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鼓浪嶼上的最美的英美日三國領事館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文/江隱龍

出於不同的視角, 第一次英中戰爭有兩個不同的稱呼。 對於中國人來說, 這是一場“鴉片戰爭”, “鴉片”代表了戰爭的導火索;對於英國人來說, 這是一場“通商戰爭”, “通商”則是被戰爭發動者粉飾過的侵略目標——從戰爭的結果來看, “通商”二字的確恰到好處, 因為在戰後中英雙方所簽訂的《南京條約》(時稱《江寧條約》)中, 最重要的一款便是“五口通商”。

“五口通商”指的是清帝國開放五個沿海通商口岸, 准許英國派駐領事並供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南京條約》之後, 清帝國又陸續與歐美列強簽約了一系列細則,

諸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中美五口通商章程》等, 進一步攫取了這五個通商口岸的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特權。

這五個通商口岸, 分別是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從這些條約開始, 歐美列強的勢力猶如利爪的五指, 逐步撕扯起病入膏肓的清帝國;而這個天朝上國沿海省份的輿圖, 也由此漸漸變色。

只是歷史的戰火, 偶然也會造就一些驚豔的顏色。 清末以降, 有四個地方坐擁“萬國建築博覽”之名, 分別是天津五大道、青島八大關、上海外灘和廈門鼓浪嶼——毫無疑問, 這些以石頭建築“交響曲”為基礎的建築博覽, 均是由一塊又一塊的列強租界地奏響的。 這些“萬國建築博覽”中, 鼓浪嶼最為靠南,

其建築交融的韻味也最為秀氣, 也正因為這種秀氣, 才使得鼓浪嶼上的歷史更為滄桑。

其中最為令人感懷的要數鼓浪嶼上那些林立著的列強領事館;而領事館中最為令人感懷的, 又來自于英、美、日三國。

道光廿二年(1842年), 鴉片戰爭結束;道光廿三年(1843年),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公佈實施;道光廿四年(1844年), 鼓浪嶼便聳立起了第一幢歐式別墅:英國領事事務所。

作為首個打開清帝國國門的列強, 英國早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公佈的同年便設立了英國領事事務所, 首任領事是一位名叫紀裡布的艦長, 這也是廈門史上第一任外國領事。 不過在這個領事事務所的成員中, 有一個人遠比紀裡布更為出名, 那便是翻譯威妥瑪。

沒錯, 就是“威妥瑪式拼音法”中那個威妥瑪。 漢字一直號稱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 英國人在與中國人通商之初, 就開始研究用拉丁字母寫漢字地名的方法, 這一工作最終在威妥瑪手中完成。 威妥瑪自鴉片戰爭隨軍至中國後, 留居中國長達43年之久, 先後撰寫了《尋津錄》、《語言自邇集》等漢語教科書, 其發明的“威妥瑪式拼音法”一直是國際通行的漢字拼寫方式, 如“Tai-chi”(太極)、“Peking”(北京)、“Tsinghua”(清華), 以及廈門那個美麗的英文名“Amoy”。 1958年, 共和國頒佈了《現代漢語拼音方案》, 然而在海外的地圖上標注最多的依然是這種古韻森森的“威妥瑪式拼音法”,

值得一提的是, 2008年《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那個將蔣介石翻譯成“常凱申”的學術笑話也正源於“威妥瑪式拼音法”中蔣介石的譯名——“Chiang Kai-shek”。

威妥瑪于道光廿三年(1843年)出任香港英國殖民當局翻譯, 當然可能沒有人會想到中國在世界地圖上的標識會部分起源於廈門西南端這個風景秀美的小島上。 第二年, 繼任領事的阿禮國在鼓浪嶼鹿耳礁著手修建起兩幢二層的洋樓作為領事事務所的新駐地, 在此之前英國領事直接將辦公室設在了廈門道台的衙署內。 光緒四年(1878年), 領事事務所升級成了領事館, 兼管閩西、閩南, 直至民國廿五年(1936年)再次升級成總領事館, 在經歷了日占時期長達四年的閉館歲月之後, 最終在1951年送走了最後一任副領事史謐民。

緊隨英國人腳步的,是美國人。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之後,美國緊接著與清帝國簽訂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因簽訂地點在澳門的望廈村,故又稱《望廈條約》。《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要求清帝國給予美國與英國相同的所有權利並增加了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等權利——如果說英國人的入侵的明火執仗,那美國人則有些趁火打劫的意味了。半個世紀之後,美國更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列強在中國的權利“利益均沾”,這一政策的端倪其實在《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中便早已顯現。

美國早在道光廿四年(1844年)便委派哥倫布至廈門代行領事職權,但當時只是在鼓浪嶼設立了一個交通郵政辦事處,直到清同治四年(1865年)才租地建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交通郵政辦事處升級為領事館並於隨後遷至鼓浪嶼東部的三和路,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重建。

美國領事館的歷史沒有英國領事館來得那麼滄桑劇烈,但其建築形式卻沾染上鮮明的時代特色——重建後的美國領事館為典型的折衷主義建築,以紫紅、乳白為主色調,屋面鋪灰色機平瓦,再以白色科林斯式大廊柱來強調建築的主立面,整個建築比例均衡而別具一格。

折衷主義建築在十九世紀上半葉風靡整個歐美,其特色為任意選擇與模仿各流派的建築風格並自由組合,故又稱“集仿主義”,巴黎歌劇院即為個中翹楚。折衷主義建築的流行與列強瓜分中國的風潮恰好相一致,於是這一建築流派也便成了鼓浪嶼混合著藝術與殖民雙重烙印的歷史痕跡,在東海的波滔面前,吐露著複雜的心思。

光緒廿七年(1901年),美國駐廈門領事巴詹聲根據“門戶開放”政策要求清帝國鼓浪嶼開闢為“萬國公地”——如果說鼓浪嶼開埠於英國領事館,那其轉變為列強的“公共租界”則是源於美國領事館。日占時期,美國領事館與英國領事館一樣被侵華日軍佔領。二戰結束後,美國廈門領事館事務交給上海美國總領館代辦,這座領事館的政治史,由此告一段落。

不過,領事館的建築史卻沒有終結。廊柱柱頭上誇張的百合花裝飾,與磚牆呼應的鐵鑄花窗柵與木制百葉窗,還有將廈鼓風光一覽無餘的遠景……這座在很多設計師眼中依然稱得上“最精美領事館”的建築,是中國近代史的化石,也是人類近代建築史的活化石。

如果說英國領事館是開始,美國領事館是發展,那日本領事館便是終結。日本駐廈門領事館直到光緒元年(1875年)方才建館,但不久便關閉,先後改由上海總領事館、福州領事館兼轄。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日本派上野專一至廈門任領事並開始真正建館,上野專一的要求只有兩個:一是靠近英國領事館,二是靠近廈門。那時日本剛剛贏得甲午戰爭,“脫亞入歐”邁出了第一步,其領事館也刻意要求要修建得與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相似。待到日本發起全面侵華戰爭之後,各列強領事館紛紛撤離,唯有日本領事館重新開館——這時日本已然成了亞太地區唯一的霸主,這個小小的洋樓恐怕再也撐不起大日本帝國的軍事野心了。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領事館成為拘禁、刑訊、迫害中國人的場所,牆壁留有大量被囚者用指甲或木片刻劃的進出獄日期、被囚天數、被刑日期等痕跡。這些痕跡最終隨著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沉入歷史,而日本領事館也被劃歸廈門大學所有,以補償廈門大學在戰爭中所遭受的巨大損失。

逝人已逝,逝年已逝,逝國已逝。廈門的領事館最終於其它錯落的洋樓們一道,共同構建了廈門鼓浪嶼上的“萬國建築博覽”。博覽之中,有刀光劍影,有伐兵伐謀,有朝代興替,但不變的依然是那滔滔海水,萬傾風浪,和臨此勝景時行客內心的萬般滋味。

唯隱龍以一長聯紀之:

北依鷺島,南向琉球,西枕八閩,東望滄溟。對長空萬里,山疊疊波濤濤風瑟瑟水渺渺,最愛人間四月,降臨岸邊。看浪闊鷗飛,碧滔胸懷、奇花異草,鳥鳴環抱。上浮縹緲之雲,下孕浩瀚之海。行客無離意,且將這一番勝況,寄與心上人,莫辜負了良辰美景。

宋喚圓洲,元設嘉禾,明屯三軍,清戰列強。承大陸九洲,心切切目灼灼意茫茫情深深,卻品塵世百味,湧至心頭。言抗清驅荷,郡王壯志、同仇敵愾,英雄殉國。前歎荏苒如夢,後感蒼茫如歌。凡人有歸思,但把些六道輪回,分做世外客,又何求那富貴功名。

最終在1951年送走了最後一任副領事史謐民。

緊隨英國人腳步的,是美國人。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之後,美國緊接著與清帝國簽訂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因簽訂地點在澳門的望廈村,故又稱《望廈條約》。《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要求清帝國給予美國與英國相同的所有權利並增加了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等權利——如果說英國人的入侵的明火執仗,那美國人則有些趁火打劫的意味了。半個世紀之後,美國更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要求列強在中國的權利“利益均沾”,這一政策的端倪其實在《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中便早已顯現。

美國早在道光廿四年(1844年)便委派哥倫布至廈門代行領事職權,但當時只是在鼓浪嶼設立了一個交通郵政辦事處,直到清同治四年(1865年)才租地建館。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交通郵政辦事處升級為領事館並於隨後遷至鼓浪嶼東部的三和路,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重建。

美國領事館的歷史沒有英國領事館來得那麼滄桑劇烈,但其建築形式卻沾染上鮮明的時代特色——重建後的美國領事館為典型的折衷主義建築,以紫紅、乳白為主色調,屋面鋪灰色機平瓦,再以白色科林斯式大廊柱來強調建築的主立面,整個建築比例均衡而別具一格。

折衷主義建築在十九世紀上半葉風靡整個歐美,其特色為任意選擇與模仿各流派的建築風格並自由組合,故又稱“集仿主義”,巴黎歌劇院即為個中翹楚。折衷主義建築的流行與列強瓜分中國的風潮恰好相一致,於是這一建築流派也便成了鼓浪嶼混合著藝術與殖民雙重烙印的歷史痕跡,在東海的波滔面前,吐露著複雜的心思。

光緒廿七年(1901年),美國駐廈門領事巴詹聲根據“門戶開放”政策要求清帝國鼓浪嶼開闢為“萬國公地”——如果說鼓浪嶼開埠於英國領事館,那其轉變為列強的“公共租界”則是源於美國領事館。日占時期,美國領事館與英國領事館一樣被侵華日軍佔領。二戰結束後,美國廈門領事館事務交給上海美國總領館代辦,這座領事館的政治史,由此告一段落。

不過,領事館的建築史卻沒有終結。廊柱柱頭上誇張的百合花裝飾,與磚牆呼應的鐵鑄花窗柵與木制百葉窗,還有將廈鼓風光一覽無餘的遠景……這座在很多設計師眼中依然稱得上“最精美領事館”的建築,是中國近代史的化石,也是人類近代建築史的活化石。

如果說英國領事館是開始,美國領事館是發展,那日本領事館便是終結。日本駐廈門領事館直到光緒元年(1875年)方才建館,但不久便關閉,先後改由上海總領事館、福州領事館兼轄。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日本派上野專一至廈門任領事並開始真正建館,上野專一的要求只有兩個:一是靠近英國領事館,二是靠近廈門。那時日本剛剛贏得甲午戰爭,“脫亞入歐”邁出了第一步,其領事館也刻意要求要修建得與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相似。待到日本發起全面侵華戰爭之後,各列強領事館紛紛撤離,唯有日本領事館重新開館——這時日本已然成了亞太地區唯一的霸主,這個小小的洋樓恐怕再也撐不起大日本帝國的軍事野心了。

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領事館成為拘禁、刑訊、迫害中國人的場所,牆壁留有大量被囚者用指甲或木片刻劃的進出獄日期、被囚天數、被刑日期等痕跡。這些痕跡最終隨著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沉入歷史,而日本領事館也被劃歸廈門大學所有,以補償廈門大學在戰爭中所遭受的巨大損失。

逝人已逝,逝年已逝,逝國已逝。廈門的領事館最終於其它錯落的洋樓們一道,共同構建了廈門鼓浪嶼上的“萬國建築博覽”。博覽之中,有刀光劍影,有伐兵伐謀,有朝代興替,但不變的依然是那滔滔海水,萬傾風浪,和臨此勝景時行客內心的萬般滋味。

唯隱龍以一長聯紀之:

北依鷺島,南向琉球,西枕八閩,東望滄溟。對長空萬里,山疊疊波濤濤風瑟瑟水渺渺,最愛人間四月,降臨岸邊。看浪闊鷗飛,碧滔胸懷、奇花異草,鳥鳴環抱。上浮縹緲之雲,下孕浩瀚之海。行客無離意,且將這一番勝況,寄與心上人,莫辜負了良辰美景。

宋喚圓洲,元設嘉禾,明屯三軍,清戰列強。承大陸九洲,心切切目灼灼意茫茫情深深,卻品塵世百味,湧至心頭。言抗清驅荷,郡王壯志、同仇敵愾,英雄殉國。前歎荏苒如夢,後感蒼茫如歌。凡人有歸思,但把些六道輪回,分做世外客,又何求那富貴功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