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乾隆皇帝:要否定前任,最好借助前任的名義

乾隆在初政時期, 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 糾正了雍正時期沉留和積澱的一些弊端, 合乎情理, 頗得人心。 初登帝位, 乾隆勤于朝政, 勵精圖治, 希望有所作為, 而處事卻很審慎, 制定和推行政策小心翼翼, 逐步實施。

乾隆對康熙、雍正的治國方針進行了認真地反思, 康熙以“寬”成功, 但是因為過寬, 遂使晚年吏治敗壞, 貪風盛行;雍正以“嚴”取勝, 但因為過嚴, 致使大案迭起, 誅戮甚眾, 君臣惶恐。 乾隆初擬定以“政尚寬大”為方針來治理國家, 這無疑是正確的、適時的。 然而, 從嚴酷到寬容, 從嚴苛到寬鬆,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 而且是一個很難實現的轉變。 之所以這樣說, 首先在於清朝諸帝皆一致強調“敬天法祖”, 都以盡孝為律己治國之首務, 均讚頌先帝是神縱英武, 標榜自己是循皇父舊制揚先祖之業績。

在這樣的形勢下,

要指責前君的弊政並予以廢除和糾正, 是要冒很大風險的, 有可能被扣上忤逆不孝、擅改祖制的罪名。 打破“三年無改父匱道”陳規圍然屬於不易, 還有更重要的一條, 即是新君執政不久, 威望甚低, 所用大學士、軍機大臣、部院上書和督撫將軍, 基本上是先皇倚重的臣僚, 那些弊端多系他們經辦, 他們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政治利益, 不少人就是憑靠苛刻而由末弁微員青雲直上榮任大臣的, 他們能緊跟當今皇上一起, 無所保留地革弊興利嗎?

雖然面臨層層障礙和不小的阻力, 乾隆並未膽怯畏縮、猶豫遲疑。 這位從小憑藉皇祖皇父寵倖、個人才幹突出于諸弟兄而君臨天下的年輕皇帝, 繼承了列祖列宗勇於進取、善以制勝的傳統!他決心推行以寬代嚴的方針。

一個傑出的統治者, 要勇於進取, 敢於根據實際情況因時損益地制定政策。 因時損益, 即以自己擁有的全部權威, 掃清實行新政道路上的障礙, 使之能被執行, 並且還要善於作思想論證, 闡明自己政策的正確性和必要性,

大張旗鼓地曉諭臣下和人民, 竭力使他們信服。

乾隆告誡臣下:“一切經理, 皆當自度力量識見, 緩緩為之, 不可為近功邀利之舉。 ”即是說:欲速則不達, 凡事要循序漸進, 有病要慢慢醫治, 不可下猛藥, 以免適得其反。 他還說:“當今之政, 莫若謹守皇考十三年以來之整理, 而向日一二奉行不善, 過於苛細者, 漸次緩政, 則吏治而民安, 毋庸我君臣汲汲皇皇。 ”這其實就是乾隆的“寬緩”之舉, 反映了他初政時期所行方針的一些特色,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執政六十年的政治形勢和方向。

自繼位起, 乾隆就毅然改弦易轍, 以化解積存的社會矛盾, 收籠人心, 但他從感情上並不想傷害雍正的前政, 從策略上又不願讓人覺察到國家有什麼不安定的徵兆, 於是他巧妙地把改變施政方針的主動權交給了已經死去的雍正。 在繼位後宣佈的大行皇帝遺詔中, 乾隆很巧妙地把雍正王朝統治嚴苛的原因歸罪於各級官員, 而把轉變指導方針的必要性解釋為是“皇考遺訓”, 為自己更改先父政治方針找到了合法而無懈可擊的理由, 以使最大限度地減少革新的阻力,順利實現政策的過渡。

乾隆所宣佈的雍正遺詔,其中說道:“至於國家刑罰禁令之設,所以詰奸除暴,懲貪出邪,以端風俗,以肅官方者也;然寬嚴之用,又必因乎從前朕見人情苛薄,官吏營私,相習成風,罔知省改,勢不得不懲治整理,以戒將來,令人心共知儆惕矣。凡各衙門條例,有從前本嚴,而朕改易從寬者。此乃從前部臣定議未協,膚與廷臣悉心斟酌而後更定,以垂永久者,應照更定之例行。若從前之例本寬,而朕改易從嚴者,應照更定之例行。若從前之例本寬,而朕改易從嚴者,此乃整飭人心風俗之計。原欲暫行于一時,俟諸弊革除之後,仍可酌復舊章。此膚本意也。”

從另一方面來講,所宣佈的“皇考遺訓”也不完全是乾隆強加在雍正身上的,雍正帝在世時為人精明無比,至執政晚期他原本想從寬治國。雍正帝曾經在“遺詔大意”中表示:“朕夙夜憂勤,惟體聖祖(康熙)之心為心,法聖祖之政為政。”只是到了晚年,他的政令苛嚴早已成為規定,若馬上改行易幟,恐造成政治混亂,所以就想以潛物默化之法徐而更漸之,來慢慢地改變,但因他壽命已到,無法實現自己的心願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要推出自己的新政,講康熙的“寬仁”和雍正的“嚴明”並用,既不寬大無邊,也不繁苛累民,其核心宗旨即是“寬嚴相濟”,採取執中政策。乾隆少時既熟讀《禮記》,又得祖父康熙真傳,深知中庸是最高美德,並把他作為處理政事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自然在施政上有別于其父,他不僅成功地改變了雍正的某些政策措施,消除了很多弊端,並且提出了“中道政治”和“寬嚴相濟”的施政方針,為自己的政策轉變製造根據,進行輿論宣傳。

他為此而宣稱:

治天下之道,貴得其中,故寬則糾之以猛,猛則濟之以寬。而稱一張一弛,為艾武之道。凡以求協乎中,非可以矯桎過正也。皇祖聖祖仁皇帝深仁厚澤,垂六十年,體養生息,民物恬熙。循是以往,恐有過寬之弊,我皇考紹承大統,振飭紀綱,俾吏治澄清,庶事厘正,人知畏法遠罪,而不敢萌僥倖之心。此皇考之因時更化,所以導之於中,而整肅官方,無非惠愛斯民之至意也。皇考嘗以朕為賦性寬緩,屢教誡之。朕仰承聖訓,深用警惕,茲當禦極之初,時時以皇考之心為心,即以皇考之政為政,惟思剛柔相濟,以臻平康正直之治。夫整飭之與嚴厲,寬大之與廢弛,相似而實不同。朕之所謂寬者,如兵丁之宜有恤,百姓之宜惠保,而非罪惡之可以悉赦,刑罰之可以姑縱,與庶政之可以怠荒而不理也。

乾隆雖以“寬廣”為方針,但也不忘律之以嚴在他的新政剛實行了二個多月,就發現:“近日王大臣等所辦事務,頗有遲緩疏縱之處,想以朕寬大居心,諸臣辦理,可以無事於整飭耶?

此則不諒朕心,而與朕用寬之意相左矣。”也許他這是藉故顯示皇父雍正嚴苛的正確性,表示自己對父道的至孝至敬,但他畢竟明白:在糾正一種政治極端的時候,必須謹防另一政治極端的產生,用今人的話說就是要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糾正雍正的苛嚴不算難,難的是要同時防止寬縱、因循的弊病抬頭,重蹈祖父康熙晚年政治的覆轍。

在上面的諭旨中,乾隆一方面肯定了皇祖以寬治國方針的正確,認為這項方針使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全國一片歡樂景象;二是肯定皇父雍正的嚴猛是出於形勢需要,為糾正過寬之弊,因而振飭朝綱,目的還是為了“惠愛”人民,究其用心而論,與康熙帝的寬大方針並不矛盾。最後,乾隆很巧妙地回到了主題,即正式宣佈以寬治國,詳細論證自己主“寬”十分必要,是因時制宜,以柔克剛,相輔相成,與皇父之政並不衝突,要求總理事務大臣認真體會自己的“寬大居心”和“用善之意”,嚴明振作,便能達到“常用其寬,而收寬之效”,並且要求臣子不能因此而流子廢弛,否則自己將嚴以待懲。

無論是按照乾隆的說法還是在事實上,康、雍、乾三朝總的方針的確是一脈相乘、並無差別的,只是具體的政策措施因時變異,各有特色。乾隆說雍正的嚴是不得已,是為了糾正康熙晚年寬縱之弊,而他自己修正雍正的政策,同樣出於不得已。他說:“朕即位以來,深知以前奉行之不善,留心經理,不過欲減去嚴苛,與民休息”,“朕自嗣位以來,蠲免租賦,豁除賠累,裁革積弊,廣增赦條,無非惠保良民,使得從容休息,衣食滋植”。由此,乾隆認為他和康熙、雍正祖孫三代總的政治方針並無質的變化,只是因時制宜,針對政治上這樣或那樣的弊端而採取或寬或嚴的措施,僅是“酌量調劑”而非“輕議更張”。他說,“朕仰承皇考貽謀遠略,下切章程,惟有守而不失,間或法久弊生,隨時斟酌調劑則可,若欲輕議更張,不獨勢有不可,亦膚之薄德,力有所不能。”

為了能使新政得以順利實行,巧用移花接木之術,在不變之中應萬變,促使臣子心悅誠服地轉變施政的態度,乾隆再三強調自己是在繼承祖、父之業:“朕凡用人行政,皆以皇考為法,間有一二事酌量從寬之處,亦系遵奉皇考遺詔,並非故示優容。”

看起來,乾隆是多麼孝順,什麼都按雍正的政策辦事,即使行使寬大措施,也是遵照父親的遺命。無論其真假,仁義之心可鑒。這些都是在為他清除施政道路上的障礙奠下基礎,使自己的目的畢竟得以實現,新政明正言順地被臣民所接受了。

更多明清歷史,敬請關注:歐陽說史

以使最大限度地減少革新的阻力,順利實現政策的過渡。

乾隆所宣佈的雍正遺詔,其中說道:“至於國家刑罰禁令之設,所以詰奸除暴,懲貪出邪,以端風俗,以肅官方者也;然寬嚴之用,又必因乎從前朕見人情苛薄,官吏營私,相習成風,罔知省改,勢不得不懲治整理,以戒將來,令人心共知儆惕矣。凡各衙門條例,有從前本嚴,而朕改易從寬者。此乃從前部臣定議未協,膚與廷臣悉心斟酌而後更定,以垂永久者,應照更定之例行。若從前之例本寬,而朕改易從嚴者,應照更定之例行。若從前之例本寬,而朕改易從嚴者,此乃整飭人心風俗之計。原欲暫行于一時,俟諸弊革除之後,仍可酌復舊章。此膚本意也。”

從另一方面來講,所宣佈的“皇考遺訓”也不完全是乾隆強加在雍正身上的,雍正帝在世時為人精明無比,至執政晚期他原本想從寬治國。雍正帝曾經在“遺詔大意”中表示:“朕夙夜憂勤,惟體聖祖(康熙)之心為心,法聖祖之政為政。”只是到了晚年,他的政令苛嚴早已成為規定,若馬上改行易幟,恐造成政治混亂,所以就想以潛物默化之法徐而更漸之,來慢慢地改變,但因他壽命已到,無法實現自己的心願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要推出自己的新政,講康熙的“寬仁”和雍正的“嚴明”並用,既不寬大無邊,也不繁苛累民,其核心宗旨即是“寬嚴相濟”,採取執中政策。乾隆少時既熟讀《禮記》,又得祖父康熙真傳,深知中庸是最高美德,並把他作為處理政事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自然在施政上有別于其父,他不僅成功地改變了雍正的某些政策措施,消除了很多弊端,並且提出了“中道政治”和“寬嚴相濟”的施政方針,為自己的政策轉變製造根據,進行輿論宣傳。

他為此而宣稱:

治天下之道,貴得其中,故寬則糾之以猛,猛則濟之以寬。而稱一張一弛,為艾武之道。凡以求協乎中,非可以矯桎過正也。皇祖聖祖仁皇帝深仁厚澤,垂六十年,體養生息,民物恬熙。循是以往,恐有過寬之弊,我皇考紹承大統,振飭紀綱,俾吏治澄清,庶事厘正,人知畏法遠罪,而不敢萌僥倖之心。此皇考之因時更化,所以導之於中,而整肅官方,無非惠愛斯民之至意也。皇考嘗以朕為賦性寬緩,屢教誡之。朕仰承聖訓,深用警惕,茲當禦極之初,時時以皇考之心為心,即以皇考之政為政,惟思剛柔相濟,以臻平康正直之治。夫整飭之與嚴厲,寬大之與廢弛,相似而實不同。朕之所謂寬者,如兵丁之宜有恤,百姓之宜惠保,而非罪惡之可以悉赦,刑罰之可以姑縱,與庶政之可以怠荒而不理也。

乾隆雖以“寬廣”為方針,但也不忘律之以嚴在他的新政剛實行了二個多月,就發現:“近日王大臣等所辦事務,頗有遲緩疏縱之處,想以朕寬大居心,諸臣辦理,可以無事於整飭耶?

此則不諒朕心,而與朕用寬之意相左矣。”也許他這是藉故顯示皇父雍正嚴苛的正確性,表示自己對父道的至孝至敬,但他畢竟明白:在糾正一種政治極端的時候,必須謹防另一政治極端的產生,用今人的話說就是要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糾正雍正的苛嚴不算難,難的是要同時防止寬縱、因循的弊病抬頭,重蹈祖父康熙晚年政治的覆轍。

在上面的諭旨中,乾隆一方面肯定了皇祖以寬治國方針的正確,認為這項方針使國家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全國一片歡樂景象;二是肯定皇父雍正的嚴猛是出於形勢需要,為糾正過寬之弊,因而振飭朝綱,目的還是為了“惠愛”人民,究其用心而論,與康熙帝的寬大方針並不矛盾。最後,乾隆很巧妙地回到了主題,即正式宣佈以寬治國,詳細論證自己主“寬”十分必要,是因時制宜,以柔克剛,相輔相成,與皇父之政並不衝突,要求總理事務大臣認真體會自己的“寬大居心”和“用善之意”,嚴明振作,便能達到“常用其寬,而收寬之效”,並且要求臣子不能因此而流子廢弛,否則自己將嚴以待懲。

無論是按照乾隆的說法還是在事實上,康、雍、乾三朝總的方針的確是一脈相乘、並無差別的,只是具體的政策措施因時變異,各有特色。乾隆說雍正的嚴是不得已,是為了糾正康熙晚年寬縱之弊,而他自己修正雍正的政策,同樣出於不得已。他說:“朕即位以來,深知以前奉行之不善,留心經理,不過欲減去嚴苛,與民休息”,“朕自嗣位以來,蠲免租賦,豁除賠累,裁革積弊,廣增赦條,無非惠保良民,使得從容休息,衣食滋植”。由此,乾隆認為他和康熙、雍正祖孫三代總的政治方針並無質的變化,只是因時制宜,針對政治上這樣或那樣的弊端而採取或寬或嚴的措施,僅是“酌量調劑”而非“輕議更張”。他說,“朕仰承皇考貽謀遠略,下切章程,惟有守而不失,間或法久弊生,隨時斟酌調劑則可,若欲輕議更張,不獨勢有不可,亦膚之薄德,力有所不能。”

為了能使新政得以順利實行,巧用移花接木之術,在不變之中應萬變,促使臣子心悅誠服地轉變施政的態度,乾隆再三強調自己是在繼承祖、父之業:“朕凡用人行政,皆以皇考為法,間有一二事酌量從寬之處,亦系遵奉皇考遺詔,並非故示優容。”

看起來,乾隆是多麼孝順,什麼都按雍正的政策辦事,即使行使寬大措施,也是遵照父親的遺命。無論其真假,仁義之心可鑒。這些都是在為他清除施政道路上的障礙奠下基礎,使自己的目的畢竟得以實現,新政明正言順地被臣民所接受了。

更多明清歷史,敬請關注:歐陽說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