鎖上述品牌的共用單車,共用單車正式進入了免押金、低門檻時代。我想,共用單車的今天,或將是共用汽車的明天。

4.製造業必須實現基於產品全生命週期的價值創新。當前汽車製造業面臨四個轉變,即市場需求從產品導向向產品服務系統轉變,高價值環節從製造環節為主向服務環節為主轉變,競爭優勢從規模化供給能力向個性化供給能力轉變,客戶交易從一次性短期交易向長期交易方式轉變。典型的情況是,汽車的銷售結構、經銷商的盈利結構逐漸地從售前向售後服務領域進行轉移,各大汽車製造企業,特別是跨國車企早已圍繞汽車全生命週期各環節,不斷融入能夠帶來商業價值的增值服務,實現從提供單一產品向提供產品和服務系統轉變。

四、“品牌向上”引領中國品牌向上突圍

面對當前中國品牌發展現狀和產業形勢要求,如何做大做強中國品牌汽車,《汽車產業中長期規劃》從建設汽車強國的角度給出了答案。借助今天這個機會,跟大家就江淮汽車的思考和實踐做一個分享和交流。2016年江淮汽車發佈了“十三五”總體戰略,確立了“做強做大商用車,做精做優乘用車,大力發展新能源車”的戰略方向。今年我們又提出,要在把握戰略方向的基礎上堅持“六化”:即品牌向上化、技術領先化、產品平臺化、開發反覆運算化、製造精益化、市場國際化。具體說,就是四句話:

第一,以品牌向上化為總目標。就是必須堅持高標準、向上發展,不斷提升自身品牌影響力和溢價能力。當前,江淮汽車正圍繞品牌向上化,扎實推進包括瑞風A60、瑞風S7、瑞風M6、帥鈴全能輕卡、全新跨越重卡和安凱A9豪華客車等全系列中高端產品的市場培育,以重塑品牌價值和品牌形象。同時,秉持“在開放合作中推進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極把握與大眾汽車的合作機遇,學習和借鑒優秀企業的先進技術、流程標準、管理思想等,加快推動江淮汽車的向上突圍。

第二,以技術領先化、產品平臺化和開發反覆運算化為重要支撐。技術領先化,就是要構建以目標客戶核心價值訴求為導向的技術領先優勢,將“節能、環保、安全、智慧、舒適”的關鍵技術要求,有效轉化到產品開發過程中,實現技術開發與產品開發、法規要求的有效匹配。產品平臺化,就是今後江淮汽車的所有產品開發都要堅持打造通用平臺,努力做到“看不見的都一樣,看得見的不一樣”。開發反覆運算化,就是要準確認識並把握好“平臺化技術和客戶主流需求”之間的關係,堅持平臺化拓展和反覆運算研發,通過市場導向和價值定位,將自身的技術優勢和動力優勢發揮出來。

第三,以製造精益化為根本保障。品牌向上化既要高品質,又要優成本。高品質從何而來?從製造精神來,就是要精益求精,追求產品在品質和工藝上的極致,“如果能把菜刀做到極致,那就是高端製造!”。對中國品牌汽車而言,更需要堅守製造精神,從品質入手改變低水準、低附加值的汽車製造現狀。優成本從何而來?製造精益化,但要做到製造精益化,還要養成精益思考的習慣,深刻理解精益思考的精髓:增無可增不是完美,減無可減才是完美。唯有如此,品牌向上才有根本保障。

第四,以市場國際化為主要途徑。到十三五末,江淮汽車國際發展能力要明顯提升,力爭實現年出口量超過10萬輛,以充分證明JAC的競爭實力。因為,一方面中國的市場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化的市場,全球汽車品牌幾乎都已進入,要適應這個市場就要在技術、產品、服務上堅決對標合資品牌、外資品牌。另一方面,要堅決進入歐美等老牌汽車強國的傳統市場。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等中高端市場,江淮汽車已有所突破,促進了我們技術、產品和服務的進步,極大提高了JAC的品牌形象。

女士們、先生們!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具挑戰性的時代。從國外看,全球汽車市場在經歷歐洲的勃興和美、日的繁榮後,其重心正加快向中國轉移。從國內看,中國自主品牌由夾縫中誕生起步,靠微薄的利潤頑強生存,艱苦的開展研發創新,現已基本形成正向的生態迴圈,中國品牌已經迎來了向上突破的最好機遇期。品牌向上,是中國自主汽車人的夢想,當中國人有了自己在國際上叫的響的汽車品牌,那也就真正開啟了中國汽車的輝煌篇章。

前途光明就不怕難,路徑清晰就不怕遠。無須猶疑,今天充滿自信的“自主品牌”,已經行駛在真正崛起的陽關大道上!希望大家相信江淮汽車,相信每一個中國自主品牌車企的所有可能性,因為夢想雖主要屬於自主汽車人,但榮耀屬於每一個中國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