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漲知識|不是為戰而生的Ta,卻意外地在戰場上發揮關鍵作用

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 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如民間的發明可能在不經意間成為改變戰爭的關鍵, 而出於戰爭需要產生的發明在日後也可能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常客”。

軍事和科技從來就是孿生兄弟, 軍用產品和民用產品也會互相影響、融合。 而科技的軍民融合這件事, 其實可以從很久以前說起。

高手在民間, 在歷史上, 有一些原本不是為了上戰場發明的東西, 卻意外地在戰場上發揮了關鍵作用。

火藥

火藥誕生於西元800年左右。 一位中國人在煉製長生不老丹時意外發現了它。

400年以後, 中國人發明了簡單的火藥武器, 包括炸彈、火槍和所謂“震天雷”的大炮。 當時的中國政府想保守火藥的秘密, 後來被入侵中國的侵略者所知, 由此聞名世界。

隨著火藥製作技術的日漸普及, 火藥逐漸被歐洲和亞洲地區掌握, 還結束了存在1000多年的東羅馬帝國。

當時,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 親率20萬大軍和300艘戰艦, 想要攻下東羅馬帝國的首府——君士坦丁堡, 把它變成伊斯蘭教的中心。 但是, 君士坦丁堡固若金湯, 穆罕默德二世久攻不下。 後來, 土耳其人將裝滿火藥的8米高大炮對準城牆, 巨大的威力立刻讓城牆土崩瓦解。 至此, 一個新的帝國——奧斯曼帝國開始崛起, 稱霸歐亞大陸。

刺刀

17世紀初, 法國和西班牙的運動愛好者們在獵捕危險獵物時形成了將刀綁在步槍上的習慣。 獵人們尤其青睞巴約納(Bayonne)產的刀。 這個靠近西班牙邊界的法國小鎮以出產高品質餐具聞名, 刺刀(bayonet)也因此得名。 1671年, 法國人最早將刺刀用於軍隊。 到17世紀末, 這種武器成為歐洲步兵的標準裝備。

從前, 火槍手們裝彈時, 要依靠長槍兵保護他們不被襲擊。 隨著刺刀的引進, 每個士兵都可以兼任長槍兵和火槍手。

雖然現代武器使得刺刀日益被荒廢, 它們依然熬到了20世紀, 部分原因在於, 刺刀被視為有效的心理武器。 一位英國軍官說, “裝備了刺刀的部隊幾乎從不會陷入肉搏戰, 這很可能是因為, 當距離足夠近時, 有一方就會轉身逃跑。 ”

鐵絲網

鐵絲網發明於19世紀末的美國西部, 本來是用來防止牛群逃跑的。 在第二次英布戰爭中被運用於戰場。 英國軍隊鎮壓荷蘭定居者的叛亂的手段之一就是修建一個碉堡網路,

用鐵絲網連接, 限制了布林人在草原上的移動。

十多年後, 鐵絲網遍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場, 成為阻止步兵前進的武器。 導線技術的發展使得鐵絲網的應用上升到更高的層次, 例如鐵絲網一被切斷即引爆炸彈, 將鐵絲網通電等等。

被鐵絲網覆蓋的法軍戰壕。

1917年出版的一份美國陸軍學院手冊簡潔地概括了鐵絲網的優勢:製造起來簡單快速;難以被破壞;難以穿越;不干擾視線和防禦火力。

電報

19世紀40年代,私人電報公司已經開始營業。在南北戰爭中,電報則首次在軍事衝突中扮演關鍵角色。當戰爭爆發時,一個5萬英里電報線路網路連接著美國的大小城市。前線指揮官下達命令,迅速集中兵力對抗聯邦軍的進攻——1861年,這一策略導致比爾魯恩第一場戰役的勝利。電報改變了行政部門和軍隊的關係。之前,重要的戰鬥決策都被交給前線將軍。直到電報出現後,總統才能真正行使他作為總司令的特權。

“林肯用電報加固了他的膽怯的將軍們的脊樑,將他的領導遠見傳達到前線。”歷史學家湯姆·惠勒在《林肯的T -郵件》一書中寫道,“電報成為他贏得南北戰爭的基本工具。”

除了民間科技被用於戰爭之外,因軍事需要而產生,然後用於民眾,使人們的生活發生大變化的發明也不在少數。

頭盔

最早出現的現代軍用頭盔——1915年定型的法國亞德里安頭盔。

現代頭盔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的一天,法軍一名炊事兵在遭到德軍炮擊時把鐵鍋頂在頭上,因此只受了輕傷,而其他很多人都死於猛烈的炮火。法國軍隊的亞德里安將軍得知此事後,深受啟發,“既然鐵鍋能保住炊事員的腦袋,為什麼不給每個戰士發一個‘鐵鍋’,讓他們也戴上呢?”,於是,他要求部隊研製金屬製成的頭盔。後來,人們將法軍的制式頭盔稱作“亞德里安鋼盔”。此後,許多國家紛紛效仿法軍,用“鐵鍋”保命。頭盔逐漸成為各國軍隊必備的單兵裝備,如今頭盔更是大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安全衛士。

拉鍊

你有沒有想過沒有拉鍊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其實,從19世紀中期開始,人們就開始思考一種更簡便的封閉衣服抵禦寒冷的方法。最後,瑞典出生的美國人吉迪昂·森貝克取得成功。他在擔任宇宙扣件公司的首席設計師時設計了“無鉤扣件”,這種用一個小小的滑件讓兩排“牙齒”咬合在一起的裝置就是拉鍊。一戰期間,美軍開始將拉鍊縫到了軍服和軍靴上,尤其是海軍的服裝,這樣士兵們就能迅速穿好全套服裝了。戰後,這個方便的配件迅速在民間傳播,越來越多老百姓將拉鍊運用到自己的服裝、鞋子和其他產品上,時尚界的設計師們也開始做起了拉鍊的文章。

不銹鋼

鐺鐺鐺,是的,就是那個閃亮閃亮的現在隨處可見不銹鋼,不過這個發明實屬有點小意外。

一戰時,英國軍隊發現士兵們的槍有個大問題:在高密度重複射擊時,槍管會因為子彈的摩擦和熱量而扭曲變形。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英國軍方委託英國Brown-Firth研究室的亨利·佈雷利研製更堅硬的合金。剛開始,佈雷利嘗試在鋼裡面添加鉻,但並不太成功。他把製造出的合金廢料扔到院子裡的垃圾堆上,結果發現,過了很久之後,這些鉻鋼廢料居然一直沒有生銹。儘管佈雷利最後也沒為軍方解決槍管問題,但他從此發現了不銹鋼的秘密配方。

一戰期間,不銹鋼被用於製造新款航空發動機,戰爭結束後,又被餐具和醫療器械製造商看中,從此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防毒面具

霧霾天的時候,有的人就會帶著“防毒面具”上大街,“賺”足了回頭率。防毒面具最初也是出於軍事需要而發明的,而且,這個發明還與野豬有關。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與英法聯軍為爭奪比利時伊伯爾地區展開激戰,雙方持續對峙時間長達六個月。1915年,德軍為了打破歐洲戰場長期僵持的局面,在陣地前沿設置了盛有液氯的鋼瓶,趁刮穩定的東北風時打開瓶蓋釋放氯氣。頓時,一道綠色霧牆騰起,並以每秒二至三米的速度飄移,擴散到聯軍陣地縱深二十五公里處,使英法聯軍五千多人喪命。防線一帶的大量禽獸也大中其毒,但唯有野豬倖存。

這件事引起了生物學家的極大興趣。通過反復調查和研究試驗,發現豬是倚仗嘴巴拱土使土顆粒過濾毒氣才得救的。於是,英法聯軍根據這個原理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其外形就是依照豬嘴的形狀製成的,後來雖經多次改變,但基本樣式仍然保留到今天。

罐頭

當你品嘗著各種各樣美味罐頭時,可曾想到過罐頭是因戰爭的需要而誕生的嗚?

1785年,法國政府為了解決軍隊的給養供應,用重獎徵求軍用食品保鮮方法。當時,許多科學家絞盡腦汁甯卻無一人如願。直到1804年,點心師尼古拉·阿佩爾偶然發現一瓶經煮沸後密封的果汁長時間沒有變質,於是他靈機一動該照同樣的方法將食品處理後,裝進廣口瓶,再在沸水裡加熱半小時,然後趁熱將軟木塞塞進瓶口,並用蠟封嚴,經過多次試驗,證實了這種方法確實能使食品長方不壞。阿佩爾用巨額賞金在巴黎開辦了世界上第一個罐頭廠,罐頭食品就由此流行開來了。

科技軍民融合這件事,可以從很久以前說起,民間智慧引發戰爭奇跡,軍用物品改善民眾生活。

如今,我國在軍民融合的探索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軍地資源開放共用和軍民兩用技術相互轉移,“天河二號”超級電腦、北斗導航系統這樣“不得了”的科技成果也都得益于軍民融合的發展。

正所謂“選天下之豪傑,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

策劃:曲延濤 錢宗陽

作者:宗禾君

編輯:高田恬 韓新新

值班:陳 利

編審:曲延濤

綜合:新華網、人民網、軍事文摘、中國民兵等

被鐵絲網覆蓋的法軍戰壕。

1917年出版的一份美國陸軍學院手冊簡潔地概括了鐵絲網的優勢:製造起來簡單快速;難以被破壞;難以穿越;不干擾視線和防禦火力。

電報

19世紀40年代,私人電報公司已經開始營業。在南北戰爭中,電報則首次在軍事衝突中扮演關鍵角色。當戰爭爆發時,一個5萬英里電報線路網路連接著美國的大小城市。前線指揮官下達命令,迅速集中兵力對抗聯邦軍的進攻——1861年,這一策略導致比爾魯恩第一場戰役的勝利。電報改變了行政部門和軍隊的關係。之前,重要的戰鬥決策都被交給前線將軍。直到電報出現後,總統才能真正行使他作為總司令的特權。

“林肯用電報加固了他的膽怯的將軍們的脊樑,將他的領導遠見傳達到前線。”歷史學家湯姆·惠勒在《林肯的T -郵件》一書中寫道,“電報成為他贏得南北戰爭的基本工具。”

除了民間科技被用於戰爭之外,因軍事需要而產生,然後用於民眾,使人們的生活發生大變化的發明也不在少數。

頭盔

最早出現的現代軍用頭盔——1915年定型的法國亞德里安頭盔。

現代頭盔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的一天,法軍一名炊事兵在遭到德軍炮擊時把鐵鍋頂在頭上,因此只受了輕傷,而其他很多人都死於猛烈的炮火。法國軍隊的亞德里安將軍得知此事後,深受啟發,“既然鐵鍋能保住炊事員的腦袋,為什麼不給每個戰士發一個‘鐵鍋’,讓他們也戴上呢?”,於是,他要求部隊研製金屬製成的頭盔。後來,人們將法軍的制式頭盔稱作“亞德里安鋼盔”。此後,許多國家紛紛效仿法軍,用“鐵鍋”保命。頭盔逐漸成為各國軍隊必備的單兵裝備,如今頭盔更是大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安全衛士。

拉鍊

你有沒有想過沒有拉鍊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其實,從19世紀中期開始,人們就開始思考一種更簡便的封閉衣服抵禦寒冷的方法。最後,瑞典出生的美國人吉迪昂·森貝克取得成功。他在擔任宇宙扣件公司的首席設計師時設計了“無鉤扣件”,這種用一個小小的滑件讓兩排“牙齒”咬合在一起的裝置就是拉鍊。一戰期間,美軍開始將拉鍊縫到了軍服和軍靴上,尤其是海軍的服裝,這樣士兵們就能迅速穿好全套服裝了。戰後,這個方便的配件迅速在民間傳播,越來越多老百姓將拉鍊運用到自己的服裝、鞋子和其他產品上,時尚界的設計師們也開始做起了拉鍊的文章。

不銹鋼

鐺鐺鐺,是的,就是那個閃亮閃亮的現在隨處可見不銹鋼,不過這個發明實屬有點小意外。

一戰時,英國軍隊發現士兵們的槍有個大問題:在高密度重複射擊時,槍管會因為子彈的摩擦和熱量而扭曲變形。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英國軍方委託英國Brown-Firth研究室的亨利·佈雷利研製更堅硬的合金。剛開始,佈雷利嘗試在鋼裡面添加鉻,但並不太成功。他把製造出的合金廢料扔到院子裡的垃圾堆上,結果發現,過了很久之後,這些鉻鋼廢料居然一直沒有生銹。儘管佈雷利最後也沒為軍方解決槍管問題,但他從此發現了不銹鋼的秘密配方。

一戰期間,不銹鋼被用於製造新款航空發動機,戰爭結束後,又被餐具和醫療器械製造商看中,從此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防毒面具

霧霾天的時候,有的人就會帶著“防毒面具”上大街,“賺”足了回頭率。防毒面具最初也是出於軍事需要而發明的,而且,這個發明還與野豬有關。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與英法聯軍為爭奪比利時伊伯爾地區展開激戰,雙方持續對峙時間長達六個月。1915年,德軍為了打破歐洲戰場長期僵持的局面,在陣地前沿設置了盛有液氯的鋼瓶,趁刮穩定的東北風時打開瓶蓋釋放氯氣。頓時,一道綠色霧牆騰起,並以每秒二至三米的速度飄移,擴散到聯軍陣地縱深二十五公里處,使英法聯軍五千多人喪命。防線一帶的大量禽獸也大中其毒,但唯有野豬倖存。

這件事引起了生物學家的極大興趣。通過反復調查和研究試驗,發現豬是倚仗嘴巴拱土使土顆粒過濾毒氣才得救的。於是,英法聯軍根據這個原理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其外形就是依照豬嘴的形狀製成的,後來雖經多次改變,但基本樣式仍然保留到今天。

罐頭

當你品嘗著各種各樣美味罐頭時,可曾想到過罐頭是因戰爭的需要而誕生的嗚?

1785年,法國政府為了解決軍隊的給養供應,用重獎徵求軍用食品保鮮方法。當時,許多科學家絞盡腦汁甯卻無一人如願。直到1804年,點心師尼古拉·阿佩爾偶然發現一瓶經煮沸後密封的果汁長時間沒有變質,於是他靈機一動該照同樣的方法將食品處理後,裝進廣口瓶,再在沸水裡加熱半小時,然後趁熱將軟木塞塞進瓶口,並用蠟封嚴,經過多次試驗,證實了這種方法確實能使食品長方不壞。阿佩爾用巨額賞金在巴黎開辦了世界上第一個罐頭廠,罐頭食品就由此流行開來了。

科技軍民融合這件事,可以從很久以前說起,民間智慧引發戰爭奇跡,軍用物品改善民眾生活。

如今,我國在軍民融合的探索中也取得了豐碩成果,軍地資源開放共用和軍民兩用技術相互轉移,“天河二號”超級電腦、北斗導航系統這樣“不得了”的科技成果也都得益于軍民融合的發展。

正所謂“選天下之豪傑,致天下之精材,來天下之良工,則有戰勝之器矣”。

策劃:曲延濤 錢宗陽

作者:宗禾君

編輯:高田恬 韓新新

值班:陳 利

編審:曲延濤

綜合:新華網、人民網、軍事文摘、中國民兵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