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學家說,此人行差踏錯了一步,這才有了清王朝,事實真如此嗎

有學者認為, 明清交替之際, 歷史走向一度掌握在此人手中, 事實呢

中國歷史的發展影響著世界歷史的發展。

所以, 外國學者從來都沒放棄過對中國歷史的研究。

美國人費正清和英國人崔瑞德共任全書主編的《劍橋中國史》是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得出的最為全面、最為系統的述著。

《劍橋中國史》第9卷《劍橋中國清代前中期史(上)》在論述明朝滅亡的原因時, 說了這麼一句話“明亡是歷史的偶然, 滿清只不過剛好抓住了這一次機會”。

這個機會是什麼呢?

書中提到了吳三桂。 說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並與清兵合作, 這才使清兵擊敗李自成, 從而定都北京, 統治了全中國。

明史研究權威專家顧誠先生在其代表作《南明史》中論述山海關戰役勝敗原因時, 也說:“介於順、清之間的吳三桂部具有舉足輕重之勢:降順則李自成的兵力約為來犯之清兵一倍, 而且山海關要隘不致拱手讓敵,

即便在同清軍作戰中局部失利, 大順政權可徵調的增援兵力較清方要大得多;吳三桂叛投清方, 雙方兵力對比和態勢就顛倒過來, 清、吳聯軍在數量上也占了優勢。 ”

事實真如此嗎?

我們不必著急下結論, 先看看自努爾哈赤起兵叛明以來, 明清雙方之間都經歷過些什麼。

1616年, 努爾哈赤自上尊號, 正式建立後金。 1618年四月, 以“七大恨”誓師伐明, 率兩萬步騎出征撫順, 不到一個時辰便結束戰鬥, 攻陷撫順, 迫降明遊擊李永芳, 掠人畜三十萬。 同年七月, 發動清河之戰, 屠殺明守軍萬餘。

作為反擊, 1619年三月, 明集結起十二萬明軍, 號稱四十萬, 揭開薩爾滸大戰的序幕。

此戰, 明軍分兵四路, 其中三路全軍覆沒, 唯剩一路逃遁, 文武將吏死三百余人, 軍士死四萬五千八百餘人。

1619年六月, 努爾哈赤挾薩爾滸大勝之威, 率四萬兵馬進擊東北重鎮開原, 明總兵馬林及守城將士全部戰死。

七月, 努爾哈赤進擊鐵嶺衛, 盡屠城中軍民, 劫掠到的人畜財物運了三日猶未盡。

1621年三月,

努爾哈赤取瀋陽, 明總兵賀世賢、尤世功戰死, 明軍喪生七萬人。 隨後, 由川中秦良玉訓成的石柱白杆兵和江浙戚家軍組成的援遼大軍與後金軍在渾河南岸展開激戰, 萬餘將士全部被殲。

瀋陽一失, 遼陽便暴露在後金的兵鋒之下。

五天后, 後金一鼓作氣, 將之攻克, 盡殲明兵數萬, 明經略袁應泰自焚死。

遼河以東大小七十余城隨即聞風降服。

明清交戰的戰場也由此轉移到遼西。

1622年正月, 努爾哈赤領兵五萬直取雄峙遼河西岸的廣甯城(遼寧北鎮)。 沿途血洗哨所西平堡, 三千明軍全部陣亡。 又在沙嶺殲滅了趕來救援的明軍三萬餘人。

明朝守軍主要集中在廣甯, 廣甯潰散, 寧遠、錦州等地無兵可守, 整個遼西盡落後金手中。

僥倖的是,

王化貞培養出一名悍將——毛文龍。

毛文龍領一百九十七名勇士, 橫跨海峽, 深入敵後, 夜襲鎮江(即今遼寧省丹東市)成功, 爾後退兵皮島, 開設東江鎮, 從敵後牽制後金。

努爾哈赤一則糧餉難繼, 二則擔心老巢有失, 鑒於後金的八旗兵力不足(也就五六萬人), 也不敢分兵駐守廣寧, 匆匆東歸。

也就是說, 努爾哈赤興兵遼西, 雖然劫掠了大量牛馬人口及財物, 卻未能消化和經營這廣袤的遼西大地。

接任遼東經略一職的孫承宗得以與遼東巡撫袁崇煥一唱一和,幾乎傾盡大明國力來打造了一條把寧遠、錦州 與山海關聯結成一體的關寧防線。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統兵五六萬進攻寧遠,終因天氣太過寒冷,堅冰將城牆死死凍住,後金兵無法破壞城體,且毛文龍在後方屢屢騷亂出擊,努爾哈赤只好收兵。

此前,努爾哈赤於明軍是予取予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唯在寧遠這一次沒有得手。故此,明廷把此戰定性為甯遠大捷,以振作士氣。

事實上,明軍方面的捷報僅僅是:“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

清方也承認此戰明軍“傷我遊擊二人、備禦官二人,兵五百人。”

即這場“大捷”是被誇大了的“大捷”。

努爾哈赤在撤離寧遠後,盡擄右屯儲糧三十萬石,戮盡覺華島上三萬餘軍民,再將河東堡、筆架山、龍宮寺、覺華島的糧食付之一炬。

八個月後,努爾哈赤病逝。繼位的皇太極發起“丁卯之戰”,打服朝鮮,重創毛文龍。隨後揮師西進。

皇太極兵尚未至廣甯,大淩河和小淩河的明軍軍心大潰,棄城遁走。

皇太極追殺至錦州城下,四面合圍,實施“圍城打援”,盡克來援明軍。

其中,尤世祿、祖大壽率領的四千援軍全軍覆沒。

不過,毛文龍雖在“丁卯之戰”中遭受重創,餘勇猶在,盡出精銳襲擊昌城、遼陽,錦州之圍遂解。

這是後金方面第二次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戰鬥,明方再將這次戰鬥定性為“甯錦大捷”。

也從此不難看出,毛文龍實是後金的腹背之患。

不過,1629年六月初五日,袁崇煥蹈海島斬殺了毛文龍,致使皇太極再無後顧之憂,振旅西征。

皇太極取道內蒙古,繞開大明朝砸鍋賣鐵打造出來的關寧防線,自北向南,直奔北京,縱略良鄉、固安等,連下遷安、灤州、永平及遵化四城,大敗明軍,搶掠人畜財物無數。

熟門熟路的後金騎兵其後又發動了多次大規模的奔襲戰,分別是:

1634年的入口之戰。皇太極親率九萬餘眾,繞道內蒙古,從長城北部諸口入邊,突襲宣府、大同地區,蹂躪逾五旬,“殺掠無算”。

1636年的京畿襲擾戰。阿濟格率師八萬餘,從獨石口入邊,襲擊延慶、昌平、良鄉、安州、雄縣、密雲、平谷等地,“遍蹂畿內”,掠人畜十八萬,從建昌冷口出邊。

1638年的冀魯襲擾戰。多爾袞、豪格分兩路進關,自北而南,深入河北南部,轉入山東,轉掠二千里,攻下七十餘州縣,掠人畜四十六萬余,金銀百余萬兩。

1642年的山東騷擾戰。阿巴泰率師十萬余入關,經北京地區,直入山東,連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掠人口三十六萬餘、牲畜五十五萬頭。

期間,皇太極兵圍大淩河,明將祖大壽率軍民三萬餘人堅守三月後被迫投降。

1640年,皇太極又圍錦州,再次祭起“圍城打援”戰術,要在野戰中把來援明軍消滅殆盡。

這次,皇太極成功了,他盡殲來援十三萬明軍,俘獲明統帥洪承疇,破松山城,克錦州城。

1643年十月,清軍攻下寧遠,擋在前面的障礙僅餘一座山海關。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陷北京城,崇禎帝殉國。

也就在這個時候,擁重兵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成為了歷史的焦點。

很多人都認為,這時的吳三桂就跟楚漢相爭時的韓信差不多。劉邦和項羽爭鬥趨白熱化之際,韓信幫劉邦,則劉邦勝;韓信幫項羽,則項羽贏。

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貌似是。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入了清朝的懷抱,與清軍聯手,大敗李自成的大順軍,“凡殺數萬人,暴骨盈野”。

1645年,清軍西擊西安。李自成倉皇奔走於湖北通山縣九宮山,亡命于牛跡嶺。曾經煊赫不可一世的大順政權由此煙消雲散。

清軍兵鋒南指,過泗州(今江蘇泗洪縣),克揚州,明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督師史可法殉難。

揚州既得,清軍越長江天險,佔領南京,南明弘光朝覆亡。

其後,清軍攻江陰,殺明軍民十六萬餘人;屠嘉定,下杭州,取紹興及溫州、台州等地。

1646年,清軍取延平、福州,南明隆武帝汀州死難。

該年十二月,清軍入廣州,收肇慶、梧州。

不過,必須要說明的是,清軍自滅了李自成大順政權、攻下南京後,八旗精銳主要經營北方,負責在南方追剿南明殘餘力量的,主要是由明、順降兵降將構成的“新清軍”。

這些“新清軍”,以金聲恒、李成棟為例,他們在為清廷效勞時,追殺南明軍異常厲害,怎麼打怎麼有,可是,一旦反正歸明,就變成了豆腐軍,被清軍蹂躪得沒半點脾氣。

真正能跟清軍幹上幾仗的是李定國。

李定國兩蹶名王,複全州,拔桂林,迫死清靖南王孔有德;又在衡州擊殺清敬謹親王尼堪。

但不管怎麼樣,女真人滿打滿算還是不足一百萬人,他們定鼎北京後,主要還是依靠投降過來的明朝降兵來完成統一中國的大任。

有人做過統計,整個明清戰爭中,真滿人口在戰場中損失的,不超過十萬,而漢人卻以千百萬計。

一個很殘酷的真相凸現出來:滿州八旗的戰鬥力實在太恐怖了。

東北地區“林木障天,明晝如晦”,女真人以漁獵為生,個個體魄強健、弓馬嫺熟、機警勇猛、堅忍頑強。

相較之下,以農業為生的漢民族,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重複著枯燥乏味勞作,安天樂命,對於任何遷移和變動都會發出本能的懷疑與恐懼。

不難想像,這兩大民族發生衝突時,哪一方的鬥爭氣勢更盛。

另外,史書記載:“奴酋練兵,始則試人於跳澗,號曰水練,繼則習之以越坑,號曰火練。能者受上賞,不用命者輒殺之。故人莫敢退縮。”

努爾哈赤還結合了漁獵生涯中的特點,貫徹了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原則,以血緣親族為紐帶發展成各種基層戰術單位,構建起八旗軍事組織,讓士兵在戰鬥中相互支援,同生共死。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懷疑,站在命運十字路口的吳三桂,即使選擇了跟李自成站在一起,能否抵擋得住清八旗軍的進攻。

讓我們把視線移回到那個特殊的歷史關口:

崇禎帝縊死煤山的消息傳到瀋陽,多爾袞便召開了王公大臣會議,商議出兵與李自成爭奪天下。

多爾袞從未與李自成交過手,不知李自成底細,向明朝降將洪承疇諮詢。

洪承疇曾長期與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作戰,對起義軍的特點再熟悉不過,他曾有好幾次將李自成等人殺盡斬絕的機會,但都因皇太極入關搗亂而功敗垂成。在他看來,李自成軍其實不過是一群得勢輒聚、失勢輒散的烏合之眾。遙想當日,他和曹文詔、盧象升等人打起起義軍時是何等的得心應手、何等的威風八面,但一旦與清軍對陣,就只有受輾壓的份。曹文詔、盧象升在剿殺流民軍時,甚至帶領十幾名騎兵就把成千上萬的流民軍追砍得屁滾尿流,但他們遇上了清軍,瞬間陣亡。

現實就是:清八旗軍戰鬥力至剛至強、明政府正規軍中規中矩、李自成的起義軍其實不堪一擊。

李自成從西安殺向北京,一路咋咋呼呼,號稱百萬,聲勢很大,弄得沿途明朝州縣官員紛紛開城投降。

李自成上京之路遭遇到的唯一抵抗者就是甯武關總兵周遇吉。

周遇吉領四千甯武軍與李自成展開激戰,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損失慘重。

不過,仗著人多勢眾,李自成終於還是把周遇吉耗死了。

不管怎麼樣,李自成軍的戰鬥力和清軍比,差得很遠。

聽了洪承疇的分析,多爾袞再無顧忌,率滿洲、蒙古八旗大部和漢軍八旗的全部,及明降將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兵馬鳴炮出征。

最初選擇的進關路線是繞開山海關,西經薊州、密雲等地直撲北京。

不過,陰差陽錯,途中遇上了吳三桂派來的乞降使者,多爾袞改變了主意,改道向山海關進發,隨後在山海關發生了數百年來人們談論不休的山海關大戰。

這場大戰,李自成是吃了敗仗,但他且走且戰,尚可從容返還北京,並在北京稱帝,過了一把皇帝癮。

其實,假設一下,吳三桂真的選擇和李自成合作,老老實實鎮守在山海關,那麼清軍按原計劃從山海關西面破長城而入,出李自成不意,且截斷李自成返還陝西的歸路,則李自成只能被活活困死在北京,死亡更快,大順軍的傷亡更大。

說吳三桂是決定歷史走向的人,嚴重誇大其詞。

接任遼東經略一職的孫承宗得以與遼東巡撫袁崇煥一唱一和,幾乎傾盡大明國力來打造了一條把寧遠、錦州 與山海關聯結成一體的關寧防線。

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統兵五六萬進攻寧遠,終因天氣太過寒冷,堅冰將城牆死死凍住,後金兵無法破壞城體,且毛文龍在後方屢屢騷亂出擊,努爾哈赤只好收兵。

此前,努爾哈赤於明軍是予取予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唯在寧遠這一次沒有得手。故此,明廷把此戰定性為甯遠大捷,以振作士氣。

事實上,明軍方面的捷報僅僅是:“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

清方也承認此戰明軍“傷我遊擊二人、備禦官二人,兵五百人。”

即這場“大捷”是被誇大了的“大捷”。

努爾哈赤在撤離寧遠後,盡擄右屯儲糧三十萬石,戮盡覺華島上三萬餘軍民,再將河東堡、筆架山、龍宮寺、覺華島的糧食付之一炬。

八個月後,努爾哈赤病逝。繼位的皇太極發起“丁卯之戰”,打服朝鮮,重創毛文龍。隨後揮師西進。

皇太極兵尚未至廣甯,大淩河和小淩河的明軍軍心大潰,棄城遁走。

皇太極追殺至錦州城下,四面合圍,實施“圍城打援”,盡克來援明軍。

其中,尤世祿、祖大壽率領的四千援軍全軍覆沒。

不過,毛文龍雖在“丁卯之戰”中遭受重創,餘勇猶在,盡出精銳襲擊昌城、遼陽,錦州之圍遂解。

這是後金方面第二次沒有達到預期目的戰鬥,明方再將這次戰鬥定性為“甯錦大捷”。

也從此不難看出,毛文龍實是後金的腹背之患。

不過,1629年六月初五日,袁崇煥蹈海島斬殺了毛文龍,致使皇太極再無後顧之憂,振旅西征。

皇太極取道內蒙古,繞開大明朝砸鍋賣鐵打造出來的關寧防線,自北向南,直奔北京,縱略良鄉、固安等,連下遷安、灤州、永平及遵化四城,大敗明軍,搶掠人畜財物無數。

熟門熟路的後金騎兵其後又發動了多次大規模的奔襲戰,分別是:

1634年的入口之戰。皇太極親率九萬餘眾,繞道內蒙古,從長城北部諸口入邊,突襲宣府、大同地區,蹂躪逾五旬,“殺掠無算”。

1636年的京畿襲擾戰。阿濟格率師八萬餘,從獨石口入邊,襲擊延慶、昌平、良鄉、安州、雄縣、密雲、平谷等地,“遍蹂畿內”,掠人畜十八萬,從建昌冷口出邊。

1638年的冀魯襲擾戰。多爾袞、豪格分兩路進關,自北而南,深入河北南部,轉入山東,轉掠二千里,攻下七十餘州縣,掠人畜四十六萬余,金銀百余萬兩。

1642年的山東騷擾戰。阿巴泰率師十萬余入關,經北京地區,直入山東,連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掠人口三十六萬餘、牲畜五十五萬頭。

期間,皇太極兵圍大淩河,明將祖大壽率軍民三萬餘人堅守三月後被迫投降。

1640年,皇太極又圍錦州,再次祭起“圍城打援”戰術,要在野戰中把來援明軍消滅殆盡。

這次,皇太極成功了,他盡殲來援十三萬明軍,俘獲明統帥洪承疇,破松山城,克錦州城。

1643年十月,清軍攻下寧遠,擋在前面的障礙僅餘一座山海關。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陷北京城,崇禎帝殉國。

也就在這個時候,擁重兵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成為了歷史的焦點。

很多人都認為,這時的吳三桂就跟楚漢相爭時的韓信差不多。劉邦和項羽爭鬥趨白熱化之際,韓信幫劉邦,則劉邦勝;韓信幫項羽,則項羽贏。

事實是不是這樣呢?

貌似是。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入了清朝的懷抱,與清軍聯手,大敗李自成的大順軍,“凡殺數萬人,暴骨盈野”。

1645年,清軍西擊西安。李自成倉皇奔走於湖北通山縣九宮山,亡命于牛跡嶺。曾經煊赫不可一世的大順政權由此煙消雲散。

清軍兵鋒南指,過泗州(今江蘇泗洪縣),克揚州,明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督師史可法殉難。

揚州既得,清軍越長江天險,佔領南京,南明弘光朝覆亡。

其後,清軍攻江陰,殺明軍民十六萬餘人;屠嘉定,下杭州,取紹興及溫州、台州等地。

1646年,清軍取延平、福州,南明隆武帝汀州死難。

該年十二月,清軍入廣州,收肇慶、梧州。

不過,必須要說明的是,清軍自滅了李自成大順政權、攻下南京後,八旗精銳主要經營北方,負責在南方追剿南明殘餘力量的,主要是由明、順降兵降將構成的“新清軍”。

這些“新清軍”,以金聲恒、李成棟為例,他們在為清廷效勞時,追殺南明軍異常厲害,怎麼打怎麼有,可是,一旦反正歸明,就變成了豆腐軍,被清軍蹂躪得沒半點脾氣。

真正能跟清軍幹上幾仗的是李定國。

李定國兩蹶名王,複全州,拔桂林,迫死清靖南王孔有德;又在衡州擊殺清敬謹親王尼堪。

但不管怎麼樣,女真人滿打滿算還是不足一百萬人,他們定鼎北京後,主要還是依靠投降過來的明朝降兵來完成統一中國的大任。

有人做過統計,整個明清戰爭中,真滿人口在戰場中損失的,不超過十萬,而漢人卻以千百萬計。

一個很殘酷的真相凸現出來:滿州八旗的戰鬥力實在太恐怖了。

東北地區“林木障天,明晝如晦”,女真人以漁獵為生,個個體魄強健、弓馬嫺熟、機警勇猛、堅忍頑強。

相較之下,以農業為生的漢民族,他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地重複著枯燥乏味勞作,安天樂命,對於任何遷移和變動都會發出本能的懷疑與恐懼。

不難想像,這兩大民族發生衝突時,哪一方的鬥爭氣勢更盛。

另外,史書記載:“奴酋練兵,始則試人於跳澗,號曰水練,繼則習之以越坑,號曰火練。能者受上賞,不用命者輒殺之。故人莫敢退縮。”

努爾哈赤還結合了漁獵生涯中的特點,貫徹了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原則,以血緣親族為紐帶發展成各種基層戰術單位,構建起八旗軍事組織,讓士兵在戰鬥中相互支援,同生共死。

由此,我們完全可以懷疑,站在命運十字路口的吳三桂,即使選擇了跟李自成站在一起,能否抵擋得住清八旗軍的進攻。

讓我們把視線移回到那個特殊的歷史關口:

崇禎帝縊死煤山的消息傳到瀋陽,多爾袞便召開了王公大臣會議,商議出兵與李自成爭奪天下。

多爾袞從未與李自成交過手,不知李自成底細,向明朝降將洪承疇諮詢。

洪承疇曾長期與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軍作戰,對起義軍的特點再熟悉不過,他曾有好幾次將李自成等人殺盡斬絕的機會,但都因皇太極入關搗亂而功敗垂成。在他看來,李自成軍其實不過是一群得勢輒聚、失勢輒散的烏合之眾。遙想當日,他和曹文詔、盧象升等人打起起義軍時是何等的得心應手、何等的威風八面,但一旦與清軍對陣,就只有受輾壓的份。曹文詔、盧象升在剿殺流民軍時,甚至帶領十幾名騎兵就把成千上萬的流民軍追砍得屁滾尿流,但他們遇上了清軍,瞬間陣亡。

現實就是:清八旗軍戰鬥力至剛至強、明政府正規軍中規中矩、李自成的起義軍其實不堪一擊。

李自成從西安殺向北京,一路咋咋呼呼,號稱百萬,聲勢很大,弄得沿途明朝州縣官員紛紛開城投降。

李自成上京之路遭遇到的唯一抵抗者就是甯武關總兵周遇吉。

周遇吉領四千甯武軍與李自成展開激戰,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損失慘重。

不過,仗著人多勢眾,李自成終於還是把周遇吉耗死了。

不管怎麼樣,李自成軍的戰鬥力和清軍比,差得很遠。

聽了洪承疇的分析,多爾袞再無顧忌,率滿洲、蒙古八旗大部和漢軍八旗的全部,及明降將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兵馬鳴炮出征。

最初選擇的進關路線是繞開山海關,西經薊州、密雲等地直撲北京。

不過,陰差陽錯,途中遇上了吳三桂派來的乞降使者,多爾袞改變了主意,改道向山海關進發,隨後在山海關發生了數百年來人們談論不休的山海關大戰。

這場大戰,李自成是吃了敗仗,但他且走且戰,尚可從容返還北京,並在北京稱帝,過了一把皇帝癮。

其實,假設一下,吳三桂真的選擇和李自成合作,老老實實鎮守在山海關,那麼清軍按原計劃從山海關西面破長城而入,出李自成不意,且截斷李自成返還陝西的歸路,則李自成只能被活活困死在北京,死亡更快,大順軍的傷亡更大。

說吳三桂是決定歷史走向的人,嚴重誇大其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