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西蜀子雲亭之楊雄往事第八章精心教子 與莽同朝

每天下班後, 老婆的晚飯已經煮好。 稱二兩花生米子下酒, 是揚雄下班後家庭生活的固定項目。 自從老婆和兒子到京城後, 只要不出差, 揚雄就盡情享受天倫之樂, 天天如此, 周而復始, 從不改變。

兒子揚玉六歲了。 京城的官辦學堂多, 兒子在京城讀書, 比揚雄小時候容易多了。 而今揚雄已經進入了上流社會, 因為四篇賦的原因, 他成了一顆明星。 所以很多學堂都爭著吸收他兒子入學。 揚雄把兒子送進了鄰近一家官辦學堂, 學堂也是先從《詩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讀起。

揚雄下班後慢吞吞地走回家, 兒子早就放學了。

揚雄叫他的小名:“白兔, 把酒壺拿來倒起!”

“好啦!”兒子樂顛顛地從酒櫃中抱出酒壺, 給老爺子斟上酒。 老爺子呡了口酒說:“把老師教的課文背一遍。 ”

揚玉便背著手, 昂首挺胸地朗誦起了:“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發, 二之日栗烈。 無衣無褐, 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 四之日舉趾。 同我婦子, 饁彼南畝。 田畯至喜……”

書背完了, 揚玉伸手要抓老爺子碟子裡的花生吃。

老爺子呢, 一邊喝酒, 一邊給揚玉講解詩經的含意。 他說:“《詩經·豳風·七月》全詩八章, 每章各十一句, 基本上按季節的先後, 逐年逐月地描寫男女奴隸的勞動和生活。 ”

總的大意講完後, 老爺子就一句一句分開解釋:

第一章總括全詩, 從歲寒寫到春耕開始。

七月以後, 炎熱的盛夏開始向清爽的秋天過渡。

火星向下降行, 天氣漸漸變涼。 九月將縫製冬衣的工作交給婦女們去做, 以備禦冬。 十一月天氣寒冷了, 北風刮在物體上, 發出“觱發”的聲響。 十二月寒風“栗烈”, 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刻。 而奴隸們沒有禦寒的衣服, 真不知如何過冬。 好不容易熬到寒冬過去了, 正月裡我們開始修理農具。 二月裡舉足下田, 開始耕種。 壯夫們在田裡幹著重活, 女人和小孩們則承擔著送飯的任務。 看著我們這樣賣力的勞動, “田畯至喜”, 就是那些奴隸主派來的農官感到很高興。

揚雄說:“《詩經·豳風·七月》是男女奴隸們自己歌唱自己的勞動和生活, 自己敘述自己的艱辛和苦難。 其實這種艱苦的勞動和苦難的生活不僅僅是奴隸們才有,

我們家鄉的農民同樣過的是這種艱苦的勞動和苦難的生活。 你的老爹我沒有跳出龍(農)門以前, 比他們還苦。 ”

揚雄的老婆把菜放在桌子, 打斷揚雄的憶苦思甜, 說:“小白兔, 來來來!吃飯了, 不要盡吃花生米, 吃多了燥火。 ”

然後她又轉頭對揚雄說:“你要的那本《方言梗概》, 我從郫縣運來的書堆中找到了。 ”

“我看一下。 ”揚雄趕緊放下酒杯, “在哪裡?”

老婆說:“你坐倒, 我曉得給你拿出來。 ”說罷, 她轉身進了儲藏室, 捧出一裹竹簡。 那是邛崍林閭翁儒老先生遺留給揚雄的書卷, 是秦始皇以前的東西, 周秦王朝的使者在各地收集的方言土語。

揚雄如獲至寶, 接過看了又看。 他說:“我現在長安, 學習和調查方言更方便了。 我的調查對象有天南地北各地到京城來的官吏、貢舉的孝廉和輪流守衛京城的士兵。

我還經常跟到皇帝到處走, 聽到了很多不同的方言土語。 這些都是活資料。 我要把這些活資料和書上的死資料對照研究。 寫出完整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來。 ”

原來揚雄被錄用進入宮廷當黃門侍郎的那一年, 就把夫人林閭女士和兒子揚玉接到長安。 顛沛流離一二十年後, 一家人終於有了溫馨的歸宿。 如果皇帝老爺不出去巡遊, 揚雄就白天到朝廷上班, 下午便回家陪老婆和孩子。 如果皇帝老爺要出門, 揚雄就跟著去出差。 出差途中, 寫一篇文章給皇帝念念, 就算交差。 這件事情要是放在筆者的身上, 筆者寫不出那樣的錦繡文章, 自然是個苦差事。

可是放在揚雄那樣的大文豪身上, 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 確實是個美差。

關鍵是揚雄不僅僅是應付交差了事, 揚雄的文章兼具了思想性、藝術性兩個方面的要求, 而不是無病呻吟, 廢話連篇。 他的文章思想性重在勸誡皇帝的不良習氣和荒淫上, 他的文章人人讀了都愛不釋手, 其藝術性也就在其中了。

揚雄自西元前0014入朝, 在漢成帝時供職黃門侍郎五年有餘。 五年中, 揚雄主要是出入侍從, 以文賦服務于成帝。 據揚雄後來的《答劉歆書》說, 他接受漢成帝詔命, 並不是為了仕宦騰達, 只是因為生活有保障後, 能夠隨心所欲地從事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

黃門侍郎是皇帝最親近的近臣, 天天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打旋旋。 相當於組織部儲備的後備幹部隊伍,一般補缺都在地師級以上。所以要當個有實際權力的高官太容易了。

揚雄應該說有很好的發展前途。可是他在朝廷看到很多的人昨天還耀武揚威,第二天就人頭落地。尤其是他親眼見到趙氏姊妹的專橫跋扈,許皇后一家大小同赴陰曹地府的血腥事件,他深明“伴君如伴虎”的古訓。

跟皇帝久了,有一天,漢成帝說:“揚愛卿,與你同一個辦公室的劉歆王莽都升了職,朕也給你個官當當如何?”

揚雄趕快匍匐在地叩頭說道:“啟稟萬歲,小臣才疏學淺,況且入朝不久,還沒有為國家大業做出一點貢獻。臣願意做個有奉祿的專業文人和學者。在天祿閣埋頭苦幹。”

揚雄既不願意作地方官,也不願意作朝官。他對皇上說的既是謙虛話,也是真心話。

漢成帝劉驁滿足了揚雄的要求。於是下令:

第一,給揚雄調配一個專門的辦公室,就在大殿後面不遠的天祿閣。除了工資外,還讓他終身享受政府津帖;第二,通過尚書台撥給專項學術事業費(原文叫“筆墨錢”)六萬元;第三,特許揚雄在國家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原文叫“石室金櫃”)看書和查抄資料。第四,早朝還是要上,建議還是要提,皇帝有筆墨上的事情還是要幹。其餘時間自由安排,科研課題自己擬定。

揚雄終於如願以償,成了一個享受公務員待遇的專業作家和專職研究員。

最近一段時間,在皇宮上班的人,常常看到揚雄在早朝開始前,提前站在金鑾殿門口。他握著一隻毛筆,在廡廊下鋪開四尺絹綾,每逢外地入京人員進宮彙報工作,他便拉住人家採訪方言土語。如果一時說不完,好吧,散朝後別人都去解手或者休息了,他仍然守在門口,接著和你討論,直到把你腦子裡的方言土語挖完為止,並現場記錄在絹綾上。這項工作,揚雄一以貫之,持之以恆,堅持了二十多年。最後完成了眾人矚目的語言學工程《方言》一書,這是後話。

揚雄下班回到家裡,認真整理記錄,重新分門別類,一條一條地謄寫在相同類別的木板上。這個木板,檔次要比竹簡高些,木板刨得很平滑,木質又吃墨水,寫字的速度就比竹簡快多了,而且效果也很好。皇上給了專項事業費,寫作條件好多了。

老婆說:“你別只關心你那本書,你看我,身子都不敢亂動了,得請個保姆來幫幫家務。”

揚雄一看老婆,從益州蜀郡郫縣到長安不到半年,人長白了,也長胖了,而且肚子還微微拱起。他喜滋滋地說:“應該!應該!看來我又要添一個胖小子了。”

老婆說:“你也不要高興得太早,說不定是個閨女呢。”

揚雄說:“閨女也好,一女一男,勝過神仙了。”

一家人說說笑笑,日子過得很快。轉眼之間,瓜熟蒂落。揚雄的老婆果真為他生下了一個胖小子。揚雄這年四十一歲,也算中年得子,格外喜慶。吃滿月酒那天,揚雄的朋友同僚們都來慶賀。其中有兩個人對揚雄的後半生乃至以後兩千年的聲譽影響巨大,不能不提。

他們與揚雄在一個辦公室上班。一個同僚叫劉歆,一個同僚叫王莽。初時一樣的漢成帝侍郎,可是後來的結局卻千差萬別。

先介紹劉歆,劉歆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劉向,是西漢有名的經學專家。時年約六十八歲,任皇家辦公廳秘書長(年薪二千石的光祿大夫),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議論朝廷得失、為皇帝出謀劃策、管理皇宮後勤事務。前文曾經在揚雄拜師邛崍林閭翁儒老先生時提到,林閭翁儒老先生給揚雄留下的《輶軒使者別國方言》資料,像劉向那樣的大學問家,也只聽到書名,從來沒有見過這堆資料。

劉向的兒子劉歆,家學淵源,很小的時候便精通《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等儒學經典,長大後諸子、詩賦、數術、方技等諸學無所不通。劉向又是今文經學的泰斗,後來的劉歆在揚雄的影響下成了古文經學的大家,父子二人一今一古,銜接自然,稱得上是中國經學史上的里程碑。

劉歆與揚雄相比,小了四歲,當時同任黃門侍郎。因父親在朝為官,被伯樂發現的機會要多一些,故已入朝十二年,擔任掌管和整理古籍的職務。資格就比揚雄老了。但劉歆與揚雄在經學研究上學術觀點一致,故常在一起切磋。揚雄比劉歆更勝一籌的是在先秦文字研究上獨樹一幟。

再一個要介紹的是王莽,在三個人中年齡最小,時年三十五歲。是一個青年才俊,他也是古文經學的愛好者,而且愛好到言必稱古的程度。他常常突發奇想,往往在復古的基礎上又有創新。除了卓越的才能,王莽還有個非常硬的後臺,他的姑媽王政君就是當今皇上的母親,王莽與漢成帝劉驁既是老表家,又是鐵哥們兒,所以王莽在二十四歲時便進入朝廷作了黃門侍郎。資格同樣比揚雄老多了。

因為漢成帝劉驁的母親姓王,劉驁即位後先後下詔分封了王姓家族九個侯爺,五個大司馬(宰相一級的官員)。而這些侯爺和大司馬的兒子們生活條件好,大都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事業上不學無術,生活上荒淫無恥。唯有王莽的父親王曼死得較早,沒有熬到封侯拜相的機會。

王姓家族中,只有王莽一生清貧,學習努力。是王氏子弟中出類拔萃的皎皎人物。

王莽的政治頭腦相當發達。三十歲那年,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王鳳伯父病臥于床,王鳳的兒子不聞不問。全虧了王莽不解衣帶地侍候了幾個月,端尿擦屎,在所不辭。

王莽深深地感動了王鳳。

王鳳死之前對皇太后王政君和漢成帝說:“我王家享盡了榮華富貴,可是我們虧了一個人,就是大哥王曼的兒子王莽。我看了幾年,王莽這小子不錯,是國家的棟良之才,你們一定要照顧好他,我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

王政君說:“哥哥你放心,只要是個金子,總有他放光的時候,王莽這孩子,前途大得很。”

漢成帝劉驁也說:“舅舅你就放心吧,你說咋辦就咋辦,老表的事情包在我身上。保證讓他滿意。”

當年五月,王莽被封為新都侯。爵位上是侯爺資格。職務上升遷為年薪二千石的騎都尉,並且兼任光祿大夫、侍中等職務。漢代職官的序列中,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都是屬於光祿勳中的較高職位。王莽的主要工作是皇家辦公廳分管警衛的副秘書長,屬於部省級官員。

劉歆和王莽雖然和揚雄是一個辦公室的同僚,但職務都比揚雄高,資格都比揚雄老,他們能夠來喝揚雄兒子的滿月酒,算是給足了面子。

劉歆和王莽看重揚雄的文才,王莽端著酒杯說:“揚大人,你的兒子叫啥名字?”

揚雄說:“這娃兒是太陽升起的時候所生,太陽為金烏,他的乳名叫童烏。大名還沒有取,望兩位大人賜名。”

王莽謙虛地說:“劉大人是經學專家,請劉大人給取個名字吧。”

揚雄也知道王莽對官場比較嫺熟,取名字不是他的專長。於是對劉歆說:“劉大人就不要推辭了。”

劉歆沉思一下說到:“揚大人,你我都是著書立言之人,人言而信,信者,誠實之人也。”

“好!就叫揚信。”王莽拍手贊成。接著又說:“我看你的兒子眼睛滴溜溜地轉,聰明伶俐。將來一定是像你一樣的大才子。”

揚雄拱手說道:“犬子若要成才,今後還望各位大人不吝賜教。”

劉歆則說道:“揚大人,說到賜教這個問題,我倒有個要求,不知揚大人能答應否?”

揚雄說:“學術方面的我們可以切磋。”他指著王莽說:“發財升官的路子你不要找我。王大夫在這裡。”

劉歆和王莽都是客人,當然不可喧賓奪主,說與揚雄無關的事情。

但話說到這個坎上,劉歆向王莽點頭示意,王莽微笑而應。

劉歆緊接著向揚雄說:“揚大人學識淵博,你哪些方言土語,奇文怪字,朝中沒有哪個人能識能懂,就連家父也說非你莫屬。犬子劉棻正是長知識的時候,意欲拜你為師。望大人不要嫌棄!”

但凡搞學術的人,大都愛惜人才,往往恨不得把自己所學全部倒給弟子。一聽說有弟子可收,常常高興得分不清東西南北。

揚雄也不例外,立即滿口應承說:“劉大人太客氣了,想你書香門第,家學源遠流長,居然不恥下問,真是令人感動,我也就只有那點本事,認幾個奇字怪字而已。”

就在這次酒宴上,劉棻成了揚雄的弟子,而後來劉棻出事,差點收了揚雄的老命。好在王莽先生親眼見證了此事,後來雖化險為夷,卻為揚雄留下千秋詬語。這是後話。

相當於組織部儲備的後備幹部隊伍,一般補缺都在地師級以上。所以要當個有實際權力的高官太容易了。

揚雄應該說有很好的發展前途。可是他在朝廷看到很多的人昨天還耀武揚威,第二天就人頭落地。尤其是他親眼見到趙氏姊妹的專橫跋扈,許皇后一家大小同赴陰曹地府的血腥事件,他深明“伴君如伴虎”的古訓。

跟皇帝久了,有一天,漢成帝說:“揚愛卿,與你同一個辦公室的劉歆王莽都升了職,朕也給你個官當當如何?”

揚雄趕快匍匐在地叩頭說道:“啟稟萬歲,小臣才疏學淺,況且入朝不久,還沒有為國家大業做出一點貢獻。臣願意做個有奉祿的專業文人和學者。在天祿閣埋頭苦幹。”

揚雄既不願意作地方官,也不願意作朝官。他對皇上說的既是謙虛話,也是真心話。

漢成帝劉驁滿足了揚雄的要求。於是下令:

第一,給揚雄調配一個專門的辦公室,就在大殿後面不遠的天祿閣。除了工資外,還讓他終身享受政府津帖;第二,通過尚書台撥給專項學術事業費(原文叫“筆墨錢”)六萬元;第三,特許揚雄在國家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原文叫“石室金櫃”)看書和查抄資料。第四,早朝還是要上,建議還是要提,皇帝有筆墨上的事情還是要幹。其餘時間自由安排,科研課題自己擬定。

揚雄終於如願以償,成了一個享受公務員待遇的專業作家和專職研究員。

最近一段時間,在皇宮上班的人,常常看到揚雄在早朝開始前,提前站在金鑾殿門口。他握著一隻毛筆,在廡廊下鋪開四尺絹綾,每逢外地入京人員進宮彙報工作,他便拉住人家採訪方言土語。如果一時說不完,好吧,散朝後別人都去解手或者休息了,他仍然守在門口,接著和你討論,直到把你腦子裡的方言土語挖完為止,並現場記錄在絹綾上。這項工作,揚雄一以貫之,持之以恆,堅持了二十多年。最後完成了眾人矚目的語言學工程《方言》一書,這是後話。

揚雄下班回到家裡,認真整理記錄,重新分門別類,一條一條地謄寫在相同類別的木板上。這個木板,檔次要比竹簡高些,木板刨得很平滑,木質又吃墨水,寫字的速度就比竹簡快多了,而且效果也很好。皇上給了專項事業費,寫作條件好多了。

老婆說:“你別只關心你那本書,你看我,身子都不敢亂動了,得請個保姆來幫幫家務。”

揚雄一看老婆,從益州蜀郡郫縣到長安不到半年,人長白了,也長胖了,而且肚子還微微拱起。他喜滋滋地說:“應該!應該!看來我又要添一個胖小子了。”

老婆說:“你也不要高興得太早,說不定是個閨女呢。”

揚雄說:“閨女也好,一女一男,勝過神仙了。”

一家人說說笑笑,日子過得很快。轉眼之間,瓜熟蒂落。揚雄的老婆果真為他生下了一個胖小子。揚雄這年四十一歲,也算中年得子,格外喜慶。吃滿月酒那天,揚雄的朋友同僚們都來慶賀。其中有兩個人對揚雄的後半生乃至以後兩千年的聲譽影響巨大,不能不提。

他們與揚雄在一個辦公室上班。一個同僚叫劉歆,一個同僚叫王莽。初時一樣的漢成帝侍郎,可是後來的結局卻千差萬別。

先介紹劉歆,劉歆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劉向,是西漢有名的經學專家。時年約六十八歲,任皇家辦公廳秘書長(年薪二千石的光祿大夫),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議論朝廷得失、為皇帝出謀劃策、管理皇宮後勤事務。前文曾經在揚雄拜師邛崍林閭翁儒老先生時提到,林閭翁儒老先生給揚雄留下的《輶軒使者別國方言》資料,像劉向那樣的大學問家,也只聽到書名,從來沒有見過這堆資料。

劉向的兒子劉歆,家學淵源,很小的時候便精通《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等儒學經典,長大後諸子、詩賦、數術、方技等諸學無所不通。劉向又是今文經學的泰斗,後來的劉歆在揚雄的影響下成了古文經學的大家,父子二人一今一古,銜接自然,稱得上是中國經學史上的里程碑。

劉歆與揚雄相比,小了四歲,當時同任黃門侍郎。因父親在朝為官,被伯樂發現的機會要多一些,故已入朝十二年,擔任掌管和整理古籍的職務。資格就比揚雄老了。但劉歆與揚雄在經學研究上學術觀點一致,故常在一起切磋。揚雄比劉歆更勝一籌的是在先秦文字研究上獨樹一幟。

再一個要介紹的是王莽,在三個人中年齡最小,時年三十五歲。是一個青年才俊,他也是古文經學的愛好者,而且愛好到言必稱古的程度。他常常突發奇想,往往在復古的基礎上又有創新。除了卓越的才能,王莽還有個非常硬的後臺,他的姑媽王政君就是當今皇上的母親,王莽與漢成帝劉驁既是老表家,又是鐵哥們兒,所以王莽在二十四歲時便進入朝廷作了黃門侍郎。資格同樣比揚雄老多了。

因為漢成帝劉驁的母親姓王,劉驁即位後先後下詔分封了王姓家族九個侯爺,五個大司馬(宰相一級的官員)。而這些侯爺和大司馬的兒子們生活條件好,大都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事業上不學無術,生活上荒淫無恥。唯有王莽的父親王曼死得較早,沒有熬到封侯拜相的機會。

王姓家族中,只有王莽一生清貧,學習努力。是王氏子弟中出類拔萃的皎皎人物。

王莽的政治頭腦相當發達。三十歲那年,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王鳳伯父病臥于床,王鳳的兒子不聞不問。全虧了王莽不解衣帶地侍候了幾個月,端尿擦屎,在所不辭。

王莽深深地感動了王鳳。

王鳳死之前對皇太后王政君和漢成帝說:“我王家享盡了榮華富貴,可是我們虧了一個人,就是大哥王曼的兒子王莽。我看了幾年,王莽這小子不錯,是國家的棟良之才,你們一定要照顧好他,我在九泉之下也瞑目了。”

王政君說:“哥哥你放心,只要是個金子,總有他放光的時候,王莽這孩子,前途大得很。”

漢成帝劉驁也說:“舅舅你就放心吧,你說咋辦就咋辦,老表的事情包在我身上。保證讓他滿意。”

當年五月,王莽被封為新都侯。爵位上是侯爺資格。職務上升遷為年薪二千石的騎都尉,並且兼任光祿大夫、侍中等職務。漢代職官的序列中,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都是屬於光祿勳中的較高職位。王莽的主要工作是皇家辦公廳分管警衛的副秘書長,屬於部省級官員。

劉歆和王莽雖然和揚雄是一個辦公室的同僚,但職務都比揚雄高,資格都比揚雄老,他們能夠來喝揚雄兒子的滿月酒,算是給足了面子。

劉歆和王莽看重揚雄的文才,王莽端著酒杯說:“揚大人,你的兒子叫啥名字?”

揚雄說:“這娃兒是太陽升起的時候所生,太陽為金烏,他的乳名叫童烏。大名還沒有取,望兩位大人賜名。”

王莽謙虛地說:“劉大人是經學專家,請劉大人給取個名字吧。”

揚雄也知道王莽對官場比較嫺熟,取名字不是他的專長。於是對劉歆說:“劉大人就不要推辭了。”

劉歆沉思一下說到:“揚大人,你我都是著書立言之人,人言而信,信者,誠實之人也。”

“好!就叫揚信。”王莽拍手贊成。接著又說:“我看你的兒子眼睛滴溜溜地轉,聰明伶俐。將來一定是像你一樣的大才子。”

揚雄拱手說道:“犬子若要成才,今後還望各位大人不吝賜教。”

劉歆則說道:“揚大人,說到賜教這個問題,我倒有個要求,不知揚大人能答應否?”

揚雄說:“學術方面的我們可以切磋。”他指著王莽說:“發財升官的路子你不要找我。王大夫在這裡。”

劉歆和王莽都是客人,當然不可喧賓奪主,說與揚雄無關的事情。

但話說到這個坎上,劉歆向王莽點頭示意,王莽微笑而應。

劉歆緊接著向揚雄說:“揚大人學識淵博,你哪些方言土語,奇文怪字,朝中沒有哪個人能識能懂,就連家父也說非你莫屬。犬子劉棻正是長知識的時候,意欲拜你為師。望大人不要嫌棄!”

但凡搞學術的人,大都愛惜人才,往往恨不得把自己所學全部倒給弟子。一聽說有弟子可收,常常高興得分不清東西南北。

揚雄也不例外,立即滿口應承說:“劉大人太客氣了,想你書香門第,家學源遠流長,居然不恥下問,真是令人感動,我也就只有那點本事,認幾個奇字怪字而已。”

就在這次酒宴上,劉棻成了揚雄的弟子,而後來劉棻出事,差點收了揚雄的老命。好在王莽先生親眼見證了此事,後來雖化險為夷,卻為揚雄留下千秋詬語。這是後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