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說話不當,易招禍患——蘇軾:因詩獲罪,差點為此掉了腦袋

蘇軾, 字子瞻, 號東坡, 四川眉山人。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 學問十分了得, 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合稱“三蘇”。 蘇軾曾在二十一歲那年, 與弟弟蘇轍一起參加殿試, 並且都中了進士。 當朝皇帝宋仁宗讚歎說朝中得了兩個奇才。 主考官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壇領袖, 他也預見說:“三十年後, 蘇軾的文章將會超過他。 ”

可是, 蘇軾卻是個時運不濟的才子。 他生前多次受到同僚的排斥打擊, 還被皇帝幾次貶官。 有一次, 甚至被抓了起來, 押到首都汴京治他的罪。 晚年的蘇軾遭到了皇帝的放逐, 被皇帝貶官到遙遠的兩廣地區當小吏,

直到死前半年才被赦回。 還有一次, 與他有隔閡的官員為了打擊他, 竟然告發他的詩中隱射了某種特別的意思, 皇帝差點為此砍了他的腦袋,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烏台詩案”。

北宋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實行變法, 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堅決反對, 總是阻撓新政實施。 所以, 當時在朝野內外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和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 是勢不兩立的。 可是, 蘇軾一向是個不會見風使舵的人, 他總是實話實說, 所以遭到了新舊兩黨的厭惡。 起先蘇軾反對變法, 受到了新黨的排斥;後來, 舊党上臺, 蘇軾出於實際情況的考慮又不同意全盤否定新法, 遭到了舊黨的戒備。 再以後, 新黨又把舊黨打了下去,

為了爭權奪利, 又把蘇軾歸於舊黨。

元豐三年, 他被調任為湖州太守, 當時依照慣例, 調職官員要寫一份“謝恩表”, 然後刊行在“邸報”(當時北宋官方的報紙)上。 他在表上寫的一些話又讓新舊兩黨產生了憤恨。 表中有這樣幾句話, 意思是這樣的:“皇上您知道我愚昧, 難以追隨那些新進的權貴, 又不能適應形勢;可是您看在我雖然已經年老, 卻不愛生事, 就派我去管管小民……”在他的這份“謝恩表”裡, “新進”、“生事”這兩個詞讓人聽出了弦外之音。 誰是“新進”?誰又愛“生事”?人們對新黨一陣嘲笑, 當然還有那些自願“對號入座”的人對蘇軾就更為不滿了。

當時, 一位姓舒的御史大夫趁機向皇上奏了一本。 說:“蘇軾的謝恩表譏諷時事, 包藏禍心,

怨恨皇上, 譏謗訕上, 瀆職謾駡而沒有人臣之節, 現在人們已經在爭相傳誦, 他這一舉實在是搞得朝野轟動, 萬死也不足以謝皇上。 ”另外, 這位舒禦史還從蘇軾寫的詩文中摘出了六十多條詞句作為證實蘇軾不滿朝廷的材料, 他詆毀蘇軾“訕上罵下”, 還舉出具體的例子:“陛下教群吏學法令, 他卻說‘讀書萬卷不讀律, 致君堯舜知無術’, 陛下發青苗錢, 本來是接濟貧民, 他卻說‘贏得兒童語音好, 一年強半在城中’, 陛下推行鹽法, 他卻說, ‘豈是聞韶解忘味, 邇來三月食無鹽’……”接著, 禦史中丞李定也跟著上表, 還列舉了四點蘇軾該殺的理由。 一時間, 蘇軾因為一份“謝恩表”竟然惹禍上身。 皇帝將這件案子發到禦史台處理。

不久, 蘇軾就從湖州被抓回京城,

過了一個月, 又被關進禦史台監獄。 蘇軾獲輥的這件案子之所以被稱為“烏台詩案”, 是因為蘇軾因詩獲罪是由禦史台一手操辦的, 而禦史台常植柏樹, 柏樹上又常常棲著烏鴉, 人們常稱禦史台為“烏台”。

起初, 蘇軾並不承認自己有怨謗之心, 只是說其中的一些詩句的確反映了民間疾苦。 可是後來, 在禦史台官員吩咐下, 手下對蘇軾進行了輪番的審訊和折磨, 蘇軾一個儒生, 實在忍受不了這種心理上的屈辱和肉體上的疼痛, 所以就承認自己有罪, 還寫了“供詞”。 一首描寫普通農村人家生活的詩“杖藜裹飯去匆匆, 過眼青錢轉手蠆。 贏得兒童語音好, 一年強半在城避。 ”中, 蘇軾自己說是譏諷了朝廷的青苗立法, 他的供詞是:“此詩意言百姓請香青苗錢立便於城中浮便使卻……莊家小子弟多在城市不看次第,

但學得城中人語音而已, 以譏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 ”可是這番話是多麼牽強附會!蘇軾還說, 在《山村絕句》“老翁七十自腰鐮, 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 邇來三月食無鹽。 ”中是譏諷了新法實施中的“鹽法”太急, 使得山中之人饑貧無食, 動經數月。 其實這首詩與鹽法哪裡有半點瓜葛, 蘇軾當時已經完全絕望了, 就等著禦史台把罪狀和供詞編織就緒, 待皇帝批准後殺頭了。 可是, 蘇軾竟躲過了這場大難, 神宗皇帝下令只是對蘇軾貶官了事。 在這場來勢洶洶的“烏台詩案”裡, 蘇軾究竟是怎樣解脫出來的呢?據說, 當時太皇太后曹氏的一條遺囑, 救了他一命。據說,曹氏病危,神宗皇帝去看她,她說:“當年仁宗皇帝策試製舉人回來,見到蘇軾兩兄弟的文章,很高興地對我說:‘我為子孫得了兩個相才。’如今不但沒有重用他,反而要把他下獄論死。蘇軾無非是作了幾首小詩,發了一點牢騷罷了,這是文人的習性,若是抓到了一點小小的不慎之言,就羅織成罪,何以對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對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殺士人的祖訓?”於是,神宗決心放了他。

另外,也有人猜測神宗本來就不打算殺他,當時的宰相看到神宗要寬恕蘇軾時,就進讒言說:“蘇軾譏諷臣下的罪可恕,但藐視皇上的罪不可恕。”還舉出了蘇軾的一句詩“世間唯有蟄龍知”說:“蘇軾不認為陛下是飛龍,竟求知於地下的蟄龍,就是藐視皇上。”神宗卻說:“文人的詩句,怎麼能這樣來推論呢?他詠自己的詩,與我有什麼關係?”旁邊的一位大臣和蘇軾關係要好,就又加了一句:“龍未必專指天子,人臣也可以稱龍。”神宗說:“是呀,孔明被稱作‘臥龍’,東漢還有‘苟氏八龍’,難道都是人君?''說得那個宰相啞口無言

後來,神宗又看到蘇軾在獄中寫的詩,更是動了慈悲之心,所以就赦免了他。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昧自忘身。

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家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另外,蘇軾確實是個人才,那些正直的人們都不願他落難,所以紛紛解救。據說,從蘇軾被捕起,救援的奏章、信函就如雪片般飛到京師。王安石的女婿上書,揚言在皇帝實錄上記下神宗不能“容才”;南京張安道在南京上疏,府官不敢接,他派兒子持至登聞鼓院投進;蘇軾的弟弟蘇轍願意用自己的官職和薪水為哥哥抵罪。所以,神宗最終決定不殺蘇軾。

不久,蘇軾被貶,“烏台詩案”就這樣結束了。

【智慧點撥】

一個善於交際的人應該根據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方法,面對不喜歡說話的人,不能一下子就推心置腹,面對一個自以為是的人,也不要多言,提防說話不當惹禍。

關於見人不要多說話也是這樣的道理。西方有句諺語說:“沉默是金子,雄辯是銀子。”這就是在說,雄辯不如沉默好。中國古話說:“禍從口出。”這也是在告誡人們要少說有害無益的話。

從禪的角度來看,不多說話才是真正的體悟方式。五祖法演和尚提示道:“與人生路上的達者相遇時,既不可言語,也不可以沉默對待達道之人。請問你如何對應?”有一位外道人向一位日本僧人問道,外道人說了兩小時,僧人則一言不發,外道人說:“我簡直像與深山裡的大樹相對。”他們哪裡懂得沉默的好處呢?

【引申名言】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業興。君子所以甯默毋躁,甯拙毋巧。——(明)洪應明《菜根譚》

【名言釋義】

十句話說中了九句,未必有人稱讚;但一句話沒有說中,過失、責怪就都聚到身上;十次計謀九次成功,未必得到功勳;但一次計謀沒有成功,錯怪、責難就會紛紛來到。君子有見於此,寧願沉默些也不願太過爽快,寧願笨拙些也不願自作聰明。

【名言智慧】

“不必言而言,是謂多言,多言招尤;不當言而言,是謂盲言,盲言賈禍。”何以“一語不中,愆尤駢集,一謀不成,訾議業興”,道理就在所引的這段話中。所以,事非關己,切莫妄出主意。這不是“自掃門前雪”,而是做本分人之道。

救了他一命。據說,曹氏病危,神宗皇帝去看她,她說:“當年仁宗皇帝策試製舉人回來,見到蘇軾兩兄弟的文章,很高興地對我說:‘我為子孫得了兩個相才。’如今不但沒有重用他,反而要把他下獄論死。蘇軾無非是作了幾首小詩,發了一點牢騷罷了,這是文人的習性,若是抓到了一點小小的不慎之言,就羅織成罪,何以對得起仁宗皇帝?何以對得起太祖皇帝非叛逆不殺士人的祖訓?”於是,神宗決心放了他。

另外,也有人猜測神宗本來就不打算殺他,當時的宰相看到神宗要寬恕蘇軾時,就進讒言說:“蘇軾譏諷臣下的罪可恕,但藐視皇上的罪不可恕。”還舉出了蘇軾的一句詩“世間唯有蟄龍知”說:“蘇軾不認為陛下是飛龍,竟求知於地下的蟄龍,就是藐視皇上。”神宗卻說:“文人的詩句,怎麼能這樣來推論呢?他詠自己的詩,與我有什麼關係?”旁邊的一位大臣和蘇軾關係要好,就又加了一句:“龍未必專指天子,人臣也可以稱龍。”神宗說:“是呀,孔明被稱作‘臥龍’,東漢還有‘苟氏八龍’,難道都是人君?''說得那個宰相啞口無言

後來,神宗又看到蘇軾在獄中寫的詩,更是動了慈悲之心,所以就赦免了他。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昧自忘身。

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家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另外,蘇軾確實是個人才,那些正直的人們都不願他落難,所以紛紛解救。據說,從蘇軾被捕起,救援的奏章、信函就如雪片般飛到京師。王安石的女婿上書,揚言在皇帝實錄上記下神宗不能“容才”;南京張安道在南京上疏,府官不敢接,他派兒子持至登聞鼓院投進;蘇軾的弟弟蘇轍願意用自己的官職和薪水為哥哥抵罪。所以,神宗最終決定不殺蘇軾。

不久,蘇軾被貶,“烏台詩案”就這樣結束了。

【智慧點撥】

一個善於交際的人應該根據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方法,面對不喜歡說話的人,不能一下子就推心置腹,面對一個自以為是的人,也不要多言,提防說話不當惹禍。

關於見人不要多說話也是這樣的道理。西方有句諺語說:“沉默是金子,雄辯是銀子。”這就是在說,雄辯不如沉默好。中國古話說:“禍從口出。”這也是在告誡人們要少說有害無益的話。

從禪的角度來看,不多說話才是真正的體悟方式。五祖法演和尚提示道:“與人生路上的達者相遇時,既不可言語,也不可以沉默對待達道之人。請問你如何對應?”有一位外道人向一位日本僧人問道,外道人說了兩小時,僧人則一言不發,外道人說:“我簡直像與深山裡的大樹相對。”他們哪裡懂得沉默的好處呢?

【引申名言】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業興。君子所以甯默毋躁,甯拙毋巧。——(明)洪應明《菜根譚》

【名言釋義】

十句話說中了九句,未必有人稱讚;但一句話沒有說中,過失、責怪就都聚到身上;十次計謀九次成功,未必得到功勳;但一次計謀沒有成功,錯怪、責難就會紛紛來到。君子有見於此,寧願沉默些也不願太過爽快,寧願笨拙些也不願自作聰明。

【名言智慧】

“不必言而言,是謂多言,多言招尤;不當言而言,是謂盲言,盲言賈禍。”何以“一語不中,愆尤駢集,一謀不成,訾議業興”,道理就在所引的這段話中。所以,事非關己,切莫妄出主意。這不是“自掃門前雪”,而是做本分人之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