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鄭和下西洋期間,若朱棣改變這一做法,則中國必成日不落帝國

西元1405年6月, 鄭和率領著當時的無敵艦隊開始了下西洋之旅。

鄭和下西洋幹什麼來了?當然不是公費旅遊的, 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尋找建文帝朱允炆。

很多人對此並不贊同, 原因有二:一是朱允炆已是下崗之人, 很有可能還是個光杆司令, 對朱棣已經構不成什麼威脅, 完全沒必要去追。 二, 尋找朱允炆那應該是秘密探訪的, 哪有像鄭和這樣興師動眾, 大張旗鼓的, 這不等於給朱允炆通風報信嗎?

本人認為鄭和下西洋尋找朱允炆還是此行的目的之一, 要知道朱棣的皇位是從自己侄子手裡搶來的, 並不那麼名正言順,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朱允炆就像是原配, 明媒正娶的, 朱棣則是個小三, 小三趕跑了原配, 這在道義上是要受譴責的。 另外假如朱允炆真的逃往逃往了海外, 就算他本人已經沒有了複奪皇位的意思, 但保不齊會被反對朱棣的人拿來當槍使。

因此, 只要朱允炆一日不死, 對朱棣就是個無形的威脅。

二是耀兵異域, 示中國富強。

我們先說耀兵異域, 這裡也有兩個目的:首先是恫嚇東南亞各國:我的堅船利炮就擺在這裡, 你們看見沒?朱允炆已經下崗了, 你們要認清形勢, 不要站錯隊呦, 哪個不開眼的敢和朱允炆勾三搭四搞曖昧,

我就揍他個滿臉花。


其次是剷除當地已經形成一定氣候的華人武裝。 朱棣即位後不久就發了一個針對僑居海外的中國“流民”的詔令,

:“中國之人逃匿在彼者, 鹹赦前過, 稗複本業, 永為良民, 若仍恃險遠, 執迷不悛, 則命將發兵, 悉行剿戮, 悔將無及。 ”(《明太宗實錄》)朱棣為什麼要發佈這樣一個詔令呢?有沒有害怕這些人被建文帝所用的意思呢?我想應該有那麼一點吧, 至於其他的目的, 請對此有研究的大神指教。

鄭和很好的領會了朱棣這條詔令的精神, 把三佛齊最大的強盜頭子陳祖義給搞死了。

明史說陳祖義完全是自己作死的, 他竟然對鄭和艦隊進行打劫, 目的是為了搶奪船上的財寶, 結果被鄭和暴揍, 死了5000多兄弟, 本人也被活捉。 明史說陳祖義向鄭和“詐降, 而潛謀邀劫”, 不料被愛國華僑廣東人施進卿舉報。 於是,鄭和將計就計,設伏“大敗其眾”。

根據鄭和助手馬歡的記載,陳祖義“甚是豪橫,凡有經過客人船隻,輒便劫奪財物”,卻並沒有喪心病狂到劫掠鄭和寶船的任何記錄;施進卿的確舉報了陳祖義,罪名卻不是什麼“詐降”,而只是“兇橫”(《瀛涯勝覽》)馬歡作為鄭和的助手,絕無必要為陳祖義粉飾開脫,因此本人傾向於這一仗完全是鄭和主動出擊,目的就是要消滅陳祖義武裝團夥,完成朱棣對“執迷不悛”’的人“”悉行剿戮的命令。否則陳祖義的智商和情商該弱到什麼程度才會主動發起這次以卵擊石的戰鬥?

再說示中國富強。為了證明自己奪位是天命所歸,朱棣除了對內安撫民心之外,對外還需要營造一個萬國來朝的局面來撐場。那麼怎樣才能讓別人來朝拜自己呢?“撒錢”無疑是最為快捷有效的途徑。

根據《永樂實錄》記載,當時蘇門達臘與柯枝(今印度柯欽)等地胡椒每百斤價格約1兩白銀,明政府在《給賜番夷通例》中卻規定,每百斤胡椒的採購價為20兩,足足溢價20倍,這不就是變相撒錢嗎?這種超常規的“政府保護價”國內百姓無論任何是享受不到的。

東南亞最需要的中國產品,比如茶葉、絲綢、瓷器,鄭和無償或低價地到處送,當然主要是送給當地的貴族和頭人,大搞政府公關;而中國所需要的東南亞產品,比如香料,鄭和就以遠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這等於是用金錢買到了一群“小弟”、買到了當“老大”的面子。明成祖在位期間(1402年~1424年),總共接待了193個使團,撒錢功效可見一斑,假如他老爹朱元璋複生恐怕還要被活活氣死。

鄭和下西洋這一表面上看起來十分開放的行為,幕後其實是同樣的保守動機,與朱元璋宣導的海禁政策在本質上完全相同:那就是將一切可能的反對勢力徹底扼殺在萌芽狀態,確保政權的安寧。

總之鄭和七下西洋很好的完成了朱棣交代的政治任務,但卻徹底斷送了中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希望。

讓我們看看朱棣是怎樣把一手好牌給打爛的:

無可匹敵的海軍力量絕大部分被閒置:當時的大明水師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海軍,擁有3800艘艦船,比歐洲所有國家加起來還要多。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戰船,以及駐紮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運糧漕船,其中250艘是遠洋寶船,此外還擁有大量護洋巡江的警戒執法船和傳令船,可惜如此強大的海軍卻被朱棣死死的給摁在了家裡,只有鄭和這支擔負特除政治任務的艦隊得以僥倖出海,如果當時朱棣能多派出幾支艦隊去“拓疆”的話,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呢?

不容小覷的海外華人勢力被絞殺:早在宋元時期,華人就掀起了第一波移民浪潮,中國人開始在東南亞一帶廣泛定居,華商的勢力主宰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並且形成了部分“准政權”性質的小王國,還有以海盜形式存在的勢力可觀的武裝團夥,這種在本土之外發展出來的武裝力量,本來是可以作為一個民族對外拓展生存空間的先鋒乃至主力。西方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及英國都是如此,但是,中國卻走向了完全相反的一條路,朱棣對這些不願回歸的人“悉行剿戮”,從此東南亞華人勢力一蹶不振。如果對這些人進行招安政府再給以適當資助的話,東南亞會不會成為我們進軍全球的橋頭堡和基地呢?

只賦予鄭和艦隊單一的政治任務。鄭和七下西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沒有進行真正的對外貿易,所有與外貿相關的行為都是通過“高買低賣”的方式來進行的,給國家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假如鄭和船對後面能跟一群真正的商隊那該多好,有無敵艦隊護航,哪個海外市場不能開拓?就算不進行殖民貿易,平等貿易也會賺的盆滿缽滿。退一步講,不跟商隊,你讓鄭和自己做平等貿易也不至於使國庫耗竭吧?

鄭和取得的戰略成果被浪費。鄭和下西洋期間,曾扶持拜裡米蘇拉建立滿剌加從暹羅國(泰國)獨立出來,得以掌控麻六甲海峽。在錫蘭扶持新國王,掌控斯里蘭卡周邊航線,選定古裡(印度卡利卡特)作為補給港口,在印度洋獲得優良基地。然而這一切都被朱棣給無視了,完全沒有後續跟進動作,辛辛苦苦得來的戰略成果在下西洋終止之後就又輕易的失去了。

對比中歐海航史,論時間我們比歐洲早,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即明永樂三年就開始了,比歐洲最早動身的哥倫布美洲之行早了整整87年。論規模我們比歐洲大,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他們幾次航行人數在100人左右,船隻三、四艘,噸位最大的僅120噸,根本無法比擬鄭和船隊。論結果我們比歐洲.....還是不比了吧。

當時如果朱棣能有那麼一點海洋意識和危機意識,學一學西方的“惟利是圖”而不是自己的“惟禮是圖”,在歐洲還剛剛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候,炎黃旗幟早就在世界各個角落飄揚了。

有態度的學爸 原創 歡迎訂閱

於是,鄭和將計就計,設伏“大敗其眾”。

根據鄭和助手馬歡的記載,陳祖義“甚是豪橫,凡有經過客人船隻,輒便劫奪財物”,卻並沒有喪心病狂到劫掠鄭和寶船的任何記錄;施進卿的確舉報了陳祖義,罪名卻不是什麼“詐降”,而只是“兇橫”(《瀛涯勝覽》)馬歡作為鄭和的助手,絕無必要為陳祖義粉飾開脫,因此本人傾向於這一仗完全是鄭和主動出擊,目的就是要消滅陳祖義武裝團夥,完成朱棣對“執迷不悛”’的人“”悉行剿戮的命令。否則陳祖義的智商和情商該弱到什麼程度才會主動發起這次以卵擊石的戰鬥?

再說示中國富強。為了證明自己奪位是天命所歸,朱棣除了對內安撫民心之外,對外還需要營造一個萬國來朝的局面來撐場。那麼怎樣才能讓別人來朝拜自己呢?“撒錢”無疑是最為快捷有效的途徑。

根據《永樂實錄》記載,當時蘇門達臘與柯枝(今印度柯欽)等地胡椒每百斤價格約1兩白銀,明政府在《給賜番夷通例》中卻規定,每百斤胡椒的採購價為20兩,足足溢價20倍,這不就是變相撒錢嗎?這種超常規的“政府保護價”國內百姓無論任何是享受不到的。

東南亞最需要的中國產品,比如茶葉、絲綢、瓷器,鄭和無償或低價地到處送,當然主要是送給當地的貴族和頭人,大搞政府公關;而中國所需要的東南亞產品,比如香料,鄭和就以遠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這等於是用金錢買到了一群“小弟”、買到了當“老大”的面子。明成祖在位期間(1402年~1424年),總共接待了193個使團,撒錢功效可見一斑,假如他老爹朱元璋複生恐怕還要被活活氣死。

鄭和下西洋這一表面上看起來十分開放的行為,幕後其實是同樣的保守動機,與朱元璋宣導的海禁政策在本質上完全相同:那就是將一切可能的反對勢力徹底扼殺在萌芽狀態,確保政權的安寧。

總之鄭和七下西洋很好的完成了朱棣交代的政治任務,但卻徹底斷送了中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希望。

讓我們看看朱棣是怎樣把一手好牌給打爛的:

無可匹敵的海軍力量絕大部分被閒置:當時的大明水師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海軍,擁有3800艘艦船,比歐洲所有國家加起來還要多。其中1350艘巡船,1350艘戰船,以及駐紮在南京新江口基地的400艘大船和400艘運糧漕船,其中250艘是遠洋寶船,此外還擁有大量護洋巡江的警戒執法船和傳令船,可惜如此強大的海軍卻被朱棣死死的給摁在了家裡,只有鄭和這支擔負特除政治任務的艦隊得以僥倖出海,如果當時朱棣能多派出幾支艦隊去“拓疆”的話,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局面呢?

不容小覷的海外華人勢力被絞殺:早在宋元時期,華人就掀起了第一波移民浪潮,中國人開始在東南亞一帶廣泛定居,華商的勢力主宰了太平洋和印度洋,並且形成了部分“准政權”性質的小王國,還有以海盜形式存在的勢力可觀的武裝團夥,這種在本土之外發展出來的武裝力量,本來是可以作為一個民族對外拓展生存空間的先鋒乃至主力。西方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及英國都是如此,但是,中國卻走向了完全相反的一條路,朱棣對這些不願回歸的人“悉行剿戮”,從此東南亞華人勢力一蹶不振。如果對這些人進行招安政府再給以適當資助的話,東南亞會不會成為我們進軍全球的橋頭堡和基地呢?

只賦予鄭和艦隊單一的政治任務。鄭和七下西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並沒有進行真正的對外貿易,所有與外貿相關的行為都是通過“高買低賣”的方式來進行的,給國家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假如鄭和船對後面能跟一群真正的商隊那該多好,有無敵艦隊護航,哪個海外市場不能開拓?就算不進行殖民貿易,平等貿易也會賺的盆滿缽滿。退一步講,不跟商隊,你讓鄭和自己做平等貿易也不至於使國庫耗竭吧?

鄭和取得的戰略成果被浪費。鄭和下西洋期間,曾扶持拜裡米蘇拉建立滿剌加從暹羅國(泰國)獨立出來,得以掌控麻六甲海峽。在錫蘭扶持新國王,掌控斯里蘭卡周邊航線,選定古裡(印度卡利卡特)作為補給港口,在印度洋獲得優良基地。然而這一切都被朱棣給無視了,完全沒有後續跟進動作,辛辛苦苦得來的戰略成果在下西洋終止之後就又輕易的失去了。

對比中歐海航史,論時間我們比歐洲早,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即明永樂三年就開始了,比歐洲最早動身的哥倫布美洲之行早了整整87年。論規模我們比歐洲大,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他們幾次航行人數在100人左右,船隻三、四艘,噸位最大的僅120噸,根本無法比擬鄭和船隊。論結果我們比歐洲.....還是不比了吧。

當時如果朱棣能有那麼一點海洋意識和危機意識,學一學西方的“惟利是圖”而不是自己的“惟禮是圖”,在歐洲還剛剛從睡夢中醒來的時候,炎黃旗幟早就在世界各個角落飄揚了。

有態度的學爸 原創 歡迎訂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