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藏算的境界:劉伯溫臨死前為何囑咐家人把屍骨焚化,不要安葬?

劉伯溫曾作過一組《感懷三十一首》, 其中第二十七首雲:“象以齒自伐, 馬以能受羈。 猛虎恃強力, 而不衛其皮。 世人任巧智, 天道善盈虧。

不見瑤台死, 永為天下嗤。 ”

詩中隱含的意思說, 自然界或人類社會那些被認為是強大的東西, 大多因其鋒芒外露, 為其所害。 有的人隱瞞聰明比隱瞞愚蠢更努力。 為什麼呢?大智若愚。 外在的精明往往是內在愚蠢的表徵。 好炫耀的人往往被明哲之士所輕視, 就是這個道理。

洪武四年(1371), 李善長罷相, 被安置在鳳陽老家, 這是朱元璋清理功臣的一個信號。

劉伯溫敏感地捕捉到了, 他知道常伴君王身邊, 早晚會被抓住過失受到懲處, 不如早作退身之想。 於是, 他也請求退休, 回到了浙江青田老家。 歸隱後的劉伯溫, 每日喝酒下棋, 口不言功, 藏形遁跡。 外人很難想到, 這個寓翁是個開國元勳。 他最大特點是不與任何官員來往。 青田知縣因仰慕劉伯溫,

想拜訪他, 始終得不到劉伯溫的允諾, 只好化裝成農夫來到劉伯溫家。 劉伯溫正在洗腳, 就令侄兒帶進茅舍, 煮飯招待客人。 縣令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 劉伯溫大吃一驚, 自稱百姓, 請縣官回去, 並再不相見。

劉伯溫何以如此誠惶誠恐呢?這與朱元璋的特務政治有關, 朱元璋經常派特務偵察臣僚私下的言行。 這年八月, 朝廷的使者就來到劉伯溫住所, 交給他皇帝的手書, 朱元璋問他有關天象與政治的話題。 而使者本身就負有探查監視的使命。 這就難怪劉伯溫藏形惟恐不密了, 因為他面對的是機智又猜疑的皇帝, 不得不小心從事。

劉伯溫的老家浙江青田, 偏處重山峻嶺, 天高皇帝遠, 就不能不使朱元璋懸心。

劉伯溫深深瞭解這種心理。 四年二月, 他一回到家, 就派長子劉璉趕到京城上表謝恩, 八月, 四川明升(明玉珍之子)政權平定, 他趕緊再派劉璉送去《平西蜀頌》。 他蜇居深山, 可是自己的形跡又得讓皇帝知道。 所謂深藏不露, 不能形跡全無, 讓皇帝覺出詭秘的味道, 而要時露時隱, 分寸真難把握。

儘管劉伯溫藏遁, 還是中了政敵胡惟庸的暗算。 明初, 閩浙兩省交界處有一塊地叫談洋, 是鹽盜聚集之地。 適逢逃軍與鹽盜叛亂, 而當地官吏瞞報。 劉伯溫深知在此類事上不能再隱藏, 否則, 朱元璋知道後會給他個知情不報的罪名。 於是讓大兒子劉璉上奏, 事先沒告訴中書省。 胡惟庸正以左丞相負責中書省事務, 大為惱恨, 就密令人造謠說:談洋有王氣,

劉伯溫圖謀留為墓地。 王氣之說是頗能打動疑忌多端的朱元璋的, 加之劉伯溫又長於術數, 所以朱元璋雖未加罪于劉伯溫, 卻奪了他的俸祿。

這種死無對證的猜測沒有辦法說得清楚, 即使說得清楚, 那不是顯得自己是而皇帝非嗎?劉伯溫考慮再三, 帶兒子劉璉趕往京師。 沒有一句辯白, 只是向皇帝謝罪, 只是說因為罪臣冒犯, 惹皇上生氣, 實在是罪該萬死。 這樣一來, 反倒使朱皇帝無從下手了。 正是這種以退為守的策略, 使朱元璋本想等劉伯溫辯自時治他個潔己誣人罪過的想法沒能成行。

劉伯溫渡過險關。 但也只是暫保頭顱而已。 皇帝的猜忌沒有解除, 胡惟庸勢炎薰灼, 迫害隨時可至。 他此時是不能再回青田了,

留在皇帝眼皮底下最讓皇帝放心。 “飽食無一事, 一日複一夕。 倚門望園穹, 白雲在空碧。 掩門還獨坐, 浩然懷往昔。 惟有故鄉夢, 可以慰岑寂。 ”那孤寂、落漠的心情躍然紙上。

而凝聚其藏算智慧結晶的則是他對自己後事的安排。 這安排中不僅有對朱元璋透徹的瞭解, 還有一種隱忍的智慧。

洪武八年春, 劉伯溫患病, 胡惟庸奉朱元璋命請來醫生給他醫治, 劉伯溫吃了胡介紹的醫生所開的藥後, 病情急劇加重, 朱元璋令其仍回老家療養, 回家後不久便死了。 據他兒子說, 服藥前他肚子脹得緊緊的, 後來又瀉得癟癟的。 後人推測劉伯溫是中毒而死。 明朝定論是胡惟庸派人下毒, 但有人認為是朱元璋指使。 這種可能性很大。 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如果是皇帝賜藥,真知道是毒藥也只有吃下去,就像徐達死前吃蒸鵝一樣。劉伯溫很可能在臨死時知道自己中了毒,也猜想到此事與皇帝有關。臨死前,他囑咐家人把屍骨焚化,不要安葬。這顯然是自己毀屍滅跡,讓死因與屍體一同飛灰煙滅,無處可尋。這樣做是給朱元璋看的,目的是不給家人留下禍患。

同時,他把自己保藏的《觀象》、《玩占》等天文書交給長子劉璉,說:我死後,趕緊送給皇上,萬勿洩漏。他深知朱元璋對陰陽數術很敏感,知道劉伯溫有此類“天書”,害怕這種東西流落民間,落入異人之手。劉伯溫看透了朱元璋,這樣做一是表示忠心,再則,潛臺詞是我的家人身上並沒藏有皇帝擔心的東西,請保全他們。劉伯溫還讓其子劉璉把遺表呈獻給皇上,再次伸明自己“為政寬猛如迴圈”的政治理念。這是他的政治交待,也是一貫的觀點。他似乎向皇帝獻上了一片赤心,但似乎又什麼實質性的東西都隱去了,流露出的只是忠誠的感覺。這是藏算的至高境界。

【智慧點撥】

多疑、謹慎是一個政治家的成功要素之一,試看中國帝王,有一個是“馬大哈”嗎?稍有風吹草動,就要追根究底。在對潛在敵人的鬥爭中,必須採取“寧可錯殺千人,不可一人漏網”的策略。難怪封建臣子有“伴君如伴虎”之憂!

韜光養晦之術,就是要收斂鋒芒,深藏不露,這樣才能使人解除戒心。以此可以自保,遠離權禍;也可攻人,趁人麻痹,等待時機,一舉而成。韜養之術的關鍵是含而不露,把自己高遠的志向、高超的才能、盛隆的威望、熾烈的情感都掩藏起來,讓人覺察不到你的威脅。

【引申名言】

安不可忘危,治不忘亂。——(明)劉伯溫《百戰奇略·忘戰》

【名言釋義】

天下安定時不能忘記危險,太平時不可忘記戰亂。

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如果是皇帝賜藥,真知道是毒藥也只有吃下去,就像徐達死前吃蒸鵝一樣。劉伯溫很可能在臨死時知道自己中了毒,也猜想到此事與皇帝有關。臨死前,他囑咐家人把屍骨焚化,不要安葬。這顯然是自己毀屍滅跡,讓死因與屍體一同飛灰煙滅,無處可尋。這樣做是給朱元璋看的,目的是不給家人留下禍患。

同時,他把自己保藏的《觀象》、《玩占》等天文書交給長子劉璉,說:我死後,趕緊送給皇上,萬勿洩漏。他深知朱元璋對陰陽數術很敏感,知道劉伯溫有此類“天書”,害怕這種東西流落民間,落入異人之手。劉伯溫看透了朱元璋,這樣做一是表示忠心,再則,潛臺詞是我的家人身上並沒藏有皇帝擔心的東西,請保全他們。劉伯溫還讓其子劉璉把遺表呈獻給皇上,再次伸明自己“為政寬猛如迴圈”的政治理念。這是他的政治交待,也是一貫的觀點。他似乎向皇帝獻上了一片赤心,但似乎又什麼實質性的東西都隱去了,流露出的只是忠誠的感覺。這是藏算的至高境界。

【智慧點撥】

多疑、謹慎是一個政治家的成功要素之一,試看中國帝王,有一個是“馬大哈”嗎?稍有風吹草動,就要追根究底。在對潛在敵人的鬥爭中,必須採取“寧可錯殺千人,不可一人漏網”的策略。難怪封建臣子有“伴君如伴虎”之憂!

韜光養晦之術,就是要收斂鋒芒,深藏不露,這樣才能使人解除戒心。以此可以自保,遠離權禍;也可攻人,趁人麻痹,等待時機,一舉而成。韜養之術的關鍵是含而不露,把自己高遠的志向、高超的才能、盛隆的威望、熾烈的情感都掩藏起來,讓人覺察不到你的威脅。

【引申名言】

安不可忘危,治不忘亂。——(明)劉伯溫《百戰奇略·忘戰》

【名言釋義】

天下安定時不能忘記危險,太平時不可忘記戰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