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佛祖釋迦牟尼臨終遺言 到底說了什麼

一個放下了七情六欲的人,

在臨終之際,

會告訴我們什麼?

釋迦牟尼圓寂時, 曾和弟子說:“以己為燈, 以己為靠”, 佛陀一生教化無數, 為何臨終前留下這個遺言?

國館君曾聽過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從前, 在遙遠的海上, 有一個小島, 島上藏著一部偉大的書, 通往小島的道路充滿了千難萬險。 終於, 有一個英雄成功地到達了小島, 取到了那部書, 打開一看, 卻是一面鏡子。 歷盡千辛萬苦, 上下求索, 他得到的真理是:你要回到你自己。

凡事向自己而求, 是立足之道

禪師說:“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禪心所見, 皆是禪心。 心有隱憂, 所見皆憂。 這些我們日常所見之物, 隨著我們的心性變幻, 最重要的, 還是人的本心。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 ”青青翠竹, 鬱鬱黃花, 都是自性迷惑所展現的世間種種, 只有打破十方三世的一切差別秘隔閡, 不迷執於有情或無情,

才能見到佛性的淨土。 才知翠竹黃花、土石磚瓦, 其實一體。

但這並不是說智慧也不存在, 只是智慧不存在於外, 而存在於心。 釋迦牟尼傳播佛法, 是因為世人雙眼被蒙蔽, 無法看到心中的法。

撇開佛法來說, 我們學習前人的智慧, 但思考必須是自己的, 我們遭受外物的挫折, 但意志力是自己的。 凡事向自己而求, 是立足之道。

要以前人為燈, 也要以自己為燈

如果一個人鑽研各種哲學、法門, 卻不自我修行, 就像研究藥方不吃藥, 不能對治自己的病, 對病人而言, 吃藥比研究藥方重要得多。

如果一個人不斷學習, 卻不將之化入自己的體系, 就像未經開採的金礦, 縱使研究出它的含金量, 礦山仍與泥土無異。 對金礦而言, 只有開採、提煉, 才會找到黃金。

如果一個人只會引用智者說的話, 自己不悟, 就好像只會數他人的珍寶, 自己沒有半文錢, 就好像只會說祖先美麗的花園和壯美的河山, 自己沒有一塊地。

為什麼有些人學富五車, 卻迂腐無趣, 有些人學歷雖低, 卻世事洞明。

真正的智者, 知道踐行出一套屬於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 這才是走在所有人前面的最快方法。

我們要以前人為燈, 也要以自己為燈。 念佛的人要以佛菩薩為歸依, 也要做自己的歸依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