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蘇軾和蔡確:看跌倒在詩文裡的士大夫,揭露文治帝國的隱患

說起兩宋, 歷來都有“重文輕武”的說法, 太祖皇帝趙匡胤也曾立不殺士大夫規矩, 這給文人和文學的成長提供沃土。 同樣, 古文學到了宋在詩、詞、文各方面都取得卓著成就, 宋詞以其婉約、豪放、清麗之風成為繼唐詩之後的耀眼明珠, 與唐詩並稱雙絕;宋文以其自然淳樸、剛建之氣別具一格, 在散文上留下璀璨光芒;到南宋勾欄瓦舍的出現, 宋朝還有了說書、話本一類的俗文學。

寬鬆的政治環境, 詞文隨性而發, 不必擔心禍從文出, 因文入獄, 大宋顯然成了文人的樂園和天堂。 而細究宋史, 這政治開明的趙宋王朝雖對文人不像明清般殘酷打壓,

卻也釀造了多起文字獄, 嚴重者埋下亡國的種子。

1.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是北宋神宗元豐二年的一起大文字獄, 其直接受害者便是一代文豪——蘇軾。 所謂烏台, 又叫禦史台, 因為院內栽種的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

故稱烏台, 當年蘇軾因詩文被小人曲解, 而致神宗帝將其關押此地四個月之久, 故此案又稱“烏台詩案”。

神宗年間的王安石變法, 引起了蘇軾、富弼、司馬光、歐陽修、韓琦等人的強烈發對, 蘇軾為此接連給皇帝上書請求停止變法, 而且借助詩文諷刺新政, 遭到了革新派人士的嫉恨, 為了避禍, 他請求外放做地方官, 從杭州到密州、徐州再到湖州, 貌似遠離了政治漩渦, 然而文人的嗜好多是舞文弄墨、題詞做賦, 特別是這種仕途不順的文臣更易將滿腔牢騷融入作品中, 蘇軾做地方官期間, 就常因一時興起做些諷刺變法的詩文。 1079年, 蘇軾被調任湖州時, 按照慣例他向宋神宗寫了《湖州謝上表》表達謝意, 此表意在謝皇恩, 其中謙虛闡述了自己無才無能、才學淺陋,

也夾雜了一些酸文的牢騷語, 抒發對時局的不滿。

用人不求其備, 嘉善而矜不能。 知其愚不適時, 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 或能收養小民。 而臣頃在錢塘, 樂其風土。 魚鳥之性, 既能自得於江湖;吳越之人, 亦安臣之教令。 敢不奉法勤職, 息訟平刑。 上以廣朝廷之仁, 下以慰父老之望。 臣無任。

《湖州謝上表》

誰曾想, 《湖州謝上表》中語句竟被李定, 監察禦史台舒亶、何正臣等人利用, 禦史舒亶刻意找來蘇軾此前所作時局, 反復研究選出其中含有諷刺味道的詩作, 加上這《湖州謝上表》的語句上書彈劾蘇東坡, 欲治其誹謗朝廷之罪, 神宗皇帝也想打壓蘇軾的氣焰, 於是派人將其從湖州任上逮捕入獄。

文豪入獄,

輿論譁然, 老百姓為其燒香祈禱, 蘇門學子奔走求援, 其弟蘇澈上書為兄長求情, 死對頭王安石、章淳也上書求情, 居於後宮的曹太后聞聽此事抛頭露面給這個人大才子說情;四個月後, 經多方營救及太祖當年所定“不殺士大夫”的規矩, 蘇軾免死, 被貶為黃州。 此次險死還生的牢獄之災, 成為其詞作文風的分水嶺, 前期作品多豪放大氣, 後期則樸質清淡, 千古佳作《前後赤壁賦》正是其在黃州所寫。

以自嘲口吻寫的《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寫盡了東坡居士的傷心事。

2.車蓋亭詩案

南宋時, 有人將北宋滅亡的原因歸咎於王安石變法, 這種將亡國原因單純歸罪於變法導致未免過於偏頗, 但以圖強的為目的的變法, 著實因盲目推進和用人不當造成守舊派和變法派的黨爭, 細看神宗以後的北宋直至徽宗朝, 處處都有黨派的影子。

車蓋亭詩案的主人公蔡確便是黨爭的犧牲品。 1086年, 宋神宗駕崩, 其10歲的兒子趙煦繼位, 高太后垂簾輔政。 神宗當政時,高太后就反對變法,對王安石異常痛恨,新皇繼位,太后趁此將朝內王安石的變法派全部感出朝堂,將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人士一一召回。

當時蔡確既是神宗朝的宰相,又是王安石變法的忠實粉絲,眼見新法被廢卻無能無力,也因其為變法派人士于元佑元年被罷相,先是被貶到陳州,後又被貶到安州,仕途失意,令其鬱鬱寡歡,邊到安州一處風景地——車蓋亭排解心中不快,一氣呵成寫下10首絕句命名《夏日登車蓋亭》

很不幸,和蘇軾一樣,蔡確也因文惹禍,本來是借車蓋亭美景排解鬱悶,不曾想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蔡確早年有一學生兼屬下叫吳處厚,此人曾寫信給蔡確希望他提拔自己,但蔡確沒有答應,兩人結下樑子。

蔡確寫的這10首絕句恰巧被吳處厚得到,於是吳大人抄取了其中的5首,上奏彈劾蔡確含沙射影,諷刺朝廷,諷刺太后。我們不得不服這吳處厚聯想之豐富,居然將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給巧妙結合,還說的頭頭是道。

譬如,蔡詩其一的“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其中“獨笑”一詞被吳大人解釋為“蔡確這是不懷好意的笑”是諷刺;再看一首“西山彷佛見松筠,日日來看色轉新。聞說桃花岩畔石,讀書曾有謫仙人。”罪過更大了,蔡確將自己比作“謫仙人”,詩聖李白有謫仙人之稱,李白天縱奇才,然仕途不順,剛到長安不久引起豪放不羈的性格就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趕出朝廷。在吳處厚眼裡,蔡確以此自比,就是對朝廷的打不滿,對其被罷相心懷怨恨;最後再看“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上元間。釣台蕪沒知何處,歎息思公俯碧灣。”這首詩寫的可是大不敬之罪啊,詩句中的郝甑山正是唐高宗年間反對武則天執政的郝處俊,蔡確用此顯然是將高太后比作女皇武則天。

吳大人如此曲解,太后自是中計,氣憤之餘下令貶到偏遠的嶺南,即新州;因蔡確是變法派代表,太后等人向來厭惡王安石一黨,故守舊派借此案大力打壓朝異己,將蔡確的親信、王安石的親信,合計近80人全部貶謫,且明文張榜警示變法派人士不得入朝。

車蓋亭詩案,是北宋以來打擊力度最大的一場文字獄,過程中舊黨欲治新黨於死第,也讓後來的新黨對此恨之入骨伺機報復。這場文字獄讓以文治治國的宋王朝陷入“你死我活”的惡性循環。

烏台案令文豪蘇軾險些喪命;車蓋亭案,不但令宰相蔡確客死他鄉,而且開創了新舊黨派彼此傾軋的先河。到南宋初期,奸相秦檜掌權多次借詞文作品排斥異己,當時李光、胡銓、趙鼎都曾因文字被秦檜借機迫害。這樣的氛圍讓一些士大夫不得不明哲保身,南宋很長一段時間內再難出現一些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作品。

神宗當政時,高太后就反對變法,對王安石異常痛恨,新皇繼位,太后趁此將朝內王安石的變法派全部感出朝堂,將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人士一一召回。

當時蔡確既是神宗朝的宰相,又是王安石變法的忠實粉絲,眼見新法被廢卻無能無力,也因其為變法派人士于元佑元年被罷相,先是被貶到陳州,後又被貶到安州,仕途失意,令其鬱鬱寡歡,邊到安州一處風景地——車蓋亭排解心中不快,一氣呵成寫下10首絕句命名《夏日登車蓋亭》

很不幸,和蘇軾一樣,蔡確也因文惹禍,本來是借車蓋亭美景排解鬱悶,不曾想被別有用心之人利用。蔡確早年有一學生兼屬下叫吳處厚,此人曾寫信給蔡確希望他提拔自己,但蔡確沒有答應,兩人結下樑子。

蔡確寫的這10首絕句恰巧被吳處厚得到,於是吳大人抄取了其中的5首,上奏彈劾蔡確含沙射影,諷刺朝廷,諷刺太后。我們不得不服這吳處厚聯想之豐富,居然將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給巧妙結合,還說的頭頭是道。

譬如,蔡詩其一的“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其中“獨笑”一詞被吳大人解釋為“蔡確這是不懷好意的笑”是諷刺;再看一首“西山彷佛見松筠,日日來看色轉新。聞說桃花岩畔石,讀書曾有謫仙人。”罪過更大了,蔡確將自己比作“謫仙人”,詩聖李白有謫仙人之稱,李白天縱奇才,然仕途不順,剛到長安不久引起豪放不羈的性格就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趕出朝廷。在吳處厚眼裡,蔡確以此自比,就是對朝廷的打不滿,對其被罷相心懷怨恨;最後再看“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上元間。釣台蕪沒知何處,歎息思公俯碧灣。”這首詩寫的可是大不敬之罪啊,詩句中的郝甑山正是唐高宗年間反對武則天執政的郝處俊,蔡確用此顯然是將高太后比作女皇武則天。

吳大人如此曲解,太后自是中計,氣憤之餘下令貶到偏遠的嶺南,即新州;因蔡確是變法派代表,太后等人向來厭惡王安石一黨,故守舊派借此案大力打壓朝異己,將蔡確的親信、王安石的親信,合計近80人全部貶謫,且明文張榜警示變法派人士不得入朝。

車蓋亭詩案,是北宋以來打擊力度最大的一場文字獄,過程中舊黨欲治新黨於死第,也讓後來的新黨對此恨之入骨伺機報復。這場文字獄讓以文治治國的宋王朝陷入“你死我活”的惡性循環。

烏台案令文豪蘇軾險些喪命;車蓋亭案,不但令宰相蔡確客死他鄉,而且開創了新舊黨派彼此傾軋的先河。到南宋初期,奸相秦檜掌權多次借詞文作品排斥異己,當時李光、胡銓、趙鼎都曾因文字被秦檜借機迫害。這樣的氛圍讓一些士大夫不得不明哲保身,南宋很長一段時間內再難出現一些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