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包青天中國版福爾摩斯 但人生卻有點慘不忍睹!

民間傳聞, 北宋名臣包拯手中的權力非常大, “三口銅鍘”上管君、下管臣, 牛得不得了。 其實, 歷史上根本就沒這回事兒。 首先, 他當官沒有傳說的那麼牛;其次, 他手中的行政權力也極其有限。

網路配圖

包拯在民間被尊稱為“包公”或者“包青天”, 是執法如山、為民做主的班頭, 位極人臣、執掌權衡活判官, 據說皇帝曾欽賜給他龍、虎、狗三口銅鍘刀——上管君王不正, 下管朝臣不忠;老百姓就更甭提了, 清除幾個市井無賴還用得著開封府費事嗎?單說大人物吧, 死在包拯鍘刀底下的有當朝國舅、東床駙馬以及數不盡的貪官污吏, 還有自己的親侄子……戲曲裡的黑臉包公總像戴著一副大墨鏡, 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麼;可使皇家低頭的權力, 自然能讓老百姓產生深深的敬畏。 也就是說, 包公在文化上的象徵意義遠遠大於他在正史中的實際作用。 畢竟, 他讓水深火熱的中國老百姓,

模迷糊糊地看到了一點虛無縹緲的生存希望。

給皇帝找個活爸爸, 搞“姜太公在此, 諸神讓位”, 這是中國民間的一大惡作劇。 老百姓有根深蒂固的特權思想, 總想自己說了算;可憐, 出門怕外人, 在家怕老婆, 一輩子也碰不上個發號施令的機會, 於是, 清官就成了水深火熱的精神寄託。 那是中國人以特權取代特權的童話, 也是社會最底層的“人治夢”。 他們的意志一經蓋上“開封府”的官印, 立刻就騎在了朝廷的脖子上, 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也要跟著喏喏連聲、點頭哈腰;否則, 開鍘!老百姓供奉包青天, 猶如睜眼瞎盼望黎明, 即使包拯借屍還魂了, 也沒有平常人什麼事兒——畢竟, 他是皇上的人。

《宋史》中的包拯並非天天端坐在開封南衙, 抬著鍘刀, 跟別人過不去, 他的功名也是一寸一寸熬上來的。 很難想像, 皇帝會愚蠢到為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力加一個“緊箍咒”, 被外人看管著。 尤其趙宋, “不經過流血而誕生的政權”, 文臣武將長時間地掌握一種權利, 都難逃被猜忌、被掩殺的厄運。

作為一名沒有政治背景, 單靠進士出身熬上來的普通官吏, 他的相翅蟒袍、三口銅鍘都是民間神化的道具。 正史對他的評語既不算吝嗇, 也不算慷慨;只勾勒了一個正面角色的粗略輪廓:

拯, 立朝剛毅, 貴戚宦官為之斂手, 聞者皆憚之。 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 童稚婦女, 亦知其名, 呼曰“包待制”。 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 有閻羅包老。 ”舊制, 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 拯開正門, 使得至前陳曲直, 吏不敢欺。

這點兒有限的權力未免令人失望, 然而, 的確僅此而已。 其實, 《宋史》也是二道販子, 汴梁城裡的街談巷議當然也屬於對清官早期的神化過程, 包拯惟一能擺到桌面的事實只有一件:開門辦公——打官司的老百姓能“徑造庭下”, 同斷獄官吏對話,

這在等級森嚴的舊制約束下, 已經是天大的恩典了。

說包拯“立朝剛毅”, 貴戚宦官都怵頭, 憑什麼?鍘國舅、宰駙馬、打龍袍、砸鑾架嗎?當然不是, 歷史不承認民間附會的部分, 儘管改造後的故事極富人格魅力和戲劇性。 《續資治通鑒·宋記》講到了包拯最露臉的幾件大事, 雖說牽涉權貴,但終究沒鬧到鍘刀見紅的份兒上。第一件,搞水利規劃,拆除勢族違章建築;第二件,拿兩任“三司使”開刀,由於他的彈劾,這些同僚被弄得丟官罷職、狼狽不堪

雖說牽涉權貴,但終究沒鬧到鍘刀見紅的份兒上。第一件,搞水利規劃,拆除勢族違章建築;第二件,拿兩任“三司使”開刀,由於他的彈劾,這些同僚被弄得丟官罷職、狼狽不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