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羞辱小孩,但小孩你不能哭

多少人, 在自己家人前體驗過, 可自由哭泣。 對方不斥責, 不焦慮, 不攻擊, 也不找答案, 而是先擁抱著你, 就做一個陪伴者, 聽你哭。

波蘭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十誡》中的一個故事, 平安夜, 男主人公前女友說丈夫失蹤了, 要他陪著自己一起去找。 真相是, 前女友已獨自過了兩次平安夜, 她覺得自己撐不了第三次了。 所以, 求前男友陪伴。

男主角答應了, 他隱約知道真相是什麼, 但還是陪著她找了一夜她失蹤的老公。

淩晨, 男主角才回家, 驚醒了還在沙發上等待的妻子, 她緊緊抱住他, 沒要解釋, 只是緊緊抱著他。

劇情平淡, 但卻相知。

劉小楓在他的著作《沉重的肉身》中, 不斷提到“抱慰”一次。 這位丈夫對前女友, 妻子對丈夫, 就是抱慰。 我不問就知道你的痛, 我陪著你, 好讓你能面對你的痛。

但抱慰另一個人的痛, 在中國家庭, 常是一個奢望。 我所熟悉的中國家庭故事裡, 哭, 像是一種罪過。 家長對孩子, 孩子對家長, 夫妻間, 都有一種邏輯--你哭, 就等於我做的不夠好。 所以, 我們都要求對方不哭。 如對方哭, 健康一些的人會焦慮地自責, 不健康的人會暴怒。 我們不試著去抱慰對方, 而是希望對方停下來不哭, 至少要哭的人給一個解釋。

特別是孩子的哭, 本來孩子的心是最純淨的, 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 也最容易安撫, 但太多中國父母對孩子哭泣的態度,

達到了變態的地步。

我老家的農村, 甚至有一個傳說:長齊牙口的孩子, 如果經常夜哭, 就會帶來災難。 所以, 一旦發生這種事情, 他們不會想著去理解孩子, 而是打罵孩子, 逼迫孩子不哭, 甚至去找巫婆。 最近知道廣東這邊也有此說法。

聽到最誇張的故事, 是一個大家族, 如孩子哭, 大人就把孩子按到, 掰開牙, 塞一把鹽到孩子嘴裡。 再關上孩子嘴巴, 逼問, 你還哭不哭。 如孩子搖頭示意不敢, 才將孩子放開。 這是對孩子何等殘酷的虐待!

這樣做的邏輯都是, 我們不去理解對方的感受, 不去瞭解對方到底發生了什麼, 而只尋求表面上的沒事。 就像政府一樣, 萬頭豬泡進黃浦江, 各部門卻都說沒事。

一位媽媽告訴我說,

她的孩子一次對她說, 我想哭, 但怕爺爺奶奶說我。 媽媽說, 你哭吧, 我擋住他們。

果真, 孩子一哭, 兩位老人過來著急地問, 發生什麼了, 你媽打你了嗎?簡單解釋後, 她請兩位老人出去, 把門劃上, 讓孩子安心地哭。 哭了一會兒後, 孩子停下來說, 好多了。 他沒做解釋, 她也沒要解釋。 很美的故事。

對哭泣的態度, 也是中國父母乃至所有中國成年人對待感受的態度。 哭, 像是罪過;談感受, 像是羞恥。

原因是:你哭泣時, 勾起了我內在哭泣著的小孩;你談感受, 勾起了我向人敞開心卻不被看見甚至被羞辱的羞恥感。

一位網友分享了一個更美的故事:

童年時在爺爺家裡哭是我的家常便飯。 受委屈就直沖到爺爺家裡撒潑, 在水泥地上打滾,

跳腳, 叫嚷, 爺爺為此鋪上木地板, 提供我舒適的環境哭。 而他坐在門外不聲不響, 毫不干涉, 有爺爺這個出口, 我現在終還保持著內心的一份善良與和平。

矛盾的是, 中國父母與大人一方面不接受孩子哭, 另一方面他們又喜歡“逗”孩子。

三位網友講了三個殘酷的故事:

1)昨天在電梯裡看見, 一個5、6歲的孩子喊媽媽幫忙把牛奶盒子打開, 央求了好久, 媽媽接過來打開自己喝了, 孩子哇的就哭了。 媽媽跟旁邊的人哈哈大笑, 覺得是在逗孩子好玩。 為什麼成人總是喜歡辜負孩子對我們毫不設防的信任?

2)“逗”小孩, 有個極端的真實案例,有個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開玩笑,說你爸媽不要你了,再也不回來了,那孩子一聽就哭了說不是的,但那些大人一起起哄說就是不要你了,孩子哭著跑了,後來天天跑到碼頭等船,一開始大家不在意,但後來發現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3)小時候讀幼稚園之前, 媽媽上班就把我鎖家裡, 我每天坐在陽臺上, 以前的陽臺是欄杆式的, 我就坐在欄杆邊上, 腿伸出去, 手扶著欄杆, 唉唉的哭著要媽媽。 這件事一直被爸媽拿來當笑話講, 學我的口氣說”媽媽要我”。

類似的故事比比皆是, 只怕每個中國孩子成長中都經歷過, 這讓我禁不住想:把殘酷的事情當成笑話看, 也算中國特色嗎?

特別是, 這種事最容易發生在父母與孩子間, 多少人有這樣的經歷?你覺得最受傷和最屈辱的事情, 一直被父母當笑話講。

我自己的理解是, 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

既不讓孩子哭,又喜歡“逗”孩子,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看,該是何等奇異的中國特色啊!在這種特色構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實無比詭異的氛圍籠罩下,我們這個社會實在沒有資格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

既不讓孩子哭,又喜歡“逗”孩子,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看,該是何等奇異的中國特色啊!在這種特色構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實無比詭異的氛圍籠罩下,我們這個社會實在沒有資格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