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跟著考古學家穿越歷史 揭秘中國麵食的起源與發展(下)

麵條、饅頭、包子、餃子、餛飩、餅……說起我國的傳統麵食種類和做法, 有些人不但能如數家珍般脫口而出, 更是在技藝上精湛了得。 但是, 如果追溯其發展歷史, 比如古代的饅頭是什麼樣子, 麵條的歷史有多久, 麵食如何發展成今天的種類, 估計就鮮為人知了。 近日, 在北京市西城區第一圖書館, 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王仁湘就“舌尖上的考古——麵條和饅頭的來歷”做了精彩的演講。 王仁湘追根溯源, 一一揭開這些大眾麵食最初的面紗, 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燦若星漢。

饅頭包子古人不區分

《三國演義》第91回講諸葛亮平定南中班師至瀘水時, “喚行廚宰殺牛馬;和麵為劑, 塑成人頭, 內以牛羊等肉代之, 名曰饅頭”, 以祭戰爭中死去的亡靈。 民間於是有諸葛亮發明饅頭之說。 但這個說法並不見於正史記載, 僅僅是在一些古人的筆記當中有類似的描述。

事實上, 關於吃饅頭的最早記載可追溯至戰國時期。 《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 根據《名義考》中的說法:“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餅’又曰‘籠餅’, 即今之饅頭”。

王仁湘指出, 《晉書·何曾傳》說何曾“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這裡記載的應該就是今天十字開花的饅頭。

一般來講, 包子是帶餡的, 饅頭不帶餡。 但南方一些地區卻恰好相反, 將包子喚作饅頭。 在王仁湘看來, 饅頭和包子的瓜葛古已有之。 “其實在古代, 古人也分得不是很清楚, 反正是圓圓的一個東西, 即使包著餡, 也可以叫饅頭。 ”

《御覽》引《趙錄》中說後趙皇帝石虎“好食蒸餅, 常以幹棗胡桃瓤為心蒸之, 使拆裂方食。 ”與《晉書·何曾傳》所載之“蒸餅”不同,

此處的“蒸餅”明顯是有餡的。

王仁湘說:“唐代有些饅頭也是有餡的。 《清異錄》所記‘玉尖面’即是饅頭, 用熊白與鹿肉為餡, 是唐德宗的最愛。 包子成名是在五代之時。 《清異錄》說, 五代汴梁閶闔門外有‘張手美家’食館, 以賣節令食物為主, 伏日有一款‘綠荷包子’。 ”

到了宋代, 包子成為饅頭的“別名”, 但二者仍不易辨別。 宋人《燕翼詒謀錄》中明確記載, “仁宗誕日, 賜群臣包子, 即饅頭別名。 今俗屑面發酵, 或有餡, 或無餡, 蒸食者謂之饅頭”。 “《夢粱錄》也有記載, 宋代臨安城中有羊肉饅頭、糖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等。 這裡的饅頭其實就是包子。 ”王仁湘說, 可見歷史上的“饅頭”“包子”稱謂就曾混用。

此外, 我們今天熟悉的燒餅其實是從西域傳入的。

據《後漢書》記述, 漢靈帝好胡餅。 這裡的“胡餅”就類似於今天的燒餅。 唐代白樂天也有詩雲:“胡麻餅樣學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爐”, 就確切指明其不同於本土的蒸餅。

卻將餃子作餛飩

和包子與饅頭的關係相似, 餃子和餛飩這兩個詞語也曾在歷史上混用。

王仁湘指出, 餃子古有牢丸、角子、餛飩、水包子、水煮餑餑等名稱, 也有稱為餛飩的時候。 北齊顏之推曾說:“今之餛飩, 形如偃月, 天下通食也。 ”這偃月形的餛飩, 其實就是餃子。 此後, 餃子逐漸從餛飩中分離出來, 明代出現專用的餃子名稱。 明代《萬曆野獲編》提到北京名食有椿樹餃兒, 也許是用椿芽做的餡料。 特別有意思的是, 《萬曆野獲編》引述的是流傳於京城中的一些有趣的對偶句,

原句是“細皮薄脆對多肉餛飩, 椿樹餃兒對桃花燒賣”, 句中對餛飩、餃子、燒賣已明確區分。 清無名氏《調鼎集》中對餃子與餛飩也有明確區分, 不再將它們混為一談。 不過直到今天, 也仍是有些地方將餃子稱為餛飩的。 餃子和餛飩形狀雖有不同, 食法也有差異, 但在有些地方對它們的稱謂是含混的, 這與歷史上沒有分清彼此是有關係的, 其中的淵源一定可以早到顏之推的時代。

“夫禮之初, 始諸飲食”

王仁湘認為, 人們今天談論飲食並不僅僅是“口腹之欲”。 飲食中蘊含著文化、文明。 《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 始諸飲食”, 意思是飲食活動中的行為規範是禮制的發端。 我國禮儀的發端是祭祀禮儀, 而祭祀禮儀是從飲食禮儀起始的。

人活著要吃飯, 這是人人習以為常的“飲食”。這不僅僅是一句“民以食為天”的古訓,道出吃飯至上的觀念,它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禮的本源。所謂“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揭示了文化現象是從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中發生,這是中華民族順應自然生態的創造。

王仁湘指出,人們所遵循的一些行為規範,很多都跟飲食有關係。文明,其所表現的就是禮,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文明的形成與飲食之禮有關。“一個地區的飲食傳統,主要影響因素有當地的飲食禮儀、風俗和觀念,當地的作物品種和加工技術,烹飪方式等,各種因素相互交織,逐漸形成了今天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王仁湘說。本報記者 王甯

這是人人習以為常的“飲食”。這不僅僅是一句“民以食為天”的古訓,道出吃飯至上的觀念,它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禮的本源。所謂“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揭示了文化現象是從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中發生,這是中華民族順應自然生態的創造。

王仁湘指出,人們所遵循的一些行為規範,很多都跟飲食有關係。文明,其所表現的就是禮,所以從一定程度上講,文明的形成與飲食之禮有關。“一個地區的飲食傳統,主要影響因素有當地的飲食禮儀、風俗和觀念,當地的作物品種和加工技術,烹飪方式等,各種因素相互交織,逐漸形成了今天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王仁湘說。本報記者 王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