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播報」推動城鄉區域資源環境統籌發展

我市“多規合一”改革已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廈門經驗”

【資料】

●通過“多規合一”改革, 我市找出了國土、規劃之間的12.4萬個差異圖斑,

涉及306平方公里土地, 最終整合並騰出55平方公里用地指標。

●平臺運行至今, 共有238個部門在平臺上實現互聯互通、資訊共用, 2378個專案在平臺上生成並由各部門分別進入策劃協調。

初夏時節, 海滄大屏山公園內遊人如織。 人們在“霧森系統”打造出的奇境中漫步的時候, 大多不知道, 這裡幾年前曾經要規劃建設一座星級酒店。 在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 這塊土地都是作為建設用地的, 專案的實施似乎不存在障礙, 然而在“多規合一”的“一張藍圖”上, 專案用地卻與生態控制線產生了矛盾——它處在“一張藍圖”劃定的981平方公里生態控制線內。 經過協商, 酒店專案被取消, 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應作了調整, 這才有了如今一個完整的大屏山公園,

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

發展規劃管目標, 城鄉規劃管座標, 土地規劃管指標。 正如海滄大屏山公園建成過程中的曲折一樣, 曾經由於“多規共存、各自表述”, 我市規劃之間相互矛盾、不和諧, 造成規劃的約束和整體管控作用失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市對症下藥, 把“多規合一”改革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有關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精神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同時也把這項工作作為提升廈門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多規合一”工作的探索。

“多規合一”的基礎工作, 是繪出“一張藍圖”, 讓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林業、市政、水利、海洋等與城市空間相關的專項規劃在這張藍圖上達成“共識”,

不再各說各話。 近年來, 市規劃委牽頭開展了構建全域空間規劃體系、重構空間規劃秩序的工作, 初步形成全域空間規劃“一張藍圖”, 厘清了各類空間規劃的矛盾、重構空間規劃秩序、解決了“規劃打架”的問題, 真正實現了“一個城市一張藍圖”。 這一規劃體系明確了城市發展底線, 解決了生態文明建設問題, 避免城市“攤大餅”式擴張, 奠定了集約節約發展的基礎。

在“一張藍圖”的基礎上, 廈門更構建起一個涵蓋所有專案審批部門的統一業務協同平臺。 通過這個平臺, 行政審批系統內實現網路互通, 變串聯審批為並聯審批,

“跑部門”變成了平臺上的部門內部協調, 審批效率大幅提升。 基於“多規合一”改革工作, 我市分別於2014年9月和2015年11月全面實施了建設專案行政審批流程的第一輪和第二輪改革。 改革後, 財政投融資項目和社會資本投資項目的審批時限分別壓縮了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以上。

與其他城市不同, 廈門的“多規合一”是系統性、整體性的體制改革, 因此幾年來, 市規劃委共接待了近200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題考察團, 市行政服務中心也接待了數以千計的專題考察團成員, 他們都是前來“取經”的。 經過探索與實踐, 廈門“多規合一”起步早、走得快, 初步解決了空間規劃衝突問題, 搭建了城鄉區域資源環境統籌發展的平臺, 已經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廈門經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