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看 “刻畫無鹽,唐突西施”之無鹽VS西施

“有事鐘無豔, 無事夏迎春。 ”這句話意說齊宣王在立鐘離春為後之後, 同時也寵美貌的夏迎春。 齊宣王在國家有難之時, 寵倖貌醜之後鐘無鹽;平安時則寵倖貌美之妃夏迎春, 於是便有了民間戲語“有事鐘無豔, 無事夏迎春”之說。 夏迎春應為後世戲劇中添加。 而鐘無豔卻有其人, “豔”應為“鹽”音誤所致, 無鹽是醜女的意思, 無鹽女姓鐘離, 名春, 相傳為齊國無鹽邑 (今山東東平)人, 世稱無鹽女。 其狀貌醜陋無比, 年四十而未嫁。 她關心政事, 有隱身之術。 曾自詣齊宣王, 當面指責其奢淫腐敗, 宣王為之感動, 乃“罷女樂,

退諂諛”, 並卜擇吉日, 立無鹽為後。 後來, 人們就把“無鹽”作為醜女的代稱, 如同把“西施”作為美女的代稱一樣。 西施, 是春秋時代越國苧蘿山的一個采樵女子, 越王把她獻給吳王, 是傳說中的古代絕色美人。 無鹽和西施, 一個極醜, 一個極美, 簡直無法相比。 刻意把她們兩人相提並論, 就叫做“刻畫無鹽, 唐突西施”。 “刻畫無鹽, 唐突西施”出自《晉書·周顗傳》:周顗, 字伯仁, 晉元帝時, 歷任尚書左僕射, 朝中官宦認為他為人高潔, 把他比作樂廣。 樂廣也是當時被認為高潔的人物, 有“樂翁冰清”的讚語。 但是周顗卻認為樂廣根本不能同他相比, 因此, 當庾亮告訴他有人把他比作樂廣時, 他並不高興, 說道:“何乃刻畫無鹽, 唐突西施也!”(“依《晉書》所記, 樂廣雖然名重當時,
卻門第寒微, 而周伯仁德望素重, 又襲父爵, 門第高貴, 故輕視樂廣。 )意思是以醜比美, 比得不恰當, 而且因此褻瀆了美好的人物。 但鐘無豔是否真的就比不上西施呢?這就留給讀者們自行判斷了。

奇女子鐘離春鐘無豔就是春秋時期第一醜女鐘離春, 為什麼鐘離春又叫鐘無豔, 歷史上沒有記載, 或者因為鐘離春是河北無鹽人, 這“無鹽”與“無豔”諧音, 再加上“無豔”就是“沒有豔色”之意, 很符合她“極醜無雙”的身份吧?並且她還是史上有名的四大醜女兼才女之一。 據《列女傳》記載:鍾離春者, 齊無鹽邑之女, 宣王之正後也。 一句簡短的話就概括了醜女鐘無豔的生平。 鐘無豔, 又名鐘離春、鐘無鹽, 是齊宣王的妻子, 相傳是戰國齊國無鹽邑的女兒,

相貌極為醜陋, 史書記載, 此女“凸頭深目, 昂鼻結喉, 肥頂少發, 皮膚烤漆”。 也就是說, 她額頭前突, 眼窩深陷, 鼻孔上翻, 腦袋大頭髮少, 頸部喉結比男人的還大, 皮膚黝黑, 像烤了漆一樣, 真真是“醜女”。 她之所以叫無豔是因為她是無豔麗人, 40多歲才出嫁, 雖然醜卻立志要當皇后。 和一般女子不同, 她自幼跟隨做過軍官的父親習武, 學習《周易》, 希望報效國家, 當時執政的齊宣王(就是成語濫竽充數中的那個齊宣王。 )政治腐敗, 綱紀不振, 全國上下人心惶惶, 怨聲載道。 齊國的鄄邑也在此時受到趙軍的騷擾破壞, 鐘離春為了拯救國家, 冒著殺頭的危險, 來到都城臨淄去見齊宣王。 齊宣王只見一醜女, 舉目, 張口, 揮手,
然後拍著膝蓋高喊:“高喊危險啊!危險啊!”面對鐘離春, 齊宣王不知是被這突如其來的場面嚇到了, 還是被鐘離春的醜給震驚了, 顯得茫然不知所措, 鐘離春解釋:“今大王沉湎酒色, 不納諍言, 我是替觀察變化, 趕走阿諛小人……”大王大夫淳于髡會意, 讚歎鐘離春說得好, 聽完鐘離春的解釋齊宣王如夢初醒, 極為感動並把鐘離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鏡子, 為了表自己痛改前非, 就答應了鐘離春的請求, 封她為無鹽將軍, 命她和淳於髡帶兵去收復鄄邑。 鐘離春不負眾望, 在淳於髡的幫助下, 大敗趙軍, 奪回鄄邑。 無鹽女鐘離春班師凱旋齊都臨淄, 宣王親自迎接並當眾宣佈封鐘無豔為後。 四十多歲的醜女鐘離春就這樣憑藉著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做了齊國王后,
於是鐘離春拆漸台、罷女樂、退諂諛, 進直言, 選兵馬, 實府庫, 齊國大安。

話說當時, 無鹽邑為一桑蠶區, 鐘離春最愛幹的活就是採桑。 為了採桑、習武兩不誤, 她用百斤鐵杵打造了一把桑鉤, 整天玩弄在手上。 這一天, 鐘離春與眾姐妹來到桑園採桑, 各人采滿一大提籃後, 天還不到未時。 鐘離春對姐妹們說:“天色尚早, 大家習武練功一個時辰再回家。 ”眾姐妹一聽這話, 個個歡呼雀躍, 便脫下外衣, 緊束腰身, 在園邊比劃了起來。 眾姐妹正在練得起勁, 忽聽遠處傳來馬蹄聲陣陣, 鐘離春側耳一聽, 說:“不好, 趙軍又來搶掠了, 快進桑園藏身。 ”眾姐妹象小雀避鷹一樣進了桑園, 鐘離春收拾一下各人的提籃, 剛到園邊時, 兩個趙軍士兵已來到了她的面前,其中一人舉槍刺向了鐘離春。鐘離春見狀並不慌張,用桑鉤把對方一擋,順勢橫掃過去,那士兵竟被攔腰打成兩截。眾姐妹一見鐘離春得手,蜂擁而出,趙軍一看這陣勢,又估不透他們的夥伴是死在了什麼利器下,遂掉頭逃走了。鐘離春回到家中,對父親細說了剛才發生的事情。父親長歎一聲說:“趙軍占我鄄邑已經半年了,大王竟象不知道一樣,這樣下去,無鹽邑也難保不被人陷。”“大王為何這樣耳目蔽塞?”鐘離春眨巴著兩眼追問。父親接著說:“還不是佞臣擋道,酒色迷心麼!”鐘離春變色地說:“女兒去見他,告以實情。”父親聽這話一驚:“你?”“是呀,女兒去見大王,好言相勸。大王若是不聽,我便大鬧王宮。”“不……”父親還是不讓她去。鐘離春有信心地說:“爹爹,你忘了女兒還會隱身之術麼?若有危險,我自會逃離王宮。”經父親勉強同意,鐘離春一人踏上了去齊都臨淄的大道。這一天,齊王正在後宮宴樂,門衛來報:“稟大王,有一醜女求見。”齊王問道:“醜女何事?”“回大王,她自稱無鹽女,要充後宮侍奉大王。”“啊?”齊王十意外地抬起了頭:“寡人後宮佳麗成群,個個都是萬中挑一選來的美女,醜女何能充我後宮,哈……”在場眾官員也同時陪著齊王大笑,唯獨上大夫淳于髡沒有發笑,他對齊王說:“醜女要進宮為妃,她是否有什麼來頭?請大王宣她進宮,看個究竟,她若真是無禮取鬧,再罰她不遲。”齊王聽從淳於髡建議,宣鐘離春入宮。鐘離春堂下剛剛站定,全場人不由一陣嘻噓。只見她稀疏的黃髮高挽頭頂,大額頭,深眼窩,高鼻樑,紫唇掩不住兩顆大門牙,確實醜出了個樣來。齊王一見,心生厭惡,正要揮手讓她退出去,淳於髡發話了:“無鹽姑娘有何能要充大王后宮?”鐘離春定晴細察此人,見他士帽寬衣博帶,心中對他的身份猜出了八九,開言問道:“先生以何等資格代表大王問話?”“本人上大夫淳于髡。”“哦,原來是曾隱語諫王的淳于大夫。民女不才,也想以隱語匡君諫主。”淳於髡一聽無鹽女也要以隱語諫君,十分感興趣地說:“本大夫領教了!”正當大家要看鐘離春打隱語時,忽的都看不到她了,堂上一陣驚訝,只有淳於髡不慌不忙地說:“待我以隱語招她。”說罷,招手顛足,連續幾次,無鹽女果然現身堂前。淳於髡問道:“大家正待領教姑娘的隱語,為何忽然隱身?”鐘離春目視齊王道:“民女為試大王是否意誠。”齊王聽言,態度有所緩和地說:“誠請賜教。”鐘離春點了點頭,繼而揚眉、切齒、兩臂前揮,口稱:“殆哉,殆哉。”齊王面對鐘離春的表演,兩眼茫然不知所措,眾人各把目光投向了淳於髡。淳于髡會意,試探地說:“遠望邊邑,切齒佞臣蔽君……咳,還是請姑娘自解吧。”鐘離春點點頭,正色道:“趙國陷我鄄邑,大王卻閉塞不知,而是身邊左俳右優,長夜沉湎酒色,危險呀,危險呀,願大王儘快驅俳優,逐佞臣,進賢人,治國家。”鐘離春話音剛落,淳於髡拍手叫好,說:“金玉良言,金玉良言。”齊王一時也受到感動,賜鐘離春坐後,說:“寡人謹受命。查處奸佞,散俳優出宮,詔命即行;可這收復鄄邑事,眼下實有些力不從心。”鐘離春起身道:“民女不才,略知槍棒,無鹽邑還有姐妹三百,可以為用。願請命與趙軍決一高下。”齊王正對鐘離春的話將信將疑,淳於髡道:“此計甚好。大王若再詔命無鹽邑守軍聽姑娘調遣,微臣願為監軍,協力破趙,事可有成。”齊王當即答應,於是詔命鐘離春為無鹽將軍,淳于髡為監軍,率無鹽邑守軍與鐘離春的三百姐妹,組成無鹽軍,前往收復鄄邑。齊王詔下,鐘離春沒有立即接詔,反而問道:“若破趙軍,民女入宮之事將怎麼說?”齊王一怔說:“啊!啊!若破趙軍,寡人自有安排。”鐘離春接詔,與淳于髡出宮組建無鹽軍去了。這一天,趙軍鄄邑守將白元正在與參軍對弈,忽聞探馬來報:“齊國無鹽將軍率兵來奪鄄城。”白元聽報,根本就沒把齊軍放在心上,說:“無鹽,無名小輩,白來送命。”探馬又說:“聽說此人是一女子,隱語諫齊王得官。”白元一聽,更加輕視她:“憑唇舌得官,不會有什麼真本事。告訴她,不用交手,能在棋盤上勝我,本將軍便向她交付鄄城。”無鹽得報,要在棋盤上分高低,心中暗喜,遂命小軍在陣前築起高臺,擺好棋盤,然後發給白元請柬,白元收到請柬于次日未時來到了棋臺上,沒想到無鹽將軍著便衣素裝,身邊只有四名便衣使女,也未帶武器;下觀齊軍,列隊百步之外,倒也嚴整。他為了不示弱,把貼身衛士只留了兩名站在身邊,其餘全下臺歸隊,以示其大量。兩人隔棋盤坐下,無鹽再次申明對方承諾:“白元若輸棋,就要讓出鄄城。”白元承諾:“絕不食言”。兩人遂舉手開局。跳馬、出車、撥炮、拱卒,來回不下十個回合,白元漸占上風,再走幾著,無鹽敗勢已露。無鹽不慌,似早有準備,巧施法術,棋盤上棋子移動,瞬間白元轉于劣勢,白元似有所察覺,站起來說:“棋勢不是這樣。”說著伸手腰間抽刀。無鹽早已看在眼裡,迅速抄起棋盤朝白元頭上打去。因為這棋盤是鐵制的,白元措手不及,一拍下去,就腦漿迸裂了。無鹽身邊四名侍女乘機殺了白元的衛士。淳於髡見無鹽手舉棋盤,發出信號,指揮齊軍掩殺過去,趙軍無將,各自逃命,齊軍一舉奪回了鄄城。無鹽班師凱旋臨淄,齊王親迎城郊,賜酒賀功。無鹽沒有接酒,淳於髡心中明白,提醒齊王說:“大王不會失信于將軍。”齊王猛醒,執酒道:“無鹽將軍文能匡君,武能安邦,寡人封你為王后。”無鹽接杯一飲而盡,眾官同賀,鼓樂聲中進了齊宮。從此,臨淄地區流傳開了一則諺語:“無鹽娘娘生得醜,保著齊王坐江山。”即使這對夫婦的結合沒有愛情基礎,很可能很大程度上只算政治聯姻,但這可不就是應了那句古話,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賢內助在默默的支持他。再公正一點來看,齊宣王能坐穩江山也與他尊重人才,善聽廣納的胸襟不無關係。而這段婚姻也在中國留下兩句成語“醜勝無鹽”和“自薦枕席”。至於鐘離春為什麼能成功進諫,而孟子在齊宣王那卻碰了一鼻子灰,這就是題外話了,但可見進諫也是講究時機和手法的。

“沉魚”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山村,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苧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當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謀複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于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一次吳王肚子疼,請來郎中也沒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踐得知後就當著吳王夫差的面,親口嘗了他的糞便,說:“大王沒什麼病,是著了涼喝點熱酒暖暖就會好的。”吳王照勾踐說的,喝了點熱酒,果然好了。吳王看到勾踐這樣忠心,就將他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後接受了範蠡獻的複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展農業,三是選美女送給吳王,作為內線。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他來到苧蘿村,遇到了鄭旦和西施一對姊妹花。他愛鄭旦,更愛西施,一次假面舞會的誤會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愛上了這位范郎。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他將鄭旦和西施帶回會稽,教習歌舞,準備獻給吳王夫差。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越王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迴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癡,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西施被選送到吳國後,吳王一看西施長得如此漂亮,對西施百依百順,終日沉溺于遊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盡。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出兵攻打吳國,達到了複國報仇的目的,這裡邊有西施的很大功勞。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範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歷來,由於在評書、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及戲劇中,把西施作為愛國愛民、勤勞樸實、美麗動人的古代婦女形象廣為傳頌。特別是把西施塑造成春秋末期吳越關係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一位女性加以渲染後,西施的優美傳說在民間更是世代流傳不衰。

但是,近年來,有些史學工作者撰文立證歷史上實無西施其人,他們的依據: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就已屢見“西施”之說。如《管子·小稱》篇中就載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該書作者管仲系春秋初期人,可見,“西施”至少比勾踐早出生200多年,管仲怎麼能夠說到200多年後的西施呢?又據《莊子·齊物論》雲:“故為為是舉莛與楹,曆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從司馬彪注文看來,這個“西施”又比吳越交戰早100多年。據此,“西施”一詞是古代對美女的豔稱,並非專指某一個人,漂亮女子都可稱為西施,如樂府中多處出現的“羅敷”一樣。先秦諸子之後,賈誼《新書·勸學篇》、劉向《說苑·尊賢篇》、陸賈《新語》以及《淮南子》中雖然也都提及西施,但僅僅把她作為一個美女的形象,而且多與毛嬙雙雙並出,一點也看不出西施與吳越兩國的政事有什麼糾葛。那麼在吳越交戰中是否也有個“西施”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與《貨殖列傳》都提到範,但沒有講起西施,更不用說她與範蠡有什麼關係。西漢人的著作中出現西施,但也未涉及西施參與吳越交戰之事。如賈誼《新書·勸學篇》“夫以西施而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到了東漢,才有勾踐報仇用美人計的記載,袁康的《越絕書》雲:“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于吳王……”《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文種陳述破吳謀略,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於是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苧羅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教以容步.習于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于吳”。西施身吳心越,為越國雪恥滅吳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故事,主要是根據袁康的《越絕書》的記載逐步演變而來的。用史學的眼光看,一個國家的興亡,自有它歷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原因,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得了的。對西施的結局,歷來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西施後來被投水殺身,這種說法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墨子·親士》篇,其中說:“西施之沈,其美也。”(“沉”,古作“沈”)這句話的意思說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修文御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這句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裡去了。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從這兩首詩可以知道,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于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範蠡有什麼關係。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跟隨範蠡歸隱於五湖。《越絕書》有這樣的記載:“吳之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裡的“鴟夷”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範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因為有范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範蠡皆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託對他們的同情。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入五湖”。並沒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傳說,大概也是願意西施有一個完美的歸宿吧。總之,歷史上有無西施其人,以及她的結局如何,尚待史學界進一步去探索。

而無鹽VS西施,只能一句話作結,不同的環境和時局照就不同的人生和經歷,這兩者其實是沒有可比性的,但也不見得一方就比一方差了。“刻畫無鹽,唐突西施”的說法本身就是一種冒失罷了。

兩個趙軍士兵已來到了她的面前,其中一人舉槍刺向了鐘離春。鐘離春見狀並不慌張,用桑鉤把對方一擋,順勢橫掃過去,那士兵竟被攔腰打成兩截。眾姐妹一見鐘離春得手,蜂擁而出,趙軍一看這陣勢,又估不透他們的夥伴是死在了什麼利器下,遂掉頭逃走了。鐘離春回到家中,對父親細說了剛才發生的事情。父親長歎一聲說:“趙軍占我鄄邑已經半年了,大王竟象不知道一樣,這樣下去,無鹽邑也難保不被人陷。”“大王為何這樣耳目蔽塞?”鐘離春眨巴著兩眼追問。父親接著說:“還不是佞臣擋道,酒色迷心麼!”鐘離春變色地說:“女兒去見他,告以實情。”父親聽這話一驚:“你?”“是呀,女兒去見大王,好言相勸。大王若是不聽,我便大鬧王宮。”“不……”父親還是不讓她去。鐘離春有信心地說:“爹爹,你忘了女兒還會隱身之術麼?若有危險,我自會逃離王宮。”經父親勉強同意,鐘離春一人踏上了去齊都臨淄的大道。這一天,齊王正在後宮宴樂,門衛來報:“稟大王,有一醜女求見。”齊王問道:“醜女何事?”“回大王,她自稱無鹽女,要充後宮侍奉大王。”“啊?”齊王十意外地抬起了頭:“寡人後宮佳麗成群,個個都是萬中挑一選來的美女,醜女何能充我後宮,哈……”在場眾官員也同時陪著齊王大笑,唯獨上大夫淳于髡沒有發笑,他對齊王說:“醜女要進宮為妃,她是否有什麼來頭?請大王宣她進宮,看個究竟,她若真是無禮取鬧,再罰她不遲。”齊王聽從淳於髡建議,宣鐘離春入宮。鐘離春堂下剛剛站定,全場人不由一陣嘻噓。只見她稀疏的黃髮高挽頭頂,大額頭,深眼窩,高鼻樑,紫唇掩不住兩顆大門牙,確實醜出了個樣來。齊王一見,心生厭惡,正要揮手讓她退出去,淳於髡發話了:“無鹽姑娘有何能要充大王后宮?”鐘離春定晴細察此人,見他士帽寬衣博帶,心中對他的身份猜出了八九,開言問道:“先生以何等資格代表大王問話?”“本人上大夫淳于髡。”“哦,原來是曾隱語諫王的淳于大夫。民女不才,也想以隱語匡君諫主。”淳於髡一聽無鹽女也要以隱語諫君,十分感興趣地說:“本大夫領教了!”正當大家要看鐘離春打隱語時,忽的都看不到她了,堂上一陣驚訝,只有淳於髡不慌不忙地說:“待我以隱語招她。”說罷,招手顛足,連續幾次,無鹽女果然現身堂前。淳於髡問道:“大家正待領教姑娘的隱語,為何忽然隱身?”鐘離春目視齊王道:“民女為試大王是否意誠。”齊王聽言,態度有所緩和地說:“誠請賜教。”鐘離春點了點頭,繼而揚眉、切齒、兩臂前揮,口稱:“殆哉,殆哉。”齊王面對鐘離春的表演,兩眼茫然不知所措,眾人各把目光投向了淳於髡。淳于髡會意,試探地說:“遠望邊邑,切齒佞臣蔽君……咳,還是請姑娘自解吧。”鐘離春點點頭,正色道:“趙國陷我鄄邑,大王卻閉塞不知,而是身邊左俳右優,長夜沉湎酒色,危險呀,危險呀,願大王儘快驅俳優,逐佞臣,進賢人,治國家。”鐘離春話音剛落,淳於髡拍手叫好,說:“金玉良言,金玉良言。”齊王一時也受到感動,賜鐘離春坐後,說:“寡人謹受命。查處奸佞,散俳優出宮,詔命即行;可這收復鄄邑事,眼下實有些力不從心。”鐘離春起身道:“民女不才,略知槍棒,無鹽邑還有姐妹三百,可以為用。願請命與趙軍決一高下。”齊王正對鐘離春的話將信將疑,淳於髡道:“此計甚好。大王若再詔命無鹽邑守軍聽姑娘調遣,微臣願為監軍,協力破趙,事可有成。”齊王當即答應,於是詔命鐘離春為無鹽將軍,淳于髡為監軍,率無鹽邑守軍與鐘離春的三百姐妹,組成無鹽軍,前往收復鄄邑。齊王詔下,鐘離春沒有立即接詔,反而問道:“若破趙軍,民女入宮之事將怎麼說?”齊王一怔說:“啊!啊!若破趙軍,寡人自有安排。”鐘離春接詔,與淳于髡出宮組建無鹽軍去了。這一天,趙軍鄄邑守將白元正在與參軍對弈,忽聞探馬來報:“齊國無鹽將軍率兵來奪鄄城。”白元聽報,根本就沒把齊軍放在心上,說:“無鹽,無名小輩,白來送命。”探馬又說:“聽說此人是一女子,隱語諫齊王得官。”白元一聽,更加輕視她:“憑唇舌得官,不會有什麼真本事。告訴她,不用交手,能在棋盤上勝我,本將軍便向她交付鄄城。”無鹽得報,要在棋盤上分高低,心中暗喜,遂命小軍在陣前築起高臺,擺好棋盤,然後發給白元請柬,白元收到請柬于次日未時來到了棋臺上,沒想到無鹽將軍著便衣素裝,身邊只有四名便衣使女,也未帶武器;下觀齊軍,列隊百步之外,倒也嚴整。他為了不示弱,把貼身衛士只留了兩名站在身邊,其餘全下臺歸隊,以示其大量。兩人隔棋盤坐下,無鹽再次申明對方承諾:“白元若輸棋,就要讓出鄄城。”白元承諾:“絕不食言”。兩人遂舉手開局。跳馬、出車、撥炮、拱卒,來回不下十個回合,白元漸占上風,再走幾著,無鹽敗勢已露。無鹽不慌,似早有準備,巧施法術,棋盤上棋子移動,瞬間白元轉于劣勢,白元似有所察覺,站起來說:“棋勢不是這樣。”說著伸手腰間抽刀。無鹽早已看在眼裡,迅速抄起棋盤朝白元頭上打去。因為這棋盤是鐵制的,白元措手不及,一拍下去,就腦漿迸裂了。無鹽身邊四名侍女乘機殺了白元的衛士。淳於髡見無鹽手舉棋盤,發出信號,指揮齊軍掩殺過去,趙軍無將,各自逃命,齊軍一舉奪回了鄄城。無鹽班師凱旋臨淄,齊王親迎城郊,賜酒賀功。無鹽沒有接酒,淳於髡心中明白,提醒齊王說:“大王不會失信于將軍。”齊王猛醒,執酒道:“無鹽將軍文能匡君,武能安邦,寡人封你為王后。”無鹽接杯一飲而盡,眾官同賀,鼓樂聲中進了齊宮。從此,臨淄地區流傳開了一則諺語:“無鹽娘娘生得醜,保著齊王坐江山。”即使這對夫婦的結合沒有愛情基礎,很可能很大程度上只算政治聯姻,但這可不就是應了那句古話,每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賢內助在默默的支持他。再公正一點來看,齊宣王能坐穩江山也與他尊重人才,善聽廣納的胸襟不無關係。而這段婚姻也在中國留下兩句成語“醜勝無鹽”和“自薦枕席”。至於鐘離春為什麼能成功進諫,而孟子在齊宣王那卻碰了一鼻子灰,這就是題外話了,但可見進諫也是講究時機和手法的。

“沉魚”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春秋時期越國人,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山村,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苧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當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謀複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話說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于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一次吳王肚子疼,請來郎中也沒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踐得知後就當著吳王夫差的面,親口嘗了他的糞便,說:“大王沒什麼病,是著了涼喝點熱酒暖暖就會好的。”吳王照勾踐說的,喝了點熱酒,果然好了。吳王看到勾踐這樣忠心,就將他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後接受了範蠡獻的複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展農業,三是選美女送給吳王,作為內線。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大夫文種獻滅吳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計。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國勘察美女。他來到苧蘿村,遇到了鄭旦和西施一對姊妹花。他愛鄭旦,更愛西施,一次假面舞會的誤會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愛上了這位范郎。然而文種的到來結束了這段芬芳纏綿的愛情,他將鄭旦和西施帶回會稽,教習歌舞,準備獻給吳王夫差。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越王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迴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癡,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西施被選送到吳國後,吳王一看西施長得如此漂亮,對西施百依百順,終日沉溺于遊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盡。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出兵攻打吳國,達到了複國報仇的目的,這裡邊有西施的很大功勞。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範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歷來,由於在評書、文學作品、民間傳說及戲劇中,把西施作為愛國愛民、勤勞樸實、美麗動人的古代婦女形象廣為傳頌。特別是把西施塑造成春秋末期吳越關係史上起過重大作用的一位女性加以渲染後,西施的優美傳說在民間更是世代流傳不衰。

但是,近年來,有些史學工作者撰文立證歷史上實無西施其人,他們的依據: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就已屢見“西施”之說。如《管子·小稱》篇中就載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該書作者管仲系春秋初期人,可見,“西施”至少比勾踐早出生200多年,管仲怎麼能夠說到200多年後的西施呢?又據《莊子·齊物論》雲:“故為為是舉莛與楹,曆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從司馬彪注文看來,這個“西施”又比吳越交戰早100多年。據此,“西施”一詞是古代對美女的豔稱,並非專指某一個人,漂亮女子都可稱為西施,如樂府中多處出現的“羅敷”一樣。先秦諸子之後,賈誼《新書·勸學篇》、劉向《說苑·尊賢篇》、陸賈《新語》以及《淮南子》中雖然也都提及西施,但僅僅把她作為一個美女的形象,而且多與毛嬙雙雙並出,一點也看不出西施與吳越兩國的政事有什麼糾葛。那麼在吳越交戰中是否也有個“西施”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與《貨殖列傳》都提到範,但沒有講起西施,更不用說她與範蠡有什麼關係。西漢人的著作中出現西施,但也未涉及西施參與吳越交戰之事。如賈誼《新書·勸學篇》“夫以西施而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到了東漢,才有勾踐報仇用美人計的記載,袁康的《越絕書》雲:“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于吳王……”《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文種陳述破吳謀略,第四就是“遣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於是勾踐“使相者國中,得苧羅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縠,教以容步.習于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于吳”。西施身吳心越,為越國雪恥滅吳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故事,主要是根據袁康的《越絕書》的記載逐步演變而來的。用史學的眼光看,一個國家的興亡,自有它歷史的必然性,有它深刻的經濟、政治、軍事、外交原因,不是一兩個人能左右得了的。對西施的結局,歷來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西施後來被投水殺身,這種說法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墨子·親士》篇,其中說:“西施之沈,其美也。”(“沉”,古作“沈”)這句話的意思說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修文御覽》轉引東漢趙曄所撰《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于江,令隨鴟夷以終。”這裡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鴟夷”,就是皮袋。這句話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裡去了。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從這兩首詩可以知道,唐代也流傳過西施被沉于水的說法,可是都沒有談到西施與範蠡有什麼關係。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跟隨範蠡歸隱於五湖。《越絕書》有這樣的記載:“吳之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唐代詩人杜牧在所作《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這裡的“鴟夷”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範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因為有范蠡泛於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後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遭到如此可悲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範蠡皆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託對他們的同情。上海前幾年出版的《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苧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入五湖”。並沒有提到她被沉于水的傳說,大概也是願意西施有一個完美的歸宿吧。總之,歷史上有無西施其人,以及她的結局如何,尚待史學界進一步去探索。

而無鹽VS西施,只能一句話作結,不同的環境和時局照就不同的人生和經歷,這兩者其實是沒有可比性的,但也不見得一方就比一方差了。“刻畫無鹽,唐突西施”的說法本身就是一種冒失罷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