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古代的筷子:中餐風靡全球,趕快把筷子申遺,別讓韓國搶了

近些年, 隨著中國的富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 認識並喜歡上中餐, 中餐的好吃是享譽世界的, 為了吃到美味的中餐, 越來越多的外國吃貨們也學習怎麼用筷子。

國內就不用說了, 筷子在韓國和日本亦是平時吃飯的必備工具, 隨著端午節被韓國申遺(韓國很多民眾都不知道端午節是為了什麼)就連孫悟空都要霸佔, 更別說筷子這種獨特的東方用餐工具了。

筷子曾經令初來中國的西洋人大為驚歎, 萬曆年間的傳教士利瑪竇對明末頻繁舉行的宴會上繁瑣而慎重的禮儀、精緻而鋪張的飲食及其器具倍感新奇, 尤其使其感到震撼的是中國人吃東西竟然不用刀叉。

作為中國人的飯局裡必不可少的食具, 筷子也是中國飲食最顯著的特色之一。 現代社會進食的工具, 歐美地區是刀、叉、匙;中東與非洲等地則是用手抓食, 不用工具;用筷子的區域則主要分佈在東亞。

中國人當然是筷子的創制者, 然而當今的筷子傳統卻並不是自古以來的……

“筷子”早先稱為“箸”。 這是一個形聲字,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說, “箸, 從竹者聲。 ” 說明“箸”最初就是用竹木製成的, 因而形成“箸”字時, 就緣其最初所用質材, 故從“竹”, 以象徵其本質。 《說文解字》上對於“箸”的解釋只有一個, 即“飯欹也”, 說明是一種取食用具。

傳說“箸”是大禹發明的。 當時洪水氾濫, 威脅人民居住與生命的安全, 治理水患, 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時代可以說是一件大事。 大禹治水非常認真, 全力投人, 忙得“三過家門而不入”, 改堵為疏, 平治了水患, 取得成效, 從此人們生活不再遭受無法抗拒的水患災害。 就在大禹治水進程中, 一次, 為要趕路, 鍋裡煮的食物已經做好, 但一時涼不下來, 無法用手取出拿過來吃, 情急之下, 折斷兩根樹枝夾取, 終於及時食用, 沒有耽誤預定行程。 由此, 這種方法為他人所效仿, 久而久之, 使用方法也逐漸熟練, 箸就這樣被廣泛地應用開了。

不過, 直到這個時候,

“箸”還是只能稱為“箸”, 今人穿越回去要一雙“筷子”是沒人聽得懂的。 儘管直到今天, 在漢語方言裡, “筷子”還沒有完全替代“箸”。 從地圖上看, 現在只有東南沿海(台州、溫州、福州、潮州)一帶還保存了“箸”的說法。 譬如屬於閩南話的潮州話用“箸”, 稍北的同屬廣東省的梅州客家話裡已經是“筷”、“箸”並用, 再往北到江西省境內的贛語區(南昌), 就只有筷子一種說法了。 這就暗示, 從“箸”到“筷子”的轉變, 一定是先發生在靠北的地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