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沂蒙七十二崮之鶯鶯崮的來歷

作者:譚立忠

沂蒙七十二崮, 每一座崮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此話, 是著名作家劉玉堂先生的長篇小說《鄉村溫柔》裡所寫道的。 該書第八章的篇目是《勾畫幸福》, 裡面就寫到了“鶯鶯崮”。 說, 有一對天真無暇的少年男女克服困難, 終於爬上了此崮。 這就像個人的生活道路和成長過程一樣, 最終到達了光輝的頂點, 成就了大事。 在此後的若干年裡, 還真是經常想到這事兒。 每當遇到難處的時候, 咱就想去爬鶯鶯崮, 尋思那鶯鶯崮是座未開發的處女崮, 是座福山, 它會保佑我們的。

現實中的鶯鶯崮位於東裡鎮西北8公里處, 海拔456米, 由石灰岩、葉岩構成。 崮南有暖院村和水北村, 崮西有朝陽官莊村, 村北有葦子峪村。 而與鶯鶯崮僅有一裡之遙的是石橋鎮的前、後大泉莊村。

至於為何叫鶯鶯崮, 崮周上了年紀的人是這樣說的, 此崮四面懸崖, 高萬仞。 陰雨天, 正面遠觀,

懸崖上有一古裝美女出現張生面前, 因美女酷似《西廂記》中的崔鶯鶯而得名。 又因崮南二裡有座暖院村張生廟, 崮北相鄰的大泉莊崔姓人家都承認是崔員外的後代, 所有這些沂源縣目前都有實物存在。 這與唐傳奇故事《西廂記》相吻合而印證了此崮名字的由來。 但因當地傳說的這個故事叫“張生戲鶯鶯”, 有傷大泉莊崔姓之面子, 所以至今大泉莊一帶還一直延續著不唱、不聽《西廂記》這齣戲的習俗。

《西廂記》說的是唐代年間, 洛陽青年張珙進京(長安)趕考, 途中宿普救寺, 巧遇已故相國崔玨之女崔鶯鶯, 兩人一見鍾情。 不想駐軍孫飛虎兵變, 圍住寺院, 欲搶鶯鶯做壓寨夫人。 崔夫人情急之中, 稱誰若退去賊兵便將鶯鶯許配與他。

張珙乃修書一封, 請友人白馬將軍趕來, 打退了賊兵。 崔夫人卻又悔約, 以鶯鶯已許給內侄鄭恒為由, 讓鶯鶯與之認為兄妹。 紅娘氣不過, 遂給他們穿針引線、傳書遞簡, 終於使張崔二人生米做成熟飯。 崔夫人聞知大怒, 責打紅娘, 紅娘反責其不講誠信。 崔夫人無奈, 乃允張珙中榜之後與鶯鶯成婚。

作家劉玉堂就是鶯鶯崮南的水北村人。 他在2006年6月撰文說, 上段故事, 最早見諸于唐代傳奇《鶯鶯傳》, 但其結局並非如戲中所說。 張生西下長安, 文戰不利, 遂止於京, 並認為自己之所以未中榜是因為鶯鶯的緣故, 遂將鶯鶯遺棄了, 落入始亂終棄的俗套。 魯迅先生也認為“元稹以張生自寓, 述其親歷之境, 雖文章尚非上乘, 而時有情致,

固也可觀, 惟篇末文過飾非, 遂墮惡趣。 ”宋代詠鶯鶯的作品, 如毛滂的《調笑令》、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等均對張生的背信棄義給予了批評。 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則從根本上改變了小說“始亂終棄”的結局, 對崔張愛情給予了充分肯定。 元代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則是崔張愛情故事最好的藍本, 此後的所有演出本多是由此整理或改編而成。

但就沂源縣鶯鶯崮的版本來說, 張生戲鶯鶯的故事是這樣的:

張生名珙, 字君瑞, 暖院村南張家莊人, 在沂水城求學。 這年進京趕考路住暖院村廟。 因張生之父與廟中長老是故交, 張生首先拜見長老。 長老觀侄子相貌出眾, 前程遠大, 乃喜, 遂留張生西廂房住下。 然後,

張生便遵照父囑到大泉莊東寺進香, 祈求佛祖保佑, 金榜題名。

張生到寺中燒上香, 叩頭禱告完畢剛要出門, 迎面來了兩女, 一主一僕。 張生定睛看那小姐, 真乃沉魚落雁之容, 閉月羞花之貌, 如天仙下凡, 頓時驚呆了!

兩女乃是大泉莊崔員外家的小姐鶯鶯與丫環紅娘。 員外去世不久, 為解思父之情, 前幾日, 主僕二人村外踏青, 遇上毛峪的山大王。 鶯鶯被大王看中, 當場逼親不成, 就要搶親。 崔夫人托人說情, 方得十天后明媒正娶, 爭取時間想法解脫。 現已過了三日, 尚無解脫之計, 主僕在家十分愁悶。 紅娘怕小姐憋出病來, 便與小姐到東寺燒香許願, 解脫此難。 鶯鶯也見張生眉清目秀, 一表人才。 又覷見張生兩眼直勾勾地看她, 羞得她拿手帕遮住半邊臉。 紅娘在一邊看得清楚,忍不住“咯咯”地笑出聲來。這一笑,才驚醒了張生。張生只好退到寺外,躲在花牆之後。紅娘陪小姐燒香磕頭,許願完畢,慢慢出門。

張生見小姐走近花牆,急忙吟詩。然後一直跟到出了寺門,目送她們遠去,還在久久佇立凝思。張生回來後,躺在床上悶悶不樂,茶飯不進。長老見狀,一是疼愛侄子,二是怕對不起朋友,故對張生精心照顧。後來,張生對長老吐露真情。長老一聽,喜出望外。一來兩家門當戶對,二來兩家相距不遠,長老有意成人之美。說道,只是時限已近,明日毛峪的山大王就來娶鶯鶯。崔夫人早已密告四鄉,誰要救得小女,就把小女許配給誰。張生聽到此處,猛地從床上躍起。說道:“侄兒如能救得鶯鶯小姐如何?”長老說,“侄兒如能救得小姐,婚事包在老衲身上。”

話說張生的同窗楊生已經考中武舉,在沂水縣府當師爺。他訓練鄉勇千名,保衛家鄉百姓平安。張生要請楊武舉來剷除毛峪山賊。馬上修書一封,長老親自送與崔夫人。明日即是迎親之日,夫人正為此事犯愁,聽長老一說,自然高興萬分,即刻派人飛馬送信。長老說:“且慢!如能救得小姐,要小姐以身相許。這可是天賜良緣啊!”夫人救女心切,欣然答應。楊武舉接到書信,馬上起兵,當夜包圍了毛峪山寨。

大王正在佈置新房準備迎親,忽聽嘍羅來報,馬上指揮迎敵。山寨不足百人,哪能敵得過數百官兵。大王看敵不過,趁早投降。楊武舉一問,嘍羅多是當地百姓,就讓他們回家老實種地,養家糊口,只將山大王一人綁了,帶回縣衙問罪。

次日,崔夫人好酒好肴、大擺宴席。長老、楊武舉、張生一同赴宴。鶯鶯得救,崔夫人自然是千恩萬謝。席間,紅娘陪鶯鶯小姐向諸位恩人以大禮相謝。楊武舉也祝賀張生大喜,問道:“何時喜期,來喝喜酒?”長老乘機也問:“賊兵已退,我方安泰。夫人打算如何?”崔夫人沉思半晌才說:“還是叫他們兄妹相稱吧。”張生聽後,立即呆滯了。

長老也覺意外,楊武舉當場拍桌大怒道:“夫人這麼不守信,要不是張弟寫信要我派兵相救,今日鶯鶯小姐已是山寨夫人了。”崔夫人自覺理虧,但又有一事難以回復。說道:“不瞞各位恩人,老爺在世時已將小女許配其姑表兄鄭恒了。”長老問:“小姐此難可曾告知表兄?”崔夫人道:“早給他送信去了,無有回音。”楊武舉道:“既然許親,小姐危難之時為何不來相救?崔夫人如反悔,必遭訴訟!”崔夫人道:“張生可先去趕考,如得中功名,即可完婚。”張生聽得此言,立即下跪:“岳母在上,受小婿一拜。”此事暫時就這樣了結。

張生打點行囊,次日起身,赴京應考,得中狀元,回來完婚,皆大歡喜。

為了對此表示紀念,後人們將暖院廟改稱“張生廟”,將北鄰秀麗的山峰稱為“鶯鶯崮”,並對東寺進行大規模修繕,預祝這對戀人白頭偕老,永遠相伴,並教育後人們誠實守信。

劉玉堂先生說,我家鄉的七十二崮中,有一座崮還就叫鶯鶯崮哩!說每逢大霧或雨雪天氣,必能看見張生與鶯鶯在崮上相會。我在離我村八裡地的大泉莊讀高小時,幾乎每天都要從鶯鶯崮下走個來回,每回也總往崮頂上瞅半天,卻從未見他二人相會過。倒是那崮下有一大戶人家就姓崔,覺得鶯鶯就是那村的人。據說那大戶人家的輩份還真能跟鶯鶯家續上,你說奇怪吧?

紅娘在一邊看得清楚,忍不住“咯咯”地笑出聲來。這一笑,才驚醒了張生。張生只好退到寺外,躲在花牆之後。紅娘陪小姐燒香磕頭,許願完畢,慢慢出門。

張生見小姐走近花牆,急忙吟詩。然後一直跟到出了寺門,目送她們遠去,還在久久佇立凝思。張生回來後,躺在床上悶悶不樂,茶飯不進。長老見狀,一是疼愛侄子,二是怕對不起朋友,故對張生精心照顧。後來,張生對長老吐露真情。長老一聽,喜出望外。一來兩家門當戶對,二來兩家相距不遠,長老有意成人之美。說道,只是時限已近,明日毛峪的山大王就來娶鶯鶯。崔夫人早已密告四鄉,誰要救得小女,就把小女許配給誰。張生聽到此處,猛地從床上躍起。說道:“侄兒如能救得鶯鶯小姐如何?”長老說,“侄兒如能救得小姐,婚事包在老衲身上。”

話說張生的同窗楊生已經考中武舉,在沂水縣府當師爺。他訓練鄉勇千名,保衛家鄉百姓平安。張生要請楊武舉來剷除毛峪山賊。馬上修書一封,長老親自送與崔夫人。明日即是迎親之日,夫人正為此事犯愁,聽長老一說,自然高興萬分,即刻派人飛馬送信。長老說:“且慢!如能救得小姐,要小姐以身相許。這可是天賜良緣啊!”夫人救女心切,欣然答應。楊武舉接到書信,馬上起兵,當夜包圍了毛峪山寨。

大王正在佈置新房準備迎親,忽聽嘍羅來報,馬上指揮迎敵。山寨不足百人,哪能敵得過數百官兵。大王看敵不過,趁早投降。楊武舉一問,嘍羅多是當地百姓,就讓他們回家老實種地,養家糊口,只將山大王一人綁了,帶回縣衙問罪。

次日,崔夫人好酒好肴、大擺宴席。長老、楊武舉、張生一同赴宴。鶯鶯得救,崔夫人自然是千恩萬謝。席間,紅娘陪鶯鶯小姐向諸位恩人以大禮相謝。楊武舉也祝賀張生大喜,問道:“何時喜期,來喝喜酒?”長老乘機也問:“賊兵已退,我方安泰。夫人打算如何?”崔夫人沉思半晌才說:“還是叫他們兄妹相稱吧。”張生聽後,立即呆滯了。

長老也覺意外,楊武舉當場拍桌大怒道:“夫人這麼不守信,要不是張弟寫信要我派兵相救,今日鶯鶯小姐已是山寨夫人了。”崔夫人自覺理虧,但又有一事難以回復。說道:“不瞞各位恩人,老爺在世時已將小女許配其姑表兄鄭恒了。”長老問:“小姐此難可曾告知表兄?”崔夫人道:“早給他送信去了,無有回音。”楊武舉道:“既然許親,小姐危難之時為何不來相救?崔夫人如反悔,必遭訴訟!”崔夫人道:“張生可先去趕考,如得中功名,即可完婚。”張生聽得此言,立即下跪:“岳母在上,受小婿一拜。”此事暫時就這樣了結。

張生打點行囊,次日起身,赴京應考,得中狀元,回來完婚,皆大歡喜。

為了對此表示紀念,後人們將暖院廟改稱“張生廟”,將北鄰秀麗的山峰稱為“鶯鶯崮”,並對東寺進行大規模修繕,預祝這對戀人白頭偕老,永遠相伴,並教育後人們誠實守信。

劉玉堂先生說,我家鄉的七十二崮中,有一座崮還就叫鶯鶯崮哩!說每逢大霧或雨雪天氣,必能看見張生與鶯鶯在崮上相會。我在離我村八裡地的大泉莊讀高小時,幾乎每天都要從鶯鶯崮下走個來回,每回也總往崮頂上瞅半天,卻從未見他二人相會過。倒是那崮下有一大戶人家就姓崔,覺得鶯鶯就是那村的人。據說那大戶人家的輩份還真能跟鶯鶯家續上,你說奇怪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