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判斷新生兒黃疸嚴不嚴重 如何預防新生兒黃疸

寶寶出生後會出現各種狀況, 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些問題, 爸爸媽媽們應該多瞭解相關的知識。 通常來說寶寶在出生後的幾天會出現生理性的黃疸症狀,

這屬於正常狀況, 但是也存在著病理性的黃疸, 那爸爸媽媽們就應該重視, 及時處理。 但是很多沒有經驗的爸爸媽媽都不會區分新生兒黃疸的類型。 那麼, 如何判斷新生兒黃疸嚴不嚴重?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類型不同, 新生兒黃疸的症狀也有所不同。

生理性新生兒黃疸症狀表現為:

新生兒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白眼球和口腔黏膜發黃, 有輕有重。 一般在臉部和前胸較明顯, 但手心和腳心不黃。 第4~6天最明顯, 足月兒在出生後10~14天消退, 早產兒可持續到第3周。 在此期間, 小兒一般情況良好, 無其他不適表現。

新生兒出現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現象, 但家長也要注意密切觀察。

一般來說, 生理性黃疸黃疸比較輕, 血中膽紅素濃度較低, 不會影響小兒智力。

病理性黃疸症狀表現為:

小兒黃疸可能發生在生後24小時以內, 或持久不退, 或消退後又出現黃疸, 或黃疸進行性加重。

病理性新生兒黃疸還會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現, 比如核黃疸。 發生時, 小兒黃疸明顯加重, 開始表現為嗜睡, 吸奶無力或嗆奶, 肌張力減退。 如治療不及時隨後可出現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嚴重症狀。 部分患兒死于呼吸衰竭, 存活的患兒常有智力障礙、腦性癱瘓等後遺症。

以上就是新生兒黃疸症狀的介紹, 要注意的是在新生兒出現黃疸時, 家長可以喂葡萄糖水幫助退黃。 黃疸較重時, 應及時將患兒送往醫院治療,

防止核黃疸的發生, 避免影響小兒的智力發育。

新生兒黃疸原因

當寶寶還是胎兒的時候, 靠胎盤供應血和氧氣, 脫離了母體, 寶寶開始用自己的肺來呼吸, 獲得氧氣, 體內低氧的環境改變了, 不再需要那麼多的紅細胞了, 這時候膽紅素就產生了, 並且可能過剩。 多餘的膽紅素無法通過沒有發育成熟的酶系統來排出體外, 跟著血液流動到寶寶的身體各處, 反應到外部體征, 就是寶寶的皮膚和鞏膜變成了黃色。 這種現象就叫做新生兒黃疸。

1、膽紅素生成多

(1)紅細胞破壞多:胎寶寶在媽媽的子宮內處於低氧環境, 紅細胞代償性增多, 但壽命短, 出生後血氧含量增高, 過多的紅細胞被迅速破壞。

(2)血紅素加氧酶含量高:在生後7天內含量高,

產生膽紅素的潛力大。

2、肝功能不成熟

(1)肝攝取膽紅素能力差:肝細胞內Y、Z蛋白含量不足, 使肝對膽紅素攝取不足。

(2)肝結合膽紅素功能差:肝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 形成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

(3)肝排泄膽紅素功能差:排泄結合膽紅素的功能差, 易致膽汁淤積。

3、腸-肝迴圈特點:新生兒剛出生時腸道內正常菌群尚未建立, 不能將進入腸道的膽紅素轉化為尿膽原(糞膽原)。

由於上述特點, 新生兒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明顯不及成人, 且膽紅素產生多而排泄少, 所以很容易出現黃疸。 尤其寶寶在缺氧、胎糞排出延遲、餵養延遲、嘔吐、脫水、酸中毒、頭顱血腫等情況時, 會加重黃疸。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是新生兒的正常生理現象, 是由於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多所致。 新生兒出生後, 開始自主呼吸, 肺循環建立, 有充分的氧氣供應後, 體內過多的紅細胞開始被破壞, 血紅蛋白被分解後產生大量未結合膽紅素, 因為新生寶寶的肝酶尚未成熟, 未結合膽紅素不能經肝臟代謝而排出體外,在體內越積越多,從而使皮膚、黏膜等組織黃染。隨著紅細胞破壞的減少和肝酶的成熟,未結合膽紅素逐漸被代謝並通過腸道和泌尿道排出體外,黃疸也逐漸減輕並消失。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指新生寶寶出生後2-3天內出現皮膚、眼球黃染,4-6天達高峰,足月新生寶寶可以在兩周內消退,早產寶寶則需要3-4周消退。黃疸較輕的寶寶可局限在面部、頸部和軀幹,顏色呈淺黃色,較重的可波及全身。除黃疸外,新生寶寶一般情況良好,吃奶、睡覺、大小便均正常。但也不是說所有的寶寶都一定會出現黃疸,一般足月寶寶有60%會有黃疸,早產寶寶有80%會出現黃疸。

新生兒黃疸護理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方法有以下6點:

1、判斷黃疸的程度。爸媽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疸;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為重度黃疸。

2、觀察大便顏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如果黃疸程度較重、出現伴隨症狀或大便顏色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3、儘早使胎便儘早排出。因為胎便裡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排乾淨,膽紅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特殊的肝腸迴圈重新吸收到血液裡,使黃疸增高。

4、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泄。

5、在黃疽期間要注意給予足夠的糖水及熱力,並保護好肝臟。

6、如果黃疽出現過早或消失過遲,或黃疸程度過重,或逐漸減輕後又再加重,嬰兒精神不佳、吸奶少或拒奶等臨床症狀時,則屬病理性黃疸,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新生兒黃疸吃什麼藥

1、西藥

(1)葡萄糖及鹼性溶液:葡萄糖可供給黃疸寶寶熱量,營養心、肝、腦等重要器官,減少代謝性酸中毒。

(2)血漿或白蛋白:供給與膽紅素聯結的白蛋白,可使游離的非結合膽紅素減少,預防膽紅素腦病。

(3)酶誘導劑:能誘導肝細胞滑面內質網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降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

(4)腎上腺皮質激素:能阻止抗原與抗體反應,減少溶血;並有促進肝細胞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對膽紅素的結合能力。

2、中藥

(1)消黃利沖劑:茵陳9g,桅子3g,大黃3g,茅根10g,金錢草6g,茯苓6g。

(2)茵陳蒿湯:茵陳1.5g,梔子9g,制大黃3g,甘草1.5g。

(3)三黃湯:黃芩4.5g,黃連1.5g,制大黃3g。

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出現的時間較早,出生後不到24小時即可出現,而且黃疸一旦出現之後,短期內寶寶皮膚的顏色會迅速加深,且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寶寶會伴有貧血、體溫不正常、嗜睡、吸奶無力、嘔吐、大小便顏色異常、不吃奶甚至出現呻吟、尖聲哭叫。這說明黃疸可能已經侵犯到腦神經中樞。有些病理性黃疸,出現的時間反而過遲(生後5天以後),或者久延不退,或減退後又複加重,碰到這些情況,都要儘早到醫院診治。

新生兒黃疸預防

1、看父母血型。

媽媽是O型血,爸爸是A型血或者AB型血,新生兒出現黃疸的幾率偏高。這種新生兒黃疸就是溶血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0、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因此,父母血型是影響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因素。當然,爸媽也無須太過緊張,不是所有ABO系統血型不合的新生兒都會發生溶血。據報導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1.9%。

夫妻雙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親血型為O,父親血型為A、B或AB),或者母親RH血型呈陰性,需要定期做有關血清學和羊水檢查,並在嚴密監護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兒溶血症的發生。

2、注意飲食。

懷孕期間,孕婦要注意飲食有節,忌生冷的食物,也不要吃太飽或者讓自己太餓,並忌煙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3、多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

如蘋果、獼猴桃、番茄等食物。

未結合膽紅素不能經肝臟代謝而排出體外,在體內越積越多,從而使皮膚、黏膜等組織黃染。隨著紅細胞破壞的減少和肝酶的成熟,未結合膽紅素逐漸被代謝並通過腸道和泌尿道排出體外,黃疸也逐漸減輕並消失。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是指新生寶寶出生後2-3天內出現皮膚、眼球黃染,4-6天達高峰,足月新生寶寶可以在兩周內消退,早產寶寶則需要3-4周消退。黃疸較輕的寶寶可局限在面部、頸部和軀幹,顏色呈淺黃色,較重的可波及全身。除黃疸外,新生寶寶一般情況良好,吃奶、睡覺、大小便均正常。但也不是說所有的寶寶都一定會出現黃疸,一般足月寶寶有60%會有黃疸,早產寶寶有80%會出現黃疸。

新生兒黃疸護理

新生兒黃疸的護理方法有以下6點:

1、判斷黃疸的程度。爸媽可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疸;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現黃染,為重度黃疸。

2、觀察大便顏色。如果大便成陶土色,應考慮病理性黃疸,多由先天性膽道畸形所致。如果黃疸程度較重、出現伴隨症狀或大便顏色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3、儘早使胎便儘早排出。因為胎便裡含有很多膽紅素,如果胎便不排乾淨,膽紅素就會經過新生兒特殊的肝腸迴圈重新吸收到血液裡,使黃疸增高。

4、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小便過少不利於膽紅素的排泄。

5、在黃疽期間要注意給予足夠的糖水及熱力,並保護好肝臟。

6、如果黃疽出現過早或消失過遲,或黃疸程度過重,或逐漸減輕後又再加重,嬰兒精神不佳、吸奶少或拒奶等臨床症狀時,則屬病理性黃疸,應及時去醫院診治。

新生兒黃疸吃什麼藥

1、西藥

(1)葡萄糖及鹼性溶液:葡萄糖可供給黃疸寶寶熱量,營養心、肝、腦等重要器官,減少代謝性酸中毒。

(2)血漿或白蛋白:供給與膽紅素聯結的白蛋白,可使游離的非結合膽紅素減少,預防膽紅素腦病。

(3)酶誘導劑:能誘導肝細胞滑面內質網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降低血清非結合膽紅素。

(4)腎上腺皮質激素:能阻止抗原與抗體反應,減少溶血;並有促進肝細胞葡萄糖醛酸轉移酶對膽紅素的結合能力。

2、中藥

(1)消黃利沖劑:茵陳9g,桅子3g,大黃3g,茅根10g,金錢草6g,茯苓6g。

(2)茵陳蒿湯:茵陳1.5g,梔子9g,制大黃3g,甘草1.5g。

(3)三黃湯:黃芩4.5g,黃連1.5g,制大黃3g。

病理性黃疸

病理性黃疸出現的時間較早,出生後不到24小時即可出現,而且黃疸一旦出現之後,短期內寶寶皮膚的顏色會迅速加深,且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寶寶會伴有貧血、體溫不正常、嗜睡、吸奶無力、嘔吐、大小便顏色異常、不吃奶甚至出現呻吟、尖聲哭叫。這說明黃疸可能已經侵犯到腦神經中樞。有些病理性黃疸,出現的時間反而過遲(生後5天以後),或者久延不退,或減退後又複加重,碰到這些情況,都要儘早到醫院診治。

新生兒黃疸預防

1、看父母血型。

媽媽是O型血,爸爸是A型血或者AB型血,新生兒出現黃疸的幾率偏高。這種新生兒黃疸就是溶血性黃疸。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0、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因此,父母血型是影響新生兒黃疸的主要因素。當然,爸媽也無須太過緊張,不是所有ABO系統血型不合的新生兒都會發生溶血。據報導新生兒ABO血型不合溶血的發病率為11.9%。

夫妻雙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親血型為O,父親血型為A、B或AB),或者母親RH血型呈陰性,需要定期做有關血清學和羊水檢查,並在嚴密監護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兒溶血症的發生。

2、注意飲食。

懷孕期間,孕婦要注意飲食有節,忌生冷的食物,也不要吃太飽或者讓自己太餓,並忌煙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3、多補充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

如蘋果、獼猴桃、番茄等食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