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帝國的末日:抗日戰爭日本投降前的最後一戰

1945年2月雅爾達會議上蘇聯承諾儘快對日出兵, 隨著歐洲戰場德國的失利和蘇軍開始逐漸進入遠東戰場, 侵華日軍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像過秋的螞蚱惶惶等待自己的末日。

西伯利亞鐵路的修建, 本來是沙皇出於侵略中國的需要。 幾十年後, 這條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成了蘇聯向中國東北運兵的大動脈。 七十多萬蘇聯紅軍的調動, 全靠這一條西伯利亞單軌鐵路。 蘇聯把如此多的兵力、武器及其它作戰物資從9, 000至12, 000公里外的歐洲戰場迅速調到遠東, 而且沒有讓日軍覺察, 這確實是一個讓世人驚歎的奇跡。

1945年5月至8月, 蘇聯向遠東濱海地區和後貝加爾運去了136, 000節車皮的部隊和作戰物資。 4月到9月, 共發出火車1692列。 其中, 運送步兵的為502列, 運送炮兵的為261列, 運送坦克兵的為250列, 運送工程兵和其他部隊的為670列。 在調運高峰的6月和7月, 每天晚上發出的火車平均為26列。 當時從西線調到遠東的蘇軍有三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一個坦克集團軍, 共12個軍, 39個師, 使蘇軍在濱海地區和後貝加爾的兵力增加了一倍。

在後勤保障方面, 蘇軍建立了200多座大型倉庫、若干所野戰醫院, 還有油庫, 儲備了供157萬人用的物資。

戰爭的勝負與指揮員的素質有很大關係, 日本關東軍畢竟是日軍的一支勁旅, 所以在對日作戰的指揮官人選上, 史達林非常慎重。

他幾乎把蘇軍優秀的高級將領都派往遠東, 其中包括華西列夫斯基、麥列茨科夫和馬利諾夫斯基三位元帥。

抗日戰爭末期幫助中國反攻日本的蘇軍女兵

進入8月份, 形勢對日本越來越不利。 8月8日, 東鄉茂德在萬分焦急之中又給佐藤大使發去電報,

稱“局勢急轉直下, 必須儘快澄清蘇聯的態度。 請再作努力, 並急複告”。

可是, 這個時候, 史達林考慮的已不是調停, 而是如何對日本宣戰的問題。 莫斯科時間8月7日下午4時30分, 史達林簽署命令, 要求蘇聯遠東紅軍做好準備, 於9日零時開始進攻。

8月9日零點10分, 蘇聯紅軍從東、西、北三個方向, 在四千多公里的戰線上, 越過中蘇、中蒙邊境, 向關東軍發動突然襲擊。

當時, 關東軍轄2個方面軍、1個獨立集團軍、1個空軍集團軍、1個艦隊, 近一百萬人, 其裝備和戰鬥力在日軍當中首屈一指。

對於蘇軍的進攻, 關東軍一點準備也沒有。 仗打起來的時候, 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竟然還在大連津津有味地欣賞著日本的歌舞演出, 全然不知邊境線上所發生的一切,

等接到蘇軍開戰的消息後, 才匆匆忙忙地於8月9日下午趕回長春。

起初, 關東軍在參謀長秦彥三郎的主持下, 只是下達了一項應急的作戰命令:

(一)東正面蘇軍業已開始進攻。

(二)各方面軍、各軍及關東軍直屬部隊, 對各入侵之敵務必盡速排除, 準備全面開戰。

據關東軍司令部參謀草地貞吾回憶:“當時對蘇軍的進攻, 究竟是真正意義上的正式進攻, 還是局部的或一時的進攻, 並不能十分肯定。 因之, 還不能下達按計劃發動全面作戰的命令。 ”

直到清晨, 關東軍綜合各方面的報告, 才得出蘇軍已經開始全面進攻的結論, 便急匆匆地于淩晨6時下達了全面作戰的命令:“各方面軍及各軍根據關東軍作戰計畫粉碎各入侵之敵。

日本當局一直擔心蘇聯參戰, 現在木已成舟。 加之美國於8月6日、8月9日連續向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 對於同盟國的雙管齊下, 8月9日, 日本召開最高戰爭指導會議, 討論是戰還是降的問題。 會議爭論不休, 一直開到晚上11點多。 最後, 天皇作出決斷:結束戰爭。

經過近一周的激戰, 8月14日, 蘇軍各集團軍已經成功地越過了原始森林、高山大漠, 正在茫茫的平原上迅速向東北腹地推進。 就在這天, 日本政府向美、英、蘇、中四國政府發出照會:“(一)天皇陛下已就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條款事發出詔書;(二)天皇陛下準備授權並保證他的政府和帝國大本營簽署為執行《波茨坦公告》的規定所必需的條款。 天皇陛下還準備命令所有陸海空軍當局和所有在他們統轄之下的各地部隊停止作戰行動, 繳出武器,並發出盟軍最高統帥為執行上述條件所必須的其他命令。”

二戰時期日軍建造的航母

繳出武器,並發出盟軍最高統帥為執行上述條件所必須的其他命令。”

二戰時期日軍建造的航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