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劉伯溫,難道就因為說了這句話?

在民間傳說中, 劉伯溫可以與諸葛亮相提並論。 不過這兩個人又有所不同, 一個是劉備的軍師, 被劉備奉為上賓, 後來做了丞相;一個是大明朝的開國元勳, 幫助朱元璋做了很多事情。 不過兩個人的結局都很慘, 諸葛亮死於北伐的五丈原;劉伯溫卻被皇帝朱元璋偷偷害死在老家。 傳聞是因為劉伯溫在跟朱元璋對話時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話。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劉伯溫小時候, 就展現了驚人的天賦, 對於讀過的書, 基本上能夠過目不忘, 他的父親從小就教他習字讀書, 而劉伯溫也是十分好學, 讀書的速度也是很快, 據說能夠一目七行。 普通人如果這樣讀書, 恐怕不會記住很多, 但是劉伯溫卻不一樣, 雖然他閱讀速度很快, 但是效率也很高, 書中的內容都牢牢地記在了他的心裡。 他十二歲的時候, 就參加了鄉試, 並且考中了秀才, 同村的人都稱他是“神童”。

劉伯溫在二十三歲的時候, 考中了進士, 但是因為當時元朝已經是走到了末路, 各地都爆發了戰爭, 所以劉伯溫只好在家裡又呆了三年, 後來才被元朝的統治者派到了江西去做官。 劉伯溫上任後, 明察秋毫, 並且不畏強暴, 對於那些無法無天的地主,

劉伯溫毫不畏懼, 在擁有了證據後, 立即便懲處了那些地主, 社會風氣也隨之一變。 也正是因為這些大動作, 讓那些地主對他是十分憎恨, 總想陷害他, 但是因為其他官員知道他的為人, 所以都盡力保護他。 劉伯溫見實在待不下去了, 於是便辭去了官職, 回到了家鄉。 後來又被朝廷徵召, 複出做官, 但是過了三年後, 又辭官隱居了下來。

到至正二十年(1360)三月, 劉伯溫已在家閒居兩年。 其時, 朱元璋已是元末農民起義軍中較有實力的一支。 隨他揭竿起義的人士, 多半是淮西家鄉的哥們, 如徐達、沐英等, 掄槍使棒衝鋒陷陣都是好漢, 但審時度勢運籌帷幄都不在行。 經碩儒朱升的推薦, 求才若渴的朱元璋找到了劉伯溫, 請他出山。

對於劉伯溫的到來, 朱元璋給予足夠禮遇和極其重視。 劉伯溫見朱元璋愛才惜才用才, 便向朱元璋面陳了他的“時務十八策”。 其中, 十分重要的就是讓朱元璋抓住機遇, 奪取江山, 稱雄天下。 當時, 天下稱王之人已有好幾人, 除韓林兒, 還有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

朱元璋久有稱王之心, 只是心中一直沒底, 與劉伯溫一席話, 讓他茅塞頓開, 信心倍添。

後來, 又通過幾次長談, 朱元璋知曉劉伯溫是位精通天文地理之高人。 乞丐出身的朱元璋, 對卜卦、推命一類的象緯之學深信不疑, 劉伯溫的勸說被朱元璋當作“神諭”。 在這一點上, 可以肯定地說, 是劉伯溫促成了朱元璋的皇帝夢。

劉伯溫投奔朱元璋之初的幾年, 主要是承擔軍師的角色。 他每獻一計便成一事, 因此深得信任。 朱元璋對他說:“先生有至計, 勿惜盡言。 ”每逢軍國大事, 朱元璋有吃不准的地方, 必請教劉伯溫。 他從不叫劉伯溫的名字, 而是尊敬地喊“老先生”。

當了皇帝後, 朱元璋猜忌心日重, 總是害怕手握重權的開國功臣謀反。 有一天,他把劉伯溫找來密談,就撤銷李善長宰相職務之事徵詢意見。劉伯溫當即表示反對。他說:“李善長資歷老,又練達,能調和諸位大將及勳舊的矛盾,適合當宰相。”朱元璋大惑不解道:“李善長多次構害於你,欲致你於死地,你怎麼還為他說話?”

劉伯溫頓首答道:“朝廷換宰相,就好比大房子換立柱。立柱必須是一根又直又粗又長的大木頭,方可支撐房梁的重量。皇上首先得找一根新的大木頭,方可把舊的立柱換掉。如果用一堆小木頭捆起來充當大木頭去換立柱,那麼,這座房子最終會倒塌。”

後來,李善長終究還是被殺掉了,朱元璋找了3個在他看來可以當作“立柱”的人,再次向劉伯溫徵詢意見。劉伯溫仍是搖頭。朱元璋有點不高興,說:“我選的宰相,沒有哪個比得上你老先生。乾脆,這個宰相你來當好了。”劉伯溫小心回答:“臣疾惡太盛,又耐不得細繁。若強當宰相,必然會辜負陛下的大恩。天下這麼大,何患無才,惟願明主悉心訪求。只不過,方才說到的這三個人,的確都不能當宰相。”

劉伯溫的這次議政,肯定有違聖意。因為此次談話之後,楊憲、汪廣洋及胡惟庸都先後拜相,但不久又相繼被朱元璋誅除。事後檢點,朱元璋承認劉伯溫識人更高一籌,卻對劉增大了戒心:一個人把什麼都看得這麼透徹,對猜忌成性的朱元璋來說,絕不是一件讓他愉快的事。

洪武四年(1371)年,劉伯溫在追隨朱元璋11年之後,經過多次請辭,終於如願以償退休歸田。

61歲的劉伯溫回到老家後,既為避禍,也為娛心,便徹底做了一名田舍翁。他每日只做兩件事:飲酒和弈棋。當地官員慕名求見,他一概謝絕。儘管如此謹慎,還是惹來了大禍,差點讓朱元璋砍了腦袋。

南田有個地方叫淡洋,一直是個鹽販聚齊、盜賊出沒的地方。劉伯溫還鄉後,淡洋的治安狀況並沒有改善。為家鄉計,亦為朝廷計,劉伯溫委託兒子劉璉給皇帝上書,建議在淡洋設立巡檢司,調派軍隊駐守,使奸民無法作亂。

這封信沒有通過中書省,而是直接送給了朱元璋,爾後朱元璋將信批到中書省處理。時任左丞相胡惟庸看到奏書,心裡頭很不是滋味。當初,劉伯溫在朱元璋面前說自己既無宰相之才,亦無宰相之德,胡惟庸早恨得牙癢癢的,拿到劉璉的信後,他便找來心腹密謀報復之計。

不久,被胡惟庸派往青田調查的兵部官員回來,向朱元璋上奏了調查結果。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胡惟庸的構陷。果然朱元璋頓時暴跳如雷,即刻下旨褫奪劉伯溫的俸祿。

聖旨到達南田之日,劉伯溫誠惶誠恐,馬上啟程前往南京向朱元璋當面謝罪。朱元璋正在氣頭上,不肯召見。劉伯溫無奈,便以待罪之身客居京城三年有餘。而這期間,胡惟庸深得朱元璋信任,取代汪廣洋當上宰相。劉伯溫得知消息後,對兒子說:“我早就看出胡惟庸不是好人,如果我的話不靈驗,那便是蒼生的福氣。”

風燭殘年的劉伯溫,面對一個忌恨于他的皇帝,一個欲置他于死地的宰相,可謂淒風苦雨度日如年,不久病倒于客邸。胡惟庸聞知,便假傳聖旨,指派御醫前來問診。據說吃了御醫給的湯藥後,劉伯溫腹中便長了一個拳頭大的石頭。

劉伯溫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於是在洪武八年三月(1375)上書乞求返還故里,朱元璋批准。劉伯溫回家不到一個月,便撒手塵寰。

有一天,他把劉伯溫找來密談,就撤銷李善長宰相職務之事徵詢意見。劉伯溫當即表示反對。他說:“李善長資歷老,又練達,能調和諸位大將及勳舊的矛盾,適合當宰相。”朱元璋大惑不解道:“李善長多次構害於你,欲致你於死地,你怎麼還為他說話?”

劉伯溫頓首答道:“朝廷換宰相,就好比大房子換立柱。立柱必須是一根又直又粗又長的大木頭,方可支撐房梁的重量。皇上首先得找一根新的大木頭,方可把舊的立柱換掉。如果用一堆小木頭捆起來充當大木頭去換立柱,那麼,這座房子最終會倒塌。”

後來,李善長終究還是被殺掉了,朱元璋找了3個在他看來可以當作“立柱”的人,再次向劉伯溫徵詢意見。劉伯溫仍是搖頭。朱元璋有點不高興,說:“我選的宰相,沒有哪個比得上你老先生。乾脆,這個宰相你來當好了。”劉伯溫小心回答:“臣疾惡太盛,又耐不得細繁。若強當宰相,必然會辜負陛下的大恩。天下這麼大,何患無才,惟願明主悉心訪求。只不過,方才說到的這三個人,的確都不能當宰相。”

劉伯溫的這次議政,肯定有違聖意。因為此次談話之後,楊憲、汪廣洋及胡惟庸都先後拜相,但不久又相繼被朱元璋誅除。事後檢點,朱元璋承認劉伯溫識人更高一籌,卻對劉增大了戒心:一個人把什麼都看得這麼透徹,對猜忌成性的朱元璋來說,絕不是一件讓他愉快的事。

洪武四年(1371)年,劉伯溫在追隨朱元璋11年之後,經過多次請辭,終於如願以償退休歸田。

61歲的劉伯溫回到老家後,既為避禍,也為娛心,便徹底做了一名田舍翁。他每日只做兩件事:飲酒和弈棋。當地官員慕名求見,他一概謝絕。儘管如此謹慎,還是惹來了大禍,差點讓朱元璋砍了腦袋。

南田有個地方叫淡洋,一直是個鹽販聚齊、盜賊出沒的地方。劉伯溫還鄉後,淡洋的治安狀況並沒有改善。為家鄉計,亦為朝廷計,劉伯溫委託兒子劉璉給皇帝上書,建議在淡洋設立巡檢司,調派軍隊駐守,使奸民無法作亂。

這封信沒有通過中書省,而是直接送給了朱元璋,爾後朱元璋將信批到中書省處理。時任左丞相胡惟庸看到奏書,心裡頭很不是滋味。當初,劉伯溫在朱元璋面前說自己既無宰相之才,亦無宰相之德,胡惟庸早恨得牙癢癢的,拿到劉璉的信後,他便找來心腹密謀報復之計。

不久,被胡惟庸派往青田調查的兵部官員回來,向朱元璋上奏了調查結果。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是胡惟庸的構陷。果然朱元璋頓時暴跳如雷,即刻下旨褫奪劉伯溫的俸祿。

聖旨到達南田之日,劉伯溫誠惶誠恐,馬上啟程前往南京向朱元璋當面謝罪。朱元璋正在氣頭上,不肯召見。劉伯溫無奈,便以待罪之身客居京城三年有餘。而這期間,胡惟庸深得朱元璋信任,取代汪廣洋當上宰相。劉伯溫得知消息後,對兒子說:“我早就看出胡惟庸不是好人,如果我的話不靈驗,那便是蒼生的福氣。”

風燭殘年的劉伯溫,面對一個忌恨于他的皇帝,一個欲置他于死地的宰相,可謂淒風苦雨度日如年,不久病倒于客邸。胡惟庸聞知,便假傳聖旨,指派御醫前來問診。據說吃了御醫給的湯藥後,劉伯溫腹中便長了一個拳頭大的石頭。

劉伯溫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於是在洪武八年三月(1375)上書乞求返還故里,朱元璋批准。劉伯溫回家不到一個月,便撒手塵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