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楊漣、方孝孺、王陽明、崇禎等歷史名人臨死前到底說了些什麼?

伍子胥(前559年—前484年)

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 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史記·伍子胥列傳》)

伍子胥,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

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

夫差不聽。 夫差急於進圖中原, 率大軍攻齊, 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 遭拒。

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 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 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 令其自殺。 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 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九年, 吳國為越國偷襲所滅。

豫讓(春秋)

吾可以下報智伯矣!(《史記·刺客列傳·豫讓》)

豫讓, 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 是晉卿智瑤(智伯)家臣。 晉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 趙﹑韓﹑魏共滅智氏。 為了給智伯報仇, 豫讓用漆塗身, 吞炭使自己成為啞巴, 暗伏橋下, 謀刺趙襄子卻未遂, 而為趙襄子所捕。

豫讓知道生還無望, 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

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 讓他象徵性地刺殺。 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 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 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 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

據說當時趙國的志士們聽到豫讓死的消息, 皆痛哭流涕。 在中國的歷史上, 像豫讓這樣的刺客是不為正統所容的, 但是他們身上的那種重義輕利, 為知己者可奮不顧身的任俠精神卻幾千年來受到人們的敬仰。 豫讓是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 他“士為知己者死”的豪情, 足以令後世忘恩負義者汗顏!

白起(?—前257年)

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長平之戰, 趙卒降者數十萬人, 我詐而盡坑之, 是足以死。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 戰國時著名將領、軍事家,

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最後被秦昭襄王賜死。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 仰天長歎:“我對上天有什麼罪過, 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 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 長平之戰, 趙軍降卒幾十萬人, 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全部活埋了, 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

荊軻(?—前227年)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史記·荊軻列傳》)

荊軻, 戰國時期著名刺客, 秦國滅趙後, 兵鋒直指燕國南界, 太子丹震懼, 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

西元前227年, 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 前往秦國刺殺秦王。 臨行前, 燕太子丹、高漸離等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 場面十分悲壯。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

荊軻與秦舞陽入秦後,

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 在交驗樊於期頭顱, 獻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之地圖後, 圖窮匕首見, 荊軻刺秦王不中, 被秦王拔劍擊成重傷, 後為秦侍衛所殺。

李斯(約前284年—前208年)

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 豈可得乎!(《史記·李斯列傳》)

李斯, 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

秦始皇死後, 他與趙高合謀, 偽造遺詔, 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 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 後為趙高所忌, 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 並夷三族。

臨刑前李斯看到自己最心愛的的幼子也在待斬行列內, 忽然悲從心來, 愴然曰:“我真想能像你兒時那樣, 父子倆牽著愛犬阿黃, 帶著獵鷹, 出上蔡城東門去追捕狡兔啊,

如今是不可能了!”聽者無不落淚。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絕命詞《垓下歌》)

項羽, 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 項羽漢王曾與劉邦展開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 最後被劉邦所滅,於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前吟唱的一首詩,是足以驚神泣鬼的一首壯歌,抒發了項羽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其中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

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歎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複雜的感情,真可說是個奇跡。千百年來,它曾經打動過無數讀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於此吧!

韓信(約前231年-前196年)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後被呂後所殺,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三分天下而王之),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韓信被夷三族。

李廣(?-前119年)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終不能複對刀筆之吏。(《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西漢時名將。曾讓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臨死時李廣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走迂回繞遠的路,偏偏迷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絕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污辱。”於是拔刀自刎。

劉備(161年-223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諸葛亮傳》)

劉備,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

劉備病重時,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把身後之事囑託給他。劉備對諸葛亮說:“先生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國家,最後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如果嗣子可以輔佐,就拜託你輔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話,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諸葛亮流著眼淚說:“臣一定會竭盡全力,以忠貞之節輔佐,到死為止!”劉備又下詔教訓劉後主說:“你和丞相一起共事,待他要像待老父一樣!”

孔融7歲的女兒(201—208年)

女年七歲,男年九歲,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

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

主人有遺肉汁,男渴而飲之。女曰:“今日之禍,豈得久活,何賴知肉味乎?”兄號泣而止。

或言於曹操,遂盡殺之。及收至,謂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至願!”乃延頸就刑,顏色不變,莫不傷之。(《後漢書·孔融傳》)

(孔融)女兒年七歲,兒子年九歲,因都幼弱,得以保全,寄養在別人家。兩個孩子下棋,父親孔融被捕,也不為之動。左右的人說:“父親被逮捕,你們都不起來,為什麼?”女兒答說:“哪裡有巢毀壞了而卵不破的呢?”

主人給他們肉汁,兒子口渴喝了,女兒說:“遭遇今天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知道肉味嗎?”哥號哭而停止。

有人對曹操說了這件事,於是決定都殺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兒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靈魂,得以見到父母,這不正是我們最大的願望嗎!”於是引頸受刑,面色不變,沒有人不為之悲傷的。

嵇康(224-263年,一作223—262年)

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晉書·嵇康傳》)

嵇康,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大名士,“竹林七賢”領袖。因與司馬氏政權的不合作態度,遭其忌恨,又因得罪鐘會為其誣陷,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39歲。

臨刑之前,嵇康神色不變,索討古琴來彈奏,彈的是《廣陵散》。彈奏完畢,嵇康說:“袁准曾經請求學習這首曲子,我不肯傳授給他。從今之後,《廣陵散》絕了!”當時有三千太學生上書,請求以嵇康為老師,想用這種方法來救他,未成。

冉閔(?-352年)

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晉書·冉閔傳》)

冉閔,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以勇猛著稱。352年冉閔突圍不遂,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斬於遏陘山,後被追諡為武悼天王。

冉閔生於五胡亂華的黑暗時代,漢族兒女在胡人的屠刀下幾乎亡國滅種,冉閔以著名的“殺胡令”幾乎屠滅多支胡族,成為歷史上飽受爭議的人物,既受到民族英雄的尊崇,也背負著屠夫的駡名。

最後一戰中,冉閔乘朱龍馬,左持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迎擊,斬殺三百餘名鮮卑兵。頃刻間燕地騎兵蜂擁而至,重重包圍住冉閔,終於被擒。

慕容儁讓冉閔站在面前而問他:“你這個奴僕下人,為何妄稱天子?”冉閔答道:“天下大亂,你們夷狄之族,人面獸心,尚且意欲篡位謀反。我乃一世英雄,為何不能做帝王?”慕容儁大怒,斬冉閔於遏陘山。

其時,山左右七裡草木全部枯萎,蝗蟲大起,自五月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儁派使者前往祭祀,諡冉閔為武悼天王,當天降大雪。

檀道濟(?—436年)

乃複壞汝萬里之長城!(《宋書.檀道濟列傳》)

檀道濟,南朝宋名將,“三十六計”作者。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征南大將軍。後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

臨刑前,檀道濟投帽子於地,憤怒地喊道:“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啊!”

檀道濟被枉殺,國人痛心。消息傳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南朝宿敵北魏諸將彈冠相慶:“檀道濟一死,吳人無可畏懼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眾將北伐。東線屢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抵瓜步,欲飲馬長江。面對一江之隔的勁敵,宋文帝長歎一聲:“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可此時檀道濟已屈死十四年了。

蘇軾(1037—1101年)

西方不無,著力即差。(《東坡紀年錄》)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我國古代著名文學家、文化大師蘇軾在常州病逝。彌留之際,好友維琳方丈在其耳邊大聲說:“端明宜勿忘西方。”(端明學士應該不要忘記西方啊)蘇軾喃喃回應說:“西方不無,但個裡著力不得。”(西方世界不是沒有,但卻是不能使力的)。好友錢濟明也湊近他的耳朵說:“固先生平時履踐至此,更須著力。”(先生一生都在踐行於此,此時更應該使力)蘇軾說了人生最後一句話:“著力即差。”(使力就全錯了)

佛家講不執、隨緣。大半生向佛的東坡居士,用生命中最後一句話,表達了他對佛法的終極領悟。

宗澤(1060—1128年)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過河!過河!過河!(《宋史·宗澤傳》)

宗澤,宋朝名將。剛直豪爽,沉毅知兵。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而卒。

當時宗澤憂憤成疾,背上長毒瘡。諸將入室問候病情,宗澤看著諸將說:“我因為徽、欽二帝遭受不幸,積憤成這樣。你們如果能夠消滅敵人,則我死而無恨了。”諸將都流著淚說:“怎敢不盡力!”諸將出去後,宗澤歎息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颳風下雨,天色陰暗,宗澤在彌留之際,沒一句話談及家事,念念不忘北伐,最後連呼三聲“過河!過河!過河!”懷著悲憤的心情溘然與世長辭,時年70歲。

陸遊(1125—1210年)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劍南詩稿》)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彌遠發動政變,誅殺韓侂胄,遣使攜其頭往金國,訂下“嘉定和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陸遊聽到消息,悲痛萬分。

嘉定二年(1209年)秋,陸游憂憤成疾,入冬後,病情日重,遂臥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陸遊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五歲。

臨終之際,陸遊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文天祥(1236—1283年)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史·文天祥傳》)

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宋末三傑”。寶祐四年(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

自殺未遂被元軍俘後,元廷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

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被處死,終年四十七歲。

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在衣服中找到贊文:“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忠義至盡,仁才能夠做到。讀聖賢的書,所學習的是什麼呢?自今以後,可算是問心無愧了!”

方孝孺(1357—1402年)

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明史·方孝孺傳》)

方孝孺,明初大臣、學者。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牽連其親友學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

在北平發兵時,姚廣孝曾對朱棣說:“城池攻克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希望你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絕了。”朱棣答應了。

朱棣想讓方孝孺起草詔書,把他召到宮中後,悲痛的哭喊聲響徹宮殿內外。方孝孺連續發出質問,朱棣想強迫方孝孺就範:“向天下發詔書,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筆扔到地上,一邊哭一邊罵道:“死就死,詔書我是絕不可能給你起草的!”

朱棣大怒,命令在鬧市將他處死,方孝孺慷慨就義,時年四十六歲。

王陽明(1472—1529年)

此心光明,亦複何言。(《陽明年譜》)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二程、朱、陸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陽明年譜》記載了王陽明臨終時的情形。當時他召弟子周積進來,過了很久,才睜開眼睛看著他說:“我走了!”周積眼淚落了下來,問:“有什麼話留下來嗎?”王陽明微微笑道:“此心光明,還用說什麼?”片刻後,溘然長逝。

楊漣(1572—1625年)

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于我何有哉?(《楊漣血書》)

楊漣,明末著名諫臣,東林黨人。天啟五年(1625年)任左副都禦史,因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誣陷“受賄一萬兩”,歷經拷打,慘死獄中。忠心報國,力戰“閹逆”,貫穿了楊漣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動。史家評價他“為人磊落,負奇節”,是極為中肯的。

楊漣在獄中,曾先後遭受“土囊壓身,鐵釘貫耳”等加害手段,但並未身亡。天啟五年農曆七月二十四日(1625年8月28日),許顯純以一枚大鐵釘釘入楊漣頭部,終將其害死,時年五十四歲。

臨刑前,楊漣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一封,寫完仰天大笑。血書內容摘錄如下:

……我仁義一生,現死於詔獄,難說不是死得其所,有何遺憾於天?有何怨恨於人?只因我身為副憲臣,受先帝顧命,孔子說:“受託孤和臨終之命,臨大是大非而不可失去氣節!”持此信念,終可以無愧於先帝在天之靈,對得起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百姓世世代代了。大笑,大笑,還大笑!奸佞砍去頭顱,于我何懼?

崇禎(1611—1644年)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明史·崇禎本紀》)

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後世稱為崇禎帝。

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党,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上吊死前崇禎於藍色袍服上,寫下了上面這段最後的話……

葉赫那拉·布揚古(?-1619年)

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崇陵傳信錄》)

葉赫那拉·布揚古,葉赫那拉氏,布寨子,末代葉赫貝勒(西城)。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廷發動薩爾滸之戰,葉赫作為明朝的盟軍一同出兵征討後金,結果明軍大敗。同年,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偕勝利之威進兵葉赫。葉赫貝勒金台吉、布揚古分守東西二城。努爾哈赤率額亦都圍東城,代善等圍西城。

數日後,努爾哈赤掘土攻破東城,金台吉死之。布揚古聽說東城已破,便與其弟布林杭古遣使請降,並請代善立誓不殺。代善同意,並與布揚古及其母盟誓,布揚古終於決心投降。然而,布揚古還是在被引見努爾哈赤之後遭縊殺。

據《崇陵傳信錄》載,布揚古臨終時發毒誓說:“我葉赫那拉氏子孫中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必要滅掉滿洲!”而清朝愛新覺羅氏最終確實亡于葉赫那拉氏之手——慈禧太后姓葉赫那拉氏。最終簽署清帝退位條約的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太后,也姓葉赫那拉。

金聖歎(1608—1661年)

好……疼。

金聖歎,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及杜甫等諸家唐詩都有評點。金聖歎提出“六才子書”之說,使小說戲曲與傳統經傳詩歌並駕齊驅,受推崇為中國白話文學運動的先驅,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金聖歎為人狂傲有奇氣,文筆幽默,幽默了一輩子,到死仍不止。他最後因有著當權者政治目的之“哭廟案”被斬,據說,臨刑之時,刀起頭落,從他的耳朵裡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疑惑地打開一看:一個是“好”字,另一個是“疼”字。這最後的幽默,卻讓人感覺到一種莫名而濃重的悲涼。

袁世凱(1859—1916年)

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袁世凱,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袁世凱的榮辱功過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也有人認為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真正的改革家。

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在重大打擊及交煎下,袁世凱於1916年6月6日病故。袁世凱謝世之日,他的書案上有他親筆書寫的一句話:“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作為多數人眼中的親日派,帝制的潛在擁護者和共和的破壞者,袁世凱的這個臨終遺言,讓很多人感到費解,從而廣受爭議。

譚嗣同(1865—1898年)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四歲,與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和康廣仁並稱為“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2日,譚嗣同被捕入獄,在獄中,譚嗣同泰然自若,題詩於壁曰:“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28日,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害于北京菜市口,行刑時,他仰天大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被害時年僅33歲,聞者莫不痛惜落淚。

魯迅(1881—1936年)

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魯迅雜文《死》)

魯迅,本名周樹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病逝。第二天,天津《大公報》發表《魯迅的七條遺囑》。全文如下:

【上海十九日下午十一時發專電】魯迅在《中流》雜誌第二期發表《死》一文中有七條遺囑。(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殮,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大公報》中提到的《死》一文,系44天前,也就是9月5日,魯迅在病中寫下的一篇雜文。在這篇雜文中魯迅寫道:“我只想到過寫遺囑,以為我倘曾貴為宮保,富有千萬,兒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寫好遺囑了,現在卻誰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張罷。……只還記得在發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麼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弘一法師(1880—1942年)

悲欣交集。(《弘一大師年表》)

李叔同,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後剃度為僧,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弘一大師年表》中有這樣的記載:“八月廿八日下午,自寫遺囑三紙。”“九月初一日,書‘悲欣交集’四字,與侍者妙蓮,是為最後之絕筆。”

葉聖陶先生解釋“欣”字,一輩子“好好地活”了,到如今“好好地死”了,歡喜滿足,了無缺憾。錢仁康教授認為“‘悲’是悲憫眾生的苦惱,‘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脫”。

大空法師說“大師之所謂‘悲’者,悲眾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門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難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廣大,總之為慈湣眾生而起之‘稱性大悲’也。大師之所謂‘欣’者何,欲求極樂,欣得往生,欣見彌陀而圓成佛道,欣生淨土而化度十方”。

著《弘一大師傳》的作者臺灣省陳劍慧教授說,“弘公把‘悲欣交集’交給他的法侶——妙蓮法師,是告訴妙蓮,他是決定‘往生’了。‘悲欣交集’是弘公當時臨終的情境。是一種念佛見佛,一悲一喜的境界,不見佛的人,便不知道念佛也會起悲心”。

此說甚妙,和盤托出弘一大師當時之心境,而此境是無法用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只有過來人才能知曉,有同等感受之人才能道出。

王國維(1877—1927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王國維遺書)

王國維,字靜安,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民國時期“清華四大導師”之首,國學大師。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出辦公室,雇了一輛人力車,前往頤和園。吸完一根煙,躍身頭朝下紮入水中,於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事後人們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梁啟 超說:“他平日對於時局的悲觀,本極深刻。最近的刺激,則由兩湖學者葉德輝、王葆心之被槍斃。……靜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淵,一瞑不復視。”

陳寅恪說:“為文化所化之愈深,愈感文化衰落之苦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

張自忠(1891—1940年)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張自忠,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的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出戰,內容如上。16日下午4時,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戰死。

張自忠殉國當日,由38師師長黃維剛帶領敢死隊,端著輕機槍於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

日軍則下令停止飛機轟炸,以免傷到張自忠遺體。屍骨運回後方後,經檢視,張自忠身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日軍設在漢口的廣播電臺在張自忠死後,當日發出報導稱張自忠為“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

古龍(1938—1985年)

怎麼我的女朋友都沒來看我呢?

古龍,原名熊耀華,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斗,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楚留香傳奇》等。

1985年9月21日在臺灣去世,終年48歲。古龍臨終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怎麼我的女朋友都沒來看我呢?”

大概,在常人眼中,古龍也只不過一介好色之徒。至於他內心的寂寞與憂愁,只有他的讀者與朋友才能體會。深知古龍為人的丁情說:“古大俠對美女的魅力就在於他的“寂寞”。和古龍深交過的女孩子,都知道古龍是一個多麼寂寞的男人。

因為他內心寂寞,追求新奇,他愛過的女人委實不少,但能長久相處的幾乎一個也沒有。”他追求美女,企圖找到精神的慰藉,但如同在沙灘上種樹,註定開不出花朵,也結不出果實。

最後被劉邦所滅,於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項羽敗亡前吟唱的一首詩,是足以驚神泣鬼的一首壯歌,抒發了項羽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其中既洋溢著無與倫比的豪氣,又蘊含著滿腔深情;

既顯示出罕見的自信,卻又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歎息。以短短的四句,表現出如此豐富的內容和複雜的感情,真可說是個奇跡。千百年來,它曾經打動過無數讀者的心,其魅力大概就在於此吧!

韓信(約前231年-前196年)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後被呂後所殺,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三分天下而王之),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韓信被夷三族。

李廣(?-前119年)

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余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終不能複對刀筆之吏。(《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西漢時名將。曾讓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臨死時李廣說:“我從少年起與匈奴作戰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隨大將軍出征同單于軍隊交戰,可是大將軍又調我的部隊走迂回繞遠的路,偏偏迷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況且我已六十多歲,絕不能再受那些刀筆吏的污辱。”於是拔刀自刎。

劉備(161年-223年)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諸葛亮傳》)

劉備,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章武三年病逝于白帝城,終年63歲。

劉備病重時,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把身後之事囑託給他。劉備對諸葛亮說:“先生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國家,最後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如果嗣子可以輔佐,就拜託你輔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話,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諸葛亮流著眼淚說:“臣一定會竭盡全力,以忠貞之節輔佐,到死為止!”劉備又下詔教訓劉後主說:“你和丞相一起共事,待他要像待老父一樣!”

孔融7歲的女兒(201—208年)

女年七歲,男年九歲,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

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

主人有遺肉汁,男渴而飲之。女曰:“今日之禍,豈得久活,何賴知肉味乎?”兄號泣而止。

或言於曹操,遂盡殺之。及收至,謂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至願!”乃延頸就刑,顏色不變,莫不傷之。(《後漢書·孔融傳》)

(孔融)女兒年七歲,兒子年九歲,因都幼弱,得以保全,寄養在別人家。兩個孩子下棋,父親孔融被捕,也不為之動。左右的人說:“父親被逮捕,你們都不起來,為什麼?”女兒答說:“哪裡有巢毀壞了而卵不破的呢?”

主人給他們肉汁,兒子口渴喝了,女兒說:“遭遇今天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知道肉味嗎?”哥號哭而停止。

有人對曹操說了這件事,於是決定都殺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兒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靈魂,得以見到父母,這不正是我們最大的願望嗎!”於是引頸受刑,面色不變,沒有人不為之悲傷的。

嵇康(224-263年,一作223—262年)

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晉書·嵇康傳》)

嵇康,三國曹魏時著名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大名士,“竹林七賢”領袖。因與司馬氏政權的不合作態度,遭其忌恨,又因得罪鐘會為其誣陷,而被司馬昭處死,年僅39歲。

臨刑之前,嵇康神色不變,索討古琴來彈奏,彈的是《廣陵散》。彈奏完畢,嵇康說:“袁准曾經請求學習這首曲子,我不肯傳授給他。從今之後,《廣陵散》絕了!”當時有三千太學生上書,請求以嵇康為老師,想用這種方法來救他,未成。

冉閔(?-352年)

天下大亂,爾曹夷狄,人面獸心,尚欲篡逆。我一時英雄,何為不可作帝王邪!(《晉書·冉閔傳》)

冉閔,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以勇猛著稱。352年冉閔突圍不遂,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斬於遏陘山,後被追諡為武悼天王。

冉閔生於五胡亂華的黑暗時代,漢族兒女在胡人的屠刀下幾乎亡國滅種,冉閔以著名的“殺胡令”幾乎屠滅多支胡族,成為歷史上飽受爭議的人物,既受到民族英雄的尊崇,也背負著屠夫的駡名。

最後一戰中,冉閔乘朱龍馬,左持雙刃矛,右執鉤戟,順風迎擊,斬殺三百餘名鮮卑兵。頃刻間燕地騎兵蜂擁而至,重重包圍住冉閔,終於被擒。

慕容儁讓冉閔站在面前而問他:“你這個奴僕下人,為何妄稱天子?”冉閔答道:“天下大亂,你們夷狄之族,人面獸心,尚且意欲篡位謀反。我乃一世英雄,為何不能做帝王?”慕容儁大怒,斬冉閔於遏陘山。

其時,山左右七裡草木全部枯萎,蝗蟲大起,自五月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慕容儁派使者前往祭祀,諡冉閔為武悼天王,當天降大雪。

檀道濟(?—436年)

乃複壞汝萬里之長城!(《宋書.檀道濟列傳》)

檀道濟,南朝宋名將,“三十六計”作者。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征南大將軍。後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

臨刑前,檀道濟投帽子於地,憤怒地喊道:“你們這是在自毀長城啊!”

檀道濟被枉殺,國人痛心。消息傳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南朝宿敵北魏諸將彈冠相慶:“檀道濟一死,吳人無可畏懼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眾將北伐。東線屢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抵瓜步,欲飲馬長江。面對一江之隔的勁敵,宋文帝長歎一聲:“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可此時檀道濟已屈死十四年了。

蘇軾(1037—1101年)

西方不無,著力即差。(《東坡紀年錄》)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我國古代著名文學家、文化大師蘇軾在常州病逝。彌留之際,好友維琳方丈在其耳邊大聲說:“端明宜勿忘西方。”(端明學士應該不要忘記西方啊)蘇軾喃喃回應說:“西方不無,但個裡著力不得。”(西方世界不是沒有,但卻是不能使力的)。好友錢濟明也湊近他的耳朵說:“固先生平時履踐至此,更須著力。”(先生一生都在踐行於此,此時更應該使力)蘇軾說了人生最後一句話:“著力即差。”(使力就全錯了)

佛家講不執、隨緣。大半生向佛的東坡居士,用生命中最後一句話,表達了他對佛法的終極領悟。

宗澤(1060—1128年)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過河!過河!過河!(《宋史·宗澤傳》)

宗澤,宋朝名將。剛直豪爽,沉毅知兵。宗澤在任東京留守期間,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而卒。

當時宗澤憂憤成疾,背上長毒瘡。諸將入室問候病情,宗澤看著諸將說:“我因為徽、欽二帝遭受不幸,積憤成這樣。你們如果能夠消滅敵人,則我死而無恨了。”諸將都流著淚說:“怎敢不盡力!”諸將出去後,宗澤歎息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颳風下雨,天色陰暗,宗澤在彌留之際,沒一句話談及家事,念念不忘北伐,最後連呼三聲“過河!過河!過河!”懷著悲憤的心情溘然與世長辭,時年70歲。

陸遊(1125—1210年)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劍南詩稿》)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開禧三年(1207年)十一月,史彌遠發動政變,誅殺韓侂胄,遣使攜其頭往金國,訂下“嘉定和議”,北伐宣告徹底失敗。陸遊聽到消息,悲痛萬分。

嘉定二年(1209年)秋,陸游憂憤成疾,入冬後,病情日重,遂臥床不起。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陸遊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五歲。

臨終之際,陸遊留下絕筆《示兒》作為遺囑:“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文天祥(1236—1283年)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宋史·文天祥傳》)

文天祥,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宋末三傑”。寶祐四年(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

自殺未遂被元軍俘後,元廷召見文天祥,告諭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

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獄中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被處死,終年四十七歲。

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在衣服中找到贊文:“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忠義至盡,仁才能夠做到。讀聖賢的書,所學習的是什麼呢?自今以後,可算是問心無愧了!”

方孝孺(1357—1402年)

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明史·方孝孺傳》)

方孝孺,明初大臣、學者。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牽連其親友學生870余人全部遇害,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

在北平發兵時,姚廣孝曾對朱棣說:“城池攻克這一天,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希望你不要殺他。殺了方孝孺,天下的讀書種子就絕了。”朱棣答應了。

朱棣想讓方孝孺起草詔書,把他召到宮中後,悲痛的哭喊聲響徹宮殿內外。方孝孺連續發出質問,朱棣想強迫方孝孺就範:“向天下發詔書,非你起草不可!”方孝孺把筆扔到地上,一邊哭一邊罵道:“死就死,詔書我是絕不可能給你起草的!”

朱棣大怒,命令在鬧市將他處死,方孝孺慷慨就義,時年四十六歲。

王陽明(1472—1529年)

此心光明,亦複何言。(《陽明年譜》)

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世稱陽明先生、王陽明,是我國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是二程、朱、陸後的另一位大儒,“心學”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陽明年譜》記載了王陽明臨終時的情形。當時他召弟子周積進來,過了很久,才睜開眼睛看著他說:“我走了!”周積眼淚落了下來,問:“有什麼話留下來嗎?”王陽明微微笑道:“此心光明,還用說什麼?”片刻後,溘然長逝。

楊漣(1572—1625年)

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于我何有哉?(《楊漣血書》)

楊漣,明末著名諫臣,東林黨人。天啟五年(1625年)任左副都禦史,因彈劾魏忠賢24大罪,被誣陷“受賄一萬兩”,歷經拷打,慘死獄中。忠心報國,力戰“閹逆”,貫穿了楊漣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動。史家評價他“為人磊落,負奇節”,是極為中肯的。

楊漣在獄中,曾先後遭受“土囊壓身,鐵釘貫耳”等加害手段,但並未身亡。天啟五年農曆七月二十四日(1625年8月28日),許顯純以一枚大鐵釘釘入楊漣頭部,終將其害死,時年五十四歲。

臨刑前,楊漣咬破手指,寫下血書一封,寫完仰天大笑。血書內容摘錄如下:

……我仁義一生,現死於詔獄,難說不是死得其所,有何遺憾於天?有何怨恨於人?只因我身為副憲臣,受先帝顧命,孔子說:“受託孤和臨終之命,臨大是大非而不可失去氣節!”持此信念,終可以無愧於先帝在天之靈,對得起二祖、十宗與皇天后土、天下百姓世世代代了。大笑,大笑,還大笑!奸佞砍去頭顱,于我何懼?

崇禎(1611—1644年)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明史·崇禎本紀》)

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後世稱為崇禎帝。

朱由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党,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上吊死前崇禎於藍色袍服上,寫下了上面這段最後的話……

葉赫那拉·布揚古(?-1619年)

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崇陵傳信錄》)

葉赫那拉·布揚古,葉赫那拉氏,布寨子,末代葉赫貝勒(西城)。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明廷發動薩爾滸之戰,葉赫作為明朝的盟軍一同出兵征討後金,結果明軍大敗。同年,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偕勝利之威進兵葉赫。葉赫貝勒金台吉、布揚古分守東西二城。努爾哈赤率額亦都圍東城,代善等圍西城。

數日後,努爾哈赤掘土攻破東城,金台吉死之。布揚古聽說東城已破,便與其弟布林杭古遣使請降,並請代善立誓不殺。代善同意,並與布揚古及其母盟誓,布揚古終於決心投降。然而,布揚古還是在被引見努爾哈赤之後遭縊殺。

據《崇陵傳信錄》載,布揚古臨終時發毒誓說:“我葉赫那拉氏子孫中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必要滅掉滿洲!”而清朝愛新覺羅氏最終確實亡于葉赫那拉氏之手——慈禧太后姓葉赫那拉氏。最終簽署清帝退位條約的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太后,也姓葉赫那拉。

金聖歎(1608—1661年)

好……疼。

金聖歎,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文學批評家。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及杜甫等諸家唐詩都有評點。金聖歎提出“六才子書”之說,使小說戲曲與傳統經傳詩歌並駕齊驅,受推崇為中國白話文學運動的先驅,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金聖歎為人狂傲有奇氣,文筆幽默,幽默了一輩子,到死仍不止。他最後因有著當權者政治目的之“哭廟案”被斬,據說,臨刑之時,刀起頭落,從他的耳朵裡滾出兩個紙團。劊子手疑惑地打開一看:一個是“好”字,另一個是“疼”字。這最後的幽默,卻讓人感覺到一種莫名而濃重的悲涼。

袁世凱(1859—1916年)

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

袁世凱,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袁世凱的榮辱功過各有評說,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也有人認為他對中國的近代化做出貢獻,是真正的改革家。

總之,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在重大打擊及交煎下,袁世凱於1916年6月6日病故。袁世凱謝世之日,他的書案上有他親筆書寫的一句話:“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作為多數人眼中的親日派,帝制的潛在擁護者和共和的破壞者,袁世凱的這個臨終遺言,讓很多人感到費解,從而廣受爭議。

譚嗣同(1865—1898年)

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譚嗣同,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維新志士。1898年參加領導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年僅三十四歲,與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和康廣仁並稱為“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22日,譚嗣同被捕入獄,在獄中,譚嗣同泰然自若,題詩於壁曰:“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28日,譚嗣同等六君子被殺害于北京菜市口,行刑時,他仰天大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被害時年僅33歲,聞者莫不痛惜落淚。

魯迅(1881—1936年)

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魯迅雜文《死》)

魯迅,本名周樹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病逝。第二天,天津《大公報》發表《魯迅的七條遺囑》。全文如下:

【上海十九日下午十一時發專電】魯迅在《中流》雜誌第二期發表《死》一文中有七條遺囑。(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殮,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七)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大公報》中提到的《死》一文,系44天前,也就是9月5日,魯迅在病中寫下的一篇雜文。在這篇雜文中魯迅寫道:“我只想到過寫遺囑,以為我倘曾貴為宮保,富有千萬,兒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寫好遺囑了,現在卻誰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張罷。……只還記得在發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麼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弘一法師(1880—1942年)

悲欣交集。(《弘一大師年表》)

李叔同,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後剃度為僧,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弘一大師年表》中有這樣的記載:“八月廿八日下午,自寫遺囑三紙。”“九月初一日,書‘悲欣交集’四字,與侍者妙蓮,是為最後之絕筆。”

葉聖陶先生解釋“欣”字,一輩子“好好地活”了,到如今“好好地死”了,歡喜滿足,了無缺憾。錢仁康教授認為“‘悲’是悲憫眾生的苦惱,‘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脫”。

大空法師說“大師之所謂‘悲’者,悲眾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門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難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廣大,總之為慈湣眾生而起之‘稱性大悲’也。大師之所謂‘欣’者何,欲求極樂,欣得往生,欣見彌陀而圓成佛道,欣生淨土而化度十方”。

著《弘一大師傳》的作者臺灣省陳劍慧教授說,“弘公把‘悲欣交集’交給他的法侶——妙蓮法師,是告訴妙蓮,他是決定‘往生’了。‘悲欣交集’是弘公當時臨終的情境。是一種念佛見佛,一悲一喜的境界,不見佛的人,便不知道念佛也會起悲心”。

此說甚妙,和盤托出弘一大師當時之心境,而此境是無法用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只有過來人才能知曉,有同等感受之人才能道出。

王國維(1877—1927年)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王國維遺書)

王國維,字靜安,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民國時期“清華四大導師”之首,國學大師。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出辦公室,雇了一輛人力車,前往頤和園。吸完一根煙,躍身頭朝下紮入水中,於園中昆明湖魚藻軒自沉。事後人們在其內衣口袋內發現遺書,遺書中寫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梁啟 超說:“他平日對於時局的悲觀,本極深刻。最近的刺激,則由兩湖學者葉德輝、王葆心之被槍斃。……靜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淵,一瞑不復視。”

陳寅恪說:“為文化所化之愈深,愈感文化衰落之苦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

張自忠(1891—1940年)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張自忠,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的運輸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1日,張自忠親筆昭告各部隊、各將領出戰,內容如上。16日下午4時,張自忠所部全軍覆沒,張自忠戰死。

張自忠殉國當日,由38師師長黃維剛帶領敢死隊,端著輕機槍於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

日軍則下令停止飛機轟炸,以免傷到張自忠遺體。屍骨運回後方後,經檢視,張自忠身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日軍設在漢口的廣播電臺在張自忠死後,當日發出報導稱張自忠為“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

古龍(1938—1985年)

怎麼我的女朋友都沒來看我呢?

古龍,原名熊耀華,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斗,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楚留香傳奇》等。

1985年9月21日在臺灣去世,終年48歲。古龍臨終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怎麼我的女朋友都沒來看我呢?”

大概,在常人眼中,古龍也只不過一介好色之徒。至於他內心的寂寞與憂愁,只有他的讀者與朋友才能體會。深知古龍為人的丁情說:“古大俠對美女的魅力就在於他的“寂寞”。和古龍深交過的女孩子,都知道古龍是一個多麼寂寞的男人。

因為他內心寂寞,追求新奇,他愛過的女人委實不少,但能長久相處的幾乎一個也沒有。”他追求美女,企圖找到精神的慰藉,但如同在沙灘上種樹,註定開不出花朵,也結不出果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