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靠聽診器獲取員警審訊!這些獨家新聞都是這麼來的

朝鮮核子試驗, 朴槿惠“閨蜜門”

金正男遇刺, 美韓部署薩德

太陽節閱兵……

關於朝鮮半島的一系列獨家報導

讓這位元年輕的記者火了!

連媒體同行都感到驚訝

逆天的搶獨家技能是怎麼煉成的?

他是年輕的80後歐巴

曾陰差陽錯學了韓語

又“偶然”地成為記者

入行時曾用聽診器獲取員警審訊資訊

超強的記憶力和分析消化的能力

看一遍基本就能記住一頁紙的要點

這些神技能可不是韓劇裡的片段

而是真實發生在這位元記者身上

他就是鳳凰衛視北京站的記者

霍偉偉

學了韓語之後, 霍偉偉慢慢開始對這兩個國家產生興趣。

加上大學在記者團的經歷, 讓霍偉偉萌生了將本專業和傳媒結合起來的念頭, 畢業後, 霍偉偉報考了韓國中央大學新聞系, 這是韓國第一所設立新聞系的學校。 在這裡, 霍偉偉遇到了對他的氣質、習慣都產生很大影響的韓國教授。

每次出鏡採訪, 只要條件允許, 霍偉偉都會自己提前化好妝。 他回憶起在韓國的時候, 有一次上課連著三天穿了同一件外套, 教授就問他, 你是三天沒回家嗎?批評他不注重衣著形象。 這讓霍偉偉意識到, 外形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教授對霍偉偉的影響還包括細節上的要求, 比如, 霍偉偉要記得經常到訪的客人喜歡喝什麼茶。 這些細微的習慣, 在霍偉偉待人接物,

以及外出採訪中都有極大的幫助。 一個記者, 觀察力是至關重要的。

神器助攻!靠聽診器偷聽員警審訊

金正男遇刺案發生後, 涉案的朝鮮籍男子李忠哲抵達北京, 大批媒體等候在機場, 現場一片混亂, 堵得水泄不通。 霍偉偉到達現場後習慣性地先去查看地形, 分析追訪李忠哲的路線。

當所有媒體都堵在到達大廳的時候,他繞到T3航站樓的另一側,從對面的電梯衝到出發大廳,成功追到李忠哲,成為當天唯一採訪到李忠哲的記者,再次發回獨家報導。

“我現在成了一種條件反射,到一個現場我會看,如果這條路走不通我可以走哪條路。”霍偉偉說。

這種可以屢次獲得獨家採訪的條件反射,得益于他初入行時候受到的基礎培訓。霍偉偉曾在韓國媒體實習,剛入行時,記者會被劃分到一個片區,到派出所搜集故事,就是我們所說的掃場。晚上是案件的多發時段,掃場多半在夜晚。

霍偉偉第一次採訪就遇到一起撞車案,那次採訪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簡單的撞車案,卻透露著警方和富豪之間的角力,也讓霍偉偉意識到,一個成熟的記者該如何與警方配合、周旋,機智地獲取自己想要的資訊。而那次説明他們獲取資訊的關鍵工具,竟然是一個聽診器。

撞車案的肇事者是一位富豪,他動用了一些力量想息事寧人,在審訊時禁止媒體在場。但是警方出於破案的壓力,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推動案件的偵破,在審訊室裡故意把聲音提高。霍偉偉找到離審訊最近的位置,貼著玻璃“偷聽”員警和富豪對話,這時,老記者拿出了一個聽診器給他。霍偉偉隔著玻璃用聽診器記錄下了當天的審訊內容。

“那兩個月沒白天沒黑夜的,雖然很辛苦,但那些基礎確實是受用終身的。” 霍偉偉說。不過霍歐巴的神技能也不是這兩個月才有的,早在高中的時候,他就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能夠快速地記下和消化一整頁紙的要點,這個技能幫助他在緊張的採訪環境裡快速獲取有用資訊。

看來,高考也是技能get的良好途徑

霍偉偉把這一切機緣都歸結為偶然:“就和當時調劑專業一樣,都是一些偶然的機會,偶然加偶然到了現在。”霍偉偉笑著說。

提到讓他欣賞的記者,霍偉偉提到兩個人——柴靜和張淩雲。柴靜對細節性問題的提法和角度令他佩服,在新聞調查裡面處理尖銳問題的手法也讓他印象深刻。而另一位元讓他佩服的記者不僅是同行,還是他的同事。張淩雲是鳳凰衛視資深記者,先後在鳳凰衛視北京記者站和香港總部工作長達10逾年,2006年開始主要負責國家領導人的外訪報導和重大時政新聞和國際新聞採訪,是先後跟隨兩任中國最高領導人採訪的專職記者。

習大大第一次出訪莫斯科的時候,霍偉偉曾和張淩雲一起採訪。那時,霍偉偉還在澳門的媒體供職。

霍偉偉:“她的精力真的是很充沛很充沛。跟高訪的那種強度,包括她對細節的捕捉,現場的準備工作非常到位,比如訪俄羅斯,俄羅斯官員的個人特徵等她都會提前瞭解,到現場看到這個人基本上就能確定他是誰,給我印象非常深刻。”

後來,霍偉偉加入鳳凰衛視,也和張淩雲有很大的機緣。他當時所在的媒體主要關注本地新聞,霍偉偉則更傾向於繼續專攻自己原本研究的領域,做國際新聞。當時鳳凰衛視正好需要做朝韓方面報導的人才。一次出差中,霍偉偉和張淩雲再次相遇,不久後,鳳凰衛視向霍偉偉伸出了橄欖枝。

忙到沒有“北漂”的感覺

2014年年底,霍偉偉來到北京。在青年路租了個一居室,距離他工作的鳳凰中心大概半個小時路程。和所有“北漂族”一樣,他甚至沒有想過在北京買房,沒有資格,也沒錢買。但是他從沒有“北漂”的感覺,他說忙到根本沒有時間來感受孤獨。去年一年出差加起來將近二十次,“漂流”在朝鮮、韓國以及國內的各個城市。

上個月到朝鮮報導太陽節閱兵,霍偉偉前後加起來在平壤待了17天。回國後,他跑到超市買夠幾天的吃喝,打算窩在家裡,把過去一段時間沒看的電視和電影都看一遍。不過,閉關計畫並沒有實現,做完朝鮮專題,霍偉偉馬上又被派到韓國報導大選了。

霍霍薦書

(▲霍偉偉大學期間出演話劇《興夫傳》排練照)

回憶起在韓國寫論文,是霍偉偉覺得最痛苦的時候,敏感的選題、龐雜的實驗,反復的調研都讓他無比痛苦。快到忍不住的時候,他回國休息了兩周。整理書的時候,霍偉偉就坐在太陽下面,捧起《平凡的世界》又讀了一遍。

“看看然後又想想,算了,如果畢不了業,那就拿之前的論文去交咯。為什麼不先盡力把現在的論文做好呢?然後又回去繼續做。”

後來,霍偉偉的研究結果在韓國被大量引用,成了他在求學階段的完美收官之作。

有一句話說:所有的偶然,都是未經安排的必然。採訪中,霍偉偉一直說,他現在的狀態,都是一次次偶然被動的選擇,不過他挺願意接受這種偶然,到目前為止,偶然給他的安排還蠻不錯的。不過,小編倒覺得,“努力”比“偶然”更適合這位元優秀的記者歐巴。

撰稿 & 編輯:撕紙小妹

當所有媒體都堵在到達大廳的時候,他繞到T3航站樓的另一側,從對面的電梯衝到出發大廳,成功追到李忠哲,成為當天唯一採訪到李忠哲的記者,再次發回獨家報導。

“我現在成了一種條件反射,到一個現場我會看,如果這條路走不通我可以走哪條路。”霍偉偉說。

這種可以屢次獲得獨家採訪的條件反射,得益于他初入行時候受到的基礎培訓。霍偉偉曾在韓國媒體實習,剛入行時,記者會被劃分到一個片區,到派出所搜集故事,就是我們所說的掃場。晚上是案件的多發時段,掃場多半在夜晚。

霍偉偉第一次採訪就遇到一起撞車案,那次採訪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簡單的撞車案,卻透露著警方和富豪之間的角力,也讓霍偉偉意識到,一個成熟的記者該如何與警方配合、周旋,機智地獲取自己想要的資訊。而那次説明他們獲取資訊的關鍵工具,竟然是一個聽診器。

撞車案的肇事者是一位富豪,他動用了一些力量想息事寧人,在審訊時禁止媒體在場。但是警方出於破案的壓力,希望借助媒體的力量推動案件的偵破,在審訊室裡故意把聲音提高。霍偉偉找到離審訊最近的位置,貼著玻璃“偷聽”員警和富豪對話,這時,老記者拿出了一個聽診器給他。霍偉偉隔著玻璃用聽診器記錄下了當天的審訊內容。

“那兩個月沒白天沒黑夜的,雖然很辛苦,但那些基礎確實是受用終身的。” 霍偉偉說。不過霍歐巴的神技能也不是這兩個月才有的,早在高中的時候,他就練就了一副火眼金睛,能夠快速地記下和消化一整頁紙的要點,這個技能幫助他在緊張的採訪環境裡快速獲取有用資訊。

看來,高考也是技能get的良好途徑

霍偉偉把這一切機緣都歸結為偶然:“就和當時調劑專業一樣,都是一些偶然的機會,偶然加偶然到了現在。”霍偉偉笑著說。

提到讓他欣賞的記者,霍偉偉提到兩個人——柴靜和張淩雲。柴靜對細節性問題的提法和角度令他佩服,在新聞調查裡面處理尖銳問題的手法也讓他印象深刻。而另一位元讓他佩服的記者不僅是同行,還是他的同事。張淩雲是鳳凰衛視資深記者,先後在鳳凰衛視北京記者站和香港總部工作長達10逾年,2006年開始主要負責國家領導人的外訪報導和重大時政新聞和國際新聞採訪,是先後跟隨兩任中國最高領導人採訪的專職記者。

習大大第一次出訪莫斯科的時候,霍偉偉曾和張淩雲一起採訪。那時,霍偉偉還在澳門的媒體供職。

霍偉偉:“她的精力真的是很充沛很充沛。跟高訪的那種強度,包括她對細節的捕捉,現場的準備工作非常到位,比如訪俄羅斯,俄羅斯官員的個人特徵等她都會提前瞭解,到現場看到這個人基本上就能確定他是誰,給我印象非常深刻。”

後來,霍偉偉加入鳳凰衛視,也和張淩雲有很大的機緣。他當時所在的媒體主要關注本地新聞,霍偉偉則更傾向於繼續專攻自己原本研究的領域,做國際新聞。當時鳳凰衛視正好需要做朝韓方面報導的人才。一次出差中,霍偉偉和張淩雲再次相遇,不久後,鳳凰衛視向霍偉偉伸出了橄欖枝。

忙到沒有“北漂”的感覺

2014年年底,霍偉偉來到北京。在青年路租了個一居室,距離他工作的鳳凰中心大概半個小時路程。和所有“北漂族”一樣,他甚至沒有想過在北京買房,沒有資格,也沒錢買。但是他從沒有“北漂”的感覺,他說忙到根本沒有時間來感受孤獨。去年一年出差加起來將近二十次,“漂流”在朝鮮、韓國以及國內的各個城市。

上個月到朝鮮報導太陽節閱兵,霍偉偉前後加起來在平壤待了17天。回國後,他跑到超市買夠幾天的吃喝,打算窩在家裡,把過去一段時間沒看的電視和電影都看一遍。不過,閉關計畫並沒有實現,做完朝鮮專題,霍偉偉馬上又被派到韓國報導大選了。

霍霍薦書

(▲霍偉偉大學期間出演話劇《興夫傳》排練照)

回憶起在韓國寫論文,是霍偉偉覺得最痛苦的時候,敏感的選題、龐雜的實驗,反復的調研都讓他無比痛苦。快到忍不住的時候,他回國休息了兩周。整理書的時候,霍偉偉就坐在太陽下面,捧起《平凡的世界》又讀了一遍。

“看看然後又想想,算了,如果畢不了業,那就拿之前的論文去交咯。為什麼不先盡力把現在的論文做好呢?然後又回去繼續做。”

後來,霍偉偉的研究結果在韓國被大量引用,成了他在求學階段的完美收官之作。

有一句話說:所有的偶然,都是未經安排的必然。採訪中,霍偉偉一直說,他現在的狀態,都是一次次偶然被動的選擇,不過他挺願意接受這種偶然,到目前為止,偶然給他的安排還蠻不錯的。不過,小編倒覺得,“努力”比“偶然”更適合這位元優秀的記者歐巴。

撰稿 & 編輯:撕紙小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