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揭秘:“初唐四傑”中的駱賓王最終流落何方?

駱賓王(約627~約684),字觀光, 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 是初唐詩壇的傑出人物。 駱賓王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 但是在四傑中, 駱賓王年歲最長、閱歷最多, 人生也最富有傳奇色彩, 他的下落至今仍舊是一個鏈, 引起了後世對他無休止的猜測和爭議。

駱賓王的一生懷才不遇, 潦倒不堪。 唐高宗儀鳳四年的時候, 他被任命為侍御史(監察性質的官職), 後來又因為多次向武則天上書言事而被人誣陷鋃鐺入獄。 在獄中, 駱賓王寫下了“露重飛難進, 風高響易沉”的千古名句來抒發心中的悲憤。 武則天稱帝以後,

大肆斥逐李唐王室的舊臣, 並大量任用武氏家族的成員。 光宅元年(684),對武則天統治極為不滿, 並且自身仕途失意、鬱鬱不得志的駱賓王參加了徐敬業發動的揚州兵變。 在兵變期間, 駱賓王起草了著名的《討武瞾檄》。 該檄文歷數了武則天的陰謀禍心和斑斑劣跡, 還洋細闡明了這次起兵的目的, 申明大義。 結尾處的一句“試看今日之域中, 竟是誰家之天下”'更是極富鼓動力。 據說武則天在看了這篇檄文後赫然變色, 連忙詢問這篇檄文是何人撰寫, 當得知是駱賓王之後, 不禁感到十分惋惜, 說道:“駱賓王才華過人, 卻流落到這個地步, 這是宰相的過錯啊。 ”惜才之心溢於言表。 但是由於徐敬業謀略不足, 所以這次揚州兵變在三個月後就以失敗告終。

網路配圖

根據唐人郗雲卿在《駱賓王文集序》中的記載, “文明(唐睿宗年號, 684年)中, 與敬業於廣陵共謀起義, 兵事既不捷, 因致逃遁。 ”後來的《新唐書•駱賓王傳》也沿用了這個說法, 同樣用“賓王亡命, 不知所之”來描述兵敗之後駱賓王的下落。

至此, 駱賓王兵敗之後的去向也成了後世爭相猜測、議論的謎閉, 經過總結, 流傳較為廣泛的說法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說法是駱賓王兵敗之後被殺。 在《舊唐書•駱賓王傳》、《資治通鑒》、《新唐書•李猛傳》等書中都有此記載。 根據《資治通鑒》中的詳細記載, “徐敬業在兵敗之後, 徐、駱等人準備入海逃往高句麗, 他們到達海陵的時候, 遇到風浪, 然後被困于遺山江中, 駱賓王被徐敬業的部將王那相殺害, 並被割下首級傳到東都。 ”另外, 駱賓王的世交宋之問曾經寫過一篇《祭杜審言學士文》, 在這篇文章中, 宋之問也說到狢賓王“不能保族而全軀”, 由此可以看出, 兵敗之後的駱賓王不僅自身不保, 還讓家人甚至整個族人受到牽連而被殺害。

第二種說法認為駱賓王在兵敗之後逃脫隱居, 但也有人說他是削髮為僧。 根據郗雲卿在《駱賓王文集序》中的記載“兵事既不捷, 因致逃遁”就可以證明駱賓王並未遭到殺害。 根據這種說法, 駱賓王兵變失敗以後, 官軍並沒有追捕徐敬業和駱賓王, 他們害怕武則天會治他們的罪, 因此以假亂真, 殺了兩個面貌酷似徐敬業和駱賓王的人, 並把他們的首級報送到洛陽。 事實上駱賓王和徐敬業二人都成功逃脫並最終落髮為僧。 駱賓王出家為僧這一說法最早出於唐朝的孟柴, 根據孟柴〈體事詩》中的記載, 宋之問有一次在杭州的靈隱寺遊玩的時候, 曾吟誦出兩句:“鷲嶺鬱岩曉, 龍宮鎖寂寥。 ”可是卻苦於無法續接下句, 就在這個時候,

一位老僧在聽到宋之問的詩句以後, 立刻就說道:“何不雲, 樓觀滄海日, 門對浙江潮?”並接著連吟十句詩完成詩篇, 句句精妙非凡, 令宋之問驚歎不已。 這位老僧在續接完詩句之後就一去不復見。 宋之問多次想要拜見這位老僧卻無法找到他的蹤跡, 後來宋之問向人打聽這位老僧, 才得知此人就是駱賓王。

還有認為駱賓王是逃匿到今天的江蘇南通一帶。根據明代人朱國禎《湧幢小品》中的記載,明朝正德年間在南通城東發現了駱賓王的墓,墓主衣冠如新。這座墓後來被遷到了狼山上,至今遺址猶存。根據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附錄》中的記載,雍正年間有一位自稱是李勣十七世孫的李于濤,他說他們家的家譜中記載說,揚州兵變失敗之後,駱賓王和徐敬業的兒子一起藏匿在邗之白水蕩,後來駱賓王在崇川去世。據說駱賓王的陵墓就是徐敬業的兒子所修建的。

第三種說法認為駱賓王是投江而死。根據唐人張鶯在《朝野僉篇》中的記載,“駱賓王與徐敬業興兵揚州,大敗,投江水而死。”這也就是說,駱賓王最終是死於江水之中。不過這種說法都是野史記載,沒有資料加以佐證,所以不足為信。

所以後世對於駱賓王兵敗之後的下落爭議集中在前兩種說法上,認為駱賓王在兵敗之後不是被人殺死就是逃脫隱匿起來。主張駱賓王被殺之說的人認為,除了在《新唐書•駱賓王傳》中記載駱賓王不知去向以外,其他所有的正史都記載說駱賓王在兵敗之後被殺。而宋之問說駱賓王“不能保族而全軀”的那句話,就是最有力的證據,因為宋之問是駱賓王的世交好友,所以宋之問的話是比較可信的。至於孟柴在《本事詩》中記載的宋之問和駱賓王在靈隱寺對詩一事,則被認為是無稽之談。因為宋之問和駱賓王是世交好友,怎麼會在相逢的時候認不出對方呢?

但是主張駱賓王逃脫隱匿之說的人認為,《本事詩》中的記載雖然有所欠缺,但是也不能排除官軍為了邀功而用假首級報送朝廷邀功的可能性。同時代人郗雲卿是奉詔去搜緝駱賓王的遺文,他說駱賓王“因致逃遁”,肯定是有所根據的,不可能隨口胡說。

不管怎樣,駱賓王的下落之謎,就目前來看,已經有了被殺、逃脫隱匿和投江而死這三種不同的說法,後世的學者對此已經爭論多年,每一個說法似乎都有著可以成立的依據,因此我們很難斷定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駱賓王的下落也就因此成了一樁懸案。關於駱賓王下落之謎的爭論,恐怕得等到新的、確鑿無誤的史料記載出現以後才能真正解開。

還有認為駱賓王是逃匿到今天的江蘇南通一帶。根據明代人朱國禎《湧幢小品》中的記載,明朝正德年間在南通城東發現了駱賓王的墓,墓主衣冠如新。這座墓後來被遷到了狼山上,至今遺址猶存。根據清人陳熙晉《駱臨海集箋注•附錄》中的記載,雍正年間有一位自稱是李勣十七世孫的李于濤,他說他們家的家譜中記載說,揚州兵變失敗之後,駱賓王和徐敬業的兒子一起藏匿在邗之白水蕩,後來駱賓王在崇川去世。據說駱賓王的陵墓就是徐敬業的兒子所修建的。

第三種說法認為駱賓王是投江而死。根據唐人張鶯在《朝野僉篇》中的記載,“駱賓王與徐敬業興兵揚州,大敗,投江水而死。”這也就是說,駱賓王最終是死於江水之中。不過這種說法都是野史記載,沒有資料加以佐證,所以不足為信。

所以後世對於駱賓王兵敗之後的下落爭議集中在前兩種說法上,認為駱賓王在兵敗之後不是被人殺死就是逃脫隱匿起來。主張駱賓王被殺之說的人認為,除了在《新唐書•駱賓王傳》中記載駱賓王不知去向以外,其他所有的正史都記載說駱賓王在兵敗之後被殺。而宋之問說駱賓王“不能保族而全軀”的那句話,就是最有力的證據,因為宋之問是駱賓王的世交好友,所以宋之問的話是比較可信的。至於孟柴在《本事詩》中記載的宋之問和駱賓王在靈隱寺對詩一事,則被認為是無稽之談。因為宋之問和駱賓王是世交好友,怎麼會在相逢的時候認不出對方呢?

但是主張駱賓王逃脫隱匿之說的人認為,《本事詩》中的記載雖然有所欠缺,但是也不能排除官軍為了邀功而用假首級報送朝廷邀功的可能性。同時代人郗雲卿是奉詔去搜緝駱賓王的遺文,他說駱賓王“因致逃遁”,肯定是有所根據的,不可能隨口胡說。

不管怎樣,駱賓王的下落之謎,就目前來看,已經有了被殺、逃脫隱匿和投江而死這三種不同的說法,後世的學者對此已經爭論多年,每一個說法似乎都有著可以成立的依據,因此我們很難斷定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駱賓王的下落也就因此成了一樁懸案。關於駱賓王下落之謎的爭論,恐怕得等到新的、確鑿無誤的史料記載出現以後才能真正解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