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孫臏圍魏救趙敗龐涓

戰國時期七國互相爭奪地盤, 趙國趁機奪取了魏國之前收穫的中山國。 魏王懷恨在心, 於西元前354年派龐涓率軍攻打趙國, 想要奪回地盤並一解舊狠。

龐涓建議直接攻打趙國國都邯鄲, 這樣可以得到更大好處。 畢竟中山國是彈丸之地, 魏王應允。

龐涓率領魏國的精銳部隊勢如破竹攻向邯鄲, 將邯鄲城圍得水泄不通。 趙國面臨亡國的危機, 趙王危機之下求救於東邊強大的齊國,

並承諾如果齊國解邯鄲之圍就把中山之地送給齊國。 齊國大王自然願意, 就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領大軍去救趙國。

孫臏和龐涓曾經都是鬼穀子門下學生, 龐涓因為嫉妒他的才能把他整得不能行走, 不得不裝瘋保命才被後來救到齊國。 他對龐涓很瞭解, 龐涓是很有軍事才能之人。 魏軍強大, 如果率軍硬碰硬肯定不是明智之舉。 所以孫臏建議田忌:“解亂絲結繩, 不可以握拳去打, 排解鬥爭, 不能參與搏擊, 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 乘虛攻之, 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 魏軍現在傾巢而出, 魏都大樑肯定空虛, 如果直撲魏國, 邯鄲之圍可解。 再在龐涓回軍途中設埋伏, 肯定能以逸待勞, 魏軍必敗。 ”

田忌依計行事。 魏王見齊國大軍來勢洶洶, 便命龐涓回軍救援。 魏軍急急忙忙返回, 長途跋涉已疲憊不堪, 戰鬥力肯定不行了。 齊軍在桂陵設伏取得了大勝, 龐涓只好退回大樑, 邯鄲之圍成功解除。

孫臏這種調動和分散敵方兵力, 讓對方顧此失彼, 再伺機進攻, 這樣就能更大把握取得勝利。

這場“圍魏救趙”取得成功, 並成為中國戰爭史上的教科書般的經典戰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