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悅讀|羅崇敏:我記不住母親的忌日,是因為我不願意記住

是的, 我記不住母親的忌日, 是因為我不願意記住。 因我始終認為我的母親一直在我身邊, 她的音容相貌、她的靈魂精神一直陪伴著我。 特別是我近久喜歡讀自然哲學和量子力學方面的書, 更強化了母親的靈魂和精神在我的意識中存在的感受。 因為我始終覺得我一生只愧對過一個人, 這就是我的母親。 她為了我, 為了一個家, 歷經磨難, 沒有過幾天好日子, 我還沒有來得及給她應有的報答和感恩, 她就走了。

文 | 羅崇敏

1

母親節, 我和任何一個做兒女的一樣格外懷念我的母親。

昨天上午, 我打電話問我的妹妹, 媽媽的忌日是哪天?妹妹說, 你老記不住媽媽的忌日, 媽媽的忌日是2007年2月26日淩晨三點。 是的, 我記不住母親的忌日, 是因為我不願意記住。

因我始終認為我的母親一直在我身邊, 她的音容相貌、她的靈魂精神一直陪伴著我。 特別是我近久喜歡讀自然哲學和量子力學方面的書,

更強化了母親的靈魂和精神在我的意識中存在的感受。

因為我始終覺得我一生只愧對過一個人, 這就是我的母親。 她為了我, 為了一個家, 歷經磨難, 沒有過幾天好日子, 我還沒有來得及給她應有的報答和感恩, 她就走了。 特別是到母親患病醫治期間, 時任紅河州委書記的我整天忙於工作, 沒有完全盡到兒子的責任, 拖延了她的病情, 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間。

今年清明節, 我和家人到墓地祭拜母親, 我的女兒笑著問我:“現在好多年輕人都已經買好自己的墓地, 老爸你想不想買?”我笑著說:“不要了。 有一天我去世了, 就把我的骨灰放在你奶奶和爺爺身邊, 我來生還要選擇你的爺爺奶奶做父母,

我來生要好好的對爺爺奶奶盡孝道, 我來生要把你奶奶辛酸苦辣的故事變為幸福快樂的故事, 講給你們和你們的子孫聽。 ”

2

“我的母親不識字, 她給我的是生命教育”。 這是我寫在我母親墓碑上的墓誌銘的全部內容。 小時候, 我母親常對我說, 我的命是“老天”給的。 現在理解母親當年所說的“老天”, 在哲學家看來也許就是宇宙和自然, 在西方宗教看來也許就是上帝, 在東方宗教看來也許就是天神。

一直到我成年後, 我才聽六大媽的思想和理念, 我說, 也許與我的母親有關係, 與我的生命經歷有關係。 三生教育就是使人認知生命的價值, 增長生存的能力, 培養生活的信仰, 實現人生幸福的教育。 這是教育的本質, 也是教育的常識。

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認知生命, 熱愛生命, 保護生命, 敬畏生命。

3

我的母親是農民, 她給我的是大地胸懷。 從我記事就知道, 左右鄰舍、上下村莊的人都叫我的母親“七妹”、“七姐”、“七嬸”、“七嫂”、“七奶”。 因為我爸排行老七, 他們就按這個排行叫出對我母親的尊稱。

我母親去世時, 我沒有按農村紅白喜事的舉辦規矩邀請親人朋友參加送葬, 但親人朋友、周邊村莊農民、縣城機關幹部近千餘人聞訊趕來為母親燒紙進香。 母親身後獲得的哀榮, 並不像當下很多名人生前的虛榮, 而是母親大地般的胸懷收穫的尊重。 《易經》裡所講的“地勢坤, 厚德載物”, 在我母親的身上也得到了證明。

我母親是農民, 但她也沒有逃脫歷史的劫難。

1951年土改、1964年四清運動、1967年二次土改, 曾被生產隊組織批鬥, 原因是出身不好, 是要她交出“肥財”, 其實, 母親已一貧如洗。 但母親從來不給我講被批鬥的事, 更從來記仇那些曾經批鬥、打罵過她的人。 我也曾經問過母親有沒有這樣的事, 她只是一笑了之, 並且跟我說, 過去的事了, 不要聽別人說這些事, 過就過了, 今天好就好了。 我從來沒有聽母親抱怨過哪一個人, 抱怨過哪一件事, 抱怨過任何一個時代。 母親晚年信佛, 修煉善心, 周濟施捨, 連我給她的零用錢, 她都用來施捨和濟助他人。 我從小很少聽到母親說別人的不好, 好像都是說別人怎麼怎麼好。

母親是農民, 一生耕耘在大地上, 大地海納百川, 孕育萬物, 對我有深刻的影響。 我一生做了十幾個崗位的工作,在任何一個崗位上,我都力求做一個使人喜歡的人。記得我們在江川化肥廠用茶點方式舉行結婚儀式時,除了上班的員工外,其他的都來參加我們的婚禮,並且是自帶小凳子來參加。這說明我們和全廠員工和諧共處,使人喜歡。從政二十多年,不管是在哪一個班子,我能用情感、價值、人格、願景凝聚人心,合作共事,做成一些事情,實現一些價值。儘管離開這個地方和這個崗位,但人們還是很難忘記那段經歷。

有時候儘管受到這樣那樣的傷害和不公,受到這樣和那樣的不理解和誤解,但我總是心存善意和愛心,工作上要求十分嚴格,生活上也十分關心周圍的同事和下屬。我經常講、也是這樣做的:領導幹部要有醫生的心態,不要祈求別人的感恩和回報,醫生救死扶傷是天職,領導幹部關心幫助同事和民眾也是天職。有的人利用我的善良和愛心欺騙和傷害過我,但我也理性對待。我不埋怨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時代。我始終面向陽光,喜歡從熟悉的環境裡面走出來,走向明天,發現新的開始。

我有這樣一個好心態,也許就是得益于母親大地般胸懷的滋養。我擔任領導職務後,每年春節回家,我母親總會帶著我,買些糖果酒水去看村裡的長輩,包括曾經批鬥打罵過她的人。

4

我的母親很弱勢,她給我的是堅強的意志。我的母親除了和一般農村婦女一樣很弱勢外,她還有一個清瘦的身軀,但她卻在農村支撐了撫養三個孩子的家。我父親是公職人員,但因為家庭出身不好,要與家庭劃清界限,不敢回家探望家人,偶爾托人送點錢和糧票給我媽。1962年十月初七,我妹妹降生,頭天晚上,我母親還在生產隊幹背稻草的活到十點多,妹妹降生時,我母親一個人自己燒水,自己接生,自己清洗,自己包紮好妹妹,還給我熱冷飯帶上按時上學。現在看來,這種接生不科學,甚至是愚昧的。但在哪個時代,我看到的是母親的堅強意志力。人的身體的最高痛值就是生孩子,可見我母親的意志力峰值有多高。大饑荒年代,我母親帶著我和我姐姐,上山找野菜,刮樹皮,摘野果,保住了我們的生命。

我小時候遇到困難和不順心的事的時候,往往會歎氣,這時,我母親會很嚴肅的教訓我,“人要活口氣,任何時候都不要歎氣”。

1970年,我父親受迫害,從玉溪行政專署的元江五七幹校遣送回家鄉勞動改造。我父親出生在農商之家,從小讀書很少參加田間勞動,除體力不濟外,也沒有基本的勞動能力。我母親這樣安慰父親,回來了也好,總可以在一起過日子,你不要幹活,你的那份活我來幹。所以,我母親每天要完成兩個勞動力的任務,割草積肥要挑兩擔,挖地除草要幹兩份,但她從來不叫苦也不叫累,更沒有對父親有半點怨言。母親跨越了生死的鴻溝,卻獨咽苦水,從不在我們面前嘮叨半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總認為,男陽女陰,男剛女柔。但在我的母親身上,我卻看到了女人才真正有鋼鐵般的意志。自強不息的“君子”,應該包括富有意志力的男人和女人。我的生命旅行過程中,幾經劫難,起死回生,幾次從死亡的邊緣上走過來,也許是遺傳了母親的堅強意志。

大串聯我十四歲從西南邊陲小鎮江川,歷時四個月二十七天,只穿一身單衣單褲,經歷嚴寒冬天,徒步走到北京。在北京大病一場,送到協和醫院搶救,回生了。還有大饑荒,由於營養嚴重不良,患上浮腫病,經搶救,保住性命。2012年心臟病在昆明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搶救,複生。這也許和遺傳基因裡的意志力有關,上天才會留我在人間。還有生活上的折磨,工作上的坎坷,使我越挫越奮,從不氣餒。包括我的孩子,我的愛人,遇到任何不順心的事,從不歎氣,從不埋怨,從不傾訴,自我消化,自我調整,這與母親的意志力和我們的家風有密切的關係。

我在給不同的群體演講時,經常說,我們不但要有莎士比亞的激情,還要有康得的理性,更要有尼采的強意志力。始於激情,終於意志力。堅持到別人不能堅持的時候,自己就勝利了,做到別人不能做的時候,自己就成功了。

5

我的母親一生清貧,給我的是幸福生活。

我母親出生在農耕生意家庭,我的外公外婆家除了耕種農田還經營烤酒坊,後來出嫁的也是農耕生意人家,我的爺爺奶奶家除了耕種農田,還經營菜油坊。但我的母親從來沒有享受過“小姐的待遇”,更沒有享受過富家媳婦的生活,她不但能幹地裡的活,更能幹酒坊裡的活、油坊裡的活。她一生清貧,她吃糠咽菜,卻把一碗米飯留給我和姐姐。在我的記憶中,有好幾個春節我們沒有吃上一口肉,好幾個中秋節沒有吃上一個月餅,但母親從來沒有我們很清苦、很清貧。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我當了工人,我父親平反了,時代變化了,我們家的生活也改變了,日子好過了。但母親的勤儉持家和辛勤勞作沒有變,一個人耕種一畝多責任田,養了豬和雞。我到了縣政府辦公室工作,任了副縣長,星期天還要回家幫母親和姐姐家幹農活。這時母親年事已高,又有農轉非的指標,我將母親的戶口從農村遷到了縣城,和我父親一塊兒生活,她總是不習慣,總是念念不忘農村家裡那一畝地,還是要回家勞動。

當我們看到母親收莊稼時臉上的喜悅,也許就是她的幸福;當我們看到家人逢年過節在一起相聚,看到母親忙裡忙外、高高興興張羅一餐飯吃,也許就是她的幸福;當我們看到早早在門口等候我的母親,翹首以盼我回家看到我時的表情和眼神,也許就是她的幸福。逢年過節我會拿點錢給母親,她總是不要,說你爸的退休工資夠用了。你給我點錢,我也是送給那些窮人了。母親經常對我們說,錢這東西生帶不來死帶不去,是身外之物,多也用,少也用。記得我任縣委副書記時,有個朋友送幾條大頭魚到家裡,她卻把人家拒之門外,搞得這個朋友很難堪。

也許正是母親這種清貧的生活和她的幸福觀使我養成了生活節儉的習慣,使我們的家庭形成了常態化生活方式。

從政二十多年,我始終把幸福看做是一種自我感受,別人不知道你幸福不幸福,但自己要知道要追求幸福,幸福生活。把幸福看做知足、快樂、有趣、付出、實現。保障基本物質生活,豐富文化生活,昇華精神生活。在我的身上學習、工作和生活沒有明顯的界限,學習中有生活,也有工作,工作中也有生活和學習。努力探索和體驗生命之真,生存之善,生活之美。

我很珍惜我人生每一個階段的工作,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問題,我總覺得我是幸運的,是幸福的,我的家庭是快樂的,是幸福的。也許是我母親的清貧給我帶來追求幸福的能量,也許是我母親的清貧提高了我的幸福指數。珍惜今天的幸福,追求明天的更幸福吧,我們決不辜負母親的希望。

母親的故事還很多很多,一年半載講不完;母親給予我的太多太多,使我終身享用不盡。在母親的故事中,我獲得了人類最神聖的情感——母愛;在母親的給予中,我獲得了世界最偉大的力量——母愛的力量。希望我九泉之下的母親,時時聽到世界上最美的聲音——媽,我愛你!

編輯排版:實習生 周繼鳳

我一生做了十幾個崗位的工作,在任何一個崗位上,我都力求做一個使人喜歡的人。記得我們在江川化肥廠用茶點方式舉行結婚儀式時,除了上班的員工外,其他的都來參加我們的婚禮,並且是自帶小凳子來參加。這說明我們和全廠員工和諧共處,使人喜歡。從政二十多年,不管是在哪一個班子,我能用情感、價值、人格、願景凝聚人心,合作共事,做成一些事情,實現一些價值。儘管離開這個地方和這個崗位,但人們還是很難忘記那段經歷。

有時候儘管受到這樣那樣的傷害和不公,受到這樣和那樣的不理解和誤解,但我總是心存善意和愛心,工作上要求十分嚴格,生活上也十分關心周圍的同事和下屬。我經常講、也是這樣做的:領導幹部要有醫生的心態,不要祈求別人的感恩和回報,醫生救死扶傷是天職,領導幹部關心幫助同事和民眾也是天職。有的人利用我的善良和愛心欺騙和傷害過我,但我也理性對待。我不埋怨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時代。我始終面向陽光,喜歡從熟悉的環境裡面走出來,走向明天,發現新的開始。

我有這樣一個好心態,也許就是得益于母親大地般胸懷的滋養。我擔任領導職務後,每年春節回家,我母親總會帶著我,買些糖果酒水去看村裡的長輩,包括曾經批鬥打罵過她的人。

4

我的母親很弱勢,她給我的是堅強的意志。我的母親除了和一般農村婦女一樣很弱勢外,她還有一個清瘦的身軀,但她卻在農村支撐了撫養三個孩子的家。我父親是公職人員,但因為家庭出身不好,要與家庭劃清界限,不敢回家探望家人,偶爾托人送點錢和糧票給我媽。1962年十月初七,我妹妹降生,頭天晚上,我母親還在生產隊幹背稻草的活到十點多,妹妹降生時,我母親一個人自己燒水,自己接生,自己清洗,自己包紮好妹妹,還給我熱冷飯帶上按時上學。現在看來,這種接生不科學,甚至是愚昧的。但在哪個時代,我看到的是母親的堅強意志力。人的身體的最高痛值就是生孩子,可見我母親的意志力峰值有多高。大饑荒年代,我母親帶著我和我姐姐,上山找野菜,刮樹皮,摘野果,保住了我們的生命。

我小時候遇到困難和不順心的事的時候,往往會歎氣,這時,我母親會很嚴肅的教訓我,“人要活口氣,任何時候都不要歎氣”。

1970年,我父親受迫害,從玉溪行政專署的元江五七幹校遣送回家鄉勞動改造。我父親出生在農商之家,從小讀書很少參加田間勞動,除體力不濟外,也沒有基本的勞動能力。我母親這樣安慰父親,回來了也好,總可以在一起過日子,你不要幹活,你的那份活我來幹。所以,我母親每天要完成兩個勞動力的任務,割草積肥要挑兩擔,挖地除草要幹兩份,但她從來不叫苦也不叫累,更沒有對父親有半點怨言。母親跨越了生死的鴻溝,卻獨咽苦水,從不在我們面前嘮叨半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裡,總認為,男陽女陰,男剛女柔。但在我的母親身上,我卻看到了女人才真正有鋼鐵般的意志。自強不息的“君子”,應該包括富有意志力的男人和女人。我的生命旅行過程中,幾經劫難,起死回生,幾次從死亡的邊緣上走過來,也許是遺傳了母親的堅強意志。

大串聯我十四歲從西南邊陲小鎮江川,歷時四個月二十七天,只穿一身單衣單褲,經歷嚴寒冬天,徒步走到北京。在北京大病一場,送到協和醫院搶救,回生了。還有大饑荒,由於營養嚴重不良,患上浮腫病,經搶救,保住性命。2012年心臟病在昆明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搶救,複生。這也許和遺傳基因裡的意志力有關,上天才會留我在人間。還有生活上的折磨,工作上的坎坷,使我越挫越奮,從不氣餒。包括我的孩子,我的愛人,遇到任何不順心的事,從不歎氣,從不埋怨,從不傾訴,自我消化,自我調整,這與母親的意志力和我們的家風有密切的關係。

我在給不同的群體演講時,經常說,我們不但要有莎士比亞的激情,還要有康得的理性,更要有尼采的強意志力。始於激情,終於意志力。堅持到別人不能堅持的時候,自己就勝利了,做到別人不能做的時候,自己就成功了。

5

我的母親一生清貧,給我的是幸福生活。

我母親出生在農耕生意家庭,我的外公外婆家除了耕種農田還經營烤酒坊,後來出嫁的也是農耕生意人家,我的爺爺奶奶家除了耕種農田,還經營菜油坊。但我的母親從來沒有享受過“小姐的待遇”,更沒有享受過富家媳婦的生活,她不但能幹地裡的活,更能幹酒坊裡的活、油坊裡的活。她一生清貧,她吃糠咽菜,卻把一碗米飯留給我和姐姐。在我的記憶中,有好幾個春節我們沒有吃上一口肉,好幾個中秋節沒有吃上一個月餅,但母親從來沒有我們很清苦、很清貧。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我當了工人,我父親平反了,時代變化了,我們家的生活也改變了,日子好過了。但母親的勤儉持家和辛勤勞作沒有變,一個人耕種一畝多責任田,養了豬和雞。我到了縣政府辦公室工作,任了副縣長,星期天還要回家幫母親和姐姐家幹農活。這時母親年事已高,又有農轉非的指標,我將母親的戶口從農村遷到了縣城,和我父親一塊兒生活,她總是不習慣,總是念念不忘農村家裡那一畝地,還是要回家勞動。

當我們看到母親收莊稼時臉上的喜悅,也許就是她的幸福;當我們看到家人逢年過節在一起相聚,看到母親忙裡忙外、高高興興張羅一餐飯吃,也許就是她的幸福;當我們看到早早在門口等候我的母親,翹首以盼我回家看到我時的表情和眼神,也許就是她的幸福。逢年過節我會拿點錢給母親,她總是不要,說你爸的退休工資夠用了。你給我點錢,我也是送給那些窮人了。母親經常對我們說,錢這東西生帶不來死帶不去,是身外之物,多也用,少也用。記得我任縣委副書記時,有個朋友送幾條大頭魚到家裡,她卻把人家拒之門外,搞得這個朋友很難堪。

也許正是母親這種清貧的生活和她的幸福觀使我養成了生活節儉的習慣,使我們的家庭形成了常態化生活方式。

從政二十多年,我始終把幸福看做是一種自我感受,別人不知道你幸福不幸福,但自己要知道要追求幸福,幸福生活。把幸福看做知足、快樂、有趣、付出、實現。保障基本物質生活,豐富文化生活,昇華精神生活。在我的身上學習、工作和生活沒有明顯的界限,學習中有生活,也有工作,工作中也有生活和學習。努力探索和體驗生命之真,生存之善,生活之美。

我很珍惜我人生每一個階段的工作,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問題,我總覺得我是幸運的,是幸福的,我的家庭是快樂的,是幸福的。也許是我母親的清貧給我帶來追求幸福的能量,也許是我母親的清貧提高了我的幸福指數。珍惜今天的幸福,追求明天的更幸福吧,我們決不辜負母親的希望。

母親的故事還很多很多,一年半載講不完;母親給予我的太多太多,使我終身享用不盡。在母親的故事中,我獲得了人類最神聖的情感——母愛;在母親的給予中,我獲得了世界最偉大的力量——母愛的力量。希望我九泉之下的母親,時時聽到世界上最美的聲音——媽,我愛你!

編輯排版:實習生 周繼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