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秦始皇統一中國,為什麼先滅掉韓國?

戰國時期, 經過長期諸侯割據戰爭, 各國盛衰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 許多弱小國家被消滅, 放眼中國境內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的諸侯國, 史稱戰國七雄。 七雄局面的形成, 既是春秋以來兼併戰爭的結果, 又是中國統一的前奏。

為增強國力, 統一全國, 七雄相繼展開了富國強兵的變法活動。 魏國任用李悝變法, 楚國使用吳起變法, 趙國有武靈王改革, 但最有成效的要屬秦國商鞍變法。 西元前359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 變法改革, 國力逐步強盛。 從秦孝公到秦王嬴政的100多年時間中, 秦國國力更加強盛, 在軍事制度方面實行按郡縣徵兵, 完善了軍隊組織, 提高了軍隊戰鬥力, 士卒勇猛, 車騎雄盛, 遠非其他六國可比。 在軍事策略上改變了勞師遠征而經常失利的戰略, 採用范睢遠交近攻的策略, 逐漸蠶食並鞏固其佔領地區, 實行有效佔領。

秦國這種優越的戰略局面為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與此同時, 六國統治集團內部相互傾軋, 爭權奪利, 政局很不穩固。 各國之間長期戰爭, 實力消耗, 國力被削弱。 六國面對強秦的威脅, 雖然屢次合縱抗秦, 但在秦國連衡策略下先後瓦解而失敗。 他們時而“合眾弱以抗一強”,

時而“恃一強以攻眾弱”, 無法形成穩固統一的抗秦力量, 給秦國各個擊破以可乘之機。

西元前238年, 秦王嬴政剷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 開始親政, 周密佈署統一六國的戰爭。 李斯、尉繚等協助秦王制定了統一全國的戰略。 李斯建議嬴政先攻韓趙,

“趙舉則韓亡, 韓亡則荊魏不能獨立, 荊魏不能獨立則是一舉而壞韓、蠹魏、拔荊, 東以弱齊燕”。 這一戰略步驟可以概括為三步, 即籠絡燕齊, 穩住楚魏, 消滅韓趙, 然後各個擊破, 統一全國。 在這種戰略方針指導下, 一場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開始了。

西元前236年, 秦王政乘趙攻燕、國內空虛之際, 分兵兩路大舉攻趙, 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帷幕。 秦國經過數年連續攻趙, 極大地削弱了趙國實力, 使實力稍強的趙國再無力援助其他國家。 此時秦王嬴政突然派一支勁旅轉攻實力弱小的韓國, 西元前231年, 秦軍大兵壓境, 韓國為了延續一線生機, 割地向秦求和, 獻出了南陽全境。 然而, 戰爭機器已經啟動, 不可能會停下來。 秦始皇沒有給韓國任何機會, 勢在必得。 佔領南陽之後, 第二年就命令內使騰繼續攻佔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禹州市), 俘虜韓王安, 在韓地設置潁川郡, 韓國滅亡。

秦滅六國的時間表:前230年滅韓;前227年滅趙;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代(趙國被滅後, 趙王兒子建立的小國)、滅燕;前221年滅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