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胃癌驗案十則之九 十,吳定言治驗,抗擊癌症與“死神”賽跑

案九(吳定言治驗, 田玉美指導)

姚某, 男, 49歲, 幹部。 1979年8月30日初診。

患者因急性腹痛於1979年7月16日在武漢某醫院行剖腹探查術。 剖腹探查示:胃小彎有2cm×1.5cm急性穿孔。 病理切片報告:胃腺癌。 術後迅即產生廈水, 曾用化療(藥物不詳), 但無效, 遂來我院求治。

刻診:腹膨滿而脹, 形體消瘦, 疲倦乏力, 神靡頭昏, 大便幹結, 小便短少。 脈緩細, 舌苔黃厚膩。 體重48.5千克, 量腹圍68cm, 腹有移動性濁音及波震感, 肝、脾未觸清。 鎖骨上兩側有蠶豆大腫大淋巴結, 左腋窩有核桃大腫大淋巴結, 不活動, 無壓痛。 此乃水濕互結, 正虛邪留, 病在中焦。 立健脾利濕、解毒散結之法。

處方:白花蛇舌草、黃毛耳草、喜樹果、蒸放仁、黨參各30克, 半枝蓮60克, 白術、茯苓、雞血藤備20克, 澤瀉、枳殼各12克, 制附子10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患者堅持服上方中藥加減4年餘, 症狀逐漸減輕, 體力增加, 腹水消失, 臨床無腹水征, 腹圍由68cm減至63cm, 超聲波檢查腹水明顯。

頸部及腋窩淋巴結未觸及。 體重由48.5千克增至54千克。 現仍在服用中藥, 繼續觀察經治臨床症狀基本消失, 恢復正常工作, 治療後至1987年12月已存活8年4個月。

證治發微:吳老驗案中患者系剖腹探查示胃癌穿孔, 而行縫合修補術。 術後迅見腹水, 化療無效,

求治中醫。 因有腹水, 故以水濕偏重。 方藥用黨參、白術、茯苓、薏苡仁、澤瀉、附子以健脾利濕、溫腎行水;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喜樹果、黃毛耳草以解毒抗癌, 清熱和尿。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 喜樹果有抗癌作用。 《江西中草藥學》謂其“制癌消結, 對胃癌、直腸癌、膀胱癌有效”。 《浙江民間草藥》謂黃毛耳草“清熱利尿”。 佐枳殼行氣, 以助利尿行水之功。 故脾健癌制氣利則腹水消退告愈, 恢復工作, 存活4年余仍健在。

案十(吳定言治驗, 田玉美指導)

童某, 男, 44歲。 1982年4月診治。

患者于1975年11月因腹部包塊行剖腹探查術, 術中發現胃幽門部有9cm×9cm腫塊, 幽門上下淋巴結腫大, 遂行胃次全切除術。 術後病理診斷:胃腺癌。 未用化療, 于同年12月即開始服用中藥治療。 1982年4月因腹痛便血,

再次手術, 將空腸與殘留胃行側路吻合。 手術示:殘胃側壁又有約鴨蛋大包塊, 並與膈肌、橫結腸、肝左外側葉以及腹膜間粘連。 病理活檢報告:胃腸吻合口腺癌, 累及深部肌層及漿膜層。

刻診:患者消瘦, 面色跳白, 精神委靡, 脈細弱, 舌淡有齒印裂皺, 苔微黃。 證屬氣血兩虛, 毒邪蘊結。 立益氣補血、解毒散結之法。

處方:黨參、白術、薏苡仁、雞血藤、白花蛇舌草各30克, 黃芪20克, 當歸10克, 淫羊藿、菟絲子各15克, 枳殼12克, 半枝蓮60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患者第二次術後堅持服上方中藥加減1年9個月, 一般情況大為好轉, 體力增強, 精神狀態良好, 飲食恢復正常, 仍繼續服中藥觀察療效。 經治臨床症狀顯著好轉, 可擔負家務勞動。 至1985年5月35日死亡, 存活8年餘。

結語

胃癌屬於中醫學的胃脘痛、伏梁、反胃、噎膈等證範疇。 早在《黃帝內經》和《難經》中即有明確記載。 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胃病者, 腹膜脹, 胃脘當心而痛……膈咽不通, 食飲不下”“心脈微緩為伏梁, 在心下。 ”《難經》曰:“心之積, 名曰伏梁, 起於臍上, 大如臂, 上至心下。 ”《濟生方》又說:“伏梁之狀,起於臍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猶梁之橫架於胸膈者,是為心積。其病腹熱面赤,咽幹心煩,甚則吐血,令人食少肌瘦。”心下,即劍突下,胃之部位。故這些描述與中、晚期胃癌表現的疼痛、食少、進食梗阻、嘔血、消瘦和胃脘部腫塊(心下至臍)完全吻合。漢代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描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此與胃癌晚期幽門梗阻情況相似,亦指出其為難治之證。胃癌的病因病機,中醫學認為:“凡飲食失節,冷物傷脾胃……再兼六欲七情有損者則飲蓄於中焦,令人朝食暮吐,名曰翻胃”(《扁鵲心書》);“反胃之證,其始也,或由飲食不節,痰飲停滯,或因七情過度,脾胃內虛”(《古今醫統》);“或以酷飲無度,傷於酒食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以七情憂鬱,竭其中氣。總之無非內傷之甚,致損胃氣而然”“食人反出者以陽虛不能化也,食不得下者以氣結不能行也”(《景嶽全書》)。《醫宗金鑒》則認為是三陽熱結,灼傷津液,三門乾枯,則水穀出人之道不得流通。總之,本病多由長期的飲食不節,情志憂鬱,漸致痰火膠結,或脾胃虛寒,或津液乾枯,氣滯血瘀而成,離不開食積、氣結、熱結、痰凝、血瘀、髒虛所致。

本文案例出自李濟仁著述的《中醫名家腫瘤證治精析》。本書內容簡約,樸實,詳細記錄了歷代中醫藥專家臨床經驗和感悟,小扁鵲非常敬佩這些願意公開自己秘密醫術的名老中醫教授,相信大家也會非常喜歡。謝謝!

”《濟生方》又說:“伏梁之狀,起於臍下,其大如臂,上至心下,猶梁之橫架於胸膈者,是為心積。其病腹熱面赤,咽幹心煩,甚則吐血,令人食少肌瘦。”心下,即劍突下,胃之部位。故這些描述與中、晚期胃癌表現的疼痛、食少、進食梗阻、嘔血、消瘦和胃脘部腫塊(心下至臍)完全吻合。漢代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描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此與胃癌晚期幽門梗阻情況相似,亦指出其為難治之證。胃癌的病因病機,中醫學認為:“凡飲食失節,冷物傷脾胃……再兼六欲七情有損者則飲蓄於中焦,令人朝食暮吐,名曰翻胃”(《扁鵲心書》);“反胃之證,其始也,或由飲食不節,痰飲停滯,或因七情過度,脾胃內虛”(《古今醫統》);“或以酷飲無度,傷於酒食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以七情憂鬱,竭其中氣。總之無非內傷之甚,致損胃氣而然”“食人反出者以陽虛不能化也,食不得下者以氣結不能行也”(《景嶽全書》)。《醫宗金鑒》則認為是三陽熱結,灼傷津液,三門乾枯,則水穀出人之道不得流通。總之,本病多由長期的飲食不節,情志憂鬱,漸致痰火膠結,或脾胃虛寒,或津液乾枯,氣滯血瘀而成,離不開食積、氣結、熱結、痰凝、血瘀、髒虛所致。

本文案例出自李濟仁著述的《中醫名家腫瘤證治精析》。本書內容簡約,樸實,詳細記錄了歷代中醫藥專家臨床經驗和感悟,小扁鵲非常敬佩這些願意公開自己秘密醫術的名老中醫教授,相信大家也會非常喜歡。謝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