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甭管親王郡王貝勒,朝服可不敢混搭,但《雍正王朝》卻不嚴謹了

不言而喻, 《雍正王朝》是一部優秀的歷史劇, 首播已經20年, 卻依舊熱度不減。 但是, 白壁也有微瑕, 《雍正王朝》中不可避免出現了一些史實錯誤。 對此, 達摩君已經在上一篇文章中做過盤點了。 除此之外, 在諸位皇子朝服的展示上, 《雍正王朝》的編導們也犯了一些不嚴謹的錯誤。

在清朝, 官服朝服上的圖案稱為“補子”, 不同的“補子”代表了不同的官階和地位。 一般來說, 清朝的“補子”分為兩種, 一種呈方塊狀, 圖案為飛禽走獸, 從一品到九品各有不同, 歸普通官員使用;另一種為圓形, 圖案是團龍, 只許擁有爵位的人使用。

不過, 朝服上的團龍圖案也略有區別, 以顯示其爵位的高低。

首先, 清朝爵位中最高的是親王。 親王的朝服上, 前後各繡有一團五爪金龍, 而且是正龍, 即可以看到正臉的龍。 此外, 雙肩還各繡有一團龍, 但卻是行龍, 即行走的龍, 故只能看到龍頭的側臉。

親王以下是郡王, 也是前後、兩肩四團龍, 但與親王的區別是, 這四團龍均為五爪行龍, 而且不能使用金色。

郡王之下的貝勒, 其朝服與前兩者有較大區別, 主要是:第一, 雙肩沒有團龍圖案;第二, 前後繡上的圖案既非正龍也非行龍, 而是正蟒, 也就是可以看到正臉的蟒。 蟒和龍長相差不多, 那麼如何區別二者呢, 那就是看爪子的數量。 龍為五爪, 蟒為四爪。

貝勒之下是貝子, 也是前後各一團, 為四爪行蟒, 即只能看到側臉的蟒, 而雙肩仍然沒圖案。

貝子之下的公、侯、伯等其他爵位, 朝服上的形狀就不是圓形了, 而回歸為官員的方形, 但圖案為正蟒, 前後各一塊。

總結起來, 清朝官服的基本原則就是:從圖案上, 正龍高於行龍, 龍高於蟒,

正蟒高於行蟒, 蟒高於飛禽走獸;從數量上, 四團高於兩團。

瞭解了這些, 我們再來審視一下《雍正王朝》中諸位皇子、貴族們的朝服, 就可以發現不少明顯的常識性錯誤。

電視劇開篇, 黃河發大水, 康熙召開緊急會議, 諸皇子集體亮相。 看來大家都還年輕,

也就是混了個貝勒, 因為雙肩都沒圖案嘛, 而且前胸的圖案是正臉。 看到後面發現, 咦, 不對, 有話要說的十三爺胤祥卻穿著繡有金龍的朝服。 前面已經說過, 只有親王才有資格繡金龍, 別人沒資格染指金色, 而親王肯定是前後雙肩四團龍, 所以十三爺的這件朝服就屬於四不像了。

其實仔細觀察下, 劇中的十三爺好像一直穿的是金龍, 可能導演想刻意凸顯十三爺無雙國士的風采吧。 而且不僅老十三, 老四一出場也穿的是金龍, 後來當了皇帝那更是金龍了。

類似的錯誤還有很多, 比如上面這張圖。 請大家貼著手機螢幕仔細數一下,八爺胤禩前胸的那條正龍究竟是幾爪?沒錯,是五爪。既然是五爪,肯定是龍,是龍那肯定是親王或郡王。那如果是親王或郡王,肯定是四團龍啊,那為啥雙肩空空如也?事實上,八爺在康熙年間一直只是個貝勒。

再比如雍正被老八逼宮這一段,情節緊張緊湊,人物生動飽滿,演繹得不可謂不精彩,但唯一的缺點就是服飾上不太考究。弘時身穿前後兩團正蟒,可見他是貝勒,劇中他也確實是貝勒,這個沒錯。但是弘晝只穿了個行蟒,也就是個貝子的份兒,卻用了金黃色,這樣的搭配很顯然是錯誤的。

最後再舉個栗子,弘曆被雍正寄予厚望,封為寶親王。那麼,親王自然要穿四團龍的朝服。但須注意,雙肩上的兩條龍鬚為行龍。也就是說,必須是側臉。但上圖中的弘曆,肩上的龍為啥也是一張猙獰的正臉呢?

請大家貼著手機螢幕仔細數一下,八爺胤禩前胸的那條正龍究竟是幾爪?沒錯,是五爪。既然是五爪,肯定是龍,是龍那肯定是親王或郡王。那如果是親王或郡王,肯定是四團龍啊,那為啥雙肩空空如也?事實上,八爺在康熙年間一直只是個貝勒。

再比如雍正被老八逼宮這一段,情節緊張緊湊,人物生動飽滿,演繹得不可謂不精彩,但唯一的缺點就是服飾上不太考究。弘時身穿前後兩團正蟒,可見他是貝勒,劇中他也確實是貝勒,這個沒錯。但是弘晝只穿了個行蟒,也就是個貝子的份兒,卻用了金黃色,這樣的搭配很顯然是錯誤的。

最後再舉個栗子,弘曆被雍正寄予厚望,封為寶親王。那麼,親王自然要穿四團龍的朝服。但須注意,雙肩上的兩條龍鬚為行龍。也就是說,必須是側臉。但上圖中的弘曆,肩上的龍為啥也是一張猙獰的正臉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