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漢的竇太后是衡水人

文|候鵲

在波瀾壯闊的渤海之濱, 奔騰不息的中華母親河黃河下游以北, 是中國北方的重要省份——河北。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

河北有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所以, e觀滄海正式推出特別欄目《你所不知道的河北》, 每週三、週六更新。

77

徐福出海的出發地是滄州的鹽山

字君房, 方士, 最早的中日交流使者。 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藥, 幾次東巡, 他上書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 有仙人居住, 請求帶童男童女前往求之, 秦始皇命其成行。 招募童男童女、各種工匠數千, 經過集訓, 攜帶五穀、工具等駕船出海。 經過漫長的飄搖, 到日本諸島, 仙藥沒有找到, 將先進的文化傳播到東瀛, 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當年東渡前招募、集訓及始發地在滄州鹽山縣的饒安, 改稱“千童鎮”, 為中國第一僑鄉, 每年舉辦“千童信子節”;登陸的日本佐賀地區有“金立神社”, 每年春舉行為時三天的“徐福大祭”,

秋收後以“初稻”奉獻予他。

78

祖籍石家莊的趙佗被稱為“南下幹部第一人”

秦末、漢初時期的著名將領, 祖籍恒山郡東垣, 即後來的真定, 現石家莊長安區東古城。 18歲受命率部出征, 作戰勇猛, 功勳卓著, 平定嶺南地區;採取“和輯百越”政策,

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傳播到嶺南, 發展生產, 耕地掘井, 設衙築城, 為南方地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創建了“東西萬餘裡”的南越國, 為中國南方的第一個地方性政權, 被尊為“南越武王”;其間曾一度脫離朝廷, 改稱“南越武帝”, 後又歸附漢朝, 嶺南正式列入中國統一的版圖。 毛澤東評價為“開發嶺南的第一人”、“南下幹部第一人”。 在位71年, 卒時101歲, 為中國史上王中第一長壽者。

#FormatImgID_2#

79

韓信指揮背水之戰的戰場在石家莊井陘

西漢時期的大將軍, 封淮陰侯, 有“兵仙”、“戰神”之稱, “漢初三傑”之一。 少年家境貧寒, 一婆婆見他可憐, 常給他飯吃, 受封楚王, 贈老婆婆一千兩黃金, 即“一飯千金”。 淮陰有個屠夫羞辱他, 讓他從胯下爬過, 他從長計議, 忍受屈辱,

即“胯下之辱”。 初到漢營不受器重, 出走, 丞相蕭何識其才華, 星夜兼程追回, 即“蕭何月下追韓信”。 軍事才能極高, 富有傳奇色彩;諳熟兵法, 靈活用兵, 為後世留下諸多經典戰例: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 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軍事將領。

80

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文帝稱帝前在蔚縣做代王

漢文帝名劉恒, 漢高祖劉邦之子, 死後諡孝文皇帝, 稱帝前受封代王, 治所在今張家口蔚縣。 西元前196年, 代郡太守陳豨謀反, 劉邦帶兵平叛, 在諸臣的保舉下, 被立為代王。 高祖死, 呂雉擅權, 對高祖諸子大開殺戒, 他從小性格溫和, 不事張揚, 又遠在代郡, 倖免於難。 呂雉死, 在周勃等人的策動下,

剪滅諸呂, 擁為皇帝。 封賞誅呂功臣, 任周勃、陳平為左、右丞相, 灌嬰為太尉, 很快穩定局面。 繼續 “無為而治, 與民休息”方略, 很快扭轉呂後亂政狀況, 經濟繁榮, 社會安寧, 進入良好的發展時期, 史界將他和漢景帝在位時期稱“文景之治”, 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盛世時代。 生活簡樸, 不事奢華, 死後墓葬內不陪葬奢侈品, 被傳為佳話。

81

西漢的竇太后是衡水人

竇太后名竇漪房, 河北清河觀津人, 現屬河北衡水。 呂後時被選入宮, 呂後選宮女賞賜諸王, 她去了代國, 成為代王妃。 劉恒很喜歡她, 與她先後生了女兒劉嫖、兒子劉啟和劉武。 劉恒稱帝后, 原代王后及所生四子先後去世, 她被封為皇后, 長子劉啟被立為太子, 劉嫖封館陶公主, 幼子劉武封梁孝王, 竇氏家族成員都封侯晉爵,逐漸掌控大漢的政權。文帝去世,景帝繼位,成為太后。景帝死,武帝即位,被尊為太皇太后,仍然操控朝政,直到西元前135年去世,武帝才真正執掌皇權。

82

提出“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是景縣人

董仲舒亦稱“董子”、“董二聖”,漢廣川郡(今衡水景縣)人,西漢著名的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三次應詔對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採納,開領2000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之先河。思想體系的中心是“天人感應”說,認為“天”對統治者的行為用符瑞、災異表示出希望和譴責,為君權神授製造理論依據;將天道和人事相比附,提出“天不變,道亦不變”;提出“三綱五常”,奠定了封建倫理的基礎;助漢武帝實現思想文化的大一統,但並未受到重用,寫下了《士不遇賦》,傾訴內心的種種不平和感慨。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相繼寫下《悲士不遇賦》和《感士不遇賦》。魯迅評價:董仲舒雖然說的是純粹儒者的語言,但全篇已經把那種牢騷愁苦鬱悶不平之情,表達得很深刻了。

竇氏家族成員都封侯晉爵,逐漸掌控大漢的政權。文帝去世,景帝繼位,成為太后。景帝死,武帝即位,被尊為太皇太后,仍然操控朝政,直到西元前135年去世,武帝才真正執掌皇權。

82

提出“獨尊儒術”的董仲舒是景縣人

董仲舒亦稱“董子”、“董二聖”,漢廣川郡(今衡水景縣)人,西漢著名的今文經學大師。漢武帝舉賢良文學之士,三次應詔對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採納,開領2000餘年封建社會以儒學為正統之先河。思想體系的中心是“天人感應”說,認為“天”對統治者的行為用符瑞、災異表示出希望和譴責,為君權神授製造理論依據;將天道和人事相比附,提出“天不變,道亦不變”;提出“三綱五常”,奠定了封建倫理的基礎;助漢武帝實現思想文化的大一統,但並未受到重用,寫下了《士不遇賦》,傾訴內心的種種不平和感慨。漢代史學家司馬遷、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相繼寫下《悲士不遇賦》和《感士不遇賦》。魯迅評價:董仲舒雖然說的是純粹儒者的語言,但全篇已經把那種牢騷愁苦鬱悶不平之情,表達得很深刻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