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時期日本為何主動攻打美國,開戰有勝的希望,不開戰必死無疑

二戰初期, 美國國內盛行“孤立政策”, 不支持參戰的任何一方而是選擇中立。 作為當時的世界第一強國, 美國的態度令軸心國很高興, 畢竟同盟國少了一個強大的隊友, 在局勢上軸心國更佔有優勢。 當時的日本為防止國際干涉, 在力求“不損害第三國在華權益”外, 尤其注重維護其與美國的“親善關係”。

這樣看來, 美國的中立對軸心國有著天大的好處。 但是為何到了戰爭後期日本要主動和美國開戰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要知道日本為什麼特別注重維護其與美國的“親善關係”。

其目的在於:

一、保障石油、鋼鐵等戰略物資的進口;

二、破滅中國對美援的“幻想”。

但隨著日本獨佔中國野心的膨脹, 及其對中國腹地的佔領, 不可避免地侵犯到美國利益。

從1938年開始, 日本為斷絕外國援華通道, 封鎖中國沿海, 第三國對華貿易無法進行;西方權益不再被保護, 日軍攻陷南京時, 甚至炸沉了美國軍艦“帕奈號”與三艘美國油輪。 在“帕奈號”事件後, 美國國內開始有人要求制裁日本, 美國雖沒能通過對日本的大規模制裁, 但還是批准了限於航空設備的“道義禁運”, 及對中國的2500萬美元“桐油貸款”。

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

讓日本大為不安, 但他們不願就此放棄在中國獲得的侵略成果, 一再擴大對英美在華利益的侵犯, 甚至一度封鎖了天津英租界。 隨著歐戰爆發, 美國對日政策日趨強硬, 1941年1月, 《美日通商條約》期滿, 不再續約;1940年7月, 美國開始對日本禁運航空燃料、潤滑油和高熔點廢金屬。

我們都知道, 日本是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島國, 礦產資源95%以上依賴進口。 而戰爭消耗最多的就是石油, 美國的“石油禁運”相當於掐住了日本的命脈。

對石油極度需求的日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開始冒險出兵東南亞, 阻斷滇越公路, 強行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北部。 當時美國需從東南亞進口天然橡膠、錫等戰略物資。 如在1939年, 荷屬東印度的錫產量居世界第三位, 其出口美國的數量, 相當出口于英、德、意、荷四國總和。 為警告日本, 遏制其進一步行動, 當年10月, 羅斯福禁止廢鋼鐵運往日本;12月, 又將鐵礦石、生鐵、鋼等列入禁運範圍。

美國對日本進一步的制裁, 使日本危機感大增。 日本明白, 要麼從中國撤兵, 停止對外擴張, 外交上向美國靠攏。 要麼自組旗幟, 南下奪取戰略資源, 繼續加強對外侵略。 這道選擇題日本選擇了後者。

太平洋上的珍珠港是交通的主要樞紐, 夏威夷東距美國西海岸, 西距日本, 西南到諸島群, 北到阿拉斯加和白令海峽, 都在2000海裡到3000海裡之間, 跨越太平洋南來北往的飛機,都以夏威夷為中續站。日本認為先在太平洋上奪取制空制海權就意味著南下的道路暢通無阻,必須先摧毀珍珠港。另一方面日本無法消滅和佔領美國,他需要通過局部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做出讓步。於是日本策劃了珍珠港突襲,公然對美開戰。

從以上美日兩國走向戰爭的歷程來看,美國逐步擴大對日本的禁運,而加大對中國援助,出發點是對自身利益的維護。而日本為了維護自己的侵略果實必須打破美國的石油禁運,開戰有勝的希望,不開戰必死無疑。

跨越太平洋南來北往的飛機,都以夏威夷為中續站。日本認為先在太平洋上奪取制空制海權就意味著南下的道路暢通無阻,必須先摧毀珍珠港。另一方面日本無法消滅和佔領美國,他需要通過局部戰爭的勝利,讓美國做出讓步。於是日本策劃了珍珠港突襲,公然對美開戰。

從以上美日兩國走向戰爭的歷程來看,美國逐步擴大對日本的禁運,而加大對中國援助,出發點是對自身利益的維護。而日本為了維護自己的侵略果實必須打破美國的石油禁運,開戰有勝的希望,不開戰必死無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