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雪夜訪戴瀟灑一把

雪夜訪戴瀟灑一把

李國文

《世說新語》裡, 有很多魏晉文人的瀟灑故事, 最膾炙人口的, 莫過於“雪夜訪戴”這段佳話。 要論瀟灑, 能玩到如此令人叫絕的程度, 從古至今, 還無人與之頡頏。

如今, 不是沒有瀟灑的文人, 也不是沒有文人的瀟灑故事, 只是稱得上為文人的今人, 很遺 憾, 無論學養、教養、素養、修養, 這四養, 實事求是地講, 較之古之文人要差一點(有 的, 恐怕還不止一點)。 因而, 即使瀟灑, 也難免捉襟見肘, 進退失據;縱有風雅, 弄不好 也會水襠尿褲, 令人氣短。

瀟灑二字, 談何容易?也不是說瀟就瀟, 說灑就灑的。

冷眼旁觀文壇半個世紀, 有的, 瀟灑 得起來;有的, 瀟灑不起來;更多數人, 其實是在裝瀟灑。 裝, 也就是演戲了, 紅臉、黑臉 、白臉、三花臉, 老繃著那架勢, 我看他們也挺累的。 演好了尚好, 演不好, 拿不住那個勁 , 不知哪招哪式, 露了馬腳, 不知哪腔哪調, 錯了板眼, 一片倒彩, 貽笑大方, 也蠻不是味 的。 所以, 從古至今, 作家的內涵如何, 才是能不能夠瀟灑起來的基礎。

且看四世紀的王徽之先生, 是怎麼“秀”的?而且從中我們又可以觀察到一些什麼?

“王子猷居山陰, 夜大雪, 眠覺, 開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 詠左思《招隱》詩 , 忽憶戴安道。 時戴在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經宿方至, 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 王曰 :‘吾本乘興而行, 興盡而返, 何必見戴!’”

這個王子猷,

其父, 是晉代大書法家、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 其弟, 是與 父同樣有名氣的書法家、簡文帝婿、建威將軍、吳興太守王獻之。 其叔祖父更是個了不起的 人物, 由於王導在晉室南渡後的籌謀擘劃, 才得以使司馬睿偏安江南一隅, 使晉祚又延續了 百年之久。

因此, 從這樣總攬過晉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國政的宰輔家門裡走出來的年輕人, 今天那些 高幹子弟是無法望其項背的。 應該說, 真正的貴族, 和暴發戶貴族, 和裝扮出來的貴族, 和 尚未洗淨腿上泥巴的貴族, 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因此, 像王徽之以古老的門閥背景, 和深厚 的文化底蘊為基礎的瀟灑, 不是隨便一塊什麼料, 就能行得出, 做得到的。

而時下那些認為有錢就能夠買到一切,

認為有權就等於擁有了一切的新貴們, 我也真佩服他 們那種以沒吃過豬肉, 但見過豬跑的勇敢, 覺得惡補一頓, 便也八九不離十地像模像樣了。 於是, 活像巴爾扎克筆下那些來到巴黎的外省紳士, 勳章, 寶石, 假髮, 燕尾服, 長柄眼鏡 , 跳小步舞的緊身褲, 都一律裝備齊全。 可貴族豈是好當的營生嘛?一要有淵源, 二要有傳 統, 三要有氣質, 四, 更在於談吐, 舉止, 風度, 儀態, 所反映出來的器識, 歷練, 修養, 人品等等文化素質。 一不留神, 那呆鵝般的眼神, 怔在那裡, 那傻張著的嘴, 愣在那裡, 那 習慣于跟在牛屁股後面的蹣跚步態, 戳在那裡, 便把鄉巴佬的本色, 和盤托出了。

其實, 有錢也好, 有權也好, 可以附庸風雅,

無妨逢場作戲, 但一定要善於藏拙, 勿露馬腳 。 即使你的吹鼓手, 你的啦啦隊, 轟然叫絕, 說你酷斃了, 雅透了, 您也千萬別當真, 別以 為自己就是真雅、就是大雅而忘乎所以。 記住毛澤東那首《沁園春》, 也許是一貼清醒劑, 連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都認為“稍遜風騷”、“略輸文采”呢, 問一問自己, 究竟算個老 幾?

雅是一種文化、精神、學問、道德的長期積累的結果, 雅是一種境界、意趣、品位、見識的 綜合素質的表現, 琅琊王家, 到了王徽之這一代, 那記載著雅傳統的厚厚家譜, 不知翻過去 多少頁了, 您哪?先生!所以, 雅這個東西, 表面上有, 不算有, 肚子裡有, 也不算有, 只 有骨子裡有, 基因裡有, 才算真有。

大家心知肚明, 如今報紙上、電視上呶呶不休的那些文人雅事,

只能說是要名、要利、要權 、要色的赤裸裸自我表演, 離真正的瀟灑甚遠。 於是, 誰也沒有開會研究, 誰也沒有統一口 徑, 約定俗成, 一言以蔽之, 統稱之曰“炒作”。 這個新名詞, 頗是那些急功近利的文化人 狀態的精彩表述。 當然, 王子猷也在表演, 也有他的欲望, 和想得到的東西。 不過, 他夠水 准, 不那麼下三爛, 不那麼迫不及待。 所以, 裝出來的貴族, 不是真貴族, 做出來的瀟灑, 也算不得真瀟灑。 王子猷坐在船艙裡, 那一張臉上, 爐火純青得讓你幾乎猜不出他心底裡, 究竟在想什麼。

剡溪, 大約是今天的嵊縣。 舊時讀郁達夫先生文章, 知道他喜歡聽“的篤班”, 而且還同 魯迅先生一塊去聽過。 “的篤班”, 就是越劇的前身。 從紹興開車去這個越劇的發祥地, 現 在,估計用不了一個鐘頭。可在古代,得在曹娥江上坐一夜船才能到達。這位王羲之先生的 五公子,腪乃槳聲之中,雪花紛飛之夜,終於到了要去的這個地方。但故事 來了,走到要去 訪問的隱士戴逵的家門口,正想舉手叩關,忽而遲疑停住,然後轉身返舟,依舊原路折回。

乘興而去,去到了。興盡而返,回來了。說白了,去,等於沒去,說等於沒去,可實際又還 是去了。這位名士要的就是這份意思,見不見到戴逵,那是無所謂的。在意的是這個過程本 身,過程既然有了,其它就不在話下了。

於是,經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記下來,大家讀到這裡,無不欽服,讚不絕口。

我也曾經心儀得不行過的,而且,還讀到別人的文章,把王子猷這一次“雪夜寒江舟,把盞 獨酌人”的行徑,足足那麼譽揚了一通。但有時,細細考量過去,如果,王子猷去了剡溪, 回到山陰,不那麼張揚的話,除了他自己,和幾位劃了一夜船,已經精疲力盡的船工,沒有 人會知道這次忽發奇想的旅行。所以,我一直以小人之心忖度,王徽之也是在演瀟灑,在營 造他在時人心目中的風雅形象。

好像,這位公子哥,也難逃炒作之嫌呢!

儘管如此,我還是十分膺服他的高明,高明在於他這樣做了以後,不僅名噪一時,而且 成為千古風雅。更高明的是,他這樣做了以後,別人再也無法重新來過。他把事情做絕了,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地悠悠,只此一次,他獨領風騷。你能不為這樣頓成絕唱的“秀” 五體投地嗎?

現在,即使你雇一架直升機,飛過去,又回轉,別人只會視你神經有問題,而不會讚揚;知 道這典故者,頂多笑笑,說一句東施效顰,就夠客氣的了。而且,我也不相信今日之現用現 交的文人才子,會那麼冒傻氣,投資於一位馬上見不到回報效益的隱士?除非那是一位刊發 文章時附月份牌“美女”照一幀的同行,才肯去切磋切磋的。這也是女作家的裙後,總尾隨 一大批護花使者的原因。除此而外,就要看紅包裡有幾張百元大鈔了。

老實講,從有皇帝那陣,迄至今日,寫作,和寫作的人,基本上都很“物質化”了,功利的 目的,壓倒了其它一切。也許,在性腺、金錢、權欲的驅動下,有可能不辭勞苦,奔波於途 ,去做一件什麼事,去看一位什麼人,前提必須是對自己有利。但是,窮酸秀才,囊中羞澀 ,廣文先生,捉襟見肘,想瀟灑,愛瀟灑,以瀟灑自命,但要真的瀟灑起來,也並非容易的 事。而且,幾乎很難做到王子猷如此大牌的瀟灑。銀兩充足者,未必具有這等雅興,而湧上 來這份突發奇想的情致者,也不會絕對沒有;可物質、精神兩手均不硬,就大牌不了。所以 ,這就是“雪夜訪戴”成為後代文人豔羨話題的原因。

王子猷,豪門出身,高官子弟,本人也是黃門侍郎,騎兵參軍,至少也是正師級的幹部,官 、錢、位,應該是說得過去的了,不是所有文人都能達到的境界。比起那些十年寒窗,熬盡 燈油,蹭蹬科場,拼命八股,不知快活多少倍?按常理而言,王子猷似乎沒有什麼必要去張 羅,去鋪墊,去造勢,去促銷自己了,還有什麼不夠心滿意足的地方呢?我也常常替這位古 人納悶,幹嗎呀,子猷先生,你累心不累心啊?

正如那些報紙上天天見名字,螢屏上晚晚見形象,書店裡處處見作品,網路上時時被點擊的 紅人,令我不解一樣,怎麼總是沒完沒了地,永無厭足地折騰呢?鬧不鬧?煩不煩?後來, 我明白了。這是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第一張牌倒下,第二張牌也就跟著倒,欲罷不能 。

因為你想罷,別人也不讓你罷,靠你賣錢,靠你嘬飯的人,恐怕輕易也不會讓你罷。再說, 你已經拿大頂,頭朝下倒立在那裡了,成了時人注目的中心,你也不能就此拉倒。至少,有 人向你討錢的帽子裡扔鋼,至少,還有人為你的面不改色心不跳喝彩,因此,你自己也不 想罷。一罷,全完,不就白費勁了嗎?於是,只好抱著生命不息,炒作不止的恒心,繼續卵 子朝上頭朝下地豎立在那裡。 “雪夜訪戴”的主角,雖然高明,說穿了,也是很在意這種熱鬧效應的,這也是所有熱衷於 炒作者的共同心態。要是聽不到別人嘴裡念叨自己的名字,看不到別人眼裡關注自己的神 色,覺不出無論走到哪裡,身邊總有環繞自己的一圈人,那一份寥落、寂寞、冷清、淒淒慘 慘切切,真像是有無數的蠕蟲,在咬齧著自己那顆已經受不了冷落的心。

於是,不製造一些新聞,不弄出一些響動,他是受不了的。於是,又看到了這位公子哥的表 演: “王子猷嘗行過吳中,見一士大夫家極有好竹,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聽 事坐相待。王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主已失望,猶冀還當通。遂直欲出門。主人大不堪 ,便命左右閉門,不聽出。王更以此賞主人,乃留坐,盡歡而去。”

如果放在今天,娛樂版肯定會有“王子猷大鬧竹林”的報導。

可惜的是,在《世說新語》這部書裡,還有一則情節類似的記載,未能讓王徽之獨美於前。 偏偏與他搶風頭的,不是別人,而是他的弟弟王子敬,即王獻之。 “自會稽經吳,聞顧辟 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遊歷既畢,指麾好惡,旁若無 人。顧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之傖耳。’ 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坐輿上,回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

同樣的劇情,不同樣的結局,兩相比較,倒能看得出來,一收一放之間,兩兄弟的實力差距 。他弟弟所以比他更有恃無恐些,更渾不在乎些,因為王獻之的譜,能擺得更大些。而他, 一個騎兵參軍,是無法與駙馬爺相比;現在還查不出王獻之逛顧辟疆花園賞竹的時候,是否 已任吳興太守,若如此,這狂,就更沒說的了。這樣一比,頂多是個肩扛四個豆的王子猷, 能不黯然失色嗎?

其實,王謝子弟,誰不標榜清高,這種權位上的差別,會對王子猷產生影響而情緒低落嗎? 似乎應該不,然而卻不能不。中國的文人,除極個別者,在乎權位,甚於在乎金錢,為之朝 思暮想,為之夙夜匪懈,要甚於一般的追名逐利。在封建社會裡,皇帝興文字獄,不知多少 文人掉了腦袋,但無數舉子,仍舊本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 高”地做那金榜題名的夢,冀圖從皇帝手裡接過那件黃馬褂。官之大小,權之輕重,是十分 在乎的,連死了以後的諡名,都全力以赴去爭的。別看他們口口聲聲不為五斗米折腰,不稀 罕那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但在有可能得到的權位面前,沒有一個人會掉頭不顧而去的。

所有的演瀟灑、裝瀟灑式的炒作,都不會離這利益的原動力太遠。因之,對於敏感的王子猷 而言,雖然他和他的弟兄們都擁有與生俱來的風流,和根本推不開的富貴,但客觀存在著的 高低之別,上下之分,這種心理上的隱痛,也會使王徽之活得不那麼百分之百的開心。在王 羲之的幾個兒子中間,王子猷,一直處於這種覺不出來的壓抑氣氛之中,所以,他才有“雪 夜訪戴”、“竹園鬧主”的表演,他不但需要人知道他的存在,更需要人為他的存在喝彩鼓 掌叫好歡呼。

然而,他總是失落,有一次,他們弟兄三人“共詣謝安”。 在王導以後,這位曾經指揮淝 水之戰的謝安,便是朝野眾望所歸的人物了。不過,在很長時間裡,他一直隱居,時人有“ 謝安不肯出,將如蒼生何”的輿論,把希望寄託於他。所以,這位頭上有光圈的名流的人物 品評,一句話,便舉足輕重。“二兄(徽之、操之)多言俗事,獻之寒溫而已。既出,客問 安王氏兄弟優劣,安曰:‘小者佳。’客問其故,安曰:‘吉人之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而且,謝安對王獻之“其欽愛之,請為長史,安進號衛將軍,複為長史”,如此重用 ,如此信任,在一向自視甚高的王子猷心靈裡,能不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嗎?

他先在大司馬桓溫屬下,任參軍,後在其弟車騎將軍桓沖手下,任騎兵參軍,成了一個弼馬 溫的角色。這種與他家門光榮不相稱、與他兄弟們職務不相稱的安排,也不能讓他心理平衡 。有一次桓沖問他:“卿署何曹?”對曰:“似是馬曹。”又問:“管幾馬?”曰:“不知 馬,何由知數!”又問:“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最後一句,是孔子答 複子路的話,他竟然拿來調侃上司,這瀟灑也相當夠意思的了(以上均《晉書》)。試想一 下,琅琊王家,東晉政權中的第一豪門,皇帝都不得不讓出龍椅的半邊請姓王的坐,現在他 卻坐在冷板凳上,受命于行伍,那情緒會好起來嗎?

更何況他的婚姻狀態,顯然屬於太過平庸一類,在史書上找不見一筆記載,比之娶了金枝玉 葉的弟弟王獻之,比之討了謝家才女的哥哥王凝之,王徽之也無法神采飛揚起來。尤其他弟 弟在當駙馬前,與愛妾桃葉浪漫的戀情,與前妻郝氏繾綣的摯愛,那首為心上人寫的《桃葉 複桃葉》的愛情歌曲,竟流行江南一帶,所有這些風雅綺麗的韻事,都與王子猷無緣,作為 一個男人來講,豈止是感到掃興、窩囊、彆扭呢?更多的倒怕是泛上的酸不溜丟的苦惱吧? 所以,他時不時地要瀟灑一番,要製造一些足夠上娛樂版的頭條新聞,在當時的南京城裡, 他肯定是娛記緊緊追蹤的明星。“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 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 ,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 去。客主不交一言。”(《世說新語》)

直到他弟弟垂危之際,出於手足之情,使他道出了心底的隱衷,“吾才位不如弟”,正因為 才力的不逮,權位的差別,才不得不一個勁地裝瀟灑,演瀟灑,填補心靈中的空虛。然而, 王獻之一死,他也未能活多久,至此,於是,這位公子,那可怕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才 中止進程。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懂得當今文壇,那些熱衷於炒作的作家,幹嘛要死去活來地折騰了。估 計這些先生們,女士們,與王子猷一樣,大概都有他(她)們見不得人的精神上的隱痛,和 不可告人的內心裡的苦衷。

文人嘛,大部分具有表現欲,甚者,還具有強烈的表演欲。這兩者,從本質上看,是一回事 ,只是低度酒和高度酒的區別而已。從語義上推敲,表演應該要比表現更外在,更誇張一些 。表現,主要是突出自己,讓別人知道他的什麼,而這個什麼,基本上還是屬於真我。表演 ,當然也是突出自己,但突出的什麼,很有可能並非真實的自我,而是假我,或者壓根兒的 非我。然而,無論他怎麼興高采烈地表現或者表演,總是會有他內心裡不快樂的一面。

偶讀明代唐寅的詩作,題為《夢》:“二十餘年別帝鄉,夜來忽夢下科場,雞蟲得失心尤悸,筆硯飄零業已荒。自分已無三品科,若為空惹一番忙,鐘聲調破邯鄲景,依舊殘燈照 半床。”

小時候,隨大人在書場聽彈詞《三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誰也比不上這位風流倜儻 的吳中才子唐解元,更快活無比,更開心自在,更得心應手,更放浪不羈的了。他的瀟灑, 他的炒作,他的表現,他的表演,無不臻於登峰造極的地步。然而,從這首詩,從這其實也 是他伴其一生的夢裡,我們不也體會出他內心深處的陣陣隱痛,聊作佯狂的背後苦衷,和那 掩飾不住的悵惘嘛!

所以說,瀟灑難得,難得瀟灑,想到這裡,對於時下喧囂的市場化炒作,對於時下文化 人的忙忙碌碌,烈烈轟轟,奇奇怪怪,熱熱鬧鬧,也仿佛多了一分理解,也就隨之豁然了。 於是,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現 在,估計用不了一個鐘頭。可在古代,得在曹娥江上坐一夜船才能到達。這位王羲之先生的 五公子,腪乃槳聲之中,雪花紛飛之夜,終於到了要去的這個地方。但故事 來了,走到要去 訪問的隱士戴逵的家門口,正想舉手叩關,忽而遲疑停住,然後轉身返舟,依舊原路折回。

乘興而去,去到了。興盡而返,回來了。說白了,去,等於沒去,說等於沒去,可實際又還 是去了。這位名士要的就是這份意思,見不見到戴逵,那是無所謂的。在意的是這個過程本 身,過程既然有了,其它就不在話下了。

於是,經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記下來,大家讀到這裡,無不欽服,讚不絕口。

我也曾經心儀得不行過的,而且,還讀到別人的文章,把王子猷這一次“雪夜寒江舟,把盞 獨酌人”的行徑,足足那麼譽揚了一通。但有時,細細考量過去,如果,王子猷去了剡溪, 回到山陰,不那麼張揚的話,除了他自己,和幾位劃了一夜船,已經精疲力盡的船工,沒有 人會知道這次忽發奇想的旅行。所以,我一直以小人之心忖度,王徽之也是在演瀟灑,在營 造他在時人心目中的風雅形象。

好像,這位公子哥,也難逃炒作之嫌呢!

儘管如此,我還是十分膺服他的高明,高明在於他這樣做了以後,不僅名噪一時,而且 成為千古風雅。更高明的是,他這樣做了以後,別人再也無法重新來過。他把事情做絕了,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天地悠悠,只此一次,他獨領風騷。你能不為這樣頓成絕唱的“秀” 五體投地嗎?

現在,即使你雇一架直升機,飛過去,又回轉,別人只會視你神經有問題,而不會讚揚;知 道這典故者,頂多笑笑,說一句東施效顰,就夠客氣的了。而且,我也不相信今日之現用現 交的文人才子,會那麼冒傻氣,投資於一位馬上見不到回報效益的隱士?除非那是一位刊發 文章時附月份牌“美女”照一幀的同行,才肯去切磋切磋的。這也是女作家的裙後,總尾隨 一大批護花使者的原因。除此而外,就要看紅包裡有幾張百元大鈔了。

老實講,從有皇帝那陣,迄至今日,寫作,和寫作的人,基本上都很“物質化”了,功利的 目的,壓倒了其它一切。也許,在性腺、金錢、權欲的驅動下,有可能不辭勞苦,奔波於途 ,去做一件什麼事,去看一位什麼人,前提必須是對自己有利。但是,窮酸秀才,囊中羞澀 ,廣文先生,捉襟見肘,想瀟灑,愛瀟灑,以瀟灑自命,但要真的瀟灑起來,也並非容易的 事。而且,幾乎很難做到王子猷如此大牌的瀟灑。銀兩充足者,未必具有這等雅興,而湧上 來這份突發奇想的情致者,也不會絕對沒有;可物質、精神兩手均不硬,就大牌不了。所以 ,這就是“雪夜訪戴”成為後代文人豔羨話題的原因。

王子猷,豪門出身,高官子弟,本人也是黃門侍郎,騎兵參軍,至少也是正師級的幹部,官 、錢、位,應該是說得過去的了,不是所有文人都能達到的境界。比起那些十年寒窗,熬盡 燈油,蹭蹬科場,拼命八股,不知快活多少倍?按常理而言,王子猷似乎沒有什麼必要去張 羅,去鋪墊,去造勢,去促銷自己了,還有什麼不夠心滿意足的地方呢?我也常常替這位古 人納悶,幹嗎呀,子猷先生,你累心不累心啊?

正如那些報紙上天天見名字,螢屏上晚晚見形象,書店裡處處見作品,網路上時時被點擊的 紅人,令我不解一樣,怎麼總是沒完沒了地,永無厭足地折騰呢?鬧不鬧?煩不煩?後來, 我明白了。這是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第一張牌倒下,第二張牌也就跟著倒,欲罷不能 。

因為你想罷,別人也不讓你罷,靠你賣錢,靠你嘬飯的人,恐怕輕易也不會讓你罷。再說, 你已經拿大頂,頭朝下倒立在那裡了,成了時人注目的中心,你也不能就此拉倒。至少,有 人向你討錢的帽子裡扔鋼,至少,還有人為你的面不改色心不跳喝彩,因此,你自己也不 想罷。一罷,全完,不就白費勁了嗎?於是,只好抱著生命不息,炒作不止的恒心,繼續卵 子朝上頭朝下地豎立在那裡。 “雪夜訪戴”的主角,雖然高明,說穿了,也是很在意這種熱鬧效應的,這也是所有熱衷於 炒作者的共同心態。要是聽不到別人嘴裡念叨自己的名字,看不到別人眼裡關注自己的神 色,覺不出無論走到哪裡,身邊總有環繞自己的一圈人,那一份寥落、寂寞、冷清、淒淒慘 慘切切,真像是有無數的蠕蟲,在咬齧著自己那顆已經受不了冷落的心。

於是,不製造一些新聞,不弄出一些響動,他是受不了的。於是,又看到了這位公子哥的表 演: “王子猷嘗行過吳中,見一士大夫家極有好竹,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聽 事坐相待。王肩輿徑造竹下,諷嘯良久。主已失望,猶冀還當通。遂直欲出門。主人大不堪 ,便命左右閉門,不聽出。王更以此賞主人,乃留坐,盡歡而去。”

如果放在今天,娛樂版肯定會有“王子猷大鬧竹林”的報導。

可惜的是,在《世說新語》這部書裡,還有一則情節類似的記載,未能讓王徽之獨美於前。 偏偏與他搶風頭的,不是別人,而是他的弟弟王子敬,即王獻之。 “自會稽經吳,聞顧辟 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值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遊歷既畢,指麾好惡,旁若無 人。顧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之傖耳。’ 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坐輿上,回轉顧望,左右移時不至,然後令送著門外,怡然不屑。”

同樣的劇情,不同樣的結局,兩相比較,倒能看得出來,一收一放之間,兩兄弟的實力差距 。他弟弟所以比他更有恃無恐些,更渾不在乎些,因為王獻之的譜,能擺得更大些。而他, 一個騎兵參軍,是無法與駙馬爺相比;現在還查不出王獻之逛顧辟疆花園賞竹的時候,是否 已任吳興太守,若如此,這狂,就更沒說的了。這樣一比,頂多是個肩扛四個豆的王子猷, 能不黯然失色嗎?

其實,王謝子弟,誰不標榜清高,這種權位上的差別,會對王子猷產生影響而情緒低落嗎? 似乎應該不,然而卻不能不。中國的文人,除極個別者,在乎權位,甚於在乎金錢,為之朝 思暮想,為之夙夜匪懈,要甚於一般的追名逐利。在封建社會裡,皇帝興文字獄,不知多少 文人掉了腦袋,但無數舉子,仍舊本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 高”地做那金榜題名的夢,冀圖從皇帝手裡接過那件黃馬褂。官之大小,權之輕重,是十分 在乎的,連死了以後的諡名,都全力以赴去爭的。別看他們口口聲聲不為五斗米折腰,不稀 罕那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但在有可能得到的權位面前,沒有一個人會掉頭不顧而去的。

所有的演瀟灑、裝瀟灑式的炒作,都不會離這利益的原動力太遠。因之,對於敏感的王子猷 而言,雖然他和他的弟兄們都擁有與生俱來的風流,和根本推不開的富貴,但客觀存在著的 高低之別,上下之分,這種心理上的隱痛,也會使王徽之活得不那麼百分之百的開心。在王 羲之的幾個兒子中間,王子猷,一直處於這種覺不出來的壓抑氣氛之中,所以,他才有“雪 夜訪戴”、“竹園鬧主”的表演,他不但需要人知道他的存在,更需要人為他的存在喝彩鼓 掌叫好歡呼。

然而,他總是失落,有一次,他們弟兄三人“共詣謝安”。 在王導以後,這位曾經指揮淝 水之戰的謝安,便是朝野眾望所歸的人物了。不過,在很長時間裡,他一直隱居,時人有“ 謝安不肯出,將如蒼生何”的輿論,把希望寄託於他。所以,這位頭上有光圈的名流的人物 品評,一句話,便舉足輕重。“二兄(徽之、操之)多言俗事,獻之寒溫而已。既出,客問 安王氏兄弟優劣,安曰:‘小者佳。’客問其故,安曰:‘吉人之辭寡,以其少言,故知之 。’”而且,謝安對王獻之“其欽愛之,請為長史,安進號衛將軍,複為長史”,如此重用 ,如此信任,在一向自視甚高的王子猷心靈裡,能不留下難以抹去的陰影嗎?

他先在大司馬桓溫屬下,任參軍,後在其弟車騎將軍桓沖手下,任騎兵參軍,成了一個弼馬 溫的角色。這種與他家門光榮不相稱、與他兄弟們職務不相稱的安排,也不能讓他心理平衡 。有一次桓沖問他:“卿署何曹?”對曰:“似是馬曹。”又問:“管幾馬?”曰:“不知 馬,何由知數!”又問:“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最後一句,是孔子答 複子路的話,他竟然拿來調侃上司,這瀟灑也相當夠意思的了(以上均《晉書》)。試想一 下,琅琊王家,東晉政權中的第一豪門,皇帝都不得不讓出龍椅的半邊請姓王的坐,現在他 卻坐在冷板凳上,受命于行伍,那情緒會好起來嗎?

更何況他的婚姻狀態,顯然屬於太過平庸一類,在史書上找不見一筆記載,比之娶了金枝玉 葉的弟弟王獻之,比之討了謝家才女的哥哥王凝之,王徽之也無法神采飛揚起來。尤其他弟 弟在當駙馬前,與愛妾桃葉浪漫的戀情,與前妻郝氏繾綣的摯愛,那首為心上人寫的《桃葉 複桃葉》的愛情歌曲,竟流行江南一帶,所有這些風雅綺麗的韻事,都與王子猷無緣,作為 一個男人來講,豈止是感到掃興、窩囊、彆扭呢?更多的倒怕是泛上的酸不溜丟的苦惱吧? 所以,他時不時地要瀟灑一番,要製造一些足夠上娛樂版的頭條新聞,在當時的南京城裡, 他肯定是娛記緊緊追蹤的明星。“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 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 ,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 去。客主不交一言。”(《世說新語》)

直到他弟弟垂危之際,出於手足之情,使他道出了心底的隱衷,“吾才位不如弟”,正因為 才力的不逮,權位的差別,才不得不一個勁地裝瀟灑,演瀟灑,填補心靈中的空虛。然而, 王獻之一死,他也未能活多久,至此,於是,這位公子,那可怕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才 中止進程。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懂得當今文壇,那些熱衷於炒作的作家,幹嘛要死去活來地折騰了。估 計這些先生們,女士們,與王子猷一樣,大概都有他(她)們見不得人的精神上的隱痛,和 不可告人的內心裡的苦衷。

文人嘛,大部分具有表現欲,甚者,還具有強烈的表演欲。這兩者,從本質上看,是一回事 ,只是低度酒和高度酒的區別而已。從語義上推敲,表演應該要比表現更外在,更誇張一些 。表現,主要是突出自己,讓別人知道他的什麼,而這個什麼,基本上還是屬於真我。表演 ,當然也是突出自己,但突出的什麼,很有可能並非真實的自我,而是假我,或者壓根兒的 非我。然而,無論他怎麼興高采烈地表現或者表演,總是會有他內心裡不快樂的一面。

偶讀明代唐寅的詩作,題為《夢》:“二十餘年別帝鄉,夜來忽夢下科場,雞蟲得失心尤悸,筆硯飄零業已荒。自分已無三品科,若為空惹一番忙,鐘聲調破邯鄲景,依舊殘燈照 半床。”

小時候,隨大人在書場聽彈詞《三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誰也比不上這位風流倜儻 的吳中才子唐解元,更快活無比,更開心自在,更得心應手,更放浪不羈的了。他的瀟灑, 他的炒作,他的表現,他的表演,無不臻於登峰造極的地步。然而,從這首詩,從這其實也 是他伴其一生的夢裡,我們不也體會出他內心深處的陣陣隱痛,聊作佯狂的背後苦衷,和那 掩飾不住的悵惘嘛!

所以說,瀟灑難得,難得瀟灑,想到這裡,對於時下喧囂的市場化炒作,對於時下文化 人的忙忙碌碌,烈烈轟轟,奇奇怪怪,熱熱鬧鬧,也仿佛多了一分理解,也就隨之豁然了。 於是,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