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雍正登基,生母做一絕情事,雍正怒了:那我就去死!

雍正得到皇位繼承權, 他的生母烏雅氏, 第一反應不是高興欣喜, 反而是驚訝、錯愕與擔憂。 她說:“欽命吾子繼承大統, 實非吾夢想所期。 ”烏雅氏說出這種話來, 可以說是大大的不吉利與不正常。 皇宮中哪個母親不盼著自己的兒子能坐上皇位, 唯有她是個例外。

細品烏雅氏的話, 似有兩層含義:一是不看好自己的兒子, 有懷疑之意;二是皇位繼承人與自己預期想的有出入, 在意料之外。 烏雅氏十四歲入宮, 1678年生下長子四阿哥胤禛, 也就是雍正帝。 按照規矩, 後宮中的女子只有嬪以上的才有資格撫養皇子, 所以在滿月後胤禛便由貴妃佟佳氏撫養, 自此母子兩人一直分開而居。

胤禛雖然被佟佳氏撫養, 但他與烏雅氏會有固定的見面時間, 比如請安或者祝壽的時候, 不過宮規森嚴, 兩人無法交流更多, 因此雖為母子, 實則感情淡薄。 胤禛自己也說:生恩不及養恩大。 他即位後, 對佟佳氏的封賞遠比生母家要豐厚, 可見在他心中孰輕孰重。

由於幼年分離, 缺少關懷, 成年後的胤禛, 對生母更多的是禮節性的尊重, 沒有母子間的親密與依戀。 兩人之間的關係, 熟悉而陌生, 頻繁又冷淡。 從某個角度來看, 這是一種受制度毒害而蒙上陰影的母子關係。

本來胤禛繼承皇位, 烏雅氏應該高興才是, 但她卻稱自己不願意接受“天子以四海奉養聖母一人”, 甚至說要以死隨康熙而去。 烏雅氏的做法既絕情又胡來, 雍正被她逼得沒法, 最後只得說:“你要是尋死那我也去死, 省得背上不孝之名, 受到天下臣民的恥笑。 ”這對母子, 一個要以死相殉, 一個以死相逼, 實在有點滑稽。

1722年11月13日, 是胤禛登基的大日子, 按照律例, 皇帝登基前要先到皇太后處行禮。 因此禮部官員提前將此事啟奏給烏雅氏, 但烏雅氏卻說胤禛稱帝與自己沒有半點關係, 不會接受行禮, 差點讓登基大典不能如期舉行。

此外,胤禛當了皇帝,該給生母封上皇太后的尊號,翰林院也已將“仁壽”皇太后的尊號擬好,各種程式檔準備妥當。可烏雅氏以康熙葬禮未完為藉口,既不接受尊號,也不肯從永和宮搬到甯壽宮,把雍正皇帝弄得焦頭爛額又無可奈何,這件事只得這麼拖著。

胤禛登基後不久,就是烏雅氏的生日,於是他精心籌辦了一場慶壽大典,帶著文武百官、王公大臣去給烏雅氏賀壽,更想借機改善關係,讓母親接受封號移居甯壽宮。但是還未等胤禛開口,烏雅氏便回絕了。母親的這些舉動,對胤禛來說,似乎也太過絕情了,可又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件事情還得從烏雅氏最小的兒子胤禵說起,父母偏愛么兒,在古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康熙晚年的時候,作為皇子繼承皇位,胤禵的呼聲是很高的,可誰知到了最後,卻是大兒子奪得了皇位,烏雅氏內心的失望,不止一點半點。

而且她也覺得很氣惱,本來可以名正言順的當上皇太后,現在卻要成為一個“篡位賊子”封的偽太后,雖然同是她的兒子,可她卻不願意接受。後來胤禵剛從西北回來,雍正就革去了他的王爵侯位,只保留了其貝子身份。

烏雅氏看著自己最疼愛的小兒子被大兒子如此欺負,內心十分憤怒,但又無力改變,於是便跟雍正一直冷戰僵持著,抑鬱不樂。在胤禵被革後沒多久,烏雅氏突然犯病,第二天淩晨便去世了。

此外,胤禛當了皇帝,該給生母封上皇太后的尊號,翰林院也已將“仁壽”皇太后的尊號擬好,各種程式檔準備妥當。可烏雅氏以康熙葬禮未完為藉口,既不接受尊號,也不肯從永和宮搬到甯壽宮,把雍正皇帝弄得焦頭爛額又無可奈何,這件事只得這麼拖著。

胤禛登基後不久,就是烏雅氏的生日,於是他精心籌辦了一場慶壽大典,帶著文武百官、王公大臣去給烏雅氏賀壽,更想借機改善關係,讓母親接受封號移居甯壽宮。但是還未等胤禛開口,烏雅氏便回絕了。母親的這些舉動,對胤禛來說,似乎也太過絕情了,可又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件事情還得從烏雅氏最小的兒子胤禵說起,父母偏愛么兒,在古代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康熙晚年的時候,作為皇子繼承皇位,胤禵的呼聲是很高的,可誰知到了最後,卻是大兒子奪得了皇位,烏雅氏內心的失望,不止一點半點。

而且她也覺得很氣惱,本來可以名正言順的當上皇太后,現在卻要成為一個“篡位賊子”封的偽太后,雖然同是她的兒子,可她卻不願意接受。後來胤禵剛從西北回來,雍正就革去了他的王爵侯位,只保留了其貝子身份。

烏雅氏看著自己最疼愛的小兒子被大兒子如此欺負,內心十分憤怒,但又無力改變,於是便跟雍正一直冷戰僵持著,抑鬱不樂。在胤禵被革後沒多久,烏雅氏突然犯病,第二天淩晨便去世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