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禹錫:悔不聽父言,半生蹉跎,悲苦誰人解?

再次被貶之後, 劉禹錫寫下了《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蒼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 飛入尋常百姓家。

他說, 為君子立德不以獨善, 而以兼濟;立功不在君上, 而在社稷;立言不在駢麗, 而在大義。 跳出以功名得失而論自我價值的桎梏, 只為黎民, 為社稷而發奮。

劉禹錫之父劉緒, 善於理財, 行事端正, 品行高潔, 掌管錢糧鹽鐵轉運之事, 名位益重。 中年得子, 家教甚嚴, 經年苦讀, 漸感羽翼豐滿, 志存高遠, 恰遇貞觀九年在長安舉行的科舉考試, 自然是躊躇滿志, 急欲速進, 唯恐落於人後。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貞觀八年的大考。

李絳、李觀、崔群、韓愈、王涯、歐陽詹及馮家四兄弟馮宿、馮場定、馮審、馮寬等二十三人擢進士及第, 且諸人是被輿論公認的賢才, 朝野歡欣, 該年金榜為“龍虎榜”可謂是人才輩出。

劉禹錫一試而中, 同期登第的還有柳宗元, 後來二人終身為友,

詩文互答, 被稱為“劉柳”。 在同一年, 他又一舉拿下博學鴻詞, 如一顆最閃耀奪目的明星橫空出世, 朋黨之爭漸起的大唐官場, 延攬才士的競爭日益白熱化, 向劉禹錫發出的邀約之函紛至遝來。

集進士、博學鴻詞和吏部拔萃三科于一身, 劉禹錫得授太子校書一職, 入東宮為官。

太子校書看似閒職, 在資訊保存與傳播只能依賴書本的時候中, “校書”是掌握文明傳承命脈的要職。 進入崇文館後, 禹錫每日泡在書海裡, 從無數先人的智慧結晶中, 遵從父親劉緒的教導, 一步步地學習鹽鐵轉運之法、學習行軍佈陣之術。

劉緒曾對禹錫說:吾兒, 汝父已老, 不復為汝劈山架橋矣, 卻有數言。 若吾兒長記于心, 或可裨益決斷, 或可避險救困。

吾兒雖薄有才名, 然而治國理政經驗不足, 急求富貴, 必然投靠權要。 當此主上昏庸之朝, 常居權要者必奸佞媚上, 如裴延齡之流, 一旦皇恩有變, 或新主登基, 安得苟活?

劉緒又曾說:吾兒若想有朝一日立下再造乾坤之功, 有兩件事必要加以詳察。 其一為鹽鐵之利, 其二為治軍之權, 無論何時何地, 此二者為解決一切軍國事務的根本所在。

少年得志的興奮, 是任何冷靜沉著的教導都無法遏制的。

劉禹錫和太子侍讀王叔文相交甚厚, 互引為知己, 但也是因為投靠了這個權要, 其父劉緒恐怕自己也沒有想到, 自己一語成讖, 劉禹錫此後幾十年都在這個漩渦中摸爬滾打, 再也無力站起來。

李誦長年累月在壓抑中度日, 在做了二十五年的太子之後, 突然中風, 僥倖保住性命, 但只能臥床, 不能言語。

德宗駕崩, 李誦在風雨動盪中登基, 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 準備著大刀闊斧的幹革命一場。 蠲賦稅、減徭役, 新政獲得了老百姓的支持, 但對階級鬥爭的經驗不足, 被表面帶來的勝利蒙蔽了雙眼,

對輕重緩急判斷失誤, 沒有贏得軍權。

王叔文犯了致命的錯誤, 認為自己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威勢, 又自視手握天下公議, 對持異議者不寬容, 弄得京城之中噤若寒蟬, 惶惶不可終日。 紙上談兵, 看似出手迅猛, 實際只會激化局勢。

在王叔文的改革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 王叔文的母親去世, 他必須守喪三年, 以表仁孝。 在王叔文守制後不久, 太子李純發動了宮庭政變, 改革宣告失敗。

新登基的皇帝李純下令,王叔文之屬包括劉禹錫在內的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這就是說,除非出現奇跡,否則永無起複之時,這等於給劉禹錫的仕途之路叛了死刑。

被貶十年之中,能與禹錫經常通信者,在八司馬之外,不過白居易,李絳,崔群,韓愈等而已。其他攀附之輩無片言之語也是世情常態。

因某種機緣巧合,奇跡出現了,憲宗下詔將眾負罪之官員召回京城聽用。

十年外放生涯,使得當年那些銳意進取的賢才生了明哲保身之念,當劉禹錫向柳宗元大發感慨時,宗元回說,禦史中丞裴中丞是你先夫人的族叔,刑部權尚書是你父親的朋友,對你關懷甚深;中書韓舍人、禮部李尚書、吏部崔侍朗、東宮白贊皆與你交誼甚厚,有此一群人在,你何用擔憂不得再居善位,你這是飽漢不知餓漢饑。

紫陌紅塵指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普普通通的一首詩,都被有心人揣磨出了不同的意味。

小人是不打盹的,得到這首詩就去邀功請賞,因參破其中的玄機:誹謗聖上。但一首模棱兩可的詩就對劉禹錫打壓,顯然是缺乏說服力的。密報之人又拿出了禹錫在被貶期間寫給柳宗元的文章,名為《華佗論》,曲解禹錫把皇帝憲宗比作嗜殺成性的曹操,斥責禹錫仍作這種不臣不舉,有負皇恩。

鑒於憲宗關於自己嗣位前後與順宗突然駕崩之事,其中的是非曲折,自是心知肚明,對於此種謠言從不手軟,因此禹錫再度被貶。

朗州刺史劉禹錫被任命為播州刺史,舉朝譁然。播州極度荒涼,只有五百戶。

劉柳感情深厚,有感于劉母已近八十高齡,若劉赴播州,此次必為死別。所以柳宗元決定和劉禹錫互換管轄之地。

在裴度的周旋下,劉禹錫改授連州刺史

柳宗元病逝,遺產只有一世清名,劉禹錫也是兩袖清風,朋友救濟方助柳宗元歸葬故里,劉禹錫待柳宗元遺孤柳週六、柳周七視如己出,督導學業,促其成才。

劉禹錫十分尊崇韓愈,且不論文才高低。皇親國戚為求一文,需以鞍馬主帶為禮,可見一字千金。禹錫誡後生,需向韓公學習。任何權豪,旁人畏之如虎,韓公視之如鼠,一生從不諂事貴臣。

他回憶韓愈舊事時,說,韓愈自視甚高,而又幽默風趣。

某日,韓愈對好友李程說:

某與丞相崔大群乃同年進士。同榜之中,唯覺崔大聰明過人,不愧宰相之器。

李程詢問根由,韓愈答:

崔大共愈往還二十年,從未在某面前批評文章,此豈不是敏慧過人也?”

如果喜歡,請關注大拿愛屁仙

新登基的皇帝李純下令,王叔文之屬包括劉禹錫在內的八人,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這就是說,除非出現奇跡,否則永無起複之時,這等於給劉禹錫的仕途之路叛了死刑。

被貶十年之中,能與禹錫經常通信者,在八司馬之外,不過白居易,李絳,崔群,韓愈等而已。其他攀附之輩無片言之語也是世情常態。

因某種機緣巧合,奇跡出現了,憲宗下詔將眾負罪之官員召回京城聽用。

十年外放生涯,使得當年那些銳意進取的賢才生了明哲保身之念,當劉禹錫向柳宗元大發感慨時,宗元回說,禦史中丞裴中丞是你先夫人的族叔,刑部權尚書是你父親的朋友,對你關懷甚深;中書韓舍人、禮部李尚書、吏部崔侍朗、東宮白贊皆與你交誼甚厚,有此一群人在,你何用擔憂不得再居善位,你這是飽漢不知餓漢饑。

紫陌紅塵指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普普通通的一首詩,都被有心人揣磨出了不同的意味。

小人是不打盹的,得到這首詩就去邀功請賞,因參破其中的玄機:誹謗聖上。但一首模棱兩可的詩就對劉禹錫打壓,顯然是缺乏說服力的。密報之人又拿出了禹錫在被貶期間寫給柳宗元的文章,名為《華佗論》,曲解禹錫把皇帝憲宗比作嗜殺成性的曹操,斥責禹錫仍作這種不臣不舉,有負皇恩。

鑒於憲宗關於自己嗣位前後與順宗突然駕崩之事,其中的是非曲折,自是心知肚明,對於此種謠言從不手軟,因此禹錫再度被貶。

朗州刺史劉禹錫被任命為播州刺史,舉朝譁然。播州極度荒涼,只有五百戶。

劉柳感情深厚,有感于劉母已近八十高齡,若劉赴播州,此次必為死別。所以柳宗元決定和劉禹錫互換管轄之地。

在裴度的周旋下,劉禹錫改授連州刺史

柳宗元病逝,遺產只有一世清名,劉禹錫也是兩袖清風,朋友救濟方助柳宗元歸葬故里,劉禹錫待柳宗元遺孤柳週六、柳周七視如己出,督導學業,促其成才。

劉禹錫十分尊崇韓愈,且不論文才高低。皇親國戚為求一文,需以鞍馬主帶為禮,可見一字千金。禹錫誡後生,需向韓公學習。任何權豪,旁人畏之如虎,韓公視之如鼠,一生從不諂事貴臣。

他回憶韓愈舊事時,說,韓愈自視甚高,而又幽默風趣。

某日,韓愈對好友李程說:

某與丞相崔大群乃同年進士。同榜之中,唯覺崔大聰明過人,不愧宰相之器。

李程詢問根由,韓愈答:

崔大共愈往還二十年,從未在某面前批評文章,此豈不是敏慧過人也?”

如果喜歡,請關注大拿愛屁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