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校隱形人:老師的孩子不好當

視覺中國供圖

高考結束那天, 我感到無比輕鬆, 不僅是因為高考結束, 還有一種總算可以不被人關注, 為自己而活的感覺。

我無奈成了給猴子看的那只雞

高一入學時, 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在校園裡遇到心理老師張麗珊, 我是該叫她老師還是叫媽?

一次, 跟大學同學聊到了對教師子弟是什麼印象?他們說, 教師子弟給同學的感覺是有各種特權、飛揚跋扈……可是, 為什麼我當時卻是 “夾著尾巴做人”, 生怕被人發現呢?就像所有的八卦事件, 在人群中都傳播得超級快。 面對高中同學的追問, 我要麼躲閃, 要麼默認, 一直沒有趾高氣揚的感覺。

記得那還是週一早上第一節課, 春末夏初的時節, 潮濕又冰冷。 任課老師與我媽媽關係很好, 也算是我的一位阿姨。 由於要準備會考, 她上週四要求大家帶另外一本教材。 也許是中間隔的時間太久, 很多同學都忘帶了,

我也是其中一員。

不知是天氣的壓抑還是老師對我們太失望, 她毫無徵兆地爆發了, 她爆發的對象既不是全班同學, 也不是沒帶書的人, 而是——我。 “郭子軒!你為什麼不帶?我強調了多少遍, 為什麼不把學習當回事?”窗外的烏雲似乎飄到了我的頭頂, 飄進我的內心, 驚訝過後是委屈, 委屈過後是疑問, 疑問過後便是爆發。 “你給我出去!”我沒有辯解和質疑, 摔門離開了。

之後, 這位阿姨私下找到我說:“軒軒, 咱們是自己人, 你得挺我、支持我, 我也得替你媽媽盯著你, 犯了錯誤我得更加嚴厲, 你明白我的苦心嗎?”從小就聽著媽媽講人際關係的我心裡明白, 老師這樣做“好處多多”:一、子弟犯錯與同學同罪, 透著“大義滅親”的正義感;二、可以向我老娘表明,

我更關心你的孩子;三、子弟往往不會跟老師“逆反”, 造成老師下不來台。 我自然而然成為了給猴子們看的那只雞。 為了不讓老娘夾在中間為難, 我都沒有跟老娘提起過這件事。

“耀華”是天津市數一數二的高中, 高一入學我就膽戰心驚, 主要是因為我那並不突出的成績。 開學之初, 我盡力維護和同學們一樣的普通身份, 卻不想被一位老師在課堂上點破。 那天他講到職業生涯, 講到了學校老師的待遇, 加了一句:“我說的這些如果你們不相信, 可以問問郭子軒, 他媽媽也是咱學校老師。 ”

在全班同學的驚呼聲中, 我長時間的苦心經營宣告破產, 從那以後, 我覺得大家看我的眼神都變了, 成績上的壓力更大了,

還好媽媽從沒有在這方面給我施加任何壓力, 即使是成績不理想, 哪怕是掛科, 暴風驟雨的戲份在我家從沒有上演。 相信老娘用加大自身壓力的方式幫我承擔了更多。 在這裡也實在應該謝謝老娘。

作為教師子弟, 我最大的尷尬還出現在社團活動中, 媽媽早在我兩歲時就創辦了心理健康使者團, 社團的哥哥姐姐曾經偶爾接送我去幼稚園、學前班, 我也曾和他們一起去青年宮做公益活動, 成為社團的團長是我少年時最大的夢想。

高一時, 我如願加入。 媽媽明確告訴我, 我不能當團長, 無論能力如何, 否則會喪失社團的公允性。 不能當團長, 我也曾很不服氣, 但已畢業的學長開導我, 是否在社團中獲得成長, 與奉獻有關,

與職務無關。 媽媽要求社團每個部門都要有自己的產品, 作為秘書處處長, 我創辦了與已畢業的學長交流的雜誌《足跡》。

按照順序, 我們是第三個發行印刷的雜誌, 前面還有兩本其他部門的雜誌, 但由於他們的主編忙於出國考試, 沒有來校, 截稿日期推遲, 贊助商有些著急, 於是, 團長跟我商量《足跡》先發行, 我們部的所有人開始加班加點。 但同時, 那兩本雜誌的同學卻口出怨言, 說我因為是老師的孩子, 佔用他們的發行時間和資金……

我覺得很委屈, 一邊繼續鼓勵部員繼續加班加點, 一邊向媽媽訴苦, 她卻雲淡風輕地讓我自己想辦法解決。 我請聯繫贊助商的同學站出來說明了情況, 消除了誤會。 這是印象中, 自己身份最尷尬的一次。 同時我也明白,對於媽媽來說,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作為老師的公信力必將大打折扣。

其實並不是所有教師子弟都像我這樣,我的處境、性格和媽媽對我的教化決定了我處理問題的方式,雖然“很慫”,但是沒有出現風波,而且跟同學們的關係始終友善。

有一位比我小的學弟就沒那麼幸運了。他的父親也是學校老師,一次午休時為了爭籃球場,他對學長叫囂“我在學校有人,動我一下試試”,結果被高年級學生暴打,他和他爸爸在瞬間被推上了學校輿論的風口浪尖……這個孩子不僅坑了爹,更坑了自己,一直是學生的笑柄。

當然也有更低調的人,跟我同屆的一個同學,直到高二我才知道他的母親在學校任教。而他為人謙和,成績優秀,愛好廣泛,在同學中口碑很好,即使有什麼錯誤,大家也不會過多地議論他,我想這樣才是一個高層次境界。

再說回我,在高考結束的那天,我感到了無比輕鬆,不僅是因為高考的結束,還有一種總算可以不被人關注,為自己而活的感覺。相信媽媽也是松了一口氣。雖然有種種壓力,但總的來說,身為教師子女有利有弊。在校生活上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老師也會費心督促學習。最關鍵的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現在我跟媽媽偶爾會想起那個時候的事情,相互調侃一下,即使到現在我也沒想好是叫她老師還是叫媽媽,因為我好像根本就沒遇到過她,遇到了也一低頭躲過去……哈哈。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郭子軒)

將孩子的成績與自己的“能力”徹底剝離。親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誰也無法代表對方。

弱化主場意識 我是不會“罩著”你的

正如郭子軒所說,高考之後,我們娘倆都松了一口氣,我特別感謝郭子軒的低調和隱忍。與兒子同在一所學校,無論如何壓力都比較大。我的壓力首先來自於本人是比較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工作者,激勵過太多的學生,帶有育人光環,那麼自己的兒子是不是各方面都比別人強呢?郭子軒的一言一行,仿佛都會與我的專業能力息息相關。

其次我在學校比較隨和,許多同事都會自告奮勇地幫我“管孩子”:“你媽媽那麼優秀,你可得給她爭氣呀”!憑空給孩子施加了壓力,或激惹了身處青春期的小夥子,一旦和老師對立,我情何以堪?

為了避免同事犯下“無心之錯”,我借助全體會給老師普及心理健康的機會,向老師們傳遞我的親子觀:孩子和家長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要照顧好自己的人生,誰也不能代表誰!我真誠地跟郭子軒所有任課老師闡明觀點,我關注郭子軒的不僅局限於學習成績,更在意他的人格塑造、性格養成和人際交往和諧……

儘管宏觀上做了許多鋪墊,但在具體操作上,我還是比較用心,首先選擇班主任時,為了避免老師的捲入度過高,我選擇了不太熟悉的男老師,也不特意拜託人家;其次,選擇適合孩子學業水準的班級,一般老師都特別希望把子弟安排在師資力量強的重點班,但如果孩子成績不拔尖,長期處於“鳳尾”,不僅會造成孩子自卑,而且會激發逆反或者低自尊。

大方向明確之後,我在處理各種問題時就會態度一致。郭子軒中考之後,我讓他認真思考高中是上耀華還是其他學校?分別寫出利弊,並且強調,如果選擇在耀華,只要他和同學或老師發生衝突和矛盾,我是不會“罩著”你的。為了避免未來遇到衝突,傷害母子感情,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學習和不同個性的師生互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我相信這本身就是給孩子進行了教育。

與此同時,心航路教育心理機構對來訪的學生家長從事職業進行分析發現,“教師”排在第一位。這個資料既說明教師比較在意孩子的身心和諧發展,對孩子的成長處於高度敏感狀態,一旦發現問題及時接受科學的心理輔導;也說明教師作為社會高壓力職業,會在教育子女中出現偏差。我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分析教師子弟的心理成長環境。

從宏觀上講,教師工作壓力大,他們工作的效果是通過學生的成績來展示的,而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卻很多,比如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目標、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等許多方面,這無疑加大了教師的工作壓力,把所有的精力和耐心投入到工作,回到家面對自己的孩子卻是簡單粗暴,很難用心地陪伴孩子。

尤其社會對教師的評價曾經存在偏頗,一位全國優秀班主任在巡講中最“催人淚下”的事蹟是她為了轉變“問題學生”殫精竭慮,忽略了自己孩子,導致孩子患了嚴重的抑鬱症而自殺,這位老師化悲痛為力量,繼續投身到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可是,一個不懂得愛自己孩子的教師,如何有力量地幫助別人家的孩子呢?這種輿論導向仿佛說明,帶領好自己的孩子不會獲得榮譽,而帶領好別人的孩子則是師德高尚的楷模。

另外,教師對自己孩子存在成長焦慮。教師面對孩子的同齡人,不免陷入各種比較之中,孩子和優秀生存在太大的距離;孩子和問題學生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放大孩子的問題,卻不能及時給予切實可行的引導,父母內心焦慮轉化成孩子內心的自卑和焦慮,強化了孩子的逆反。那麼,教師子弟在家長任職的學校從心理層面和其他學生存在哪些不同呢?

從微觀上,教師子弟的心理環境 “與眾不同”:首先,孩子對校園本身太過熟悉,無法區分父母和教師的角色差異,對教師角色缺乏起碼的敬畏感。

一位高中教師的兒子來我這裡諮詢時,已經被班主任以比較委婉的方式“停課”了。男孩兒從小就在校園中長大,稱呼老師為舅舅、阿姨,瞭解太多學校管理的“內幕”。升入高中後,強烈的“主場意識”使他擺不正位置,在班裡喝五吆六,淩駕于班主任權威之上。班主任因為與其母親搭檔過,一再容忍男孩的不當行為,可男孩愈發不收斂,當眾責駡班主任“陰險”“功利”……母親面對青春期逆反的兒子也是無計可施,班主任抱怨母親“不作為”,兩人之間也產生了芥蒂,母親百口難辯。兒子的表現造成母親的人際關係危機。

其次,父母給孩子營造“人造勞模”的環境,給孩子創造各種獲得“榮譽”的機會,形成孩子與同學關係的惡化。在日常心理諮詢中,小學生都會對哪個同學是教師子弟很敏感,同學都是明眼人,只是教師本人和孩子還誤認為可以瞞天過海。這樣的孩子價值觀被嚴重扭曲,他們不相信這個世界有靠自己努力獲得成績的事實,一旦進入沒有特權的環境,就會嚴重不適應,並且否決別人的優秀。

第三,當“鳳尾”久了可能會造成孩子自卑。一位男生自升入高三,就再也沒有去過學校,他以中考分比錄取線低60分的成績進入父親所在的重點高中,父親為了給兒子創造學習環境,又將兒子放到了“狀元班”,結果兒子成了被遠遠甩在後面的倒數第一。各科老師幾乎天天都“語重心長”地教導孩子:“你爸爸是業務骨幹,他要求別的學生做到的,你一定要先做到,不然你爸爸太沒有面子了……”小夥子總覺得胸中有一腔火,想和全校師生大喊:“我是我,我爸是我爸……”小夥子在學校不和任何人說話,精神已經出現問題。

那麼,教師如何避免因為“身份焦慮”而給孩子的成長添亂呢?

如果可能,儘量不要在同一所學校。如果別無選擇,就一定不要和孩子有交集,給孩子一個相對獨立的成長環境。

不要過度拜託班主任,避免過於熟悉的班主任“捲入度”過高,放大孩子的優點或缺點。

將孩子的成績與教師自己的“能力”徹底剝離。親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誰也無法代表對方。我非常感謝郭子軒身為教師子弟,一直保持各種低調的狀態。他屬於情商比較高的學生,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朋友遍校園,卻從不參與學生幹部的競選,也不參與各種評獎。

他跟我說,能在耀華中學讀書已經很滿足了,不能奢望太多。作為子弟,往往就算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成果,也會被一些師生誤認為是“特權”使然,教師子弟內心淡泊為宜。

(“麗珊幸福心理”創始人 張麗珊)

責編:賈志強

同時我也明白,對於媽媽來說,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作為老師的公信力必將大打折扣。

其實並不是所有教師子弟都像我這樣,我的處境、性格和媽媽對我的教化決定了我處理問題的方式,雖然“很慫”,但是沒有出現風波,而且跟同學們的關係始終友善。

有一位比我小的學弟就沒那麼幸運了。他的父親也是學校老師,一次午休時為了爭籃球場,他對學長叫囂“我在學校有人,動我一下試試”,結果被高年級學生暴打,他和他爸爸在瞬間被推上了學校輿論的風口浪尖……這個孩子不僅坑了爹,更坑了自己,一直是學生的笑柄。

當然也有更低調的人,跟我同屆的一個同學,直到高二我才知道他的母親在學校任教。而他為人謙和,成績優秀,愛好廣泛,在同學中口碑很好,即使有什麼錯誤,大家也不會過多地議論他,我想這樣才是一個高層次境界。

再說回我,在高考結束的那天,我感到了無比輕鬆,不僅是因為高考的結束,還有一種總算可以不被人關注,為自己而活的感覺。相信媽媽也是松了一口氣。雖然有種種壓力,但總的來說,身為教師子女有利有弊。在校生活上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老師也會費心督促學習。最關鍵的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現在我跟媽媽偶爾會想起那個時候的事情,相互調侃一下,即使到現在我也沒想好是叫她老師還是叫媽媽,因為我好像根本就沒遇到過她,遇到了也一低頭躲過去……哈哈。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郭子軒)

將孩子的成績與自己的“能力”徹底剝離。親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誰也無法代表對方。

弱化主場意識 我是不會“罩著”你的

正如郭子軒所說,高考之後,我們娘倆都松了一口氣,我特別感謝郭子軒的低調和隱忍。與兒子同在一所學校,無論如何壓力都比較大。我的壓力首先來自於本人是比較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工作者,激勵過太多的學生,帶有育人光環,那麼自己的兒子是不是各方面都比別人強呢?郭子軒的一言一行,仿佛都會與我的專業能力息息相關。

其次我在學校比較隨和,許多同事都會自告奮勇地幫我“管孩子”:“你媽媽那麼優秀,你可得給她爭氣呀”!憑空給孩子施加了壓力,或激惹了身處青春期的小夥子,一旦和老師對立,我情何以堪?

為了避免同事犯下“無心之錯”,我借助全體會給老師普及心理健康的機會,向老師們傳遞我的親子觀:孩子和家長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要照顧好自己的人生,誰也不能代表誰!我真誠地跟郭子軒所有任課老師闡明觀點,我關注郭子軒的不僅局限於學習成績,更在意他的人格塑造、性格養成和人際交往和諧……

儘管宏觀上做了許多鋪墊,但在具體操作上,我還是比較用心,首先選擇班主任時,為了避免老師的捲入度過高,我選擇了不太熟悉的男老師,也不特意拜託人家;其次,選擇適合孩子學業水準的班級,一般老師都特別希望把子弟安排在師資力量強的重點班,但如果孩子成績不拔尖,長期處於“鳳尾”,不僅會造成孩子自卑,而且會激發逆反或者低自尊。

大方向明確之後,我在處理各種問題時就會態度一致。郭子軒中考之後,我讓他認真思考高中是上耀華還是其他學校?分別寫出利弊,並且強調,如果選擇在耀華,只要他和同學或老師發生衝突和矛盾,我是不會“罩著”你的。為了避免未來遇到衝突,傷害母子感情,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學習和不同個性的師生互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我相信這本身就是給孩子進行了教育。

與此同時,心航路教育心理機構對來訪的學生家長從事職業進行分析發現,“教師”排在第一位。這個資料既說明教師比較在意孩子的身心和諧發展,對孩子的成長處於高度敏感狀態,一旦發現問題及時接受科學的心理輔導;也說明教師作為社會高壓力職業,會在教育子女中出現偏差。我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分析教師子弟的心理成長環境。

從宏觀上講,教師工作壓力大,他們工作的效果是通過學生的成績來展示的,而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卻很多,比如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目標、情緒管理、人際關係等許多方面,這無疑加大了教師的工作壓力,把所有的精力和耐心投入到工作,回到家面對自己的孩子卻是簡單粗暴,很難用心地陪伴孩子。

尤其社會對教師的評價曾經存在偏頗,一位全國優秀班主任在巡講中最“催人淚下”的事蹟是她為了轉變“問題學生”殫精竭慮,忽略了自己孩子,導致孩子患了嚴重的抑鬱症而自殺,這位老師化悲痛為力量,繼續投身到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可是,一個不懂得愛自己孩子的教師,如何有力量地幫助別人家的孩子呢?這種輿論導向仿佛說明,帶領好自己的孩子不會獲得榮譽,而帶領好別人的孩子則是師德高尚的楷模。

另外,教師對自己孩子存在成長焦慮。教師面對孩子的同齡人,不免陷入各種比較之中,孩子和優秀生存在太大的距離;孩子和問題學生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放大孩子的問題,卻不能及時給予切實可行的引導,父母內心焦慮轉化成孩子內心的自卑和焦慮,強化了孩子的逆反。那麼,教師子弟在家長任職的學校從心理層面和其他學生存在哪些不同呢?

從微觀上,教師子弟的心理環境 “與眾不同”:首先,孩子對校園本身太過熟悉,無法區分父母和教師的角色差異,對教師角色缺乏起碼的敬畏感。

一位高中教師的兒子來我這裡諮詢時,已經被班主任以比較委婉的方式“停課”了。男孩兒從小就在校園中長大,稱呼老師為舅舅、阿姨,瞭解太多學校管理的“內幕”。升入高中後,強烈的“主場意識”使他擺不正位置,在班裡喝五吆六,淩駕于班主任權威之上。班主任因為與其母親搭檔過,一再容忍男孩的不當行為,可男孩愈發不收斂,當眾責駡班主任“陰險”“功利”……母親面對青春期逆反的兒子也是無計可施,班主任抱怨母親“不作為”,兩人之間也產生了芥蒂,母親百口難辯。兒子的表現造成母親的人際關係危機。

其次,父母給孩子營造“人造勞模”的環境,給孩子創造各種獲得“榮譽”的機會,形成孩子與同學關係的惡化。在日常心理諮詢中,小學生都會對哪個同學是教師子弟很敏感,同學都是明眼人,只是教師本人和孩子還誤認為可以瞞天過海。這樣的孩子價值觀被嚴重扭曲,他們不相信這個世界有靠自己努力獲得成績的事實,一旦進入沒有特權的環境,就會嚴重不適應,並且否決別人的優秀。

第三,當“鳳尾”久了可能會造成孩子自卑。一位男生自升入高三,就再也沒有去過學校,他以中考分比錄取線低60分的成績進入父親所在的重點高中,父親為了給兒子創造學習環境,又將兒子放到了“狀元班”,結果兒子成了被遠遠甩在後面的倒數第一。各科老師幾乎天天都“語重心長”地教導孩子:“你爸爸是業務骨幹,他要求別的學生做到的,你一定要先做到,不然你爸爸太沒有面子了……”小夥子總覺得胸中有一腔火,想和全校師生大喊:“我是我,我爸是我爸……”小夥子在學校不和任何人說話,精神已經出現問題。

那麼,教師如何避免因為“身份焦慮”而給孩子的成長添亂呢?

如果可能,儘量不要在同一所學校。如果別無選擇,就一定不要和孩子有交集,給孩子一個相對獨立的成長環境。

不要過度拜託班主任,避免過於熟悉的班主任“捲入度”過高,放大孩子的優點或缺點。

將孩子的成績與教師自己的“能力”徹底剝離。親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誰也無法代表對方。我非常感謝郭子軒身為教師子弟,一直保持各種低調的狀態。他屬於情商比較高的學生,具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朋友遍校園,卻從不參與學生幹部的競選,也不參與各種評獎。

他跟我說,能在耀華中學讀書已經很滿足了,不能奢望太多。作為子弟,往往就算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的成果,也會被一些師生誤認為是“特權”使然,教師子弟內心淡泊為宜。

(“麗珊幸福心理”創始人 張麗珊)

責編:賈志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