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春不捕魚,夏不釀酒!“頭排酒”故事讓人想去洋河看看

(一壇好酒的自我修養)

遙遠的北方, 在科爾沁草原上有一個查幹湖, 那裡的胖頭魚, 一條最高能賣一萬多元, 但一年卻只捕一季。


1800公里外的南方, 在洋河酒廠裡有7萬多口老窖池, 那裡的佳釀, 一斤也能賣出上好的價錢, 但每年卻有3個月要“壓窖”, 不生產。

“有錢都不要”、“入寶山而空回”……面對質疑, 南北這兩位倒顯得很淡定。 穩坐釣魚臺的背後, 其實是有著不同尋常的故事。

(查幹湖捕魚圖)

在查幹湖, 天然的胖頭魚、冬捕民俗文化、冰雪旅遊活動, 對旅遊者形成了持久的吸引力。 可是, 人們或許不會想到, 竭澤而漁的故事, 卻差點發生在這裡。

上世紀80年代, 由於掠奪性的捕魚, 魚越捕越少, 個頭越來越小。 1990年底的冬捕, 撒下二十趟大網, 大幹一個月, 僅捕到300噸魚, 而且都是野雜魚。 魚類資源, 危在旦夕。

後來, 為了增加魚類資源, 這裡建立了明水期封湖休漁涵養制度, 大規模捕撈僅有每年冬季春節前後, 尤其禁止在春天產卵期捕魚。 這種捕魚新規增長了魚的生長週期, 也維持了自然生態的平衡。

同樣的故事, 也在另一個地方上演。 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 但對於洋河這家老酒廠來說, 卻是“一年之計在於秋”, 其淵源出自“頭排酒”。

(釀酒核心區域)

每逢夏季來臨, 白酒廠家的傳統是“夏不釀酒”, 即在夏季停產一段時間, 在這段時間裡不蒸酒, 而是將酒醅繼續放在窖池裡, 持續發酵。 在釀酒上, 這種工藝叫做“壓窖”, 通常一壓就是30多天。

洋河也採用壓窖的傳統工藝, 但與眾不同的是,

洋河的壓窖時間更長, 6、7、8三個月都不蒸酒, 所有的酒醅必須在全廠7萬口窖池裡進入了休眠狀態。 正常情況下, 洋河酒都必須經過一個160多天的超長發酵週期, 這當中, 壓窖就長達90多天,

之所以能夠超常的做到這麼長時間壓窖, 聽說跟洋河獨有的綿柔酒釀造工藝有關。 綿柔的核心是“三低工藝”, 講究的是低溫入窖、低溫發酵、低溫餾酒。 有人這麼比喻, 說低溫釀酒好比是, 煨湯時講究的“小火慢燉營養好”, 小分子物質、健康物質等特別多, 酒的品質也就特別好。

到了9月中旬, 洋河酒廠的釀酒師傅才開始復工起窖。 慢工出細活, 經過這般壓窖而釀出來的酒, 是洋河酒廠的寶貝, 被內部員工稱作“頭排酒”, 也是酒中“頭牌”的意思。 市面上最暢銷的海之藍、天之藍、夢之藍等等,

據說大多都來自不同年份的“頭排酒”。

不過, 為了等待“頭排酒”, 也是有代價的。 發酵時間長, 酒質固然好, 但產量卻也因此低了不少。 據說, 好多年前洋河酒廠內部有工人提建議, 為了增加產量需要改一改工藝。 但酒廠沒有採納, 始終堅持著“頭排酒”做法, 好在它們有7萬多口窖池的規模優勢, 不必為產量犯什麼愁。

(漫長的壓窖期醞釀好酒)

其實,無論是休漁還是壓窖,都是一種“慢”的選擇。

在事事求快、時時求速的當下,社會愈發浮躁,各種“速成”的背後,往往不過是竭澤而漁、揠苗助長的老路。

相反,“春不捕魚,夏不釀酒”,順應天時,耐住心性,不著急,不浮躁,方得大自然最豐厚的回報。

(漫長的壓窖期醞釀好酒)

其實,無論是休漁還是壓窖,都是一種“慢”的選擇。

在事事求快、時時求速的當下,社會愈發浮躁,各種“速成”的背後,往往不過是竭澤而漁、揠苗助長的老路。

相反,“春不捕魚,夏不釀酒”,順應天時,耐住心性,不著急,不浮躁,方得大自然最豐厚的回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