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9世紀末日本崛起,只因幹了這件大事兒

日本開國後, 陷入半殖民地化的危機, 但與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相比, 其國際處境卻相對有利。

進入19世紀, 歐美列強尋求新的國外市場和原料產地, 其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 日本國土狹小、人口不多, 物產資源有限, 列強對日本的經濟價值遠不如像對中國、印度那樣看重。 英國曾幾次計畫遠征日本, 但因為首先要確保印度、對付中國, 計畫未能付諸實施。 美國動手打開了日本國門, 主要是為了讓日本給遇難的美國捕鯨船提供救助。 當時, 紡織廠日夜開工, 需要用鯨油作為照明的燈油。

過了幾年, 美國才迫使日本開港通商。

相比而言, 日本在遠東國際關係中的戰略地位卻顯得更有價值。 俄國在克裡米亞戰爭(1853~1856年)中遭到失敗後, 把擴張矛頭轉向遠東, 1858年迫使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 割取黑龍江左岸的土地;兩年後又奪取了中國的烏蘇裡地區,

開闢了弗拉迪沃斯特克, 即海參威。 俄國進逼中國、西太平洋, 英、俄在遠東的矛盾尖銳起來。

英國慣于利用他人的拳頭打擊自己的敵人, 它看到日本的地理位置便於遏制俄國的南下, 便有意利用日本來對抗俄國。 正如當年英國駐日全權公使阿禮國所說:“日本必須成為我們的一個前哨或分營”, “使我們能夠得到一支可以代替我們軍隊的力量”。 英國覺得幕府保守腐敗, 並不中用。 而且, 幕府與法國合作, 鬧得火熱。 因此, 當倒幕派放棄攘夷後, 英國決定予以支持。 英國在列強中占主導地位, 它的態度往往左右著其他列強。

法國與幕府在1863年開始接近、合作。 在“八一八”政變以前和以後, 孝明天皇一再督促幕府攘夷。 幕府被迫與各國交涉關閉橫濱港, 這自然遭到反對, 損害了幕府與英美的關係。 法國乘機討好、拉攏幕府, 向幕

府提供貸款, 幫助建立兵工廠, 賣給武器裝備, 甚至插手策劃征討長州。 但是, 當幕府行將垮臺時, 法國處於普法戰爭前夕, 自顧不暇。

美國剛剛經過南北戰爭,

忙於整頓內政。 沙俄在遠東的力量還比較薄弱, 無力對日本勞師遠征, 也不敢冒同英國衝突的危險。

同時, 19世紀中期, 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打擊、牽制了歐美殖民主義勢力, 使他們不得不對日本倒幕鬥爭審慎行事, 不敢貿然進行干涉。

英國公使阿禮國在給本國政府的一份報告中說:“我們對日本的綱領必須慎重行事。 這就是說, 我們在中國已從太平天國人民革命中吃過苦頭”。 久阪玄瑞在上海時, 聽到太平軍與英法洋槍隊激戰的炮聲, 回國後在給藩主的上書中寫道:“英法不敢恣意對皇國(日本)動干戈, 實因中國太平軍之勢甚盛。 ”鄰國人民給予日本有力的支持。

在當年的亞洲國家中, 上述有利國際機遇是日本特有的。 倒幕派對於利用這種機遇, 特別是利用英俄矛盾, 未必有完全的自覺性。 但是, 他們明瞭世界大勢, 及時放棄盲目攘夷, 對於倒幕有著強烈的緊迫感, 從而在實際上有效地把握住了歷史機遇。 由於避免了外國干涉, 政府軍東征比較順利。

1868年4月政府軍兵臨江戶,5月3日江戶開城投降。德川慶喜去水戶、靜岡隱居。江戶開城,倒幕大局已定。政府軍繼續消滅幕府殘餘勢力,平定反政府的各藩。12月底,歐美各國解除局外中立,承認天皇政府為統治全日本的政權。1869年6月27日(舊曆五月十八日),政府軍攻克幕府殘餘勢力的最後據點——北海道函館的五稜郭。這次國內戰爭歷時1年5個月,它爆發的1868年為舊曆戊辰年,史稱“戊辰戰爭”。

王政復古,推翻幕府,基本結束了明治維新的倒幕階段。經過戊辰戰爭,不僅在軍事上、政治上摧毀了幕府勢力,也使新政府得以沒收幕府和反政府各藩的大批領地,從而在財政上初步站住腳。新政府的建立和鞏固,為改革階段創立了決定性的前提條件。改革派武士以武力實現了政權交替,這與中國洋務派、維新派有著根本差異。

1868年4月政府軍兵臨江戶,5月3日江戶開城投降。德川慶喜去水戶、靜岡隱居。江戶開城,倒幕大局已定。政府軍繼續消滅幕府殘餘勢力,平定反政府的各藩。12月底,歐美各國解除局外中立,承認天皇政府為統治全日本的政權。1869年6月27日(舊曆五月十八日),政府軍攻克幕府殘餘勢力的最後據點——北海道函館的五稜郭。這次國內戰爭歷時1年5個月,它爆發的1868年為舊曆戊辰年,史稱“戊辰戰爭”。

王政復古,推翻幕府,基本結束了明治維新的倒幕階段。經過戊辰戰爭,不僅在軍事上、政治上摧毀了幕府勢力,也使新政府得以沒收幕府和反政府各藩的大批領地,從而在財政上初步站住腳。新政府的建立和鞏固,為改革階段創立了決定性的前提條件。改革派武士以武力實現了政權交替,這與中國洋務派、維新派有著根本差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