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他是宋朝名將,卻因這部小說被汙名,成為楊家將之死的替罪羔羊!

餘芳古典詩詞官方原創作品

撰文/穿越梅嶺

中國有句古話“甯犯強人刀,勿犯文人筆”, 這句話演變到今天, 就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跟流氓相碰撞, 一拳一腳, 你來我往, 即使傷點筋、動點骨, 無有大礙。 如果你不幸遇到了文人手中的筆, 你可要倒血黴了,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萬劫不復。

當諸葛亮遇到陳壽, 就只能是一個蹩腳的政治家和無能的軍事指揮者, 附帶會搞點小動作的陰謀家。 當北魏的眾多權貴遇到魏收, 也只好忍氣吞聲的送上大把金錢, 人家說了“何物小子, 敢共魏收作色, 舉之則使上天, 按之當使入地!”, 什麼意思呢?你們這些人老實點, 不要跟我作對, 我筆桿稍微抬一抬, 你們這些人的祖先啥的就流芳百世了, 否則就是遺臭萬年。 魏收為什麼敢這麼放肆, 因為他是史官, 負責記錄當時得失、修史, 人們都怕他給自己家族弄個不好的記錄啊。

看見沒, 有文化而又帶點流氓氣息是多麼的可怕, 這也反應來文人的筆確實是比流氓的刀殺傷力大的。

中國是一個盛產和流行民間傳說的國度, 這就給許多的演義家、八卦家提供了溫床, 他們只要在浩如煙海的書堆中隨便扒拉點東西出來, 經過一番想像發揮, 就會成為坊間的樂聞, 根據這些情節寫成演義和話本, 往往也是洛陽紙貴的。 這樣的作品, 他們往往有一個主線, 就是懲惡揚善, 褒忠貶奸。 既然作為演義和八卦, 那麼作者創作時的主觀因素也決定了他對某件公認事件和人物的好惡, 這又關係到他們所寫人物的正邪走向。 基於此, 好人會被寫成大奸大惡之人, 像魏收那樣的;壞人被寫成道德模範的,

像唐代大文豪韓愈給貪污犯京兆尹李實寫吹水文章一樣。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好人被寫成壞人, 一個被小說汙名化了的人物, 他就是《楊家將演義》中的潘仁美。

描寫宋朝時期影響最大的小說莫過於《水滸》、《說岳全傳》、《楊家將演義》了, 前面兩種, 都有一定的歷史真實作依據,

若干情節也符合歷史事件的真相。 《楊家將演義》就不同了, 小說中的結果主要人物雖然都能在史書中找到, 但跟歷史的真相卻相差甚遠, 甚至背道而馳, 除了楊業和楊延昭之外, 所描寫的, 很少能有跟歷史吻合的。 書中被寫的最不堪的是潘仁美。

潘仁美真名潘美, 是趙匡胤手下的得力幹將, 陳橋兵變的核心人物。 潘美參加了宋朝建國到過渡時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很多時候, 都是作為方面軍的統帥率兵出征的。 潘美在趙匡胤陳橋驛黃袍加身後, 被趙匡胤派往汴京打前戰保護其家屬, 可見位置之重。 在太祖朝, 以副帥身份參與了平定李重進叛亂、南唐李煜、收復北漢, 擔任主帥收復南漢等重大戰役。

潘美一生功績可謂是彪炳史冊, 對老趙家的功勞那是大大的, 導致他被小說作者汙名的太宗時期的一次北伐, 這次軍事行動是要收復淪陷已久的燕雲十六州。

北宋雍熙四年, 趙光義經過周密的準備, 用曹彬為東路元帥, 田重進為中路元帥, 潘美為西路元帥, 向契丹發動攻擊,楊業作為副將跟隨潘美的西路軍作戰。潘美、楊業一路出雁門關,打得很好,收復四州失地,因為另外兩路被遼軍所敗,影響整個戰局,宋太宗決定撤退,潘楊斷後。當楊業被遼兵圍困在陳家穀口的時候,按照約定潘美(楊家將故事中的潘仁美)事先是帶了部隊埋伏在周圍準備接應的,只是身為戰役指揮官的王侁生怕楊業一戰成功,搶了自己的風頭而下令潘美將負責接應的部隊撤離了預定區域,從而導致楊業被困無援而身死。

太宗為了懲戒敗軍覆將之過失,將西路軍主帥潘美連降三級,在家思過。一年以後,出任並州知州,淳化二年,這位為大宋朝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元老死于太原,再後來,就被人以負面的形象寫進了《楊家將演義》,成為了一個遺臭萬年的奸臣,好人變成壞人。而導致楊業戰死的真正禍首卻是被太宗派到西路軍中監軍王侁。

在《楊家將演義》中,像這種隨意捏造事實,改變歷史的情節不止潘仁美的被汙,裡面的許多人物和事件當被作者隨意裁剪捏合,有的更是無中生有。從《宋史》記載中已經看出,是王侁的愚蠢導致楊業後有追兵,前無救援死亡的,應負主要責任,而太宗戰後對王侁的處置也較潘美嚴重。作為直接責任人,王侁被除名為民,金州編管。

對於小說作者的這種顛倒黑白,古人早有憤言,清代昭梿在他的《嘯庭雜錄》中說道“委巷瑣談雖不足與辨,然使村夫野父聞之,足使顛倒黑白。如‘關公釋曹’、 ‘潘美陷楊業’,此顯然者。”昭梿的氣憤是有理由的,潘美作為一國大將,方面軍的總指揮,他有必要陷害自己的副將嗎?

文人的這支筆真是害死人,搞得潘楊兩大姓結怨上千年,勢同水火,都是《楊家將演義》惹的禍。

向契丹發動攻擊,楊業作為副將跟隨潘美的西路軍作戰。潘美、楊業一路出雁門關,打得很好,收復四州失地,因為另外兩路被遼軍所敗,影響整個戰局,宋太宗決定撤退,潘楊斷後。當楊業被遼兵圍困在陳家穀口的時候,按照約定潘美(楊家將故事中的潘仁美)事先是帶了部隊埋伏在周圍準備接應的,只是身為戰役指揮官的王侁生怕楊業一戰成功,搶了自己的風頭而下令潘美將負責接應的部隊撤離了預定區域,從而導致楊業被困無援而身死。

太宗為了懲戒敗軍覆將之過失,將西路軍主帥潘美連降三級,在家思過。一年以後,出任並州知州,淳化二年,這位為大宋朝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元老死于太原,再後來,就被人以負面的形象寫進了《楊家將演義》,成為了一個遺臭萬年的奸臣,好人變成壞人。而導致楊業戰死的真正禍首卻是被太宗派到西路軍中監軍王侁。

在《楊家將演義》中,像這種隨意捏造事實,改變歷史的情節不止潘仁美的被汙,裡面的許多人物和事件當被作者隨意裁剪捏合,有的更是無中生有。從《宋史》記載中已經看出,是王侁的愚蠢導致楊業後有追兵,前無救援死亡的,應負主要責任,而太宗戰後對王侁的處置也較潘美嚴重。作為直接責任人,王侁被除名為民,金州編管。

對於小說作者的這種顛倒黑白,古人早有憤言,清代昭梿在他的《嘯庭雜錄》中說道“委巷瑣談雖不足與辨,然使村夫野父聞之,足使顛倒黑白。如‘關公釋曹’、 ‘潘美陷楊業’,此顯然者。”昭梿的氣憤是有理由的,潘美作為一國大將,方面軍的總指揮,他有必要陷害自己的副將嗎?

文人的這支筆真是害死人,搞得潘楊兩大姓結怨上千年,勢同水火,都是《楊家將演義》惹的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