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史學家說僰人在地球上滅絕了,近年卻發現僰人後裔,上萬人姓何

僰(bo)人是什麼人, 相信你一定很陌生吧?

僰人是生活在我國西南的歷史悠久、英勇善戰的少數民族。 據史載, 從西周到明萬曆元年, 在長達2500多年的時間裡, 僰人一直在我國西南在這片神奇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他們在“牧野之戰”中立過戰功, 被封為“僰侯”, 在今天的四川宜賓一帶建立了“僰侯國”。 四川《珙縣誌》(舊志)上說:“珙本古西南夷服地, 秦滅開明氏, 僰人居此, 號曰僰國。 ”可是, 歷史學家們早已斷言, 僰人在明萬曆年間已經在地球上消失了。 如果不是有這個斷言, 我國56個民族恐怕就要加上一個“僰族”了。

僰人後裔。 來源於網路。

僰人是個什麼樣的族群?到底是誰要滅僰人? 僰人真的于明萬曆年間在地球上消失了嗎?且聽強哥給大家擺一擺“龍門陣”。

俗話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大西南的水土也養育了僰人。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 雄踞雲、貴、川三地咽喉地帶的僰人不斷發展壯大,

最終成為西南少數民族的領袖。 政府看不得僰人勢力的壯大, 特別是僰人英勇頑強、不屈不撓、視死如歸, 不容易被馴服的性格, 更讓政府擔心, 歷朝“中央政府”都視僰人為心頭之患, 卻又無可奈何。

到了明朝, 僰人就沒那麼幸運了。 明朝開國以後, “中央政府”為了加強對西南地區的統治, 他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要征服僰人。 是時, “中央政府”開始逐步對僰人的權利進行限制。 到了萬曆初年, “中央政府”廢除了僰人長期以來的酋長制度, 以漢臣取而代之, 這一決策引起了僰人的強烈不滿, 對抗情緒日烈。 明憲宗時期, 芮成、汪浩被派去招撫僰人。 汪浩認為僰人“存有異志”, 斬殺了僰人270多個寨的寨主, 僰人怒不可揭,

決意反叛朝廷。

僰人懸棺葬。 來源於網路。

明成化三年(1468年), 僰人再次舉起反朝廷旗幟。 明憲宗以李瑾為總兵, 太監劉恒為監軍, 兵部侍郎程信為尚書提督軍務, 合三省土、漢官兵18萬人, 對僰人進行全面清剿, 打了四年多, 明軍僅攻下大壩, 根本動不了僰人的“九絲天塹”。

明萬曆元年(1573年), 四川巡撫曾省吾, 以劉顯為節帥, 調動土、漢官兵14萬人, 對不服從明朝統治的僰人先後進行了多次武力“血洗”。 當時, “前軍引火炬燒城屯千餘, 炎焰漫天……赴火墜崖谷者數萬……都掌蠻至是盡滅。 ” 僰人阿大王等首領先後戰死, 其餘僰人多被屠殺, 僰人從此銷聲匿跡, 只在高高的山崖上留下一掛掛“懸棺墓葬”。 歷史記述中再也找不到有關僰人的任何活動記錄。 歷史學家們據此斷言, 僰人在明朝萬曆年間已經在地球上消失, 一個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民族人間蒸發了。

歷史卻跟人們開了一個大玩笑。 歷史學家們斷言在地球上消失了400多年的僰人, 其後裔在四川省宜賓市的珙縣、興文縣被發現, 而且至少有上萬人改姓何。

這些人是僰人後裔嗎?他們怎麼改姓何了?

一句民諺隱藏的秘密

在珙縣洛表鎮, 自古流傳一句民諺:“游倮倮, 范苗子, 後山何家掛岩子”。 意思是說, 當地姓遊的是彝族, 姓範的是苗族, 當地人把何家岩與麻塘壩的馬腦包兩山中間形成的溝穀叫做“後山”, “掛岩子”是當地人對懸棺的俗稱, 指的就是僰人。 民諺透出的資訊就是, 後山的何家是僰人的後代。

懸棺主人名字的印證

珙縣麻塘壩兩位老人拿出他們的家譜, 告訴研究人員說, 他們是山崖懸棺主人的後裔。 這事在當時可是“炸鍋”的新聞。 專家來到麻塘壩附近的墳地, 還真找到與家譜對應的5、6位先人名字。 僰人的習俗是懸棺葬, 而這些人都是土葬, 怎麼回事?

2004年5月,專家在整理一座懸棺墓葬時意外發現一個僰人漆碗,碗的底部有“何永進”三個漢字,這應是懸棺墓主人的名字。“何永進”這個名字正好記錄在何體全老人的家譜中,是何全體的先人。這個物件恰好證實了這裡的何家人是僰人的後裔的說法。消息傳回到麻塘壩的何家,何體全老人欣喜若狂,專程爬到懸崖上祭拜了自己的祖先。

僰人後裔為什麼改姓何

專家們在研究僰人懸棺問題時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即這個地方的僰人後裔怎麼都姓何?傳說中僰人的祖先叫哈十三雄,姓哈。但據何體全老人介紹,僰人先後兩次改姓。第一次是由“哈”改為“阿”,第二次是由“阿”改為“何”。第一次改姓,雖然老人未說明改姓原因,但從僰人與朝廷的對抗來看,還是少不了朝廷對僰人“血洗”。改“哈”為“阿”,可能是音近所致。第二次是改“阿”為“何”,原因自然是明萬曆年間慘遭滅頂之災,僥倖躲過劫難的僰人,為了生存,不敢再姓“阿”只好改為“何”,可能是“字相似”、偏旁好改之故。所以,在珙縣、興文縣發現的僰人後裔,大多姓何,至少有上萬人。

一些習俗與技藝的印證

據研究,僰人與苗族的服飾以及生活習慣比較接近,因此,僰人在被清剿時,最易混于苗人之中。興文縣有一支陶姓苗人與僰人最為接近。專家在陶姓苗人處瞭解到,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上墓時,陶姓苗人都要抬上一個完整豬頭,去祭奠大耳朵,而史書上就有僰人首領阿大王耳大,有“大耳”之稱的記錄。過去一些陶姓老人還會說一種只有他們自己才能聽懂的語言,這在苗族中絕無僅有。

當地何姓人與陶姓人中多竹編高人,女人也多長於針線者,這與歷史上記載的僰人長竹編、善針繡十分吻合。至於為什么僰人有懸棺葬俗,《珙縣誌》記述:“相傳有羅因者,因僰人嘗其滅宗,乃教以懸葬岩上,子孫高顯。於是爭掛高岩以趨吉。”也有人說,是諸葛亮用這個辦法消耗僰人的力量。

僰人後裔如是說

洛表鎮國土所的何體華被認為是僰人後裔。他於2007年底接受央視七套《鄉土》節目攝製組採訪時說,我們是後山何家,是土生土長的洛表人,與其他湖廣填四川來的何姓沒有關係,別的何姓看不起我們,說我們“苗不苗,漢不漢”的,不會與我們聯宗……曾祖父在世時,家裡有族譜,明確記載了自己的僰人身世,但族譜在民國十年(1922),被從雲南林口來洛表尋祖的僰人後代偷走,缺乏了證明。2005年,我們也專程去雲南林口,找到了當年來人的住地,但那些僰人後代並不知道我們族譜的下落……何家有祖墳可證明自己的僰人身世。祖墳在洛表鎮互助村八社。據墓碑記載,祖墳修造于明朝萬曆十年(1582)。碑文二伯伯記得完整,可惜墓碑在“文革”時,被生產隊打來修保管室去了……自從僰人於1573年被剿滅後,懸棺葬就中斷了,以後都土葬。

雲南丘北縣也發現僰人後裔

2006年7月,雲南大學麗江旅遊學院的劉春教授,到麻塘壩拍攝了專題片《尋找懸棺主人》。據劉教授介紹,在今天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捨得鄉白泥塘村的大山裡,有近兩千“彝族人”,但他們有許多民族特徵,與幾百年前的僰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些人為僰人後裔,基本為學術界所共識。

歷史學家們斷言在明萬曆年已消失了的僰人,為什麼還會有後裔存在?專家認為,明朝政府雖然重兵圍剿,試圖對僰人斬盡殺絕,成功後還到處建兵營、設關口,發現一個屠殺一個。由於僰人生活區域廣、地勢險要,仍有少部分僰人生存下來。但他們再也不敢公開自己的僰人身份,經過許多代人之後,他們已經基本融入了漢、苗等民族。

文/強哥說何

僰人舞。網路圖片。

○強哥說何,告訴你一個古老姓氏的前事今聲!挖掘何姓人文,發現何姓亮點,展示何姓風采。更多精彩請關注《強哥說何》。

2004年5月,專家在整理一座懸棺墓葬時意外發現一個僰人漆碗,碗的底部有“何永進”三個漢字,這應是懸棺墓主人的名字。“何永進”這個名字正好記錄在何體全老人的家譜中,是何全體的先人。這個物件恰好證實了這裡的何家人是僰人的後裔的說法。消息傳回到麻塘壩的何家,何體全老人欣喜若狂,專程爬到懸崖上祭拜了自己的祖先。

僰人後裔為什麼改姓何

專家們在研究僰人懸棺問題時卻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即這個地方的僰人後裔怎麼都姓何?傳說中僰人的祖先叫哈十三雄,姓哈。但據何體全老人介紹,僰人先後兩次改姓。第一次是由“哈”改為“阿”,第二次是由“阿”改為“何”。第一次改姓,雖然老人未說明改姓原因,但從僰人與朝廷的對抗來看,還是少不了朝廷對僰人“血洗”。改“哈”為“阿”,可能是音近所致。第二次是改“阿”為“何”,原因自然是明萬曆年間慘遭滅頂之災,僥倖躲過劫難的僰人,為了生存,不敢再姓“阿”只好改為“何”,可能是“字相似”、偏旁好改之故。所以,在珙縣、興文縣發現的僰人後裔,大多姓何,至少有上萬人。

一些習俗與技藝的印證

據研究,僰人與苗族的服飾以及生活習慣比較接近,因此,僰人在被清剿時,最易混于苗人之中。興文縣有一支陶姓苗人與僰人最為接近。專家在陶姓苗人處瞭解到,每年三月三、九月九上墓時,陶姓苗人都要抬上一個完整豬頭,去祭奠大耳朵,而史書上就有僰人首領阿大王耳大,有“大耳”之稱的記錄。過去一些陶姓老人還會說一種只有他們自己才能聽懂的語言,這在苗族中絕無僅有。

當地何姓人與陶姓人中多竹編高人,女人也多長於針線者,這與歷史上記載的僰人長竹編、善針繡十分吻合。至於為什么僰人有懸棺葬俗,《珙縣誌》記述:“相傳有羅因者,因僰人嘗其滅宗,乃教以懸葬岩上,子孫高顯。於是爭掛高岩以趨吉。”也有人說,是諸葛亮用這個辦法消耗僰人的力量。

僰人後裔如是說

洛表鎮國土所的何體華被認為是僰人後裔。他於2007年底接受央視七套《鄉土》節目攝製組採訪時說,我們是後山何家,是土生土長的洛表人,與其他湖廣填四川來的何姓沒有關係,別的何姓看不起我們,說我們“苗不苗,漢不漢”的,不會與我們聯宗……曾祖父在世時,家裡有族譜,明確記載了自己的僰人身世,但族譜在民國十年(1922),被從雲南林口來洛表尋祖的僰人後代偷走,缺乏了證明。2005年,我們也專程去雲南林口,找到了當年來人的住地,但那些僰人後代並不知道我們族譜的下落……何家有祖墳可證明自己的僰人身世。祖墳在洛表鎮互助村八社。據墓碑記載,祖墳修造于明朝萬曆十年(1582)。碑文二伯伯記得完整,可惜墓碑在“文革”時,被生產隊打來修保管室去了……自從僰人於1573年被剿滅後,懸棺葬就中斷了,以後都土葬。

雲南丘北縣也發現僰人後裔

2006年7月,雲南大學麗江旅遊學院的劉春教授,到麻塘壩拍攝了專題片《尋找懸棺主人》。據劉教授介紹,在今天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捨得鄉白泥塘村的大山裡,有近兩千“彝族人”,但他們有許多民族特徵,與幾百年前的僰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些人為僰人後裔,基本為學術界所共識。

歷史學家們斷言在明萬曆年已消失了的僰人,為什麼還會有後裔存在?專家認為,明朝政府雖然重兵圍剿,試圖對僰人斬盡殺絕,成功後還到處建兵營、設關口,發現一個屠殺一個。由於僰人生活區域廣、地勢險要,仍有少部分僰人生存下來。但他們再也不敢公開自己的僰人身份,經過許多代人之後,他們已經基本融入了漢、苗等民族。

文/強哥說何

僰人舞。網路圖片。

○強哥說何,告訴你一個古老姓氏的前事今聲!挖掘何姓人文,發現何姓亮點,展示何姓風采。更多精彩請關注《強哥說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