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圍城的崩塌-古典至維多利亞時期歐洲城市規劃歷史進程

——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羅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 )

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格言。

事實上包括羅馬城在內的許多著名城市大都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而維多利亞時期最著名的幾大城市包括倫敦, 巴黎等都是數個世紀的積累才有當時的繁華。 我們要研究維多利亞時期的城市規劃就不可避免需要探尋其發展的源流。

城市規劃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 系統的現代城市規劃概念最早萌芽於19世紀前中期, 主要起因是由於工業的發展推動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 對城市建設的要求也顯著提高。 而事實上早在氏族社會時期,

城市規劃這種說法就已經悄然誕生, 那時候的城市建設主要是服務於統治階層(包括王權和教會神權)而非真正關心普通人的生活品質, 因此當時的城市建設更多體現一種形制上的規劃而非科學的全方位規劃, 這點可以在其後許多烏托邦構想上得到體現, 這點稍後會單獨舉例。

在詳細分析每個年代的城市規劃概念前, 我們先大概梳理下時間線。

1.中世紀時期(西元5世紀至14世紀)

2.文藝復興時期(西元14世紀至16世紀)

3.殖民地時期和維多利亞前期(西元16世紀至19世紀初)

4.後維多利亞時期(西元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

其中中世紀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可算作城市規劃概念的古典成形時期, 這時期最大的特徵便是有明確的城市中心點(教堂或是城堡),

同時有圈定城市範圍的城牆或是護城河, 城市最大的作用便是單純的住人。 直到大航海時代後, 殖民地時期至維多利亞時期, 這段時間城市建設可謂飛速發展, 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大都會這種概念, 城市也不是單純的居住地, 會有很多例如港口城市, 工業城市等等功能性城市概念出現, 而這時最首當其衝的視覺特徵便是城牆的消失, 因為城市擴展進程已經遠遠超越了城牆所能圈定的範圍區域, 可以說城牆的崩塌正是代表著古典城鎮向現代城市轉型的過程。

中世紀時期

(西元5世紀至14世紀)

中世紀時期(約西元476年~西元1453年)在歐洲歷史上被稱為最為黑暗的時代, 在戰亂和天災的影響下,

歐洲各國不論是藝術文化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都緩慢且艱難。 這個時期的城市發展同樣陷入困頓。 橫向對比同時期的中國(東晉至明朝), 歐洲並沒有發展出一個可以和長安, 洛陽那樣相媲美的大城市, 這是由很多客觀因素決定的。

首先便是地理原因, 整個歐洲大陸的北方, 土地平坦但氣候寒冷不適宜人居住, 而南方雖然氣候宜人但是山地丘陵過多也不適合大型城市發展, 對比中國長江黃河流域大片肥沃的平原盆地, 歐洲的城市發展確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其次便是政治原因, 雖然中國在這段時間經歷了數次朝代的更迭, 但大部分時間都是集中在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統治之下, 相對安定的國內環境和富裕的經濟使得國家有能力統籌規劃建一個或數個大型城市。

相反歐洲此時領主割據, 戰火連綿, 加上瘟疫四起, 農民流離失所, 經濟發展緩慢,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型城市的建設發展。

此時的歐洲城市也很好得反映了時代的特徵, 總結如下:

①多為自發形成的小型城市

原因如上文所說, 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進行大規模的規劃和建設, 當時的城鎮更多是佃農自發依附在封建主城堡附近形成的小型市鎮。

②以軍事要塞為中心的軍事城市(如卡爾卡松城)

封建貴族作為中世紀時期的統治階級, 其城堡自然而然需要大量的手下侍奉服務, 其私人軍隊和封土疆域內生活的農民多居住在城堡四周, 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城堡為中心的小型城市, 這其中的居民同時也承擔著拱衛城市的作用, 而城市本身更接近於一個軍事要塞的性質。

③以教堂為中心的教會城市(如諾林根)

中世紀時期也正是教會權力不斷發展的時期,其中出現了大量以教堂為中心的教會城市,而中世紀後期教權已經開始向王權發出挑戰,城堡在城市中地位下降,而教堂正逐漸開始成為城市的中心建築,這一影響是極為深遠的,現代許多著名歐洲老城的市中心均有一座或多座地標性大教堂。

而此時的城市形制大多以環形和中心放射形為主。環形多用於城堡中心城市,環形網路更便於軍事防守。而中心放射形更多用於教會城市,因為放射形道路更方便城市各地的居民到達中央教堂進行禮拜和集會。

文藝復興時期

(西元14世紀至16世紀)

興起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源於經濟的復蘇和生活水準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城市發展速度已經開始加快,這個時期城堡開始失去原本的中心地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多以教堂為中心。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佛羅倫斯,羅馬城以及與羅馬相鄰的梵蒂岡城。

這個時期的一些特點:

①幾何形城區

簡單城市區塊劃分的概念開始出現,整個城市用簡單的幾何形大致分成包括貴族區,普通市民區和貧民區等幾個區域。

②城市裝飾風格發生巨大轉變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開始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這些風格的轉變直接地體現在了城市建築裝飾上,同時哥特等新興藝術風格的發展也對城市風格轉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個時代的城市形制多參考古羅馬的棋盤式佈局,這與東方城市(長安,京都等)的規劃形制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年代還誕生了一股特色思潮,即起源于古羅馬維特魯威發揚於文藝復興時期V.斯卡莫齊等人的理想城市構想。

維特魯威承繼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和有關城市的論述,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他在《建築十書》中對城址選擇、城市形態、規劃佈局等作了論述並提出理想方案。而他的繼承者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發現了他的遺稿,L.B.阿爾伯蒂、伊爾·菲拉雷特、斯卡莫齊等人師法維特魯威,發展了理想城市理論。其中阿爾伯蒂1452年所著《論建築》一書,從城鎮環境、地形地貌、水源、氣候和土壤等著眼,對合理選擇城址以及城市和街道等在軍事上的最佳形式進行了探討。而斯卡莫齊則按菲拉雷特的設想,制定威尼斯王國帕爾馬洛城(現位於法國境內)的規劃,並於1593年建成。

但是此時提出的烏托邦式城市規劃還停留在對城市形制本身的理想化幻想中,和之後提出的空想社會主義是有本質上的不同的。

總結如下:

中世紀直至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城市發展進程總體上是呈緩慢發展的趨勢,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但依然處於一個可控制的範圍,城市總體形制的特徵也很明顯:①有明顯的圍牆作為界線。②城市一般有一地標性中心建築(後期多為教堂)。③中大型城市一般歸附於一座城堡,城堡由早期位於城市中心逐漸轉移至城市週邊,中心讓步於教堂。我們可以在許多描述歐洲古代的文學、電影和遊戲等作品中窺探一二。

殖民地時期至維多利亞前期

(西元16世紀~19世紀初)

西元1500年是普遍公認的人類歷史發展上的分水嶺,西方新航路的開闢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大洲的關係,使整個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體。

地理大發現最直接的影響便是極大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此帶來的巨變推動了城市建設的發展。我們將西元1500年後至20世紀前的城市發展進程分為兩大部分,前一段時間即西元16世紀至19世紀初,此時世界上的主要城市受制於港口貿易的發展,除了少部分老牌的陸路大城市,大多數新興崛起的城市多依賴港口貿易。而後半部分即西元19世紀中後期,受工業革命的影響,許多工業城市開始崛起,而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借此契機率先進入了工業化時代,從而使大航海時代便開始的西方主導世界的趨勢得以鞏固和加強。

這個時代城市最大的特徵便是城牆的消失,框定城市界限數十個世紀的城牆因為阻礙了城市的飛速發展而被推倒,同時在先進火器的衝擊之下,這種古老的防禦措施變得雞肋而無用,而航海業使得海陸對比于陸路優勢更加巨大,總之城牆這個古老的存在正在隨著文明的飛速進步消亡殆盡,人類逐漸開始走出圍城,將自己的活動範圍逐漸擴大開來。

葡萄牙是率先享受地理大發現成果的歐洲國家,受惠于其發達的航海業,這個疆域不大的小國一度成為世界霸主級的存在。

里斯本作為葡萄牙的首都,在當時的世界屬於首屈一指的大城市,而且也是一個標準的港口城市。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葡萄牙逐漸開始暴露自己的劣勢,眾多的海外殖民地一定程度上拖垮了葡萄牙的經濟,商業的發達也無法彌補工業落後的事實,自身依然封建傳統的政治結構也註定葡萄牙無法與爾後先進的英法等國對抗,而壓垮這個曾經輝煌國家的最後一株稻草則是發生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這場歐洲史上最大的地震幾乎摧毀了整個里斯本,葡萄牙的經濟受到了致命打擊,一個曾經強盛的殖民帝國從此走向衰落。

奧地利也是當時較為強盛的一個歐洲國家,但是相較于葡萄牙荷蘭等傳統海上強國,其影響力更多在陸地之上,其首都維也納的城建史很好的反應了歐洲城市不斷突破城牆向週邊輻射的過程。

最能代表這段歷史城市風貌的便是英國的首都—倫敦。

在同同時代的數個強敵(包括擁有號稱“無敵艦隊”的西班牙,擁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和老對手法國)角逐勝出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其國家國力之強盛遠超當時的第二名。

作為世界頭號強國首都的倫敦,自然算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城。然而之所以將它放在維多利亞前期英國的代表城市而非維多利亞中後期代表的原因,是因為倫敦更多是一個新老交匯的城市,它既傳承了古典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留下來的許多遺產,也享受了新時代的榮光,對比英國國內的其他大城市,傳統如愛丁堡,現代如曼徹斯特,倫敦更多能代表殖民地時期至維多利亞前期那種古典與現代交融的氣質。它一方面順應時代潮流不斷發展,一方面依然存留許多古典氣息。

我們用一組示意圖來闡述倫敦城市規劃發展史。

上圖中可以看出,倫敦城的發展遵從由中世紀城堡逐步突破圍城向外擴張並形成大城市的規律。且在19世紀時期就已經有基本的分區形制。包括了威斯敏斯特宮和威斯敏斯特教堂為中心的行政區西敏區,聖保羅大教堂和倫敦塔為中心的金融區西堤區,行政區金融區之間的老城區蘇活/霍本區,海德公園和攝政王公園為中心的新興居住區,以及泰晤士河南岸的工業區和最東的東區貧民區。

上圖展現了18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初期倫敦城市的擴張史。

可以看到1746年的時候倫敦西北部分尚未開發,泰晤士河以南也基本處於農郊狀態。

1823年的時候西北建成了海德公園和攝政公園兩座公園,帶動了周邊城市化的進程。

1843年可以看到西北部新興居民區已經完全成型,而東部和泰晤士河南岸工業區也逐步擴張。

直到二十世紀初倫敦城市範圍已經達到了一個世紀前的兩倍之多,人口更是翻了好幾番,基本確立了倫敦超級大都會的地位。

這種輝煌一直持續到一戰二戰時期。二戰中倫敦受到嚴重的破壞,直到二十世紀中後期倫敦大建設才將倫敦城恢復繁榮。

後維多利亞時期

(西元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

嚴格意義上的維多利亞時代開始於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但是真正確立英國世界第一強國地位的應該說是1851年的萬國博覽會。正是在19世紀中期往後,工業化這個概念才被逐漸接受,因此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城市,這是人類城建發展史上一個嶄新的篇章。

此時的城市已經能看到很多現代城市的特徵,包括如下特徵:

①城郊的出現

②開始重視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

③交通技術的發展推動城市道路建設的發展

④環境問題嚴峻

⑤明確的城市中心開始不再是某一建築,而是形成類似中心商務區的一片區域

⑥出現了許多以交通幹線(河流,鐵路,公路等)為中心的帶狀城市

這個時期的一個代表城市便是巴黎。

作為糾纏數個世紀的世仇,英法經常被放在一起比較,同樣倫敦和巴黎也是經常被放在一起比較的兩個歐洲特大城市。倫敦作為從遠古時期就一路傳承下來的城市,其發展路程是平穩漸進的,因此在工業化迅猛發展的維多利亞時期,它依然能在保持城市古典風貌的情況下,進行相對溫和的演變過度。而巴黎則在維多利亞時期經歷了一次堪稱“破壞性”的改造,這便是近代史上最為有名的城市規劃案例——“奧斯曼規劃”。

當1867 年的巴黎博覽會舉行之時,人們看到的巴黎不再是一個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傳統的巴黎,這個城市的面貌在過去的近二十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第二帝國時期由奧斯曼市長( George Eugène Haussmann) 作為總設計師進行的徹底改造被稱作“宏大工程”,被認為是巴黎進入“現代城市”的標誌,使巴黎從“凱西莫多的巴黎”轉變為“奧斯曼的巴黎”,造就了一個超越傳統的現代城市。奧斯曼規劃也成為一種特定的指代,其影響延續至今。

奧斯曼規劃主要有以下幾點內容:

①進行道路改造

奧斯曼改造最直接的影響在於交通方面,據說拿破崙三世支援改造的一大原因便是希望道路可以拓寬到支援他的炮兵在城中快速行動,方便巷戰。因此奧斯曼希望新的道路網可以將塞納河兩岸主要地點和重要設施聯繫起來,東西和南北兩條大軸線形成網路主幹,斜向的道路和廣場作為大軸線的補充。於是有了現在著名的裡沃利大街(Rue de Rivoli)作為東西向交通幹道,向東與聖安東莞路(RueSaint-Antoine)連接,穿過巴士底廣場(Place de la Bastille),一直延伸至民族廣場(Place de laNation);向西通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與香榭麗舍大街相連,直到星形廣場(Place de l'Étoile)。

②完善排水系統

與開闢新路同等重要的是給排水網路。當時巴黎水量供給為每天9萬立方米,主要來自塞納河和烏爾克運河,水量明顯不足,且未經處理,水質較差。於是奧斯曼建設了兩條飲水渠、兩個儲水池,還建設了輸水系統向每戶家裡輸水,並向用戶收取水費。奧斯曼還對塞納河作為飲用水的水質狀況提出質疑,打破公眾長期以來對塞納河水的癡迷。到奧斯曼卸任時,巴黎水量供給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此外,奧斯曼還建造了560公里的下水管道,成為奧斯曼最具代表的工程之一。

③建設公園設施

奧斯曼為城市增添了大量草坪和公園,構成現代巴黎不同層次的綠色網路組合:巴黎人休閒散步的綠色有氧勝地萬森森林公園(Bois de Vincennes)和布洛涅森林(Bois de Boulogne),成為巴黎東西兩側綠色之門,有巴黎“雙肺”之說。其他如蒙索公園、盧森堡公園、蒙蘇裡公園、肖蒙山丘公園等點綴于城市東南西北各個角落。此外,無數的星羅密佈的小廣場、林蔭大道與花園構成城市有機綠色呼吸系統。法國小說家喬治·桑女士將這些城市花園稱為“令人陶醉的發明”。在那裡,她看見了屬於“所有人的奢侈”。小說家阿方斯∙卡爾(Alphonse Karr)則認為“小花園重構了被汽車和不斷擴大的城市所吞噬的街區”。

④統一建築風格

在20年時間裡,奧斯曼把巴黎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建築工地。伴隨著新城市系統建設的,是老建築的大規模拆除,以及新建築的建立。奧斯曼的改建計畫需要拆除近2萬座歷史建築,同時新建3.4萬座新建築。這些矗立于寬敞林蔭大道兩側的新古典主義公寓樓整齊劃一、井然有序,體現著一種高貴與秩序感。同19世紀美國增加建築物高度的方式相比,奧斯曼建築仍遵循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原則,沒有修建更高的樓層。奧斯曼的改建工程雖然規模浩大,但努力使住房需要和審美標準相互協調,不逾法度。奧斯曼式的房屋造型沿用至今,成為巴黎房屋的獨特之處。同時大量新修的建築也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巴黎日益嚴重的住房問題。

然而歷史上對於奧斯曼計畫的評價褒貶不一。一方面,屬於那個時代的骯髒、逼仄的巴黎老城讓位於實用、充滿秩序感的奧斯曼建築,才成就了現代屬於全世界的時尚花都巴黎。這個獨特的奧斯曼式的巴黎,其城市規劃的影響一直輻射至巴賽隆納、布達佩斯、柏林,甚至美國芝加哥。統一性與一致性,這一城市美學至今仍是現代城市規劃的典範之一。另一方面,奧斯曼揮動的刀子將老巴黎的歷史延續性毫不留情地斬斷,老巴黎與新巴黎的歷史斷層,讓不少懷舊主義者痛惜不已。西岱島被鏟平、一些街區在地圖上被抹去,老巴黎就這樣消失了。法國政治家Jules Ferry曾這樣感慨道:“我們眼含熱淚,緬懷著過去古老的巴黎,那屬於伏爾泰的巴黎……那1830年和1848年的巴黎。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宏偉壯麗的新建築拔地而起,卻造就了滿城的混亂。只見庸俗之風大行其道。我們能留給後輩的,只是物欲橫流的現實。”

後維多利亞時期正是新思潮不斷湧現的年代,這個年代出現了一種很有特色的城市建設理念思想,即“空想社會主義”,這種理念容易讓人聯想起早期關於“理想城”的設計,實際上這二者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其差別在於理想城更多追求城市規劃本身的完美,而空想社會主義追求的是城市人員構成上的和諧。

空想社會主義(utopian socialism)是現代社會主義思想的來源之一,準確的譯法為烏托邦社會主義 ,流行於19世紀初期的西歐,著名代表人物為歐文、聖西門和傅立葉,主張建立一個沒有資本主義弊端的理想社會。

但是不論是理想城還是空想社會主義,其本質都是脫離現實的幻想,最終都只能以失敗告終。

後維多利亞時期的另外一些先賢們從全新的角度關注城市規劃建設。不同於早先純粹關注城市本身的理想城構想,也不同於之後純粹關心社會構成的空想社會主義,另一些偉大的城市建築師開始思索城市和居住其中的人本身的關係。可以說城市規劃的本質便是協調居民和城市之間的關係,而下面幾位便是走在了時代的前面。

①[法]柯布西耶“伏瓦生規劃”

20世紀初,建造技術的突飛猛進讓大跨度結構和高層建築迅速成為現實,建築在水準和垂直方向上都有很大拓展。巨構建築的興起正是對高密度大城市的發展需求作出的回應,這也是現代城市發展必然會經歷的階段。一戰後歐洲對城市住房的需求更刺激了建築師們的想像力。現代主義建築先驅柯布西耶為我們示範了一個很有可實施性的巨構城市設想。

②[法]戛涅“工業城市規劃方案”

此處提出的工業城市規劃不同於工業革命早期的工業城市規劃。在維多利亞早期工業飛速發展的時候,城市的擴張是雜亂而漫無目的的,例如曼徹斯特那樣的新興工業城市在一開始都是盲目擴張改造,導致污染嚴重,城市整體髒亂差。

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問題,法國青年建築師戛涅(Tony Garnier,1869~1948)也從大工業的發展需要出發,開始了對“工業城市”規劃方案的探索。他把“工業城市”的要素進行了明確的功能劃分。中央為市中心,有集會廳、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劇院等。城市生活居住區是長條形的,療養及醫療中心位於北邊上坡向陽面。工業區位于居住區東南。各區間均有綠帶隔離。火車站設於工業區附近。鐵路幹線通過一段地下鐵道深入城市內部。城市交通是先進的,設快速幹道和供飛機起飛的實驗性場地。戛涅重視規劃的靈活性,給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發展餘地。

③[西]A.索裡亞·伊·馬塔“帶狀城市”

帶狀城市,一種主張城市平面佈局呈狹長帶狀發展的規劃理論。“帶形城市”的規劃原則是以交通幹線作為城市佈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產用地,平行地沿著交通幹線佈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橫向地來往於相應的居住區和工業區之間。交通幹線一般為汽車道路或鐵路,也可以輔以河道。城市繼續發展,可以沿著交通幹線(縱向)不斷延伸出去。帶形城市由於橫向寬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鄉村自然界非常接近。縱向延綿地發展,也有利於市政設施的建設。帶形城市也較易於防止由於城市規模擴大而過分集中,導致城市環境惡化。

這些思想都是在數十個世紀的城市進化史中逐步形成的,而科學的現代城市規劃理念正是在這些不斷地嘗試中慢慢得以完善成當今的樣子。

綜上,縱觀整個歐洲城市發展史,基本一步步展現的便是人類如何從小小的城堡中慢慢擴張出來,最終衝破城牆束縛的過程。正如多年前人類突破了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圍牆,也許不過多久人類的擴張又將迎來另一個質的飛躍,但是追尋人與城市和諧共存的理念永遠不會改變,這種思想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延續下去。

中世紀時期也正是教會權力不斷發展的時期,其中出現了大量以教堂為中心的教會城市,而中世紀後期教權已經開始向王權發出挑戰,城堡在城市中地位下降,而教堂正逐漸開始成為城市的中心建築,這一影響是極為深遠的,現代許多著名歐洲老城的市中心均有一座或多座地標性大教堂。

而此時的城市形制大多以環形和中心放射形為主。環形多用於城堡中心城市,環形網路更便於軍事防守。而中心放射形更多用於教會城市,因為放射形道路更方便城市各地的居民到達中央教堂進行禮拜和集會。

文藝復興時期

(西元14世紀至16世紀)

興起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源於經濟的復蘇和生活水準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城市發展速度已經開始加快,這個時期城堡開始失去原本的中心地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多以教堂為中心。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佛羅倫斯,羅馬城以及與羅馬相鄰的梵蒂岡城。

這個時期的一些特點:

①幾何形城區

簡單城市區塊劃分的概念開始出現,整個城市用簡單的幾何形大致分成包括貴族區,普通市民區和貧民區等幾個區域。

②城市裝飾風格發生巨大轉變

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開始復興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這些風格的轉變直接地體現在了城市建築裝飾上,同時哥特等新興藝術風格的發展也對城市風格轉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個時代的城市形制多參考古羅馬的棋盤式佈局,這與東方城市(長安,京都等)的規劃形制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年代還誕生了一股特色思潮,即起源于古羅馬維特魯威發揚於文藝復興時期V.斯卡莫齊等人的理想城市構想。

維特魯威承繼古希臘的哲學思想和有關城市的論述,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他在《建築十書》中對城址選擇、城市形態、規劃佈局等作了論述並提出理想方案。而他的繼承者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發現了他的遺稿,L.B.阿爾伯蒂、伊爾·菲拉雷特、斯卡莫齊等人師法維特魯威,發展了理想城市理論。其中阿爾伯蒂1452年所著《論建築》一書,從城鎮環境、地形地貌、水源、氣候和土壤等著眼,對合理選擇城址以及城市和街道等在軍事上的最佳形式進行了探討。而斯卡莫齊則按菲拉雷特的設想,制定威尼斯王國帕爾馬洛城(現位於法國境內)的規劃,並於1593年建成。

但是此時提出的烏托邦式城市規劃還停留在對城市形制本身的理想化幻想中,和之後提出的空想社會主義是有本質上的不同的。

總結如下:

中世紀直至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城市發展進程總體上是呈緩慢發展的趨勢,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但依然處於一個可控制的範圍,城市總體形制的特徵也很明顯:①有明顯的圍牆作為界線。②城市一般有一地標性中心建築(後期多為教堂)。③中大型城市一般歸附於一座城堡,城堡由早期位於城市中心逐漸轉移至城市週邊,中心讓步於教堂。我們可以在許多描述歐洲古代的文學、電影和遊戲等作品中窺探一二。

殖民地時期至維多利亞前期

(西元16世紀~19世紀初)

西元1500年是普遍公認的人類歷史發展上的分水嶺,西方新航路的開闢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大洲的關係,使整個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體。

地理大發現最直接的影響便是極大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此帶來的巨變推動了城市建設的發展。我們將西元1500年後至20世紀前的城市發展進程分為兩大部分,前一段時間即西元16世紀至19世紀初,此時世界上的主要城市受制於港口貿易的發展,除了少部分老牌的陸路大城市,大多數新興崛起的城市多依賴港口貿易。而後半部分即西元19世紀中後期,受工業革命的影響,許多工業城市開始崛起,而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借此契機率先進入了工業化時代,從而使大航海時代便開始的西方主導世界的趨勢得以鞏固和加強。

這個時代城市最大的特徵便是城牆的消失,框定城市界限數十個世紀的城牆因為阻礙了城市的飛速發展而被推倒,同時在先進火器的衝擊之下,這種古老的防禦措施變得雞肋而無用,而航海業使得海陸對比于陸路優勢更加巨大,總之城牆這個古老的存在正在隨著文明的飛速進步消亡殆盡,人類逐漸開始走出圍城,將自己的活動範圍逐漸擴大開來。

葡萄牙是率先享受地理大發現成果的歐洲國家,受惠于其發達的航海業,這個疆域不大的小國一度成為世界霸主級的存在。

里斯本作為葡萄牙的首都,在當時的世界屬於首屈一指的大城市,而且也是一個標準的港口城市。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葡萄牙逐漸開始暴露自己的劣勢,眾多的海外殖民地一定程度上拖垮了葡萄牙的經濟,商業的發達也無法彌補工業落後的事實,自身依然封建傳統的政治結構也註定葡萄牙無法與爾後先進的英法等國對抗,而壓垮這個曾經輝煌國家的最後一株稻草則是發生在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這場歐洲史上最大的地震幾乎摧毀了整個里斯本,葡萄牙的經濟受到了致命打擊,一個曾經強盛的殖民帝國從此走向衰落。

奧地利也是當時較為強盛的一個歐洲國家,但是相較于葡萄牙荷蘭等傳統海上強國,其影響力更多在陸地之上,其首都維也納的城建史很好的反應了歐洲城市不斷突破城牆向週邊輻射的過程。

最能代表這段歷史城市風貌的便是英國的首都—倫敦。

在同同時代的數個強敵(包括擁有號稱“無敵艦隊”的西班牙,擁有“海上馬車夫”之稱的荷蘭和老對手法國)角逐勝出後,英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其國家國力之強盛遠超當時的第二名。

作為世界頭號強國首都的倫敦,自然算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城。然而之所以將它放在維多利亞前期英國的代表城市而非維多利亞中後期代表的原因,是因為倫敦更多是一個新老交匯的城市,它既傳承了古典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留下來的許多遺產,也享受了新時代的榮光,對比英國國內的其他大城市,傳統如愛丁堡,現代如曼徹斯特,倫敦更多能代表殖民地時期至維多利亞前期那種古典與現代交融的氣質。它一方面順應時代潮流不斷發展,一方面依然存留許多古典氣息。

我們用一組示意圖來闡述倫敦城市規劃發展史。

上圖中可以看出,倫敦城的發展遵從由中世紀城堡逐步突破圍城向外擴張並形成大城市的規律。且在19世紀時期就已經有基本的分區形制。包括了威斯敏斯特宮和威斯敏斯特教堂為中心的行政區西敏區,聖保羅大教堂和倫敦塔為中心的金融區西堤區,行政區金融區之間的老城區蘇活/霍本區,海德公園和攝政王公園為中心的新興居住區,以及泰晤士河南岸的工業區和最東的東區貧民區。

上圖展現了18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初期倫敦城市的擴張史。

可以看到1746年的時候倫敦西北部分尚未開發,泰晤士河以南也基本處於農郊狀態。

1823年的時候西北建成了海德公園和攝政公園兩座公園,帶動了周邊城市化的進程。

1843年可以看到西北部新興居民區已經完全成型,而東部和泰晤士河南岸工業區也逐步擴張。

直到二十世紀初倫敦城市範圍已經達到了一個世紀前的兩倍之多,人口更是翻了好幾番,基本確立了倫敦超級大都會的地位。

這種輝煌一直持續到一戰二戰時期。二戰中倫敦受到嚴重的破壞,直到二十世紀中後期倫敦大建設才將倫敦城恢復繁榮。

後維多利亞時期

(西元19世紀中期~20世紀初)

嚴格意義上的維多利亞時代開始於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但是真正確立英國世界第一強國地位的應該說是1851年的萬國博覽會。正是在19世紀中期往後,工業化這個概念才被逐漸接受,因此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城市,這是人類城建發展史上一個嶄新的篇章。

此時的城市已經能看到很多現代城市的特徵,包括如下特徵:

①城郊的出現

②開始重視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

③交通技術的發展推動城市道路建設的發展

④環境問題嚴峻

⑤明確的城市中心開始不再是某一建築,而是形成類似中心商務區的一片區域

⑥出現了許多以交通幹線(河流,鐵路,公路等)為中心的帶狀城市

這個時期的一個代表城市便是巴黎。

作為糾纏數個世紀的世仇,英法經常被放在一起比較,同樣倫敦和巴黎也是經常被放在一起比較的兩個歐洲特大城市。倫敦作為從遠古時期就一路傳承下來的城市,其發展路程是平穩漸進的,因此在工業化迅猛發展的維多利亞時期,它依然能在保持城市古典風貌的情況下,進行相對溫和的演變過度。而巴黎則在維多利亞時期經歷了一次堪稱“破壞性”的改造,這便是近代史上最為有名的城市規劃案例——“奧斯曼規劃”。

當1867 年的巴黎博覽會舉行之時,人們看到的巴黎不再是一個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傳統的巴黎,這個城市的面貌在過去的近二十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第二帝國時期由奧斯曼市長( George Eugène Haussmann) 作為總設計師進行的徹底改造被稱作“宏大工程”,被認為是巴黎進入“現代城市”的標誌,使巴黎從“凱西莫多的巴黎”轉變為“奧斯曼的巴黎”,造就了一個超越傳統的現代城市。奧斯曼規劃也成為一種特定的指代,其影響延續至今。

奧斯曼規劃主要有以下幾點內容:

①進行道路改造

奧斯曼改造最直接的影響在於交通方面,據說拿破崙三世支援改造的一大原因便是希望道路可以拓寬到支援他的炮兵在城中快速行動,方便巷戰。因此奧斯曼希望新的道路網可以將塞納河兩岸主要地點和重要設施聯繫起來,東西和南北兩條大軸線形成網路主幹,斜向的道路和廣場作為大軸線的補充。於是有了現在著名的裡沃利大街(Rue de Rivoli)作為東西向交通幹道,向東與聖安東莞路(RueSaint-Antoine)連接,穿過巴士底廣場(Place de la Bastille),一直延伸至民族廣場(Place de laNation);向西通過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與香榭麗舍大街相連,直到星形廣場(Place de l'Étoile)。

②完善排水系統

與開闢新路同等重要的是給排水網路。當時巴黎水量供給為每天9萬立方米,主要來自塞納河和烏爾克運河,水量明顯不足,且未經處理,水質較差。於是奧斯曼建設了兩條飲水渠、兩個儲水池,還建設了輸水系統向每戶家裡輸水,並向用戶收取水費。奧斯曼還對塞納河作為飲用水的水質狀況提出質疑,打破公眾長期以來對塞納河水的癡迷。到奧斯曼卸任時,巴黎水量供給達到每日24萬立方米。此外,奧斯曼還建造了560公里的下水管道,成為奧斯曼最具代表的工程之一。

③建設公園設施

奧斯曼為城市增添了大量草坪和公園,構成現代巴黎不同層次的綠色網路組合:巴黎人休閒散步的綠色有氧勝地萬森森林公園(Bois de Vincennes)和布洛涅森林(Bois de Boulogne),成為巴黎東西兩側綠色之門,有巴黎“雙肺”之說。其他如蒙索公園、盧森堡公園、蒙蘇裡公園、肖蒙山丘公園等點綴于城市東南西北各個角落。此外,無數的星羅密佈的小廣場、林蔭大道與花園構成城市有機綠色呼吸系統。法國小說家喬治·桑女士將這些城市花園稱為“令人陶醉的發明”。在那裡,她看見了屬於“所有人的奢侈”。小說家阿方斯∙卡爾(Alphonse Karr)則認為“小花園重構了被汽車和不斷擴大的城市所吞噬的街區”。

④統一建築風格

在20年時間裡,奧斯曼把巴黎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建築工地。伴隨著新城市系統建設的,是老建築的大規模拆除,以及新建築的建立。奧斯曼的改建計畫需要拆除近2萬座歷史建築,同時新建3.4萬座新建築。這些矗立于寬敞林蔭大道兩側的新古典主義公寓樓整齊劃一、井然有序,體現著一種高貴與秩序感。同19世紀美國增加建築物高度的方式相比,奧斯曼建築仍遵循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原則,沒有修建更高的樓層。奧斯曼的改建工程雖然規模浩大,但努力使住房需要和審美標準相互協調,不逾法度。奧斯曼式的房屋造型沿用至今,成為巴黎房屋的獨特之處。同時大量新修的建築也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巴黎日益嚴重的住房問題。

然而歷史上對於奧斯曼計畫的評價褒貶不一。一方面,屬於那個時代的骯髒、逼仄的巴黎老城讓位於實用、充滿秩序感的奧斯曼建築,才成就了現代屬於全世界的時尚花都巴黎。這個獨特的奧斯曼式的巴黎,其城市規劃的影響一直輻射至巴賽隆納、布達佩斯、柏林,甚至美國芝加哥。統一性與一致性,這一城市美學至今仍是現代城市規劃的典範之一。另一方面,奧斯曼揮動的刀子將老巴黎的歷史延續性毫不留情地斬斷,老巴黎與新巴黎的歷史斷層,讓不少懷舊主義者痛惜不已。西岱島被鏟平、一些街區在地圖上被抹去,老巴黎就這樣消失了。法國政治家Jules Ferry曾這樣感慨道:“我們眼含熱淚,緬懷著過去古老的巴黎,那屬於伏爾泰的巴黎……那1830年和1848年的巴黎。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宏偉壯麗的新建築拔地而起,卻造就了滿城的混亂。只見庸俗之風大行其道。我們能留給後輩的,只是物欲橫流的現實。”

後維多利亞時期正是新思潮不斷湧現的年代,這個年代出現了一種很有特色的城市建設理念思想,即“空想社會主義”,這種理念容易讓人聯想起早期關於“理想城”的設計,實際上這二者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其差別在於理想城更多追求城市規劃本身的完美,而空想社會主義追求的是城市人員構成上的和諧。

空想社會主義(utopian socialism)是現代社會主義思想的來源之一,準確的譯法為烏托邦社會主義 ,流行於19世紀初期的西歐,著名代表人物為歐文、聖西門和傅立葉,主張建立一個沒有資本主義弊端的理想社會。

但是不論是理想城還是空想社會主義,其本質都是脫離現實的幻想,最終都只能以失敗告終。

後維多利亞時期的另外一些先賢們從全新的角度關注城市規劃建設。不同於早先純粹關注城市本身的理想城構想,也不同於之後純粹關心社會構成的空想社會主義,另一些偉大的城市建築師開始思索城市和居住其中的人本身的關係。可以說城市規劃的本質便是協調居民和城市之間的關係,而下面幾位便是走在了時代的前面。

①[法]柯布西耶“伏瓦生規劃”

20世紀初,建造技術的突飛猛進讓大跨度結構和高層建築迅速成為現實,建築在水準和垂直方向上都有很大拓展。巨構建築的興起正是對高密度大城市的發展需求作出的回應,這也是現代城市發展必然會經歷的階段。一戰後歐洲對城市住房的需求更刺激了建築師們的想像力。現代主義建築先驅柯布西耶為我們示範了一個很有可實施性的巨構城市設想。

②[法]戛涅“工業城市規劃方案”

此處提出的工業城市規劃不同於工業革命早期的工業城市規劃。在維多利亞早期工業飛速發展的時候,城市的擴張是雜亂而漫無目的的,例如曼徹斯特那樣的新興工業城市在一開始都是盲目擴張改造,導致污染嚴重,城市整體髒亂差。

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問題,法國青年建築師戛涅(Tony Garnier,1869~1948)也從大工業的發展需要出發,開始了對“工業城市”規劃方案的探索。他把“工業城市”的要素進行了明確的功能劃分。中央為市中心,有集會廳、博物館、展覽館、圖書館、劇院等。城市生活居住區是長條形的,療養及醫療中心位於北邊上坡向陽面。工業區位于居住區東南。各區間均有綠帶隔離。火車站設於工業區附近。鐵路幹線通過一段地下鐵道深入城市內部。城市交通是先進的,設快速幹道和供飛機起飛的實驗性場地。戛涅重視規劃的靈活性,給城市各功能要素留有發展餘地。

③[西]A.索裡亞·伊·馬塔“帶狀城市”

帶狀城市,一種主張城市平面佈局呈狹長帶狀發展的規劃理論。“帶形城市”的規劃原則是以交通幹線作為城市佈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產用地,平行地沿著交通幹線佈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橫向地來往於相應的居住區和工業區之間。交通幹線一般為汽車道路或鐵路,也可以輔以河道。城市繼續發展,可以沿著交通幹線(縱向)不斷延伸出去。帶形城市由於橫向寬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鄉村自然界非常接近。縱向延綿地發展,也有利於市政設施的建設。帶形城市也較易於防止由於城市規模擴大而過分集中,導致城市環境惡化。

這些思想都是在數十個世紀的城市進化史中逐步形成的,而科學的現代城市規劃理念正是在這些不斷地嘗試中慢慢得以完善成當今的樣子。

綜上,縱觀整個歐洲城市發展史,基本一步步展現的便是人類如何從小小的城堡中慢慢擴張出來,最終衝破城牆束縛的過程。正如多年前人類突破了矗立在大地之上的圍牆,也許不過多久人類的擴張又將迎來另一個質的飛躍,但是追尋人與城市和諧共存的理念永遠不會改變,這種思想會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延續下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