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沈萬三並非死於朱元璋之手:據稱明朝立國前已死

在電視劇《聚寶盆》裡, 張衛健飾演的沈萬三, 從一個吃不飽飯的窮孩子成長為一代鉅賈, 還跟朱洪武拜了把子, 看了挺勵志的。 遺憾的是, 他僅僅是一個民間商人, 信史不可能為他單獨立傳, 偶有提及, 亦寥寥數語, 以至於民間傳說、戲說甚囂塵上, 種種謎團, 揮之不去。

《明史》記載沈萬三叫沈秀

沈萬三這個名字最廣為人知, 但在《明史》裡, 他叫沈秀。 在孔邇《雲焦館記談》、蔣一葵《長安客話》裡, 他叫沈萬山, 而在《周莊鎮志》及各種墓誌銘裡, 他還有沈進、沈富、沈萬三秀等諸多名字。 哪一個正確呢?

對照起來看, 沈富, 字仲榮,

這個名和字, 比較可靠。 沈進、沈萬山之類的名字, 無非是後人讚美他經商有成、財富如山罷了。

綜合明代學者楊循吉《蓬軒別記》和《明史》的說法, 沈萬三秀這個名字應該是綜合了其本名、“行三”和朝廷戶籍制而成。

“秀”, 在明代, 是階層等級制的一個劃分。

明初沿襲元制, 將百姓分為哥、畸、郎、官、秀五等, 秀是最上等。 其中又按財富多寡再分若干等級, “富者, 謂之萬戶”, 沈富恰好行三, 又分在“秀”的第三等, 於是有了“沈萬三秀”之名。

馬皇后口中的沈秀, 顯然是官方對小民習慣上的稱謂, 相當於“姓沈的富商”, 如此而已。

網路配圖

地方誌和墓誌銘顯示, 沈萬三並非明朝人

關於沈萬三的傳說非常多, 如扳魚得聚寶盆、洪武皇帝搶奪聚寶盆等。 至於電視劇裡說他跟朱元璋是把兄弟, 這已然不是傳說而是戲說或惡搞了。

信史裡則有沈萬三參與修築南京城牆, 主動犒軍, 惹惱了朱元璋, 虧得馬皇后說情, 才發配雲貴的說法。 由於《明史》乃清人所修, 我們信歸信, 得多留個心眼才好。

稀奇的是, 有些地方誌和墓誌銘卻顯示,

沈萬三並非明朝人。

成書於乾隆年間的《吳江縣誌》裡說:“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死, 二子茂、旺秘從海道運米至燕京”。 史料源自明人莫旦撰寫的《吳江志》。 當然, 莫旦自己似乎缺乏自信, 在文後加了存疑的注釋。

在《周莊鎮志》裡, 沈萬三似乎還有一個兒子叫沈榮。 筆者不太相信, 兒子取名, 為何不避父親的諱?這有違常識。

如果沈榮確是沈萬三之子的話, 他的墓誌銘倒是可以作為莫旦的證據, 其墓誌銘說:沈榮死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秋八月, 享年71;(其子)沈森與父親死于同年, 享年48。

也就是說, 1368年朱元璋稱帝時, 沈榮已經62歲, 如果他是沈萬三的兒子, 那麼沈萬三起碼80多歲了, 又如何跟朱元璋稱兄道弟、發生那麼多糾葛?

關鍵在於《周莊鎮志》的記述本身矛盾太多, 使我們無法相信它的真實性, 也就推翻了沈萬三“生於元朝, 死於元朝”的說法。

倒是沈萬三的親侄子沈漢傑的墓誌銘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戶, 說沈家獲罪, 是在洪武15年, 流放地是雲南。 雖然時間上與《明史》有出入, 但從一個側面能夠說明沈萬三是經歷過明王朝創立的, 說他是元末明初人, 當不為錯。

沈萬三是否在南京居住過, 沈漢傑的墓誌銘做出了否定回答, 這與信史記載是截然相反的。 如此, 不但讓明人郎瑛《七修類稿》中所說的南京會同館是沈萬三的故宅、玄武湖是沈家後花園的說法, 失去了可信度, 也使得《明史》中沈萬三參與修築南京城牆、犒軍等等變得脆弱起來。 誰對誰錯,

不好說。

借亂世, 起于“農本”成于“金融”發於“外貿”?

沈萬三擁有置石化金的聚寶盆?當然不可能。

其財富積累的過程, 按照《周莊鎮志》的說法, 莫外乎三種, 一是靠種地發家, 二是外財相助, 三是搞外貿。 其中的所謂外財, 是指蘇州富商陸德源以巨額財富相托:“沈萬三秀之富得之于吳賈人陸氏, 陸富甲江左……盡與秀”。

楊循吉《蘇談》中支持了這個說法:“元時富人陸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其一即沈萬三秀也”。前文中說了,由於缺乏信史依據,我們只能姑妄讀之信之。

實際上,如果聯繫到元末明初那個混亂的時代背景,也不難窺測出沈萬三發家的大致脈絡,斂財途徑可謂多多。

其一,戰亂時期,百姓流離失所,土地大多荒蕪,沈萬三借機擴占無主之地,或有可能,通過改良土壤、興修水利,終於擁有了不少的良田,攫取了第一桶金,此所謂“農本”;其二,元末盛行高利貸,沈萬三或是通過廣放高利貸,從而迅速致富,此所謂“金融”;其三,元末無海禁,海商往來頻繁,沈萬三可能充當了徽商與海外之間的貿易橋樑,此所謂“外貿”。

借亂世,起于“農本”,成于“金融”,發於“外貿”,最終成就了沈萬三之大地主兼鉅賈的傳奇。如果“陸氏贈財說”有史料依據的話,也只能說明沈萬三善於理財而已,不足稱道。

沈萬三由盛轉衰,不能繞過“在商言商”

如今的劇評家、學者等都在紛紛撰文,期望通過沈萬三的故事,告訴人們一些道理,有贊其勵志的,有責其炫富的,也有誇其為富守仁的,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竊以為,就傳奇而言,探討沈萬三由盛轉衰的濫觴,不能繞過“在商言商”四個字。

熟悉《明史》或讀過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大概都清楚,朱元璋兼併吳地、打敗張士誠,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吳地富商百姓對張士誠的傾囊相助。

由此,朱元璋對江南商民恨之入骨,曾課以重稅。

在這樣的政治氣候裡,作為商人的沈萬三應該明哲保身,“在商言商”,才是他的公共表達,對其他的任何事,可以不表態、不參與、不反對,恐怕才是理性選擇。可惜他過於高調了。

蘇洵曰:“賂權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至高無上的皇權,不可比肩的帝王尊嚴,朝廷基石的軍隊,焉是一個匹夫商人所能左右和冒犯的?

陸富甲江左……盡與秀”。

楊循吉《蘇談》中支持了這個說法:“元時富人陸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其一即沈萬三秀也”。前文中說了,由於缺乏信史依據,我們只能姑妄讀之信之。

實際上,如果聯繫到元末明初那個混亂的時代背景,也不難窺測出沈萬三發家的大致脈絡,斂財途徑可謂多多。

其一,戰亂時期,百姓流離失所,土地大多荒蕪,沈萬三借機擴占無主之地,或有可能,通過改良土壤、興修水利,終於擁有了不少的良田,攫取了第一桶金,此所謂“農本”;其二,元末盛行高利貸,沈萬三或是通過廣放高利貸,從而迅速致富,此所謂“金融”;其三,元末無海禁,海商往來頻繁,沈萬三可能充當了徽商與海外之間的貿易橋樑,此所謂“外貿”。

借亂世,起于“農本”,成于“金融”,發於“外貿”,最終成就了沈萬三之大地主兼鉅賈的傳奇。如果“陸氏贈財說”有史料依據的話,也只能說明沈萬三善於理財而已,不足稱道。

沈萬三由盛轉衰,不能繞過“在商言商”

如今的劇評家、學者等都在紛紛撰文,期望通過沈萬三的故事,告訴人們一些道理,有贊其勵志的,有責其炫富的,也有誇其為富守仁的,都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竊以為,就傳奇而言,探討沈萬三由盛轉衰的濫觴,不能繞過“在商言商”四個字。

熟悉《明史》或讀過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的朋友大概都清楚,朱元璋兼併吳地、打敗張士誠,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吳地富商百姓對張士誠的傾囊相助。

由此,朱元璋對江南商民恨之入骨,曾課以重稅。

在這樣的政治氣候裡,作為商人的沈萬三應該明哲保身,“在商言商”,才是他的公共表達,對其他的任何事,可以不表態、不參與、不反對,恐怕才是理性選擇。可惜他過於高調了。

蘇洵曰:“賂權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至高無上的皇權,不可比肩的帝王尊嚴,朝廷基石的軍隊,焉是一個匹夫商人所能左右和冒犯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