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鄭和生平簡介

鄭和(1371年9月23日-1433年), 原姓馬名文彬, 字和, 回族, 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 雲南昆陽(今晉甯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 中國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及武術家。 是大明國奉佛信官。 奉明成祖令進行七次航行, 史稱“鄭和下西洋”, 總航程達七萬多海裡, 足繞地球三周有餘。

生平

鄭和出生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 明朝軍隊進攻雲南, 馬和僅十歲, 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 接受了宮刑而成為宦官之後, 服侍燕王朱棣。 永樂元年(1403年), 國師姚道衍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在靖難之變中, 馬和在河北鄭州(今河北任丘北,

非河南鄭州, 另一說為“燕京鄭村壩”, 今日北京東壩村)為燕王朱棣立下戰功。 永樂二年(1404年), 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禦書“鄭”字賜馬和鄭姓, 以紀念戰功, 史稱“鄭和”。 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 官至一品, 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鄭和有智略, 武功高強, 知兵習戰, 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宣德六年(1431年), 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 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 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收納長兄馬文銘之長子為嗣子, 名鄭文銘, 字恩來, 世襲錦衣衛千戶, 居南京三山街(今馬府街)馬府。 清朝太平天國時期, 馬府毀於戰火, 室家蕩然無存。 鄭和後裔至今已傳至第21代。

信仰

鄭和是回族人, 信奉伊斯蘭教, 但同時也供養佛教, 明史專家吳晗先生指出,

由於南洋的許多國家, 伊斯蘭教和佛教為主要信仰, 明朝政府選派回教徒“可以減少隔閡, 辦好事”, 而當時下西洋的隨行人員中信奉伊斯蘭教信徒有馬歡、郭崇禮、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泉州蒲壽庚後裔蒲日和和泉州清淨寺伊瑪目(教長)夏不魯罕丁的次孫夏文南等。 做為外交官, 鄭和對其他宗教采包容和尊重的手法。

鄭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 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 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相互瞭解。 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 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 他一共遠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後一次, 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裡時, 在船上因病過世。 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 以長遠影響來看, 最重要的是操縱麻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 選擇扶植拜裡迷蘇剌, 于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 拜裡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 使其在麻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麻六甲、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 最遠曾達非洲東岸, 紅海、麥加, 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據記載, 鄭和的船隊曾到達非洲東岸赤道以南的麻林地、慢八撒以及拉穆等地。

評價

鄭和自身角色認定, 有世界史學者認為, 是結合了帝國擴張、貿易促進及知識拓展, 如其死前一年1432年所立的石碑題文, 除了有擴張宣稱“皇明混一海宇, 超三代而軼漢唐, 際天極地, 罔不臣妾。 ”亦有對商人和地理學家的敬重語:“其西域之西, 迤北之國, 固遠矣, 而程途可計。 ”

因為鄭和的所有背景(有戰功的波斯裔的三寶太監)和主導明朝政治的士大夫圈子格格不入, 因此鄭和首度下西洋之所以能成功, 是由於朝廷內和儒家價值對立的派系成功合作的成果, 這些派系包括:

商人遊說團體, 希望明朝海軍力量為印度洋中國人經商提供支撐;

支持帝國主義遊說團體, 希望恢復元朝的帝國侵略擴張,

這和儒家以德服人的價值對立;

佛教遊說團體, 希望政府經費投入其他計畫, 而非落入反宗教或士大夫。

在外交及軍事方面, 鄭和下西洋的功跡包括推翻斯里蘭卡王朝及蘇門答臘君主、懲治了海盜並扶植麻六甲, 由一個小漁村將其變成一強大國際貨品轉運站。

更多歷史, 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