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河南省的一個縣,有“顓頊遺都、帝舜故里”的美譽!

河南, 古稱中原, 簡稱“豫”, 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 故名河南。 截至2016年底, 下轄17個地級市、1個省直管市, 省會鄭州, 人口9532.42萬人, 居中國第3位。 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 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 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 中州過半”之說, 有老子、莊子、墨子、韓非、范蠡、商鞅、蘇秦、呂不韋、李斯、賈誼、張衡、杜甫、韓愈、嶽飛等等。 今天咱們說的一個“帝舜故里、華夏龍都”的縣。

它就是濮陽縣, 地處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之濱、豫魯兩省交界處, 縣域面積0.14萬平方公里, 轄11鎮9鄉1個辦事處, 人口115.1萬。 濮陽縣歷史文化悠久。 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 夏時稱昆吾國, 戰國時因在濮水之陽, 始名濮陽。 秦贏政七年置濮陽縣, 之後朝代更迭, 曾沿用“澶淵”、“澶水”、“澶州”、“開州”等名稱, 民國三年複稱濮陽。

《禮記》中就有“桑間濮上”的記載。 上古五帝中的顓頊、虞舜及其部族曾在此繁衍生息, 開啟華夏文明;春秋衛國在此建都長達388年, 孔子以文化人, 十年居衛, 促成禮儀之邦, 素有“顓頊遺都”、“帝舜故里”、“中華帝都”之稱;中華張姓、柳姓源於此地, 特別是1987年在縣城西水坡發掘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龍型圖案, 轟動中外考古界, 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濮陽因此被譽為“中華龍鄉”、“華夏龍都”。 所以, 有“顓頊遺都、帝舜故里、華夏龍都”的美譽。


五帝時期, 顓頊部落興盛於此地, 都於帝丘, 始稱高陽, 夏朝, 封昆吾氏為夏伯, 都帝丘, 稱昆吾國。 西元前629年, 衛成公自楚丘遷都帝丘。 西元前241年, 秦滅衛, 屬東郡, 為濮陽縣。 新莽時一度改東郡為治亭,

屬袞州, 東漢時恢復舊稱。 隋王朝濮陽縣析出昆吾縣, 屬東郡。 唐屬濮州。 五代及宋朝時期, 改成防禦 州、鎮寧節度、北輔、開德府等。 金改澶州為開州, 延至清末。 明弘治(1491年)開州設孝義、晉陽、進思、鄄城鄉, 轄347個鄉。

民國二年(1913年)改城開縣,

民國三年(1914年)夏稱濮陽縣。 1952年12月, 濮陽縣屬河南省濮陽專屬。 1958年, 安陽、新鄉兩專屬合併, 濮陽縣屬新鄉專署。 1962年, 新鄉、安陽兩專屬分設, 濮陽縣回歸安陽專署。 1983年9月, 濮陽縣撤銷, 濮陽市成 立。 1984年2月, 在原濮陽縣基礎上, 成立濮陽市郊區。 1987年6月, 撤銷濮陽市郊區, 恢復濮陽縣。

文:淩晨小米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