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康熙每次南巡都給他行“三跪九叩”大禮,誰這麼牛能讓皇上下跪?

康熙6次南巡, 每次經過南京, 明孝陵是必到的地方。 清朝的皇帝, 到明朝皇帝的陵園裡, 已經有點匪夷所思。 更令人驚訝的是, 康熙每次到明孝陵,

必定會祭掃明孝陵, 並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 表示對朱元璋的尊重——康熙六次祭明孝陵(即朱元璋墓)為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年二月、三十八年四月、四十二年二月、四十四年四月、四十六年三月。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燁下江南拜謁孝陵, 題“治隆唐宋”碑於碑亭。 “治隆唐宋”這四個字是說, 朱元璋對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還要好, 明朝比唐朝、宋朝還要興隆。 這是康熙皇帝對朱元璋的稱頌, 也是對明朝的稱頌。 有人說, 康熙皇帝寫這幾個字是故意給別人看的。 其實如果單純要給別人看, 完全不必寫這樣稱頌的字。 英雄惜英雄, 惺惺惜惺惺, 做為一個有胸襟有膽略的帝王, 康熙皇帝的這幾個字應該是由衷之言。
對於朱元璋的稱頌不僅見於這座石碑, 還見於一些史籍中, 也不僅出於康熙皇帝之口, 還出於其他清代皇帝之口。

康熙皇帝拜謁明孝陵的時候行三跪九叩之禮, 從山門磕頭一直要到陵墓下, 無比虔誠和崇敬。 康熙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一個頭腦清楚的皇帝,

他很少題字, 但是, 對於明孝陵卻寫了“治隆唐宋”這四個字, 並且禦旨當地官員修葺明孝陵。 在清帝歷次謁陵的祭文中, 不厭其煩的闡述其“繼統”而非奪位的身份。 順治元年, 攝政王多爾袞遣大學士馮銓祭告孝陵的祭文中, 就說道“流寇李自成顛覆明室, 明朝滅亡是因為氣數已盡;其次, 申明清軍入關擊敗李白成的農民軍, 是“驅除逆寇”, 既為明代報了深仇大恨, 又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由此推之, 則明清易代是理所當然、合情合理的了。 康熙帝在其謁陵後所作《過金陵論》中說:“闖賊以烏合之眾, 唾手燕京, 宗社不守。 馬阮以囂偽之徒, 託名恢復, 僅快私仇, 使有明艱難創造之基業, 未三百年而為丘墟。 ”不僅再次強調農民軍才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
而且強調南明政權的無能與非法。 因此清代才會“受天眷命, 紹纘丕基”。

對於清初那批數量龐大的明代遺民來說, 明孝陵確實有著異乎尋常的象徵意義。 對孝陵的拜祭, 其實就代表了對故國的追思。 所以, 在清初,

自然會有那麼的人前去“哭陵”。 謁陵時心境之悲涼, 是後人難以真正體會的, 他代表了那一整代的明遺民。 孝陵已經成為那一代人寄託哀思和發洩情感的場所, 也是已經滅亡的大明王朝的最後象徵。 清帝的謁陵, 尤其是前期康熙帝的祭拜, 據說上至“垂白之叟”, 下至“含哺之氓”, “鄉親父老前去的有好幾萬人”, 觀看的人流擁堵聲勢浩大;而其恭敬謙卑的做法, 更被譽為“足超軼百代”。 由此, 不難想像清帝謁陵在江南社會起到的轟動效果。 於是在熱鬧喧囂的背後, 一些事情似乎已經無聲無息地發生了轉變。 那些明遺民會發現, 他們那片最後的“精神家園”似乎也不復存在了, 因為它已經成為了新朝君主禮賢前代的場所。 謁陵的主角也不再是他們這些“歌哭陵上”的“孤忠遺老”, 而變成了前呼後擁、風光無限的新朝君主。不經意間,人們似乎已將自己的注意力由孝陵本身轉移到了謁陵的人身上。而對孝陵的拜謁,似乎也沒有了那種“長歌當哭”的悲情氛圍。“涕泗遺民在,悲歌隔世同”,明遺民的心境,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似乎已經很遙遠了。康熙六掃朱元璋之墓,一方面說明,朱元璋確實對明朝兩百多年的江山,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對歷史有重要的貢獻,另一方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顯示了康熙不凡的胸懷、過人的氣度以及謀略。康熙時,滿漢的矛盾依舊突出。通過為漢人皇帝掃墓,表示滿漢一家,拉攏漢人,這也是康熙穩定統治的一個方法。

而變成了前呼後擁、風光無限的新朝君主。不經意間,人們似乎已將自己的注意力由孝陵本身轉移到了謁陵的人身上。而對孝陵的拜謁,似乎也沒有了那種“長歌當哭”的悲情氛圍。“涕泗遺民在,悲歌隔世同”,明遺民的心境,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似乎已經很遙遠了。康熙六掃朱元璋之墓,一方面說明,朱元璋確實對明朝兩百多年的江山,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對歷史有重要的貢獻,另一方面,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顯示了康熙不凡的胸懷、過人的氣度以及謀略。康熙時,滿漢的矛盾依舊突出。通過為漢人皇帝掃墓,表示滿漢一家,拉攏漢人,這也是康熙穩定統治的一個方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